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三路线”,昌险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致使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入白区攻打大城市。途中红七军遭受重大创伤,危难中,红七军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等不断修正计划,改变前进路线,战胜艰难险阻,转战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历时9个多月,行程7000余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兴国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的英勇事迹在党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世代传颂的篇章。

1931年1月2日,红七军攻克桂北重镇全州。3日召开前委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的“左倾”昌险计划。经湖南道县、江华、广东连州至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并改组了前委,由邓小平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1月5日,邓小平率整编后的红七军两个师,三个团及军直属队约4000人离开全州,经永安关向湘桂边界重镇道县进发。1月7日进入道县,1月8日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七军顶着刺骨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向江华进发, 9日清晨攻占了江华县城沱江。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红七军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没有见过大雪,身上的衣服又单薄,经过90余里急行军后,病死、冻死的红军达80多人。邓小平见部队行军如此艰难,减员较大,当晚军前委在江华文庙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休整两天,迅速接收江华县城敌人的仓库,没收反动官僚财物,并征用大商户的棉花、布鞋、衣服,对伤病员则抓紧进行治疗、安置。

1月11日,红七军3000余人离开沱江,经罗田、桥市、黑山口、宝昌、翻过勾挂岭大山,过龙井、桥头,白露圹、十字等村到达大圩街和黄庭村宿营。就是现在我们站在这里的几条老街,当时这里也是湘桂边界重要集市,老街现在还保留很多当年的酒铺、铁铺、米铺等老房子。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红军来时老百姓特别是青壮年都跑出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伤残病人。红军到达后对当地群众和蔼可亲,尊老爱幼,帮助群众挑水、扫地,没菜吃,没柴烧,就拿银元、铜币向群众购买,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红军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说:“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是保卫人民的, 是打击土豪劣坤的”。看到红军不打人、不拉夫、买卖公平、又留饭送给老人吃,第二天很多人都陆续回来了。红七军在大圩街上还写了大量的革命标语、口号、演唱小戏小调。“苏维埃政府万岁”!“-、糊涂到底”,“五权宪法、杂七杂八”,“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官僚运气”,“-时期、遥遥无期"等等。红军在大圩驻扎三天,红军走后,反动派就把街上的标语全部涂抹掉。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就驻扎在私塾教师余正基家里。旧址正屋宽9米、长7.5米、高8.6米,为泥砖和木结构的两层民房,后院 是厨房、杂屋和牲畜栏。当时十九师政治部在旧址及后院墙上写满了革命标语宣传革命思想,由于历史原因,现只在二楼上还保留了16条革命标语、一幅马克思遗像、一篇104字的红军《士兵四字经》及红军在此使用过的两口石水缸。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官兵在旧址驻扎了三天两夜,由于没有多余床铺,就把门板拆了当床,临走时又全部装上,把两口水缸都挑满了水,并留下了两件东西送给余正基老人,一件是枣红色的绳子衣、一个饭盆,绳子衣第二年就弄丢了、饭盆后来也弄丢了。旧址内的红军标语一直被主人用废旧的家具、稻草、柴火掩盖,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公开出来。再此,我们要深深地感谢余正基老人一家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后人保存下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

从狭小的木板梯上到二楼,在低矮的后墙上我们看到不足1.3米高的灰白土墙上用毛笔写下的《士兵四字经》,竖排、十三行,每行八字:“我们前身,工人农民。豪绅地主,吞我田地。厂主店东,赶我出门。逼迫当兵,真是冤枉。走上战场,残废死伤。万幸得活,依然穷光。压迫-,牛马一样。军阀老爷,高卧后方。姨太成群,洋财百万。战争失败,栖眷出洋。战争胜了,官上加官。弟兄觉悟,掉转枪口。杀死军阀,并做红军”。落款为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政治部。由于房主对红军的敬仰,经常给房屋修缮补漏使得在这种泥土墙上的毛笔字在八十余年的时光里依然字迹可辩。(申明一下,2015年修缮时将“并做红军”错描成了“变做红军”),

现在,我们来到东面的厢房,同样在灰白土墙上留下了用毛笔写下革命标语和一幅马克思遗像。标语的字体大有小,字迹可辩,内容为:1、实行列宁主义!2、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3、红军绝对不拉扶,不发洋财,不-掳掠,不杀人放火!4、实行耕者有其田!5、实行不交租,不纳粮!6、驱逐帝国主义出华!7、国民党是刮民党!8、反对国民党军阀混战!9、打倒征收苟捐杂税的国民党!10、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11、拥护全国苏维埃,反对军阀混战!12、打倒桂系军阀!13、红军的胜利就是工农的胜利!14、红军胜利万岁!15、实行共产主义!16、打倒蒋介石等等。根据余正基老人的回忆和县文物部门1985年编写的《江华文物初稿》记载,其实在这间厢房的木板隔墙上,还写有很多的革命标语,1959年湖南省文化局下来调查,拿走了一些写在木板上的标语和一个列宁的画像。

红七军在大圩驻扎时,还为民除害,严惩了当地土豪劣坤,为穷人伸张正义,赢得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爱戴并世代留传。由于红军吃的粮食不要老百姓的,就找地主要,在大圩老街不远的罗家寨村有个地主叫罗恢芝,人称罗大肚,平时就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他仗着自己一个儿子罗伯英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营长,就对来要粮食的红军说“了得起,敢向我要粮食”。红军就地把他捆起来,又把他家里的粮食、衣服、被子拿出来分给老百姓,红军临走时又把罗大肚带走在广西桂岭的平山渡给镇压了。

1月15日,红七军离开大圩进入广西桂岭,后又从广西进入江华的大锡、黄石、安宁,过回塘坳进入广东连州,分两路到达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31年1月,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七军北上革命经过江华,历程虽短,但红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可歌可泣,在江华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红七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群众疾苦,做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宣传工作,唤醒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得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模范行动消除了当地群众的顾虑,人民看到红军与国民党的军队确实不同,就主动地向红军介绍敌情和带路,替红军宣传,从而扩大了红军在江华各族人民的影响,为1934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江华时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是2009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珍贵革命文物。县文物管理所对这一发现做了宣传报道,之后中国文物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永州日报、湖南文化遗产网、红网、永州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和网站都进行大量的转载和宣传,从而使沉寂了80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关注。当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将这一珍贵的革命旧址申报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文物局迅速组织专家组对旧址进行实地考察,表示这一旧址是目前为止邓小平同志一生革命经历在湖南留下的唯一有文字保存的革命旧址之一,应当给予很好的保护。5月下旬,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旧址的报道后,率队来旧址实地考察,认为这一旧址也是红七军在百色起义后留下的保存较好的几处革命旧址之一,并表示将来这一旧址建成革命纪念馆后,两地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

2015年,湖南省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江华县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学生、教师、公务员和各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沉寂了八十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正焕发出无限光彩。

作者:邱秀刚

仪陇新增省级文保单位 红九军政治部旧址等4处入选

仪陇新闻网讯(记者 陈相)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公布,在各地申报的327处候选名单中,196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榜。其中,仪陇红九军政治部旧址等4处仪陇文保单位入选。截至目前,我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名单,位于仪陇县金城镇的奎星阁和金城山石刻、位于仪陇县柳垭镇的禹王宫、位于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的仪陇红九军政治部旧址4处文保单位,入选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奎星阁和禹王宫属于古建筑,金城山石刻属于石窟寺及石刻,仪陇红九军政治部旧址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第九批省保分别有25处古遗址、18处古墓葬、97处古建筑、16处石窟寺及石刻,以及4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相比前8批省保单位,此次革命文物和工业遗产比重较大。

据了解,省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编辑/范红英)

红七月好去处!永嘉县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入选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近日,浙江文化旅游厅命名全省9家单位为第三批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并在今天举行的“红动浙江”2019红色旅游季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授牌。永嘉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入选。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1930年5月在永嘉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下辖三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楠溪江五尺村。红十三军是当时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正规红军之一,它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

红十三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红十三军在浙南广大农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战斗过的中心区域,以后大多成为游击根据地。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楠溪江腹地岩头镇五尺村,西靠树木葱葱的降山头,东临清澈见底的五尺大溪,南边田园成顷,北边农庄炊烟袅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由三部分组成:军部旧址、红军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广场。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五尺胡氏四份宗祠)是一座“口”字形的古祠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祠堂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合院式木结构建筑。正门上方横匾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进入大门,里面有前厅、后厅、左右两廊,中央天井里有一方形水池,两廊外侧又各有一水池。祠堂后面是险要的江山头,层峦重叠,群峰林立,竹木葱茏。

红十三军纪念馆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物,于2000年落成。它和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和古色古香的军部旧址互相呼应。四周绿树掩映,风景秀丽。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纪念馆天井两廊,镌刻着红十三军部分烈士指战员的生平。纪念馆大厅内展览着红十三军历时四年的战斗图片。

纪念碑广场中央有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石雕雕塑的场景与人物再现了中国浙南红军第十三军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群像,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各种枪械的变化,塑造了革命先驱冲锋陷阵、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雕塑后方拾阶而上是红十三军纪念碑,碑身高18米,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这是一座血染的丰碑,是1700多红军战士用生命筑成的。碑身正上方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13个大字。碑身正下方石镌着红十三军悲壮的战斗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89年前,一批热血、忠诚的年轻人来到温州永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他们为了理想而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追忆往昔,永嘉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是我们缅怀先烈、砥砺前行的最佳去处。

END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 编辑:西南

红色地名丨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和政治处旧址

红色地名

地名,不仅是指特定方位或地域范围,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对优秀传统的寻根感怀。“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蕴,也构成了富有重庆特色的红色地名文化。“重庆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红色地名》栏目,讲述红色地名故事,弘扬红色地名文化,延续红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和政治处旧址

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旧址和政治处旧址位于城口沿河乡内,是印证沿河光荣的红色旧址。沿河乡是红军进入城口的第一个乡镇,当年红三十三军的二九五、二九七团从沿河乡的柏树村的土地垭进入沿河,该村是老红军根据地,徐向前的部队从万源方向到梓木树湾,曾在此驻扎,修建了医务室、医务所,救治伤员。并在沿河乡设立了指挥部、政治处、医务所,建立了城口第一个苏维埃组织。当年,沿河有2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现沿河境内存有红色旧址多处,悠久的革命历史让沿河人引以为傲。

来源丨 重庆市民政局

供稿丨区划地名处、城口县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