普米族寨

普米族寨

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的木屋里展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旁边有一酥里玛酒酒作坊,香气四溢。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人口3.3万,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

民居建筑:

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坊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多数房屋为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称为“下火塘”。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关家畜。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宗教信仰:

信仰藏传佛教、道教等,存在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每天三次向火塘上方“宗巴拉”神祭拜敬酒。还崇拜祖先。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礼仪习俗:

普米族每年过年都要为年满十三岁的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的成年礼仪式,亦即“成丁礼”。即给男孩穿上长裤,给女孩换上百裙长裙。举行过“成丁礼”的少男少女,标志着已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家庭的成员,可以参加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可以恋爱、结婚。

语言: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说属藏语支),有两个方言区。无文字,通行汉文。

婚俗: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

服饰:

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文化: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颂,享有盛名。还有记载传统习惯法规的《古利歌》,宗教方面的《请神歌》等世代传唱。漆器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

饮食:

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酥里玛酒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民间仍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 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歌舞:

四弦琴是普米人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它既是普通的乐器,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传情示爱的武器。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无论婚、丧、节庆,都要“对歌”。

节日:

普米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等。大过年即过春节。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

信息来源:5988

普米山寨新气象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去年3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以后,首批在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新营盘、西川、翠玉4个乡、6个自然村进行帮扶,帮扶对象为602户2005人。一年多来,三峡集团坚持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夯实筑牢发展根基入手进行真情帮扶,通过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普米山寨的脱贫攻坚出现了新气象。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4月9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宁蒗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采访,看到宁蒗普米热贡祖文化培训中心韩规提高班的学员,还在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讲授普米族韩规文化。

“这个培训班,是三峡集团扶持保护传承普米文化项目的一项内容。”87岁高龄的普米族退休干部、宁蒗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顾问胡镜明介绍,三峡集团致力帮扶保护传承普米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家都很感动。

来自新营盘乡的普米族汉子永忠益喜,从15岁开始就学习韩规文化,但一直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他表示,经过这次培训,对韩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进一步保护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充满了信心。

“到目前,三峡集团已到位普米文化保护传承资金500万元。”县扶贫办副主任苏旭告诉记者,县里利用这些难得的扶持资金,正在按规划分期分批开展韩规文化培训。同时,开办了普米双语班,建成了普米文化展示体验馆,正在规划建设韩规文化博物馆

“全国共有普米族4.2万多人,其中能熟练掌握普米语的人数不足8000人。”县扶贫办普米族干部熊德鼎深有感触地说,保护传承普米语成为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为此,县里专门开办了双语班,今年已有50名学生接受双语教学。

火塘是普米族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普米族的正房就是由上下火塘组成。“开一瓶酒、烧一壶茶,都要先在火塘边敬祖先。一年365天都离不开火塘。”在红桥大水沟村委会上拉垮村民小组采访时,村民小组组长曹学高告诉记者,由于生活困难,现在村里建有火塘的人家越来越少。

上拉垮村民小组共有93户316人,全部是普米族。据介绍,村里原来只有10来户人家建有火塘。去年,三峡集团专门安排扶持资金,帮助普米族群众恢复火塘。目前,上拉垮村的普米族人家,已经全部恢复建起了上下火塘。

“要不是三峡集团帮扶,我们普米族人家的火塘就要失传了。”望着越烧越旺的火塘,村民曹银华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夯实筑牢脱贫根基

在新营盘乡新营盘村委会牛窝子村民小组,三峡集团帮扶的人畜饮水、河道整治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牛窝子村共有231户706人,全部是普米族。”村民小组组长胡海青介绍,去年以来,村里通过实施三峡集团的帮扶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牛窝子村的普米族群众,饮水一直十分困难。去年,三峡集团把牛窝子村作为首批帮扶对象以后,在村里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记者在村里的一个高地上看到,几位工人师傅正在忙着修建水池。“这是一个30立方米的水池,像这样的水池一共建了4个。”胡海青介绍,另外还建了100立方米和50立方米的水池各一个,水源从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引过来。工程完工后,自来水就可以通过到家家户户了。

在窝稿大河,河道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窝稿大河从村边经过,每年洪水暴发的时候,都会发生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村子和群众的安全。”新营盘乡武装部部长陈朝骅介绍,三峡集团专门安排75.7万元资金用于治理窝稿大河,帮助村里的普米族群众消除安全隐患。

39岁的残疾人胡永,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来访时,正好见到胡永正拄着拐棍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今年2月动工,修了3间平房,今天刚好烧火。”胡永笑嘻嘻地介绍,能盖起新房子,全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三峡集团的帮扶。另外,他还利用三峡集团安排的4000元帮扶资金,建起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已经种下了一些小菜,再过几天就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别看我腿不方便,好多活路我都能做。”胡永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神色。

红桥乡黄腊老村委会抓如村民小组共有85户人家,其中普米族65户。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进村的道路正在进行水泥硬化施工。“全长3.2公里,按照路面宽6.5米的标准进行建设。”家住抓如村的黄腊老村委会普米族副主任熊立荣介绍,三峡集团对抓如村的帮扶,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把抓如村打造成为民族团结特色旅游示范村。

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脱贫致富。去年以来,三峡集团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的重点,投入巨资帮助普米族群众改善住房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筑牢了脱贫攻坚的根基。

激发增强内生动力

何正云是红桥乡黄腊老村委会普米族聚居的抓如村小组非普米族建档立卡户,他和妻子罗玉春不仅心脏都不好,而且都有智障,生活十分困难。记者来访时,只见一家3口正忙着建房子。

“刚开始时,何正云一家人看见别人来给他家盖房子,都无动于衷。现在一家人都能积极配合,参与建房。”宁蒗番人古寨旅游文化公司参与旅游开发的抓如村普米族汉子曹建飞介绍,三峡集团的帮扶给普米山寨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体现在激发了各族贫困群众热情,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曹建飞早年在美国勤工俭学,后来到尼泊尔做生意,2003年到拉萨组建西藏圣洁假日集团。去年,他听说政府已拿出规划,三峡集团也过来帮扶,要把抓如村打造为民族团结特色旅游示范村,就邀约了汪建斌等几位股东,回到村里组建起宁蒗番人古寨旅游文化公司参与旅游开发。

三峡集团的帮扶起到了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2016年,县委、县政府结合三峡集团的帮扶,通过建立“三峡集团帮扶+部门整合+财政补助+社会支持”的模式,共整合各类资金20793.74万元,其中,三峡集团帮扶资金5000万元、省级部门整合资金177万元、县级部门整合资金10159.37万元、信贷资金5457.37万元。同时,着力实施素质提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普米文化保护等7大帮扶工程。组织省、市、县、乡四级挂联部门,向37个普米族聚居村派驻了180 余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组建、派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到普米族聚居区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思路宣讲,实现了普米族聚居区“挂包帮”“转走访”全覆盖。(李秀春)

【链接】

宁蒗县的普米族,分布在10个乡镇、37个村委会和社区、280个自然村,其中30户以上的普米族聚居村共有49个。在全县4206户普米族农户、13803人中,共有普米族建档立卡户622户、2140人,普米族聚居村非普米族建档立卡户397户、1248人。

(责编:徐前、朱红霞)

普米族

普米族舞蹈

深山中的普米族孩子

普米族婚礼

普米族著名歌手茸芭莘那

普米族现有人口42861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云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国普米族总人口的97.99%。

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1960年10月,国务院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白狼”羌的后人

从汉文史籍和本民族传说及民族学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族群。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旧称“西番”,源出古代氐羌族群。普米族先民原居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并逐渐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南下。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他们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白狼”羌是南迁诸羌中的一支,“白狼”是自称,即“布朗”,汉文古籍中称“笮”,宋明以后固定称西番。以“白狼”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是普米族形成的基础。本民族传说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对普米族的族源作出印证。据普米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来聚居在青藏高原,最早生活在昆仑山脉白雪皑皑的“崩崩木里瓦”的地方,是青海和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从高原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南迁到四川邛崃山以西的大渡河畔。谙熟历史的普米老人,每逢节庆,总爱唱《贡嘎岭歌》,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祖先生活故地的怀念。在送葬时所念的“开路经”里,普米人常把四川巴塘理塘贡嘎山作为祖先的居地和魂魄的归宿处。

唐宋时期,史籍中有关“西番”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时人“如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宋代时期,普米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有了密切往来。元朝是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元军征调大批“西番”人随军征战云南。元灭之后,留居在滇西北地区的“西番”各部,就是今普米族的主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普米族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下来。明朝时期,曾有普米族人被委任为土司之职,以后,逐渐被纳西族土司取代,普米族转变为其隶属百姓。

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还可以从民族学和语言学角度得到证明。古羌人有尚白习俗,行火葬,普米族亦如此。东汉时期,白狼等部落曾向汉王朝进献《白狼歌》,是传世最古的羌族语言记录。近年来学者实地调查发现,《白狼歌》中出现的34个词,与普米语完全相同或略变异。语言学的研究证明,普米族是白狼古国的后裔。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90%以上的耕地是山地,水田很少,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作物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所以产量很低。“春撒一片坡,秋收一箩筐”,就是这种落后状况的写照。

普米族原来就是游牧民族,擅长饲养和放牧,因此,畜牧业在普米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牧业主要饲养牛、马、骡、羊、猪、鸡、狗等。采集和狩猎也是普米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狩猎则组织三五人集体活动,多在农闲时进行。

普米族的手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有纺织、皮革、铁器制造、酿酒、榨油、竹器编织等。宁蒗地区的木漆碗,制作精美,远近闻名。“苏理玛”酒是普米族特有的传统名酒。

舅权突出

普米族饮食以玉米为主食,兼食大米小麦、青稞等。蔬菜种类较少,有青菜、萝卜、茄子、瓜类等。传统的食物加工方式有石头烤粑粑、羊胃煮肉、木桶煮食。糌粑面是普米族的传统食品,做法是将粮食炒熟,放在手碓或脚碓中舂成糌粑面,用冷水或开水冲食之。喝茶时可作点心,外出劳动、打猎、旅行时可随身携带。

普米族喜食肉,主要是猪、羊、牛、鸡肉,以猪肉数量为多。猪肉有新鲜肉、猪膘肉腊肉,喜煮成坨肉而食。猪膘肉是普米人及摩梭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猪宰杀后,去骨及内脏,用盐和花椒做成腌肉,然后把猪皮缝起来,即成猪膘肉。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肉”。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猪膘的多少,往往能反映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猪膘是普米人送礼的上等礼品。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一日至少三茶:早茶、中午茶和晚饭茶。有的人在临睡前还要喝一次茶,叫晚茶。一般是用一个小巧的茶罐,放入茶叶,用水煮成浓茶饮用,其味浓苦。

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一种饮料,有烧酒和水酒。水酒类似啤酒,男女老少都爱喝,也是待客的必备之物,当地有“无酒不成话”之说,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明清史料记载,普米族历史上的服饰为男子编辫子,头戴藏式帽,佩刀披毡子,戴耳环,左手穿袖子,赤足。妇女肩披细缕发辫,多首饰,穿裙子,赤足。普米族的服饰以宁蒗地区保持传统较多,一般在13岁以前不分性别。

普米族的家庭和婚姻经历了由母系制到父权制、由群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过程。普米族家庭中的舅权很突出。舅权与父母等同,每年外甥要去舅父家拜年,甥儿女13岁行穿裤子、穿裙子礼后也要去拜见舅父,舅父要赠给衣服、饰物乃至大牲畜。舅父对甥儿女的婚姻有权干预,特别是甥女,舅家有迎娶的优先权。出嫁的妇女死后要先向舅家报丧,舅父披着白毡来吊,婿方要曲意奉承。

普米族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等。而为少年举行成年礼仪是一次重要的社会教育。儿童年满13岁时,除夕之夜,按性别团聚在一起,通宵欢乐。待雄鸡报晓,立即返家。如是男孩,由舅父带他到火塘左前方,双脚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象征勇敢和财富。巫师祭祀毕,舅父为其换上短衣长裤,系腰带。如是女孩,则由母亲带到火塘的右前方,脚踩猪膘肉和粮食,左右手分别握麻线、耳环等饰物,母亲为其换上麻布上衣和褶裙。换装后要向灶神、长辈叩头,亲友赠与牛、羊、饰物,表示祝福。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次日,上屋顶祭房头,取新水。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各家带去丰盛的菜肴。青年男女要举行赛马、打靶、赛跑、摔跤等多种娱乐活动。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人过的一个节日。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地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遇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比赛,歌词包括劳动生产、婚、丧、宗教等方面的题材。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创造了许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神话传说数量比较多,时代也比较古老。普米族的民间诗歌以体裁广阔、曲调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远近闻名,是名副其实的诗与歌的统一。其诗歌可以分为习俗歌、山歌、苦情歌和欢乐歌等几大类。

获得新生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丽江、兰坪、宁蒗等县,普米族从此获得新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为了保障普米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使普米族人民享有民族自治的权利,国家自1954年开始在普米族地区建立民族乡,1987年11月又正式批准建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普米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一些干部或成长为普米族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更多的年轻普米族干部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更好更充分地保证民族自治权利的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米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普米族人民积极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变了牦牛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普米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国家在兰坪探明储量达1645万吨的特大铅锌矿床,其中铅的储量占世界已知储量的1/6,锌约占1/3,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第一。1998年12月,多家单位联合组建了兰坪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铅锌联合企业。2005年8月,中国四大铅锌生产基地的兰坪20万吨电解锌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该项目标志着普米族地区经济产业逐步走上了现代企业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其他经济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普米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在普米族地区开办了一批初级小学,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和布局日趋合理和完善,基本上每个普米族村寨都设立了初小和联片高小,多数乡镇建立了中学。2005年与1990年相比,文盲率下降21.20%。

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普米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抢救、挖掘、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兰坪推出了“东方情人节”——普米族万人情歌盛会,有力地宣传了普米族传统文化。普米族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本民族优秀的作家、诗人,出现了诗歌《啊,泸沽湖》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等一大批优秀的普米族艺术精品。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苗春编辑整理)

云青之声丨普米族篇

选择学习创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尊重。

云青之声,有温度的声音……

想听听如歌的少数民族青年之声对青春的寄语和祝福吗?猛戳——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从我记事起

母亲鲜艳亮丽的服装培养了我的审美

“受过教育就会不一样!”

母亲总是这样对我说

让我从小心里就埋下了努力学习的种子

成功的创业青年让我看到

他们不会把自己停留在任何一个句号上

因为他们的青春不允许虚度年华

选择学习创业

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了一种尊重

普米族的服装一直以来都呈现出

繁复、华丽的特点

尤其是女性服饰

在装饰性上尤为突出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

为家乡脱贫尽一份力

让普米族的文化走出大山

我愿

“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