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畛子革命旧址

上畛子革命旧址

上畛子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双龙镇林湾村。

红旗漫卷——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渭华起义旧址

红旗漫卷——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渭华起义旧址

渭华起义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华州区高塘镇,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1928年5月,继清涧起义之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首次将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重要武装暴动——渭华起义。成立了陕西第一个红色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配合农民起义的是中共陕西组织领导的许权中旅。许旅是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和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为基础组建的,全旅1290余人,其中有共产党员53人,共青团员13人,组织比较健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许旅“要准备脱离李虎臣,去帮助群众发动斗争”的指示精神,指示许旅中共组织将部队开往渭华地区,配合农民起义。1928年5月10日,李虎臣部与冯玉祥部激战于潼关北山,李部被击败。当晚,唐澍、刘志丹率领部队撤出战斗,向渭华地区进发。许权中、杨晓初也随后赶往渭华地区。部队抵达华县瓜坡镇时宣布起义,并进行了初步整编,到达华县高塘镇后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为总司令、刘继曾为政治委员、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廉益民为政治部主任、王泰吉为参谋长、吴浩然为军党委书记、许权中为军事顾问兼骑兵队队长、杨晓初为经济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下辖四个大队及骑兵分队、赤卫队,赵雅生、武丕谟、谢子长、雷天祥分任大队长。全军近千人。

西北工农革命军与农民暴动队伍会合后,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起华山,西至临潼东,北至豫陕大道,南至秦岭北麓,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渭南、华县、五一等县共建立了48个区、村苏维埃政权,大部分村建立了赤卫队。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广大农民惩治豪绅和极端反动分子,烧毁地主的契约,没收、分配豪绅地主的粮食、财物。基层苏维埃政府大都办起了平民学校、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提倡男女平等,妇女放足,明令禁止强迫女孩缠足、吸食鸦片和赌博,多有成效。

由于渭华起义爆发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要害地带,致使国民党陕西当局十分震惊。从1928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宋哲元调集主力部队,对渭华地区起义部队先后发动多次进攻。在刘志丹、唐澍、许权中等人指挥下,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与宋哲元部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向渭华南山。西北工农革命军政治部主任廉益民、军党委书记吴浩然、陕东赤卫队副队长薛自爽等人在战斗中牺牲。以高塘、塔山为中心的红色区域被国民党军队占领。8月,刘文伯师被冯玉祥逼出商洛,进入河南,许旅也在河南邓县被当地武装打散。历时4个月的渭华起义失败。

渭华起义的失败,使中共陕西组织和人民群众初步认识到,军队必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必须依靠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刘志丹等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陕甘边、陕北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1988年,渭华起义纪念馆建成,同年建成了渭华起义纪念塔。2016年5月,华县县委县政府修建了新的渭华起义纪念碑,总高32.2米,主碑高19.28米,象征着渭华起义爆发于1928年。2017年,渭南市华州区将原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塔管理处两个机构合并,成立渭华起义教育基地,收藏革命文物157件,各类照片1200余幅,文献资料75件(原件32件),形成了一碑一馆一旧址(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及附属四个教学点(高塘会馆、三教堂、药王庙、郭家庄小庙)的一体化布局,是陕西东部最大的红色教育基地。

渭华起义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被命名为陕西省党性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11月被命名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18年11月被命名为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

探寻革命遗址: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

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镇寨下村寨下自然村。

1940年冬,中共莆田县委为了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先后派遣游击队员打入驻在闽中沿海岛屿的伪福建和平救国 军第一路军第2大队张天真部,控制了伪军第2大队的部分实权,秘密组建闽中海上游击队,在黄瓜、南日、乌丘等岛屿建立了隐蔽的抗日基地,利用日、伪、顽之 间和伪军内部的各种矛盾,开展打击日伪顽活动。

1944年11月,伪军第2大队从乌丘岛南下湄洲岛,击退驻湄洲岛的国民党保安队后,队伍驻扎在湄洲岛寨下 村,继续开展隐蔽斗争。

1945年4月底,伪军第一路军奉命从马祖岛南竿塘全部开赴湄洲岛,与张天真部集中驻扎,准备“易帜反正”,接受国民党整编,这给 闽中海上游击队的隐蔽工作和海上撤退带来很大困难。同年5月17日,黄国璋、林汝楠、叶良运率领的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机关武工队在南日岛西户村被国民 党福建省保安1团包围,闽中海上游击队队长康国强闻讯派兵赴阵救援,击退顽军。此事被伪军头目发觉,成为伪军头目和国民党军统特务确认海上伪军中有共党分 子活动的直接证据,从而加强了对伪军各部队的控制和防范。5月18日日军从闽中沿海撤退后,伪福建和平救国军接受国民党军统局“易帜反正”的旨意。5月 29日,伪军第一路军奉命全部移驻忠门东吴村,开创了伪军从未驻扎国统区的先例。形势骤变,6月7日凌晨,伪军指挥部突然以开会为名,将闽中海上游击队队 长康国强诱捕杀害。接着,伪军警卫队包围了闽中海上游击队隐蔽人员驻地五帝庙,宣布要搜查共产党干部,致使闽中海上游击队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海上游击队 被解体。

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为位于湄洲岛中西部的寨下村,是湄洲岛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群众进行商品销售和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东与莲池村相融,西临内海与湄洲湾北岸相望,现保存完好的毛哩哆阿公庙,是当年闽中海上游击队领导干部开会和指挥战斗场所。

市委党史研究室

厦门革命遗址上的故事∣厦门赤色总工会旧址

粘文华

粘文华,1905年出生于泉州市浮桥镇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粘文华10岁时,因鼠疫流行,他的祖母、父亲等7位亲人在20天内相继离世,他被舅父带回养育。他仅念四年半小学就辍学了,15岁和18岁时两度南下新加坡打工谋生。

1924年初,年轻的粘文华忍受不住外国资本家的欺凌,回到了祖国,在厦门馆仔内(即大同路)延风糖店当店员。

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厦门的工人运动日益兴起。尤其是五卅运动爆发后,一股反帝怒潮席卷了整个厦门。粘文华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参加控诉声援大会、万人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英货等斗争,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工人。

在五卅运动的推动下,1925年6月,厦门第一个工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度门分会成立。1926年2月,厦门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厦大建立,5月,厦门店员总工会以半公开的形式成立,粘文华担任理事长。10月,北伐军之东路军从广东进军福建。在这大好形势下,厦门的基层工会纷纷建立,厦门总工会筹委会也于年底成立,粘文华积极参与了总工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1926年11月,北伐军击败了北洋军阀孙传芳驻闽的主力,击溃了张毅部队。张毅的败兵逃到同安前场(即杏林,要挟万顺号客轮载他们逃往安海。粘文华当时正好在万顺号客轮上,他与船员商量对策,决定由司机到机舱将海底阀打开,让水入舱,把船弄沉,使败兵想乘此船逃的企图落空。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工人的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加工会,工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

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筹备会)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成立了。会址设在大同路土堆巷红楼

厦门赤色总工会旧址(麦仔埕40号)

总工会成立后,粘文华工作更加繁忙,他继续着力发展基层工会。到4月份,基层工会增加到30多个,会员从1万多人增至2万多人。这支工人阶级队伍,成为厦门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坚力量。

4月9日凌晨,厦门国民党右派勾结海军警备司令部,出动武装包围厦门总工会,逮捕了总工会正副委员长罗扬オ、杨世宁以及学联负责人黄埔树。

罗、杨等人被捕后,粘文华、柯子鸿等继续领导工人与反动派作斗争。当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派工贼接管总工会时,总工会人员不畏强暴,不承认被接管,拒不移交;基层工会也拒绝接管,工人们甚至用扫帚把工贼赶出门去。为抵制那些工贼走狗改组工会,粘文华领导店员总工会由红楼搬到出米埕。工贼们不罢休,包围了出米埕店员总工会。粘文华又将店员总工会搬到新租的雍菜河达华理发店二楼秘密办公,继续领导店员与反动派作斗争。

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幸存的总工会委员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地下斗争。他们在粘文华、柯子鸿的带领下,先后在虎溪岩莲花寺、妙释寺等地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新组织赤色工会。经过努力,印刷厂、电厂、海员、码头、店员等行业的工会,很快又恢复起来。

由于粘文华、柯子鸿均有“色彩”,国民党出动大批特务四处搜捕他们。两位工运领导人只好暂时撤离厦门,赤色工会暂由白文庆、曾炎等负责。

1930年春,粘文华、柯子鸿相继回到厦门,又担负起领导工运的重任,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1930年4月9日,在粘文华和柯子鸿等领导下,各基层工会派出代表300多人,在菜行口隆重举行“四九纪念大会”,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著名工运领袖罗扬才和杨世宁。会上,工人们高呼“纪念罗扬才、杨世宁”、“打倒国民党”、“工农兵万岁”等口号,并散发传单4000余份。工人们在纪念会上庄严宣誓:“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奋勇前进!

1930年4月25日,粘文华在厦门天主教堂召集基层赤色工会代表开会,筹备成立厦门赤色总工会。1930年5月4日,厦门赤色总工会在中华中学礼堂宣布成立,粘文华任总工会委员长,柯子鸿任副委员长。

厦门赤色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厦门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第二次大高潮。

柯子鸿烈士

柯子鸿,原籍晋江青阳,1893年9月15日出生于厦门太平妈街一户贫民家庭。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来,厦门人民无比愤恨,掀起了一场反帝大风暴,全市举行了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在这场革命风暴中,柯子鸿认识了罗扬才,并在罗的启发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柯子鸿长期在工人中活动,努力接受救国救民的新思想,领导工人群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在斗争中立场坚定,表现突出,1926年2月厦门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后不久,他就被吸收入党。1926年4月,中共厦门特别支部成立,柯子鸿担任大中支部书记和特支工运委员。

1927年1月24日,厦门市总工会(筹备会)成立,柯子鸿担任宣传部长。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恐慌。1927年4月9日,厦门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政变,逮捕了总工会委员长罗扬才、副委员长杨世宁。中共厦门市委立即组织营救。柯子鸿也积极地找粘文华、颜泗等工会委员商议,研究营救办法。

由于柯子鸿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以及他在四九反革命政变中和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此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国民党反动当局四处张贴告示,派大批侦探跟踪追捕,下令通缉柯子鸿、颜泗等共产党人。

有一天,他参加秘密会议归来,被埋伏在太平妈街的几个侦探发现。柯子鸿勇敢机智,迅速躲入他叔父家里。侦探追至门口,见门斗高挂“大美国籍民柯国水”(该人系华侨,加入了美籍)的牌子,不敢岐声,夹着尾巴溜走了。

柯子鸿眼见处境越来越恶劣,就暂避于电台山下一处花园的山洞里。该花园位于华侨的别墅区,长期雇聘一位名叫吕秒的人管理花园。吕秒是柯子鸿的亲戚,十分关心柯子鸿,三餐送饭给他吃。当夜幕降临时,柯子鸿又出来进行革命活动。

在白色恐怖面前,柯子鸿毫不畏惧,经常化装后出现在市区大街小巷。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侦探到处侦查柯子鸿的去向。后来,柯子鸿不得不携带妻儿暂离厦门,先后在海澄白水营下尾村、同安西柯、埭头等地,隐姓埋名,以镶牙、开药铺等职业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反动派的阴谋没有得逞。

风声稍过,柯子鸿又勇敢地回到厦门,在省委领导下,与粘文华等总工会负责人起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5月4日,厦门赤色总工会成立,枯文华、柯子鸿为正、副委员长,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1932年2月7日,他被选为总工会委员长。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长期过着艰苦斗争生活的柯子鸿终于积劳成疾,大量吐血。但他隐瞒病情,仍然坚持斗争,最终于1937年12月30日不幸病逝。厦门工人阶级痛失了一位值得信赖的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柯子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