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和要墓志铭

封和要墓志铭

全名为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史君墓志铭。1980年出土于大同市西8公里的小站村附近。墓碑高0.42米,宽0.32米。楷书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141宇。石上刻以浅(上其下石)子格,格长宽为2.7厘米至2.9厘米。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石质极好,书刻俱精,铭文完好如初。无书刻人姓名。

墓主人封和

,是北魏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生于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38年),主要活动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帝时。

山西古代碑碣墓志铭简述

西汉开始以石代金,出现刻铭的记事碑、功德碑以来,山西历代碑碣墓志铭分域一直是全国的重点省份,其大量历史书法艺术、科学价值颇高的碑碣墓志铭受到金石学家和石刻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宋代兴起金石学以来,访求山西碑碣墓志铭成为历代众多史学家、方志学家、文化学家们终生爱好和一生的追求。

山西历史上最多时究竟有多少碑刻,谁也说不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物部门的多次调查和普查,山西现存各类碑碣大约两万通件左右。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大抵晋碑皆萃于蒲、绛、泽、潞四属。绛州以闻喜为盛,泽州凤台为盛,蒲州以永济、虞乡为盛;潞安长子屯留为盛。”四属原都称州,大体上是现在的运城临汾晋城长治四市,即山西南部地区。《山右石刻丛编》收录的720余通碑刻,属于上述四州的496通,占全省的68.9%;《山西通志·金石记》收录的1550余通碑刻,属于上述四州的有993通,占全省的64%;现存的两万余通石刻中,上述四市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叶氏的论断基本是正确的。但除上述四州(四市)外,其他地区也有不少碑刻存世,其中不乏有精品,同样应予以重视。

山西碑碣墓志铭有如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是数量多。如上所述,现存两万通(件)左右,位居全国前名茅。

二是自西汉出现记事碑以来,历代都有大量存世的碑碣墓志铭,时代连续,从未中断,并代有珍品。山西并不是没有汉碑,《山西通志·金石记》就收录汉碑15通,魏晋碑18通,这些碑石都毁于历史的变故之中,1976年临猗县翟村东汉丞相翟方进墓出土的建宁元年(168)残石(董寿平先生鉴定是碑是志,难以确定,故定名“建宁残石”),以及垣曲县五福润村黄河右栈道发现的东汉建武十一年(35)摩崖遣修栈道题记”、盐湖区中条山矿洞崖刻“光和二年(179)”,“中平二年(185)”、“甲子”、“甘露”、“平阳司马胡生”等汉代题记、夏县王村汉墓出土的“安定太守裴将军碑”残石,万荣县荣洞镇汉墓出土的“冯子翼作”的砖刻题名等,弥补了“山右无汉刻”的空白。

█ 西晋胡奋登高记功碑

三是名碑多,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参考名碑中,有山西的15通(迄今只公布过这批)。山西名碑中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有北朝的霍扬碑(临猗)、齐太公庙碑(芮城)、曹恪碑(省艺术博物馆)、程哲碑(省艺术博物馆)、文成帝《南巡碑》(灵丘)、裴鸿碑(闻喜);隋代的有陈茂碑(临猗)、栖严寺舍利道场碑(永济);唐代的有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太原)、裴镜民碑(闻喜)、裴光庭碑敕(闻喜)、碧落碑新绛)、铁弥勒像碑(交城)、李光进、李良臣、李光颜碑(榆次,称“三李”碑,其中李良臣碑毁);宋代的《萧墙碑》(万荣)、《杳花碑》(夏县);明代的司马光神道碑;清代祁寯藻书丹的《平淮西碑》(闻喜)、五台山等地清代帝王御制御书碑、傅山摹刻的《郭泰砷》等等。

█ 《晋祠之铭并序》碑

四是山西的墓志铭自南北朝定形(方形)以来,代有精品迭出。如北魏的司马金龙、封和宠、辛祥、宋绍祖、姬辰墓志;北齐的张肃、裴良、厍狄回洛、娄睿、韩裔、徐显秀墓志;东魏的刘懿墓志;隋代的斛律彻、梅渊、虞弘墓志;不仅方史志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而且件件都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 虞弘墓志铭

五是山西现存碑碣中,以明清的居多,早期的即元代以前的占近1/10,不到2000通(件)北宋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编著的我国第一部金石学著作《金石录》中,收录山西碑碣45种(只有碑目,无文),其中汉碑5种:有汉光和二年(179)12月《刘寻禹庙碑》、光和四年(181)闰9月《扬州刺史敬使君碑》汉《禹庙碑λ《禹庙碑阴膩豫州刺史贾逵碑》。这5种汉碑已不存世。还收录北朝2种;隋代2种,其中蒲州府(今永济市仁寿二年(602)《栖严道场舍利塔碑》仍存在;唐35种,其中存世的有裴镜民碑(闻喜),晋祠铭(太原)、碧落碑(新绛)等;五代1种。

山西碑碣墓志铭著录主要在明清两代。明成化十年(1474)创始《山西通志》时,就收录了金石资料还有明代胡鉴的《山西碑目》。清代有王昶的《金石萃编》、《金石萃编补正》和《金石萃编未刻稿》,共收录山西的碑碣29种(全文)其中汉1种《郭泰碑》已不存世;南北朝2种;唐12种,其中存在的有裴光庭碑(闻喜)铁弥勒像碑(交城)、李光进、李光颜碑(榆次)等;五代2种;宋代5种;辽金1种;元6种。

虹梯关铭

夏宝进的《山右金石录》、顾燮光的《山右访碑记》、孙衍贵的《山右金石纪略》《山右石刻丛编》《山西通志·金石记》(单行本称《山右金石记》)等,都是清代山西碑碣墓志铭的重要著作,其中《山右石刻丛编》《山西通志·金石记》是这个时期访求、研究山西碑刻的代表作,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山右石刻丛编》由清光绪时山西巡抚胡聘之主编,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版,共40卷,收录北魏正光四年(523)至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计14个王朝840余年的碑碣墓志铭等石刻724通(件)。其中北朝28通(件),隋唐五代135通(件)宋辽金272通(件)、元代277通(件)、不明地域的12通(件)。均全文收录,但只收录了当时存世的,佚存的不收。198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全6册。胡聘之在序言中概括叙述了编纂过程,他说:“始余官晋藩即有纂辑之志,迁延未果。光绪乙未(二十一年)调任晋抚(升任山西巡抚)今江安粮道、成都胡君延时为绛县令(绛县令胡延时,成都人),尝就所得晋刻手录原文,成考证八卷(胡将手抄山西碑刻的原文,编成八卷)丙申(光绪二十二年)调居幕府(由县令调巡抚部下),以所著求正于余,因请设局编纂,而以总纂自任,余深韪之(韪,过失,不对),于是檄通(下令)省、州、县各拓境内碑刻而输之局(将拓片送省)。数月之间,居然毕致。复委山西通判、江宁(人)吴君廷燮并其兄、陕西知县廷饧,与胡君(延时)分代考证。始于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之秋,至戊戌(二十四年)夏日而全书成每成一篇,余必详为考覆复虑,或有舛漏,录副邮致金陵(将错误遣漏的记录下来邮至南京),乞江阴(人)缨筱珊编修,覆加釐订。筱珊邃于金石之学,又为补辑若干条,邮筒商榷再三,始付剞劂(刻书)。”

从胡聘之的这段序言可以看出,他早有志编纂山右石抄的晋刻原文时,与他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设局”编纂,并自任总纂,不到两年的时间即告完成,够快得了。这是其一。其二,胡延时已有八卷晋刻手抄本,本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印即可成书。但他深感“韪之”,怕延时手抄本有误,将来会造成什么过失,故他下令,让各州、县送拓片,没用延时的手抄本。州、县送来的拓片,他也不是不加考证地一律使用,而是组织山西通判等3人一件一件地考证真伪,然后由他再详为考覆。还深怕有误,最后还请缪筱珊把关,胡聘之在学术上的这种严谨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山西通志·金石记》由杨笃(秋湄)主编,杨笃(18341894),字雅利,号巩同,又号秋湄山西乡宁人,晚清山西著名的方志学家。该记收录汉至元晋刻1550余通(件),仅碑目,无文。其中两汉15通(件),三国两晋(含十六国)18通(件),北朝76通(件)、隋唐五代422通(件),宋至元1000多通(件)。两汉、魏晋的33通碑刻在杨笃编纂《金石记》以前就全部毁之不存,有32通是毁于北周武帝宇文邕二次灭法(第一次是北魏),当时唯有东汉蔡邕撰文的《郭泰碑》幸免于难。到明代,《郭泰碑》也被盗卖山东济宁,“自是太行以西,潼蒲以东无汉刻矣。”(叶昌炽《语石》)另外,夏宝进的《山右金石录》收录山西碑碣102种(只碑目,无文),也是研究山西碑碣的重要参考资料。

杨子荣,山西省文物局研究员,山西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

本文转载自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

文山西系列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符少武提供原材 周流宗整理

程公海天暨德配郭孺人合葬墓志铭:

公姓程氏,讳霞,字海天。伊川二十五代孙也。十五代祖讳仕谦,始迁永之锦阳川。六传至光禄大夫任陕西、兴汉等处挂印总兵大功公,寔公之曾祖也。祖讳恬,候选中书;父讳邦冯,太学生。母郭太孺人,生公兄弟二,公居长,弟讳霁,乃余姊丈也。

公生有隽才,幼失怙。弱冠即理家务,卓有干济,不幸早逝。德配郭孺人,洛邑进士官太仆寺正卿兴言公元孙女,太学生赠文林郎鑫公女,岁贡生赠奉政大夫炳若公、太学生赠奉政大夫九如公胞姊,进士现任西安宁陕厅抚民同知维暹、举人莲荪胞姑。毓秀名门,阃德尤茂。公殁时,孺人年方二十有一,仅遗一幼女。矢志守义,称“未亡人”。主中馈,事姑以孝著。抚胞弟霁子长谦为嗣,乃予姊出也。长谦娶张氏,嵩邑庠生景源公长女。女适洛邑太学生郭公汝桥之三子。孙男一:名聿修。生甫逾月而乃父丧。孺人抚之倍加珍惜。长,为娶张氏,本邑布政使理问芝祥公女。

其尤可称者,予姊早亡,续娶雷氏,生子名长升,方五岁。夫妇相继俱逝,孺人代抚遗孤,恩勤曲至,卒使与孙皆至成立,并为延师课读不坠,家传亦素明大义。曷克若此。有曾孙四,皆头角崭然。曾孙女一,未字。侄长升今已有子,门祚日以强盛,谓非天之报欤?他日者人文焕发,光及泉壤,辉流彤史,可拭目望之矣!

公生于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丑时,卒于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享年二十有五。孺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巳时,卒于嘉庆二十四年七月初三日午时,享寿六十有九。公昔已纳竁(cui,墓穴),孺人淹柩于家,兹卜于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并启公榇(chen,棺材)合葬官庄村西祖茔。爰叙而铭曰:

誉望早著宜高骞,事业未就啬以年。六鰲八柱仰闺媛,完贞白首家始延。佑启后人福泽绵,有终含笑觌(di,相见)重泉,千秋万亿乐斯阡。

孙:聿修勒石

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眷弟宋象贤顿首撰文

辛巳科举人候选知县内侄郭莲荪顿首书丹

【考释】

这是一块出自东宋乡丈庄村(原为程家庄)的墓志铭,呈方形,长45cm,宽41cm,约650字,当时应置于墓窑内。笔者仅见长水符少武所藏拓片,未见全貌。该墓志铭记载的年代为清朝道光九年(1823年),所志之人为丈庄村程霞暨夫人郭氏。其中主要记载了程氏夫妇的显赫家世以及程氏弟兄两个家庭互相帮扶、郭夫人矢志抚孤、终致家业兴旺的感人事迹。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列女》记载:“程霞妻郭氏,洛阳郭鑫女。年十四归程,即以孝闻。二十而夫殁,乃事孀姑,寝食相依十余年。霞弟生子长谦承嗣。氏告姑曰:夫有子,媳可死矣。姑闻氏言,惊以成疾,氏乃止。事姑抚孤,守节历三十年。”

据该墓志铭所载:程家有弟兄二人,长程霞,次程霁,为程颢的二十五代孙,也是丈庄的始迁祖程仕谦(十五代祖)之后裔。其曾祖父为陕西、兴汉挂印总兵程福亮(字大功),祖父为程恬(候选中书),父亲为程邦冯(太学生)。

程霞之妻郭氏出自洛阳的名门望族。其祖父郭兴言为明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在明末崇祯年间任太仆寺正卿(从三品);其父亲郭鑫为太学生,赠文林郎(正七品)。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郭炳若,为岁贡生,赠奉政大夫(正五品);一个叫郭九如,为太学生,封奉政大夫。她还有两个内侄,一个叫郭维暹,为清道光癸未科(1823年)进士,当时任西安府宁陕厅抚民同知(正五品);一个叫郭莲荪,是辛巳科(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候选知县(正七品)。

按说,这个家庭应该是夫荣妻贵,门当户对。可偏偏幸福的家庭多遭不幸,程霞25岁早亡,郭氏膝下仅有一幼女。无奈,程霁把自己的孩子程长谦过继给她,郭氏含辛茹苦把这一男一女抚养成人。长谦娶嵩县张景源(庠生)之女为妻;女儿嫁给本县太学生郭汝桥之三子。长谦生子名聿修。然而,这个刚刚建起的家庭再遭不幸。孩子刚过满月,而其父早亡。郭太夫人再次肩负抚孤重任,终将孙子抚养长大,娶本县布政使理问(从六品)张芝祥之女为妻。

更让人敬佩的是,其兄弟程霁之妻宋氏也因病早亡,他续娶雷氏,生子长升。没想到孩子刚满五岁,其父母就撒手人寰。抚孤重任再次压到郭太夫人身上。郭氏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抚育这个孩子,并为他延请教师,课读不坠。后来程家竟发展到曾孙四人,均已崭露头角。另有曾孙女一人。长升也有了孩子。其家族逐渐强盛起来,这难道不是老天睁眼,好心得好报吗?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个家庭肯定能够兴旺发达,人文焕然,光宗耀祖,流芳百代。

程霞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二十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二十八日,年仅25岁。

郭氏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月十二日,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初三,享寿69岁。

由于程霞死葬较早,老夫人亡故后,暂时淹柩于家。10年以后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十三日才将两人起坟合葬。

为该墓志撰文的是程霁的妻弟宋象贤;书写的是郭夫人的内侄郭莲荪;立碑人是其孙儿程聿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墓志和墓志铭是有区别的。墓志一般只叙述人的生平简介,而墓志铭在最后都有铭文,也就是用诗咏的形式高度概括人一生的功德业绩。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黄庭坚楷书《徐纯中墓志铭》

黄庭坚楷书《徐纯中墓志铭

释文:宋故徐君纯中墓志铭金华黄庭坚撰并书

君讳佖,字纯中,赠宣德郎徐君陟之子。庭坚之姑,长安县大君,君母也。徐氏世为像章人,不知其流迁所自,或曰盖出于后汉聘君樨。其族人避兵乱,买田于西安山中,稍稍堙替不学,故君曾王父光、王父赏皆治生货殖于田间。宣德君始筑书馆,延诸生,而君昆弟皆化为儒者。君总角,蔚然负文采,不事家产,独喜游学。故太师王恭公在翰林号为时文宗匠,君往从之学词赋,恭公称之。同门生皆台阁知名士,乡曲以为荣。再荐于有习,而诎于礼部。同时进士皆谓君不耦,非艺之罪。君既倦游,归而自放于酒中。元佑六年十二月以疾卒,享年五十。取黄氏,予女兄也。初生两男子,皆下殇。晚得男,曰多老。五女子,长嫁临江军法曹参军李森,余在室。君病革时,室中二女,股肉以进,人皆哀之。君崭崭嶷嶷,在丑不(诤),坦坦施施,持论不回;家居孝顺怡怡,长安君尤爱之。初,予世父长善,有大名于四海,试礼部赋天子外屏,声动朝廷。及当试于崇政殿,病不能兴,天予遣中人问疾于其邸舍,赐之药齐焉。蚤世而嗣不立。世母张夫人年少守义,保其孤女。及孤女成人,为择对以归君。张夫人以谓文章之秀气,不丽于本枝,或发于外孙也。今多老越在怀綳,又可冀其成立耶!于是长安君年八十而哭其少子,孀妻拥诸女负婴儿啼不成声,使来告曰:“将以七年十一月甲申,葬纯中于田浦之原,先舅之墓次。子为我作铭,以慰荐纯中于下泉,它日亦以示多老。”呜呼!其忍不铭?铭曰:“艺文以为非,孝弟以为田,师友以芸之,自古有年。於戏纯中,力耕而不泽,多稼而不穑,匪其耜之不,维岁不若!”

1.【名家集思】一言一诗一心境,一山一水度浮生

2. 【名家焦点】色斑釉:古瓷的造化之美

3. 【名家巨作】卢中南楷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上海名家教育进修学院

1. 【鉴定知识】瓷器鉴定的9大诀窍,你知道多少?

2. 【合作启事】上海名家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

3. 上海名家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专家走进第22届上海艺博会

上海名家艺术品鉴定评估经纪中心

A

BOUT MASTERSART

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

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 英文名SHANGHAI MASTERS ARTS RESEARCH ASSOCIATION,缩写名 MARA;是由我国文化艺术创作、研究、鉴定、收藏、评论等方面的领导、名家、专家和学者等创立。是经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社团管理局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属下的省(市)级协会。

协会宗旨是:“名家艺术,光扬中华,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通过不断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团结文化艺术名家,联合其它文化艺术团体,倡导文化艺术研究交流,挖掘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与时俱进促进发展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

协会倡导名家艺术,组织开展文化交流、艺术研讨、評审鉴定、专业展览、书刊编辑、教育培訓、咨询服务等活动。推动名家艺术,负责组织、指导名家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承担名家艺术的组织、实施、评选、评奖,举办名家艺术的各种展览。提倡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研究,以各种类型名家艺术为对象,组织开展文化艺术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推广普及文化艺术研究知识,進行教育培訓;并向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名家提供信息。

协会由我国文化管理部门的资深领导和热爱文化艺术的名家、将军、学者,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资深会员和故宫博物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属纯艺术创作及研究的省(市)级专业社会团体组织。

协会系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理事单位,被评为4A级中国社会组织和上海市文联优秀社团,并且是名列政府公示《上海市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推荐目录》的机构。下设名家教育进修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张大千研究会、谢稚柳陈佩秋研究会、篆刻研究会、易学研究会、收藏鉴定联合会、收藏鉴定专家委员会、张大千书画鉴定专家委员会、名家书画院、玉文化研究院、大风堂琴社、教育培训委员会、艺术评论委员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版画专业委员会、名家联谊会等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