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李氏大夫第

和平李氏大夫第

和平李氏大夫第位于邵武市和平镇,时代为清代。和平李氏大夫第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李氏大夫第,和平李氏大夫第简介,和平李氏大夫第-南平市邵武和平李氏大夫第旅游指南

探访“漳州黄氏”最大聚居地—平和大坪

探访“漳州黄氏”最大聚居地—平和大坪

黄旭升

在中华历史上,姓氏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表现了门第思想、宗法观念,铭记于家族的祠堂、家谱。因此,姓氏文化是“家族”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截止当前,中国姓氏排名前十位的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福建省姓氏前十排名为:陈 、林、黄、张、吴、李 、王、郑、刘 、杨;漳州市姓氏前十依次为:陈、林、黄、张、吴、杨、王、李、郑、蔡。

辛丑岁末,秀篆宗亲探访大坪黄氏

黄氏是当今全国第七,福建省第三,漳州市第三的大姓氏。这也印证了老漳州那句:“陈林半天下,黄张排成山”的古话。而漳州地区最大的黄氏聚居地,当属平和县霞寨镇的大坪片区。

同根江夏三七·共源永定奥杳

大坪黄氏与秀篆黄氏,同根同源,同属黄峭山公吴氏妈之子黄化公九世孙黄潭公十六郎的分支。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战乱频仍,流居长汀的宦裔望族黄梗全公之子黄潭公十六郎,为逃避祸乱,即挈眷前来荒僻之奥杳浮山中村,筑应日楼而居,彼时永定尚未建置。黄潭公十六郎,生于宋绍兴己卯年(1159),卒于宋嘉兴丁酉年(1237),配妣梁氏、吴氏两孺人共生五子,为防不测,五子疏散:

长子念一郎公,移居潮州大埔恋州都;

次子念二郎公,讳国章,守祖居奥杳;

三子念三郎公,移居潮州海阳

四子念四郎公,移居上杭官田,后移辛留汤田(长子永昌迁南胜县清宁里"今平和县"大坪);

五子念五郎公(即桂稀公),移南靖上坂寮。

《金丰奥杳五房太始祖 耕读开垦图》2021年夏·黄日富作

国章公,是潭公次子,生于宋绍熙庚戌年(1190),卒于宋咸淳丁卯年(1267),初居象牙,后移居上杭奥杳乡浮山中村居住,彼时永定尚未开辟,配尤氏孺人生三子:长名念六郎移居潮州大埔恋州都漳溪乾仔上,次名念七郎移居漳州诏安官陂,三名念八郎小五公即为奥杳乡开基之始祖。

《永定奥杳黄氏始祖小五公妣并六子媳像》2020年秋·黄日富作

小五公生于宋淳祐乙巳年(1245年),卒于延祐丁巳年(1317年),配妣李氏、张氏孺人生六子,李氏婆太生子三:均德、均任、均广,张氏婆太生子三:均荣、均仲、均政。

长:均荣公,千四郎,迁居广东潮、惠二州 。

次:均德公,千五郞,原居本乡塘背乾,后迁平和霄岭居住乃开基之始祖。

三:均任公,千六郎 字英甫,谥缵戎,住本乡浮山,为奥杳传世之祖。

四:均广公,千七郎,移居平和坪洄坎下,是坎下寨巷开基始祖。

五:均仲公,千八郎,自象牙迁居上杭石牌前,后迁回永定金丰里大溪黄屋垻,后居北山,生于元世祖至元辛卯年(1291年),卒于元顺帝至正丁未年(1367年);妣蔡氏六娘、江氏娘,生九子,第九子镇秀黄九公,号九兴,迁居诏安二都,为秀篆黄氏开基之始祖。

六:均政公,千九郎,字平仲,号秉庵,又号万六郎,行大原象牙迁居金丰大岭下,国乱兄弟议居丰田龙窟井坑之上,为龙窟开基始祖。

以上详细载明大坪与秀篆的渊源情况,并将“永定奥杳江夏黄氏”各支分衍世系排版绘制成图。

漳州霞寨大坪·江夏名宗重镇

自2010年秀篆黄氏宗亲理事会前往永定寻根之后,近十余年来,秀篆黄氏宗亲历年正月初六前往祖地“永定奥杳”祭祖时,都会在“平和榜眼府”与大坪宗亲汇合一同前往,多年来两地宗亲时常在各类黄氏活动中同堂恳亲,而近年又因疫情所致,两地宗亲会未能深入互访!故此,笔者以个人名义,于辛丑年岁末前往柚乡平和霞寨大坪进行联谊探访。

辛丑腊月廿二日晚,余自厦门驱车前往平和县小溪与武疆会长、坤华秘书长会合,我们冒着连绵冬雨前往霞寨,在兴霞社区我们对照我编修的族谱初稿资料,推算出,坤华秘书长是奥杳潭公23代孙,而武疆会长和我则同是奥杳潭公26代孙。

依《平和大坪黄氏族谱》及武疆宗兄整理编写的资料所述:大坪始祖质斋公讳永昌,乃奥杳潭公十六郎第四子念四郎公的长子,妣景氏,有兄弟共五人:永盛、永华、永长、永荣。永昌公视杭地瘠俗薄,非久居之所,立志别创基业,乃卜择平和大坪,越明洪武壬申,乃子翁挈眷前来定居,(即平田公)妣周氏,生子三,长兴隆,次兴广,三兴厚。

二世祖平田公,名翁讳崇基,弘扬家训,孝悌从心,故祖籍上杭弟侄后裔先后前来大坪建家立业的有永荣公遗裔,奉公系永盛公遗裔玉益公系(即径仔房)又有从厦门嘉禾里寻回归宗的避地公系(即后坑房)。

明成化三年(1467年),黄质斋后裔黄保生从大坪迁至秀峰乡坪洄社开基,至今繁衍二十二代,人口数千。

清嘉庆元年(1796年),黄质斋后裔从平和大坪迁至平和九峰南门洋,至今繁衍八代。人口上千。

自明末至清中期,又有大坪黄氏到广东潮州、广州佛山广西柳州桂林河池来宾,以及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区开基立族,人口达十多万。

现今,大坪黄氏分布大坪片区的西安、村东、建设、古隆、坑内、墩里、钟腾、黄庄、高山等以及霞寨镇区、官峰村、五美村,在籍人口三万多人,为漳州地区最大的黄氏聚居地。

据《平和周氏族谱》记载:以户役为生的黄均禄于琯溪霞苑(今小溪镇)迁来清宁里霞山社(今寨里)开基,因周家财旺丁缺。黄均禄于元末明初入赘周家,遂改姓周均禄,为霞寨周氏一世祖。兄弟之不忍别居,黄均仁随兄入籍,皆由黄姓改为周姓。霞山周姓被称为“周皮黄骨”,其宗祠神位供奉周氏和黄氏列代祖先。“霞苑黄氏”也称为“琯溪黄氏”。南宋,久美公之孙黄元吉从汀州上杭县迁至漳州漳浦县清宁里(时平和地域属漳浦县所辖)琯溪霞苑开基。据族谱记载:“霞苑黄氏一世祖考宋漳州路万户侯昭毅将军黄公,名元吉,谥昭毅,一世祖妣诰授一品夫人贞懿何氏。生九子,曰:一使,二使,三使,四使……九使,史称八房九使”。

寨里平面图

明清以来,霞山“周黄氏”的分衍到云霄、南靖、潮阳惠州、广州、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人口达数万。目前“霞山周黄氏”分布霞寨片区的寨里、群英、洋坑、联荣、内坑、大湖及高山、彭林等村,在籍人口一万多人。

大坪黄氏与霞山“周黄氏”人口总和近五万人,在整个漳州地区乃是最大的“黄氏聚落”,因此霞寨被称之为“漳州黄氏第一大镇”。

乾隆辛丑武榜眼·铜场一府三土楼

翌日,我们吃过早餐,前往第一站,为漳州唯一武榜眼黄国梁的故里——钟腾村。

钟腾村位于霞寨镇西北部,原为大坪乡铜陵村,因宋代开发铜矿而得名“铜场”;1945年闽西南特委书记,广东潮州意溪人钟腾(钟骞),在铜陵建立地下党组织,于1946年不幸牺牲在后平自然村,解放后为纪念钟腾烈士而改为现名。

榜眼府,是通往广东饶平、大埔、永定下洋的要道,十余年来“秀篆黄氏宗亲会”前往永定祭祖时,在此与大坪宗亲会合,来过多次,自然对榜眼府十分熟悉。

黄国梁(1756—1795年),清乾隆丙子年生于铜陵村朝阳楼。其父黄天祥(朝廷诰赠武翼大夫)与其母淑德卢氏孺人,生有七子,因家教严谨,都有出息,第七子黄国梁悟性极强,小时候读诗书,才华聪慧,而且身材魁伟,身高超过1.9米,臂力过人,如今还保留着他年轻时练功用的几块大武石,每块重达340斤。

榜眼府部分图片

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黄国梁参加武举乡试中举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他又进京会考,登进士,殿试发挥出色,黄国梁的“魁身踢斗”大刀技法,赢得乾隆皇帝和满场喝彩,被钦点辛丑武科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特选为御前侍卫郎。公元1791年间在故居择地建筑一座府地,占地面积十多亩(榜眼府)。

此府座东朝西,背靠溪平山,北面远眺是平和第二高山――双峰山(既双峰耸秀之称),四周环境优美,气势雄伟,乾隆皇帝亲笔题字“榜眼及第”金匾高悬正中,而两侧悬挂:进士选魁、亚魁、会魁、武魁,还有肃静等十多面金匾。左右石柱题写对联:“江夏分支光甲第,铜陵衍派振家声”、“一门诗礼流长泽,千载香烟白云”。

榜眼府部分图片

榜眼府护房,目前被武疆会长等打造成“平和乡情馆”和“平和乡贤馆”,为丰富平和文化内涵,宣传平和人文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绍国、顺安、建立、建生、武疆等宗亲在“榜眼府文化研究会”翻阅我编修的族谱资料。

往西而行,溪流穿过村庄,沿溪而盖的私塾“观德堂”展现眼前。

“观德堂”门前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光滑小路延伸到一座双层土楼,这便是“朝阳楼”。

黄国梁中榜眼后,在楼厅前立了二枝旗杆(八角旗杆),前楼大门上方,一面石匾雕刻着四个大字“世大夫第”。

朝阳楼部分图片

对于这座双层楼建筑,人们常流传这样一句话“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在前头”。

再往西行,便来到全村最老土楼“永平楼”,这座椭圆形二层土木结构土楼,共31间房,传说建于宋朝初年,已经屹立了千年。

永平楼部分图片

宋时,百姓就在此开采利用当地的铜矿,当初永平楼也被称为铜场。土楼盖在铜渣之上,至今仍可从墙体中发现铜渣。

据绍国宗伯介绍,日本的书籍记载宋代开采铜矿的信息,可见这里早就名扬海外了。

再往西行数百米处,一座三层三十六开间的大土楼——馀庆楼。

据传是黄国梁后来又得乾隆皇帝恩赐一万三千三百两白银而营建的,让族亲世代在此安居

馀庆楼部分图片

馀庆楼现在大体轮廓还在,虽有些地方残破、坍塌,也有修补的痕迹,不过依然可以看出馀庆楼气势非凡。

近些年来,钟腾村基于一府三楼,整治村容村貌,挖掘当地的文化历史,修缮保护相关文物古迹。

航拍霞寨钟腾村黄坤华摄

航拍铜陵一府三楼 黄坤华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这座古老的中国传统村落才从没顶的历史尘埃中探出头来。如今,循着鹅卵石步道和青石板台阶,漫步在这座静谧的小村庄,不难发现,村落的人何等珍惜先人的荣光。例如榜眼府大厅内龙飞凤舞的题字等,一事一物,无一不是以先人的荣誉来勉励后代子孙再创辉煌。

奎聚五星明盛世·璧联二曜焕文章

探访“一府三楼”后,我们返回大坪村东村共进午餐,餐后我们来到“田中央——奎璧联辉楼”。

“联辉楼”是一座独特的土围楼,楼内围共有41个房间,宽度60米,深度70米。民国时期,由璧村、东古楼组建“村东保”,后成为“村东大队”、“村东村”,自此“奎璧联辉楼”成为村东村的核心所在。

清顺治六年(1649),大坪十世祖蔡仁公开大族之居,建西爽楼,公育有六子:应霄、应霦、应霆、应霖、应霁、应霏,后代分别繁衍墟底、庵前、西爽、东古、聚德、王厝等社。十一世祖应霆公守居西爽楼,生二子:长承辉,次承俊。长房承辉公的派下(据推算在十四世至十五世)于乾隆年间在附近的田中央开基建楼。

家训馆所在宗祠叫做“顺福堂”,黄武疆撰嵌字联题之:

顺行有序诗礼传家誉和邑

福泽无边忠孝继世衍璧村

田中央部分图片

当年风水大师根据田中央的地势设计楼型,他们分析:大屏山至岭头坪余脉有如一只神兽趴地守伏,灵动而内敛,乃“趴虎守肉”之福地,近守东古洋,远眺五峰旗,明堂开阔,左拥右抱,远近兼顾,宜建U型楼(俗称“畚箕楼”),由于财力丰厚、物资充沛,族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中为五间,左右各九间,蕴含‘九五至尊’”的畚箕楼。建成后一百多年时间,承辉公派下的田中央各房,人丁兴旺,家族蕃衍壮大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社头”。

同治初年,平和新任知县胡善举,为畚箕楼挥笔题写下“奎璧联辉”四个楷书大字,勒石悬挂于门头上,作为楼名。

奎璧联辉部分图片

奎璧联辉楼大门

奎璧联辉部分图片

奎璧联辉楼内景

青砖、红砖分明!可知其中奥妙?

旗杆荣威

胡知县给田中央围楼题名“奎璧联辉”,可谓深有用意,一是对黄氏家风的夸赞:“奎壁”指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此二宿主文运,借此比喻大坪黄氏宗族文苑昌盛;二是对田中央宗族的寄望:希望能传承清官黄元规的家风,继续为国朝培育更多栋梁,让宝地延续光辉!

田中央族人根据胡知县题写的门匾做了一副联:“奎聚五星明盛世,璧联三曜焕文章”。巧妙地将“奎璧”嵌入,诠释“奎璧联辉”楼名的深刻含义。

太极阳东古映·碧波荡漾清溪楼

清溪楼位于大坪平原东古洋西南边,故又名“东古楼”,与“奎璧联辉楼”约距离150米。系大坪十世蔡仁公房十四世祖燕贻公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择地开基创建,迄今二百八十一年历史。楼内正中设公厅,土木结构,二进厅堂。

祖祠两边由房屋三十六间围成圆楼,楼高四层,泥瓦盖顶,第三层为设通廊,在此通廊绕楼一圈360度,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景观。围楼每户人家既独立又统一,优美壮观,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是目前闽粤边区保存最完整的圆楼。

黄坤华摄

一、太极奇观:清溪楼最奇特的地方是圆楼中一南一北的两口圆井,白天与夜间不同时间段,在日光和月光照射下形成“一阴一阳”的太极,光线越强烈,中间“S”界线就越分明,并随日升月落而移转,形象、生动,自然天成,在圆楼空间内形成的太极,是中国围楼民居之奇观。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走进平和,在清溪楼拍摄“首届太极文化节”民俗活动,众多记者和摄影家惊呼:他们走遍福建、广东各个角落,从未发现这么美妙的太极奇观,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清溪楼部分图片

人生太极极极无界

太极人生生生不息

二、水景奇观:清池如镜映衬圆楼,玉环一样的溪水嵌于镜子边缘,外动而内静。清溪楼建设者谙熟风水原理,利用环绕的溪流作为“玉带”,又因溪面较窄,前面广阔平坦,距离寨仔墘案山、五峰笔架山较远,因此在楼前仅六米处挖一口半环形池塘,清澈的水面将案山、笔架山收入门前,池塘对岸看楼,又若水中托出宝盘,美妙至极!

日富、武疆、建生、坤华、少智

清溪楼部分图片

亦楼亦城西爽楼·千人聚居古村落

西爽楼位于大坪平原核心地带,现属于西安村辖区,与田中央“奎璧联辉楼”相距约600米。此楼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迄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了,根据大坪黄氏族谱世系推算,西爽楼应是大坪黄氏十世祖蔡仁公始建,蔡仁公乃十六世黄元规的高祖。

西爽楼古村落保护范围

围楼为方形圆角建筑,长96.8米、宽81.6米;楼高15米,共4层。西爽楼有东、西、南三门,南门为正门,较大,门宽2.2米。全楼共有房屋76间,楼内有6座祠堂,分为两排,每排3座;楼门前有石埕,长86米,宽17.7米;埕前有一弧形水塘,最宽处30米;楼门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很像护城河,据说以前盖土楼的时候,人们就近取土,旁边被挖出三个大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三口池塘。楼内天井房屋层叠,高低起伏,错综复杂,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巷道,东西纵横南北交错,一座楼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城堡。西爽楼最高峰时居住上千人口,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如今居民大多已搬走,只剩寥寥几户,房屋也坍塌了大半。2019年在武疆会长等宗贤的呼吁下,西爽楼理事会发出“西爽楼370年华诞”倡议书,宗亲们踊跃捐资一百多万元,西爽楼筑围墙、清水沟,门口大埕重立一代清官黄元规、武举人黄国泰的旗杆。

西爽楼前景

西爽楼前景

夜景摄影:曾炎山

黄武疆宗兄向我们介绍:“田中央-岭尾埔(旗杆脚)房”的祠堂尚存于西爽楼内的“中间”位置。自清朝中期以来,西爽楼每十年都有一次大型“楼庆”活动,属于西爽楼衍派的田中央、清溪楼、旗杆楼等村落的上万族裔都会聚集祭祖,并在南门大埕搭盖戏台演潮剧三天三夜。

立于南门的“西爽楼”石牌匾为蔡仁的曾孙良法(太学生、邑庠生)等所题,历经日月风化,见证沧海桑田,书体苍劲挺拔,大将风度依存。起名“西爽楼”,有“西风送爽”之意,即东古洋吹来的风使人神清气爽。大坪黄氏自开族建乡以来,一直保留着耕读传家之传统,“西爽楼”楼名也应是取意唐王维诗:“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西爽”源出《世说新语•简傲》篇,指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黄绮”是指秦末汉初的隐士“商山四皓”,都是品格高洁的人。此处表达蔡仁回到大坪这块胜地,清静幽雅、风景佳绝,是耕读归隐的理想之地。

旗杆耸立风水地·人才显赫聚德楼

大坪聚德楼,因楼前的石旗杆林立,尽显荣宗耀祖,故得“旗杆楼”之美誉。这座经典优美、庄严宏伟的圆形围楼就坐落在大坪平原南部建设村的核心地带。

武疆宗兄按族谱资料考证:聚德楼由西爽房十四世祖逊敏公始建于康熙年间。逊敏公原居西爽楼内,娶妻大坪乡溪平社沈氏,因西爽楼人丁众多,生活空间狭小,年轻的逊敏早有计划拓基外乡。在此同时,岳父沈家见逊敏勤诚厚朴、知书达理,将沈家的菸寮地赠予女婿,逊敏迁居于此,历经数载艰苦创业,有所成就,便在这块菸寮地始建大楼,历经二十五年于(康熙庚子年,即1720年年)九月二十五日落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高楼起火,楼房几乎烧尽,逊敏长子汉昭很有作为,即行重建,很短时间内恢复原貌,至此,聚德楼的声誉名扬四方。

聚德楼近景(李润南 摄)

聚德楼为圆周造型,高13米,上下四层;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楼内直径18.7米,周长61.9米,楼门宽1.75米,设有内外双重大门扇,楼内建有24间房,另中厅3间为祖祠。各楼房深15.5米,入门处有一小前厅,入二道门开一天井,一边为厨灶,正面则是客厅(餐厅),再往后一房是卧室,整个空间阳光充足、空气畅通,而且每间房均设有独立楼梯可登上三楼、四楼,三楼房门可通全楼走廊,具有救火消防之功能。

主楼墙外留出4.8米为通道,向外再建第二围两层楼房,内围共25间,各间形式不一,有一厅二房、中一天井,有一间正厅配一间厨房的,有些仅为一间正厅、下配厨房,但各有天井,形式多样,外围楼房间总数及计37间、深度10.9米。第三围有平房48间、门户均有第二围楼房进入,平房形式都是一厅二房配套,中一天井,两边走廊可设厨房,平房各房间均作为兄弟夫妇卧室,以分内外。以主楼为中心,建二围、三围,此整体结构,乃按地理形势配合而定的,中高外低、呈金字塔状,体现先辈们的建筑技巧,也形成特殊建筑风貌。

旗杆楼部分图片

站在远处看旗杆楼:其后山地形似雄鸠展翅,两旁山势如左旗右鼓,前面为环绕而过的大坪溪,山明水秀,历来堪称“书馨望族”、“富庶村庄”的风水宝地!以下为清朝“聚德房”进士、文武举人、秀才(庠生)名单:

黄时雨(嘉庆三年戍午科中、文举人、旗杆楼)

黄纶渠(科举中、文举人、松柏脚)

黄兆昌(科举中、进士、松柏脚)

黄国仙(科举中、武举人、松柏脚)

黄纯斋(科举中、庠生、旗杆楼)

黄吉六(光绪年间科举中、文秀才、村东村山尾社)

黄士正(科举中、庠生、旗杆楼)

黄士仁(科举中、庠生、旗杆楼)

黄士贤(科举中、庠生、旗杆楼)

黄士元(科举中、庠生、旗杆楼)以上四人系胞兄弟

黄云卿(乾隆癸酉第七名、进士、松柏脚)

黄然(科举中、举人、松柏脚)

黄錞(科举中、举人、松柏脚)

黄景源(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大夏(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大掀(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坦(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杰(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梅友(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精极(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黄炳章(科举中、举人、松柏脚)

黄潮生(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磐安(科举中、庠生、松柏脚)

今天,这种勤学好读、积极上进的家风仍在这里传承,聚德楼派下依然人才辈出,硕士、博士层出不穷;后裔子孙入仕者众,近三十年来,有数十位厅级、处级在职干部分布在省内外(如现任厦门市副市长黄晓舟、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黄娜恩、漳州市原副市长黄浦江等),真可谓人文蔚起,人才济济!

品奇兰茶,食芋头饭;游土楼围,忆先贤绩!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宗族的情谊却能永恒!与大坪亲人们道别后,一路向南而下返回秀篆。

一夜一天的行程,收获满满,再次感谢武疆、坤华、建立、建生、顺安、绍国等宗长的热情接待与陪伴,匆匆大坪行,浓浓江夏情!

二零二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十八

秀篆黄日富于南海平洲玉器街·弘石坊

天下第一侨乡的李氏大宗祠

关注开始

台山市,旧称新宁,1992年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有“全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台山,李姓是一个大姓,

台城过去有句流行语:

出城李,入城黄。

意思就是在台城城内居住的多是姓黄的,而台城郊外则是李姓族人居多。台山共456个村子姓“李”,仅台城就有83个“李家庄”。本期的《祠堂根深》我们就一起去到台山李氏大宗祠,了解他们的族姓故事。

在台城草朗街28号,有一个庭院,里面就是李氏大宗祠以及敬修中学旧址。走进大门,再顺着楼梯走上二楼,就来到了李氏大宗祠的中心部分“陇西堂”。

台山李氏大宗祠

原身是台山敬修学校

在2008年的9月1号左右,台山敬修学校就搬迁了出去,那个时候,台山李氏大宗祠也开始动工。经过大概三年的时间,于2011年竣工,李氏大宗祠除了跟其他的一些姓氏的宗祠一样,有祖先的神像、功德榜、姓氏碑记以外。其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跟其他的祠堂不一样,里面有很多关于中国龙的元素。据了解,这是因为在历朝历代当中,李氏曾经出过多位皇帝,所以李氏后人,才有资格将中国龙作为其中的元素,放到祠堂里面。

陇西堂”牌匾挂在正中,匾下供奉着李氏始祖李耳像(即道教始祖老子),两旁安放着岭南李氏始祖与台山各房始祖神主牌。据说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

台山李氏敬修文化促进会主任说,修好李氏大宗祠以后,很多台山海内外的李氏族人都回来祭祖。今年11月8号,第十三届美国海外李氏恳亲会在中山市召开,11月11号,就会集中回来祭祖。

1922年李姓族人在祖先的任堂祖祠(现正市街T市第一幼儿园)开始办校,随后为了满足学子求学需要,又在任堂祖祠附近,新建了学校和李氏大宗祠,并始终秉持“敬德修业为其首”的原则,效力家乡。

1928年,李氏大宗祠竣工,族人以宗祠为第一校舍,开办敬修初级中学。时有学生700多人,教师26人,校工6人,在当时的台城地区来说,已具相当规模。直到2008年9月,学校才从台城草朗街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李氏大宗祠才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篇章。

现在宗祠大部分地方均租赁出去,尽管出租会对祠堂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李氏大宗祠可以利用房产出租所得,对祠堂进行修葺保护,使祠堂能够屹立不倒,发挥应有作用。

李氏族人素有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目前,由海内外李士自愿组成的台山敬修文化促进会对宗祠作管理维护工作,他们表示,现在正在思考如何做好祠堂的活化利用,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台山李氏敬修文化促进会主任表示,李氏大宗祠有一种凝聚力,因为李氏族人都知道,台山李氏大宗祠是他们的根。

台山电视台记者:钟灵秀 梁逸斌

编辑:燕

责编:仪

监制:刚

推荐

介绍广东阳春第三大姓李氏源流

“福”字横匾,清雍正帝亲笔赐予阳春广东右翼总兵官李惟扬,现收藏于阳春市博物馆。根据1987年统计,阳春总人口为87.66万人,350个姓氏(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均没有姓氏人口统计)。人口1万以上的姓氏依次有黄、陈、李、刘、林、张、梁、杨、吴、严、谢、王、黎、罗、曾、蓝、范、肖、莫、邱、周等。

下面介绍阳春第三大姓——李姓。1987年,阳春境内李姓人口共55245人。据《阳春市志(1979~2000)》记载:

李姓 汉族,堂号陇西郡。宋朝居广东新会。宋淳熙七年(1180年),李乔木后裔从新会县迁阳春岗美那漠。宋庆元六年(1200年),李乔木后裔李思与从新会迁岗美李堡。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相与从新会县云步里迁阳春岗美隆岗。其后有多支迁入阳春。主要居住镇:岗美、双滘、春城、潭水、合水、陂面。境内李姓宗支共有12支,各自排辈。

限于《阳春市志(1979~2000)》篇幅限制,李姓迁入情况没作详细介绍,下面作适当补充:唐僖宗年间(874-888年),宗室李孟避黄巢起义,由长安迁汴梁(今河南开封),继迁福建,从福建进入广东。

宋庆元六年(1200年),李思与从新会迁岗美李堡,后代分居岗南、岗北、那旦、春湾马狮田。民国时期后裔在岗尾创建“思与小学”纪念。流水排辈:毓元启应,夫宜奕正,履秩秉睿,允昌会成,修道立德,象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国,建绩大廷,联芳济美,世祚贻荣。1928年修族谱时从第二十五代起改为:家修正学,可以经孝,英才应运,上国观光。从1930代起增加第二套为:显扬伟业,休有烈光,祖传忠厚,仁泽孔长。共三套流水混合使用,执行按第一套流水居多。1990年代,排辈到:圣学宗孔孟儒绍。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相与迁到李堡隆岗村,隆岗村原名红岗仔,李姓居民书写为隆岗,取兴隆之意。其后裔李惟扬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武科一甲榜眼,后授狼山游击之职(从三品武官),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提升为涿州参将,得到皇帝的多次奖赏,后又提拔为浙江、福建督标中副将,后调福建延平城守副将(从二品武官),累迁广东左、右翼镇总兵官(正二品武官),赏戴花翎,皇帝诏见。著有《崧台集》。

崧台李公祠 在阳春城南20公里岗美镇隆岗村。李惟扬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李氏子孙于其卒年建崧台李公祠。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天顺年间,李瑞兴由新会迁居县城赖屋巷;李茂荣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赖屋巷迁往头堡高岭村;李琛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松木岗定居。

明弘治五年,李德隆从新会迁入阳春春湾马狮田,后分居永宁湖垌、马山、新江、沙坪龙冲、圭岗座云、南冲、高垌、合水瓦盎、平东竹园、龙屋寨、新寨、窑头寨、源河、樟木根、陂面湖豆、惠周苏村、白鹤垌、白米塘、松柏双底、黄泥塘、隔塘林、石望和民木坪、寨仔。

明万历间,李元浩从云浮富林马塘村迁入阳春松柏大窝寨,后分潭水、合水平东、高塘、陂面三朗、春城更古坑、元眼石。流水排辈:文元廷志善,启郁承开太,秀枝荣万绍,杨泽振光天。

明末清初李姓从福建迁信宜前排,第四代李伯旋于清康熙间从信宜迁入阳春双滘谢腮定居,五世分支八甲黄那垌心、长塘、山坪西岸。流水排辈从信宜起:汉邦风进,志联东林,文逢昭大,应秀茂示。

明末清初,李聪从福建逃难迁入阳春双滘谢腮、坡吉村,分居高州青湖黎坑。流水排辈:聪传达柱,军茂瑞源、土高业鸿,文显家声。

清顺治间,李月敬从电白迁入阳春双滘榕木岭头村定居,后分居黄沙。流水排辈:月应海,春土国,恒愚召,基承德,世显扬,耀益可。

清康熙中前期,李圣保从高州马贵根子迁入阳春马水马兰石角村定居,后分石菉、石田、春城崆峒永宁信逢。流水排辈:圣云清秀升,昌道国显铭,其开日振运,日荣华茂英,芳薏荃万世,基裕永毓成。

清康熙中前期,李国芳、国鹍、国泰兄弟从新会桥连南村迁入阳春、国芳定居春湾,国鹍定居崔塘街,国泰定居南门街(今已无人),流水排辈:国奕世,显承遵,明德而,传家礼,思光启。

咸丰阳春乱客家后,李敏开从信宜厚园迁入阳春合水平中、大平山,后分居网山。流水排辈:开日贞宜,基立单方。

清康熙二十八年,李德我从福建漳州南靖县迁入阳春黎湖沙朗,分居犁溪,外迁阳江大八、塘坪。流水排辈:德李(单名)世代大,理常达充应,仕子立朝荣,宗显国家升。

清康熙三十二年,李袭我从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迁入阳春黎湖沙朗。流水排辈:袭怀奇光殿,圣宗启恒广,锡汝才熹植,钦洪栩灿培。

清光绪年间,李贤重从新会云步里迁入阳春合水定居后分居圭岗春城;李永富从信宜前钱排迁入阳春陂面加祥山咀,后分居春城石上,流水排辈:高永耀文章,焕芳业秀荣。

城城南松木岗原有狗仔大王庙,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兴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监生李光等倡捐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次修葺。庙产、醮会用具均属松木岗李姓保管。李姓称他的祖先李乔木在南宋绍兴十年(1160年)曾以兵部尚书衔领兵征服俚人,子孙落籍阳春至今。

阳春市档案馆收藏有《岗美思禹李氏族谱》。该族谱共分三卷,约200余万字。内容分为人物、宗祠、思禹小学等彩照、图片;编谱序文;岗美简介;陇西李氏谱系考,记述该支为唐朝西平郡王李晟后裔;南雄来历考;李氏文化初探;中国姓氏研究新发现;李氏血统世系表;李氏云步宗谱字派;云步——南国璀璨的明珠;思禹小学史略,荣典谱;列传谱;族居谱;祠字谱;坟茔谱;杂录谱;跋;宗支谱等部分。

阳春籍书法家李太亮书法作品。

李太亮,男,广东阳春人。师从秦咢生、商承祚等名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阳江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阳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阳春书画院副院长、阳春市政协委员。2013年6次入展全国书法大赛并屡屡获奖。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