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王氏家族墓地

正定王氏家族墓地

正定王氏家族墓地为唐代古墓葬,位于正定县木庄村、于家庄村一带,是唐朝后期割据一方的半独立政权成德镇的历任王氏节度使家族的墓地,目前已经发现了王士真、王元逵及其妻鲁国长公主、王镕等人的墓葬,2008年10月被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常山贞石志》的作者、正定知府沈涛在正定城北李家庄村外发现唐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墓志;1973年至1979年于木庄村发掘唐墓三座,仅有一墓出土了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志一合及其妻鲁国长公主墓志盖等文物;2007年4月又在正定城北的于家庄村西北,南水北调工程第七标段出土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墓志一合。现除王镕墓志早年佚失外,余皆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根据王元逵及其周边两座唐墓的发掘以及王士真墓志的出土等分析,王氏家族墓地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遭受过盗掘或毁灭性的破坏。至于这种盗掘或毁灭性的破坏发生在何时,目前尚无资料佐证。但其做为中晚唐时期的重要墓葬,尤其是王元逵、王士真墓志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河北三镇”之一“成德镇(即今正定)”的政治军事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8年10月20日被河北省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莘县韩氏家族墓地,当地人称“韩王墓”,韩王是谁?

韩氏家族墓地于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当地人称为“韩王墓”。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其中,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但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发展成不服从中央命令,藩镇成为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其中,安史之乱后所设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力最强。三镇名虽服从朝廷,但不输贡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因这三镇都在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韩氏家族墓地 韩国昌墓碑,年号清晰,立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咸通年间进士吴畦撰碑文。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涪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耽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若愚)

百子湾工地挖出清代王爷墓?朝阳区文旅局:系家族墓,正在发掘

近日有市民发现,在朝阳区百子湾地铁站北侧的工地上,施工时挖出了不少古墓,深浅不一的坑有一二十个。这一消息在网上热传,引得人们纷纷猜测这片墓群的年代和主人,还有人怀疑此处是清代的一座王爷墓。

市民反映的墓群位置,位于广渠路高架桥以北、石门中路以西。站在附近的高楼上,能够看到工地里有一二十个深浅不一的坑,还有几个坑连在一起。数十名考古工作者正在一片空地上,边挖掘边做着记录。

“这片地原先是村宅,村子拆迁后就成了一片废墟,一直用绿布苫盖着。大约在半个月前,我注意到有人在工地清理现场,后来就挖出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型的坑,每隔两三米一个,现场工作人员像是在考古。”家住旁边小区的杨先生说,他开始留意墓坑挖掘的进程,看到工作人员陆续从坑里挖出了一些白骨和瓶瓶罐罐。“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竟不知道这一片的地下居然藏着古墓群。”

由于此处工地三面都被高楼环绕,许多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员工也目睹了工地里的情况。有人还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在某社交网站上,关于墓群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此处墓群是清代的王爷坟,也有人猜测这是甲字形古墓。

“大家都很好奇,这座墓群是什么年代的?是不是有着久远的历史?挖掘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文物?希望文物古迹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是京城古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后人了解和珍惜。”杨先生说。

带着市民关切的问题,记者向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求证得知,这处墓群目前正由市文物局主持清理发掘。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看这处墓地只是一座家族墓,以往施工过程中也常会发现类似的墓地,至于墓地出土物品的文物价值则需要等到发掘工作结束后才能确定。

照片由杨先生提供

喜讯!我市弘农杨氏家族墓地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农杨氏家族墓地

10月16日,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我市弘农杨氏家族墓地被列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弘农杨氏家族墓地位于华山大城村北,南距瓮峪3000米,该墓地原由十八座墓冢构成,俗称“杨氏十八冢”,但在随后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此墓地远远不止十八冢,而是一处杨氏家族墓群,现发现各类规格形制的墓葬已有三十余座。遗址内原有石碑一座,碑文记载汉将军鹦、奋、彪、熊、鹳、魅都葬于此地,在遗址西侧为汉赤泉侯杨喜的墓葬,碑文乃当朝丞相陈平所书,其后北魏太保椿并津、逸、颖子范也起冢葬于此地。

通过十年不懈努力,我市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已由4处增加至5处,全市国、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由最早的十余处,增长至39处。全市各类文物保护单位都能得到有效管护,文物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得以落实,为我市提升城市品位,充实文化元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市建设国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消息来源: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