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殿

大元殿

大元殿位于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村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元代。保护范围:前殿厦门向南延伸65米;东、西两墙向外延伸15米;北面围墙向外延伸5,大元殿,大元殿简介,大元殿-厦门市同安区大元殿旅游指南

北京孔庙大成殿规格媲美紫禁城太和殿,元明清三朝持续614年最终建成

从著名的皇家级喇嘛庙——雍和宫,向南步行100多米,就来到了老北京最有文化的地方:孔庙+国子监

一进孔庙的先师门,首先就会看到孔子塑像;孔子的手势是很有讲头的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坐标:北京东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界儿。中国四大文庙中唯一与皇家沾上边的(还有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开始重建, 历经明宣德、嘉靖、万历, 清顺治、 雍正、 乾隆重建重修。

光绪帝升祭祀孔子为大祀;自此孔庙九五开间、红墙黄瓦,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为"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皇家等级的雄伟建筑。到清朝灭亡,北京孔庙扩建工程依然没有完工,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1916年(民国5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

大成殿,皇家祭祀先师孔子时使用。祭孔大典时,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虽然经过历代重修,孔庙结构基本上保存了元代风格。整座孔庙占地约22000平方米;从南向北共分成了三进院落,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孔庙正门——先师门为元代所立,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小编实在是眼拙,看不出元代与明清两代的差别)。门前除了立有例行的琉璃牌坊之外,还有一座下马碑。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 托忒文等六种文字,至此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而入。

孔庙之外的下马碑;所有官员见到此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入内

入得第一进院子,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这些设置更多的功用是为了祭孔的时候做各种准备工作的。

值得重点提一句的就是:大成门前的孔子雕像;孔子双眼深邃的看着远方,五缕长髯下垂,跟古时候的一般读书老头没啥区别。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手姿态酷似一个“人”字。

据专家考据:孔子手势的意思:双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万物和谐;手持木杖以问天,从而获得教书育人的资格。

元明清三代进士碑共计198通

再就是,院子的东西两侧的进士碑亭: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通;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题刻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

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当年韦肇及第,偶而题名现今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之上,故而得名。后来苏轼、苏辙等登科及第者皆纷纷仿效题名于塔上。

北京孔庙院内的题名碑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将及第进士的信息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 后来,明朝时往往会把元代碑上的刻名磨去,再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而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通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在挖地时发现的。

大成殿中孔子的牌位,上面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字;这样重要的位置不知为何不是康熙皇帝的题字

整个孔庙经历三个王朝的不断打造,对于孔子的尊崇也不断升级;最终达到与故宫、天坛相媲美的皇家九五至尊。彰显了中国古代君王对于教育的重视,并尊孔树儒、以科举教育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创建伊始,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在全社会提倡“百善孝为先”。

崇圣祠,为祭拜孔子5代先祖而建

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给予孔庙以皇家的待遇;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最终达到“九五至尊”无上的高度。

同时,在大成殿中不仅供奉着孔圣人的排位,两边设有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圣人以及古代十二哲”牌位。

孔庙不仅仅祭祀圣人孔子,还同时祭拜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圣人以及古代十二哲

孔庙不时会有各种年龄段的学生前来观光学习,孔子像、大成殿、崇圣祠整点演出的大成礼乐表演,都会给这些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天之骄子尊师重教的人生观树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孔庙前来参观学习的更多的是学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部分,尊师重礼是很重要的部分

北京孔庙的修建比紫禁城整整早了114年。

从元大德六年(1302年),到光绪最后一次修缮结束1916年,前后历经614个年头。

在崇圣祠 ,每天10、11、14、15、16点,有大成礼乐表演

营造技艺 |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复原图赏析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地图

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遗址位于现大明宫遗址公园内,遗址区保存相对较为完整。

含元殿复原图作者:吾汉万年

大明宫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此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

以上复原图有作者:吾汉万年提供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中式营造丨寻踪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含元殿区域

大明宫遗址公园一般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明宫平面图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

丹凤门博物馆区

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博物馆内遗址区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博物馆

历史上的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是大明宫的正门,由五个门洞组成,门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凤楼。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了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同时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场所,是大唐王朝的国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门”之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北侧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遗址位于自强东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较为完整。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合作实施的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实现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无偿文化援助的文物陈列馆和砖窑址保护厅相继建成,陈列馆展出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含元殿区域

含元殿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遗址上面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上唐代柱基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此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地图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模型想象

以上复原图有作者:吾汉万年提供

关于三出阙

阙是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大明宫含元殿区域模型

大明宫含元殿栖凤阁模型

三出阙雏形阶段先秦的阙

由商代甲骨有阙的象形字推测,最迟在商代便有了相关的建筑,但目前我国尚未有考古发现商周的阙的实物。不过在西周时代阙的礼制性已经有所体现,似乎仅有王室和鲁国方可使用。而随着春秋礼乐崩坏,阙的使用在诸侯各国相继出现,成为诸侯国王宫的象征,身份依然尊崇。最迟至战国晚期,诸侯国陵园便开始使用阙。诸侯国对阙的建设非常重视,秦孝公迁都咸阳时,“冀阙”被当作最重要的建筑物首先被营建。或许就是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由于阙的传播发展,阙由单阙的形象而逐渐组合演变为二出阙或者三出阙。

目前最早的三出阙实物秦始皇陵园三出阙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目前以秦始皇陵园的三出阙遗址为最早的实物证明。据考古发现,这两组三出阙分别立于东西内外城门之间,他们独立耸立于门前,三出阙和城门一起构成陵园最富标志的建筑性群体。由此也可以证明,至少在秦代,已经有了三出阙这种最高级别的阙。同时表明,以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为体系的古代阙制已经形成。

唐宋时期陵阙中三出阙的广泛应用及宫阙整合

经过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会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阙制出现新的变化,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一般只设立于宫城南门外。相反陵阙非常发达,在陵制完备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朱雀门外的乳台、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而宫室内的三出阙逐渐减少,仅皇家宫城南面设置一组凹字形的三出阙建筑与城门为一体。大明宫含元殿则仿造凹形阙的形制,两边设置三出阙的两阁。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这种形制,多设置陵阙,而四门外的阙与门相连,四交阙也设置为三出阙相连的直角形制。由党项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其王陵建筑亦有三出阙的阙台建筑,使用的却是圆形三出阙,形制却与中原不同。

中国古代阙发展到元明清三代,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仅皇宫正门还继续使用,但形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完全从其他建筑群的标志地位退出。明清故宫午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元代尚有的三出阙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消失。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栖凤阁是一座二层钢木建筑,建筑面积763平方米。建筑主体高度(中国传统建筑按檐口高度计)达16.86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设计。西安大明宫馆设计创意根据唐·李华《含元殿赋》“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建筑历史学家已有复原研究,参照唐大明宫主殿——含元殿西翼的栖凤阁为蓝本,以唐代阙楼建筑艺术的代表“三出阙”形式为设计思路,以唐栖凤阁1∶1比例复原实体,外形古朴雄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夜色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以上照片为2014年拍摄

【往期中式营造技艺篇】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