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庄乡

小赵庄乡

小赵庄乡(Xiaozhaozhuang Xiang) 位于沧州市区东部。面积69.3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2002年)。辖2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小赵庄村。104国道、307国道、沧盐、沧黄公路纵横过境。

中文名:小赵庄乡

地理位置:沧州市区东部

面积:69.3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3.35万人(2002年)

美丽乡村纪事 走进乡村看小康丨Vlog:探秘“隐藏”在小村庄里的“4A”景点

来源:吉网

随着中国吉林网采访团在孟家村采访的不断深入,一幕幕让人惊喜的画面走进了我们的镜头,无意间,一处村庄内的“4A”级景点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注意。

采访团到达这里时,景点内已经有不少游客在拍照、赏花。有的是本村村民,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

2017年,孟家村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百佳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其中“全国百佳美丽乡村”全国仅授予41个村庄,孟家村是全省的唯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 郭雍皓 王涛 摄影 蒋盛松 摄像 马瑞

编辑: 郭龙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吉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走进乡村看小康|小村庄成北京游客打卡地

小村庄成北京游客打卡地

——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见闻

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水岸潮白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通讯员李帆 摄

从G95首都环线高速河西出口下道,沿潮白河东岸行走,一片绿意葱茏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宽敞整洁的街道,缀满果实的李子树,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这里是临近北京的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水岸潮白景区。暑期到来,景区运营副总裁周鑫的电话响个不停,“大部分是来自北京的团建游客,节假日基本爆满!”周鑫说。

北李庄村紧邻潮白河东岸。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该村利用临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临河富水的生态优势,大力培树乡村旅游和关联产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叩响黄漆木门上的大门环,进门绕过雕刻精致的影壁墙,迈进古典华丽的垂花门,灰瓦蓝墙、大红灯笼、屋檐神兽立现眼前……“仿佛踏进了老北京的大宅门!”7月10日,来自北京的游客王晶走进水岸潮白景区李家大院,细细端详这里的每个老物件。“来到北李庄,李家大院是必看景点。这里设置了接待中心、村史馆、景泰蓝展厅,还有戏台、餐厅、客房。”周鑫介绍,李家大院是利用村里的废弃坑塘建造的,投资超千万元。

图为北李庄村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的中心景点——李家大院,是一座三进四合院,设有接待中心、村史馆、景泰蓝展厅、戏台、餐厅、客房等。通讯员 李帆 摄

“北李庄搞乡村游的基础是村庄面貌的改变!”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清介绍,2016年起,该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硬化、旱厕改造、自来水管道升级、天然气入户……全村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全覆盖。2017年,村庄建筑风格进一步统一,家家户户建成徽派仿古门楼。2018年,村委会与河北水岸潮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岸潮白”)签订合作协议,开发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休闲农业手工艺体验、特色民宿等。

“从前的北李庄是有名的穷村,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可如今环境比城里都不差!”60岁 村民赵凤林告诉笔者,这几天,他正忙着统计每家每户门前树木、草坪的种植面积,要做台账为村街马上实行的“门前三包”做准备。村里计划借鉴城市管理经验,鼓励村民承担家门前的卫生清扫任务。

青石花墙、碎石小道、秋千藤椅,开窗透出的满院绿意,功能现代的乡间老屋……走进自家被翻建的老院子,赵凤林几乎不敢认:“三间闲置老房租给了景区作特色民宿,每年除了租金还能拿到景区收入的分红!”除此之外,他还担任村街卫生管理员,每天拿80元工资,月收入两三千元。

临近北京的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水岸潮白景区,一到假期就会迎来不少儿童游客。 通讯员 张海龙

像老赵一样,村民们纷纷享受到乡村游带来的福利。北李庄村采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将村民闲置农宅统一打包给水岸潮白公司翻建,并吸纳这部分村民为社员,每年每间房付给社员1200-1600元不等的租金,年底景区将营业收入的5%留给村集体、社员和全体村民分红。项目从2019年正式运营至今,年均收入达400万元,为本村及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促进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

在“房屋土地挣租金、上班打工挣薪金、旅游服务挣现金”的基础上,景区项目运营分红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到萌宠乐园看小动物,逛火车主题商业街,参观百种花卉果蔬——暑期里渐渐多起来的儿童游客,在研学活动中体验到乡村游玩的乐趣。制胎、掐丝、粘丝、点蓝……景区匠心广场的景泰蓝工坊里,孩子们三三两两围着老师傅,边观察边体验“点蓝”工艺。

北李庄村有制作景泰蓝的历史。景区充分挖掘村庄非遗资源优势,将传统工艺制作文化和旅游休闲体验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与景区合作后,每天都有游客到这参观体验,我们的知名度提高了,收入也多了。旅游旺季时,仅在景区卖小件一天都能卖到几千元!”张氏景泰蓝工坊负责人海燕说。

临近北京的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水岸潮白景区,一到假期就会迎来不少儿童游客。 通讯员 张海龙

借助乡村旅游,北李庄村一跃成为京郊乡村游的打卡地,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村庄的名声“响”了起来,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百姓们的小康生活越过越红火。

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35岁的李莹辞掉北京的工作,回村开了一家羊蝎子火锅店。“一到节假日,大厅和4个包间基本能坐满。”李莹告诉笔者。

北李庄的未来会更好。前不久,水岸潮白景区与中青旅集团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正式更名为中青旅遨游国际水岸潮白景区。中青旅将助力水岸潮白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出更有品质的休闲旅游营地。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15亿元,打造中国最大的房车小镇项目。”周鑫介绍,他们将为游客提供住宿、活动、娱乐、餐饮、研学、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居、夜游会议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打造品牌度假区和房车旅游营地。 (河北日报记者 解丽达 通讯员 周禹佳 安青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从小乡村到商业中心,为什么是燕庄?

揭秘红色郑州

百年风雨奋进,红色薪火相传。从马克思主义在郑州萌芽,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从黎明前的黑暗,到新时代的曙光;从诞生“二七精神”的英雄城到崛起黄河岸边的大都市……红色基因,为古都郑州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郑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郑州市档案馆、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揭秘红色郑州》,揭开尘封的记忆,为您讲述红色郑州的故事。

提起燕庄,你可能会想到车水马龙金水路、人潮汹涌的地铁站、高楼林立商业地标、活力四射的夜经济......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片起伏的麦田。

从曾经的农业村、城中村,到如今郑州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燕庄的沧桑巨变要从1960年一位伟人的到来说起。

1960年5月11日下午,雨过天晴、阳光正好,绿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穗穗饱满的麦粒舒展着,一望无尽的丰收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几辆黑色轿车缓缓开来,停在了路旁。

毛主席来燕庄视察了!

时隔半个多世纪,通过当事人口耳相传,老燕庄人仍能复述出那一幸福时刻——

时年68岁的毛主席身穿银灰色的中山服,脚踏一双皮鞋,笑容满面,神采奕奕。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子,毛主席兴致很高,称赞“小麦长得好”。

毛主席边走边听燕庄村党总支书记吴玉山汇报麦田浇了多少水、施了多少肥、计划亩产多少斤。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民以食为天,要种好小麦,要努力增产啊!”

在与吴玉山交流的过程中,毛主席问麦子上一茬种的是什么?吴玉山说是“玉蜀黍”。毛主席听不懂方言,吴玉山就一边用手比画,一边解释说是苞谷、玉米。明白过来后毛主席笑着点点头,又指着旁边一块麦田问那块种什么?得知可以种水稻且水稻亩产比小麦高后,毛主席感慨道:“搞水旱轮作好,一麦一稻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种植。”

毛主席忙着视察麦田,周边的人也没闲着。看着不断闪烁的镜头,毛主席认真地说:“你们应该把镜头对准人民,不要老对准我。”他还告诉身边同志:“干部要关心人民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把粮食搞上去,千方百计度过难关,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道路。”

毛主席在燕庄仅停留了半个多小时,却给燕庄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敢闯敢干的精神,推动了燕庄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0年,燕庄人在毛主席视察时停留的地方修建了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

毛主席纪念亭前的田地里,燕庄村民火热的劳动场面

按照毛主席视察时的指示,燕庄人大力发展“一麦一稻”种植模式,改良种子和种植技术,大修水利。到七八十年代,小麦亩产量已经从300多斤提升到700-800斤。

回忆起那时的劳动情景,今年81岁的张麦囤仍记忆犹新。“大家干劲冲天,找水源、修水渠、平整土地,以前只有500亩水浇地,到1975年水浇地已经达到3700亩,旱涝保收。”

当时,张麦囤担任第三届大队支部书记,让他感到最骄傲的是燕庄不仅实现了粮食自足,还能积极交售爱国粮。“毛主席来视察以前,我们还吃国家粮28万斤,到1975年已经能给国家贡献30万斤。”

燕庄不仅在郑州郊区农业生产中名列前茅,还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东大门”的燕庄周边,郑州贸易货栈开始兴起,汽车配件会、糖酒会等各种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涌入。

燕庄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家庭租赁业,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块写着“出租,有床,有被子、褥子”的木板。依靠运输业、手工业和租赁业,燕庄村由传统村落成长为富裕的城中村。

2006年,拆迁前的燕庄 图|马健

2006年,郑州对燕庄进行城中村拆迁改造。据未来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景刚介绍,这是郑州市乃至全省第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创造了“金水速度”和“燕庄模式”。

繁华的商业中心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村民走出了低矮的民房,搬进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社区;稠密的“握手楼”“接吻楼”,变成了高档写字楼和繁华的商业广场。

燕庄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之前都是瓦房,后来城中村的时候房挨房、房摞房,不见阳光,改造完之后小区环境好了,地铁通到家门口,市容市貌都变了。”“在东区转转比旅游都强,到处都是花都是树,真是如在画中。”提起燕庄的变化,村民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行走在金水路上,昔日的小乡村已难觅踪迹,只剩下一座“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和一个毛主席铜像,记录着伟人的足迹,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燕庄村史馆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东方是当年给毛主席汇报工作的吴玉山的儿子,闲暇时他总喜欢来亭子里走走看看。对他来说,如今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毛主席的那次视察。“我们村的人都特别有荣誉感,得好好干、不能给毛主席丢脸。”

沧桑巨变,历久弥新, 一代又一代人的燕庄人正奋发图强, 在中原大地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 王妍斐

编辑 佳泽

统筹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