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村百年枣园

邵家村百年枣园

码头镇邵家村有圆铃枣种植面积近600亩,共有枣树6000余株,年产枣50万斤,其中最多的每株产鲜枣320斤。形成了枣花蜜,鲜枣采摘,制作干枣、乌枣的产业链。该村的圆铃枣面积之广,枣龄之长,产量之高,品质之优,在全省居于前列,每年中秋节前后,有机圆铃枣丰收,都会吸引众多外地客商前来参观购枣。

传说赵匡胤曾在此地一口井边喝水休息,品尝过旁边一棵枣树上的枣。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成为一代开国帝王,村民为纪念这段历史,把井命名为“皇井”,枣园被称为“御枣园”。

俗话说“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圆铃大枣又名紫铃,铃枣,圆红,因鲜果形似圆铃而得名。圆铃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糖多味甘,营养丰富,脆甜味美可口等特点闻名遐迩,而且生长期长,易加工贮存,食用方式多样,堪称枣中极品。

地址:滨州市邹平县码头镇邵家村

营业时间:24小时制

游览时间:大约3小时

特色景观:打枣、赏枣花、看皇井

游览线路:摘枣区—枣园漫步区—垂钓区

讲解员价格:讲解员属于免费讲解

配套服务设施:

食宿设施:枣园人家农家乐

购物场所:枣园人家购物点

游客服务中心:邵家百年枣园游客服务中心位于邵家村,提供解答游客问题、景区线路指引等服务。

雷州市唐家镇墨坑村:百年古村焕发新时代魅力

近日,记者探访雷州市唐家镇百年古村落——墨坑村。该村建村160多年来,村民对古民居和古碑刻等文物细心保护,并将良好家风家教世代传承。近年来,该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巨变,老村庄焕发出无限魅力。

墨坑村至今保存有5条较好的古巷道以及10多座建筑风格漂亮的古民居。图为墨坑村的俯瞰图。

人杰地灵被誉为书香村

墨坑村位于距雷州市唐家镇,有1600多人口。该村先祖于清朝雍正元年由打伞村迁居于此,繁衍至今已有二十八世,有近300年历史。据称该村村名的来历颇为有趣,即是村民筑房掘地得一大石块,形似墨,故美其名曰“墨坑村”,颇具书香味道。

据了解,在古代,该村不少先贤通过读书功成名就,有官职上至正四品者,有任过兵部主事(师级干部)、工部主事、朝议大夫、中宪大夫等。早在160多年前,清咸丰皇帝曾亲口谕旨该村,“特重推恩之典”给村民诰授荣誉。

恢复高考以来,该村考取大学的有160多人,其中本科生近100人、研究生9人。至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处级干部近10人,科级干部10多人,被誉为“书香村”。

走进墨坑,只见硬底化的村巷道宽阔平坦、干净整洁、四通八达,村道路两旁绿树成阴、花繁叶茂,排列着一行行笔直挺拔的路灯,显得明亮而迷人。村庄早已建起了漂亮的文化楼、恢宏的自来水塔,有全民健身广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老人娱乐场所等。各项建设布局整齐、秩序井然。其中的休闲场所有亭台、草地等,徜徉其间,景色雅致,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的气息芳香沁人。

焕发古老建筑文化魅力

墨坑村至今保存有5条较好的古巷道以及10多座建筑风格漂亮的古民居,有“外翰第”“明经第”“中憲第”“布经第”“竞秀第”“启文第”“集鳣第”等。每座门第的起名,或为显示出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或是表明家世显赫等寓意,大都显示了主人的与众不同,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之意。而每一座古民居的结构,不外乎高墙飞檐、砖木结构,有宅上下倒厅、右厢包拢等。座座宽广明亮、“个头”高大,宅顶有鰲头,堂皇而美观。墙体的青砖多经过磨制,光滑而精致。不少古民居的彩绘、灰塑、木刻、石雕保存完好,房檐屋角的绘画雕刻美仑美奂,精美异常,焕发出古老建筑文化的迷人魅力。

而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是一座为防御强盗掠村而建的古碉楼及“中宪第”“集鳣第”等古民居。古碉楼原先有东西巷两座遥相呼应,为守护东西边的村巷而建。后因年久失修,西巷碉楼遭毁,唯留下东巷的较坚实坚固。东巷碉楼共有11间,设置了瞭望台、射击口、防火门等功能,经过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中宪第”“集鳣第”两座古民居,至今坚实漂亮、气势雄伟,历经2个多世纪屹立不倒。

据称,该村的古碉楼及“中宪第”“集鳣第”两座古民,都是官职至兵部主事、工部主事、朝议大夫的吴挺椿、吴伦兰、吴应铨等村里先贤的后人所建。这些先贤都是同一家族,其中吴抡兰是吴挺椿的孙子,吴应铨是吴抡兰的儿子。“中宪第”“集鳣第”等分别是吴挺椿的后人吴咸章、吴明道所建,专为纪念祖先的辉煌和铭记祖训而筑。此外古碉楼的建设,因为在清末初年雷州地区土匪猖獗、兵荒马乱,贼子打家劫舍横行乡里,村民为了躲避和抵抗土匪掠村劫舍,先辈们大兴碉楼建设工程,期间吴挺椿的后人吴咸章是泥水匠且家道殷实,除了捐款和出工出力外,还拆了自家房屋,奉献其砖石等材料来助力碉楼建设,其义举传为佳话。

墨坑村的古民居。

石碑诉说祖先文化底蕴

在日前到墨坑村的探访中,记者注意到一块石碑深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石碑的正文,以“皇帝制曰”开头,显示出的这是封建王朝“皇帝发出的命令”。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是咸丰皇帝在位主政时期亲口授予的圣旨,由重臣在大年初一执行下达到该村,诰授该村中培养子女有作为、对朝廷和百姓贡献大、德高望重的长辈吴伦兰父母有关荣誉。

吴海全是吴伦兰的曾孙,他告诉记者,石碑的书写是其先祖吴伦兰亲笔所写,原文内容是咸丰皇帝在咸丰拾年即公元1860年大年初一亲口说出的一道谕旨,诰授吴伦兰之父亲吴腾万及其妻子为“奉直大夫”和“宜人”等称号。

据介绍,吴伦兰父母之所以在居朝廷之远却还受到皇帝的赏识,因为皇帝了解到其家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教世代良好,培养子女十分出色突出。其中,清朝嘉庆年间吴挺椿是广东乡试的第八名副榜,曾入京肄业考取正白旗教习(是皇上最亲近近卫军的教习),当过永安高明教谕(相当于现代市级教育局局长);清朝咸丰年间吴挺椿孙子吴伦兰考中壬子科举人,曾任工部主政(即工部主事正六品);清光绪年间吴伦兰第三子吴应铨任兵部主政,被诰授中宪大夫、朝议大夫等,且书法极佳,作品至今被雷州市博物馆收藏等。

生态文明安居乐业

吴海全告诉记者,该村村民全姓吴,吴氏家族人均以《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为家规家训。自迁居墨坑村以来,村民把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年轻人自觉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认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风淳朴,崇文尚学,备受乡邻称赞。

此外,墨坑村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和变化也特别值得称道。该村长期以来崇文尚学,传承有良好家风家教的村庄,在党和政惠民政策下,村民群众勤劳创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致富后村民不忘建设家园。

近年来该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积极自筹资金投入村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当中,分别建起硬底化村道、路灯、水塔、文化楼、幼儿园、全民健身广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老人娱乐场所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巨变。全心全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同心协力扮靓家园,多样举措振兴乡村,该村以更美容貌示人,于2017年获得湛江市生态文明村,受到上级及社会各界一致肯定。(湛江晚报 文/记者黎阳明 通讯员周靖典 吴智雅 图/通讯员周靖典 吴智雅)

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龙山万顺酱园,是一家老字号企业,在三北一带颇有名气。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家企业一直经营着酱醋类产品,从未间断过,那初创时期的厂房、库房、账房还在继续使用,成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慈溪有不少老字号企业,但在原始地且连续生产经营老产品的百年企业,恐怕已经很难找到了。

万顺酱园创建于晚清时期。笔者曾于1989年采访过1908年出生、当过万顺学徒和账房的朱骏浩老人。他说,19世纪90年代,好几个外出经商事业有成的山下村人,为繁荣故里,在家乡开设了一些店铺和加工作坊,虞守旺创办的万顺酱园也在那个时期开业。1913年,万顺酱园借鉴上海等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了股份制。持有万顺股份的除虞守旺外,还有虞洽卿、虞绍田、虞善卿、朱庆来、虞祖毅等当地知名人士。

据生于、长于山下村的虞积权老师(1929年出生)说:“我爷爷虞和寅当时在上海做生意,也投资入了股。万顺共设10股,我爷爷认了半股。”万顺酱园先期聘请姚阿珍(镇海城关人)为阿大(即经理、掌柜),到1910年,由万隆分店职工朱祖成擢升继任。

▲用古老的传统木榨方式压制酱油

公私合营前,万顺酱园产销兼营,厂店合一。生产基地即为总店,设在山下村东南隅濒河临路处,解放前有师傅、学徒、跑街、船工20人上下,房屋19间,其中工场10间,账房、寝室4间,总店铺面1间,其它用屋4间。万顺主营酱油,日产两缸;兼制酱菜、红白腐乳、酒醋等,视季节和市场行情安排生产。

产品销售的店铺除了山下生产基地的总店外,还先后在镇北、慈北各地开办了6爿分店:设在东埠头的名为万顺恒号,设在沈师桥东桥头、高店跟分别名为万顺丰号和万顺源号,范市的名为万顺隆号,龙山西门外的名为万顺新号,澥浦的名为万顺宝大号。各分店共有营业员、账房先生及学徒生等30人,店铺门面10多间,所有人员、设备、资金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在山下村酱园生产基地南门口的“客来河塘”边,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码头,购置了2只被当地居民称为“大船”的木船,用于原料采购、向分店配送物资及向乡村小店上门送货。货船东航西门外、龙山所南门、东门外、邱王,西行镇龙浦、快船江达龙头场、范市、掌起、师桥、观海卫等地,并经姚江、甬江至澥浦、骆驼桥和宁波、镇海城关

万顺酱园一直注重产品质量,以诚取信。早年,万顺就以优惠的待遇从镇海、骆驼桥、新浦、逍林等地聘请专业技师,沿用传统方法和手工技艺制作酱油。产品制作流程如下:先把黄豆煮熟,拌麦粉发酵,再加入盐汤,经日光曝晒,使之成为棕红色的原酱,上榨后,即成上等酱油。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技工师傅不断探索,优化生产工艺,研制出一种“香味足,颜色清、不变质、不发花”的卫生酱油,灌装入瓶后,挂上“龙山牌”商标推向市场,深受三北群众青睐,还销往镇海、宁波城乡。

▲在保温池中发酵

▲“官酱园”木执照

万顺曾是官酱园。民国初期政府规定,开设酱园须向当地盐政机关申请登记,领取执照,按期缴纳税款,政府则配给一定数量的低价食盐,还发给一块红漆木牌,挂在店堂,表明该店是政府认可的官酱园,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如今,万顺酱园保存下来的还有两块红漆木牌,一块为“龙山万顺官酱园”,一块是原挂在沈师桥东桥头分店的“万顺丰号官酱糟坊”。

万顺股东大多腰缠万贯,对于盈利分红,并不计较。他们把利润的相当一部分作为再生产发展基金,如开设分号、扩大工场、添置设施等。这些股东是上海滩和当地的名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再加企业管理人员经营有方,店员服务优良,使万顺在三北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生意兴隆。特别是虞洽卿在上海发迹后,在家乡开办轮埠公司,开通小火车,兴修内河码头,建设山下村兴昌隆商贸街,这对万顺的发展更为有利。抗战前夕,万顺酱园生产经营的规模,达到了创业以来的顶峰。

临兴昌隆老街的酱园东围墙上,原写有“万顺酱园”四个楷书繁体大字,每个字约有三米高,笔法稳健刚劲,这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龙山乃至周边地区最大的招牌字,我和几个同学去龙山中学读书路过时常驻足仰望。据村人说,这是本村虞顺根老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自制两挈桶墨汁,用芦花扫帚作笔书写的。惜此见证历史的店名招牌,在“文革”时被涂盖。

1954年推行公私合营,虽更名为龙山酿造厂、龙山酱品厂,但当地群众仍称其为万顺酱园。1994年企业改制,恢复万顺字号,登记注册为慈溪万顺酿造有限公司。

现在,这个百年老字号企业仍充满活力。除酱园初创时期建造的厂房、库房还在继续使用外,又扩建了3800多平方米生产车间、存储仓库和办公、科研用房,机械、电气设施代替了部分手工作业。企业员工重拾传统工艺配方,创新改进酿造方法,生产出味道纯正、营养丰富、不掺添加剂的“高盐稀态”健康酱油。同时,采用蒸气发酵等新工艺、新技术,研制出色、香、味俱佳,誉为辅料上品的“万顺陈醋”等新的品牌,成为浙江省定点生产企业。

来源:太阳老师

作者:邱雄飞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丨人间芳菲,最美四月天,一起看看这个国家公园乡村

龙南乡平均海拔800米,是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建兴村、龙溪村、五星村、凤阳村等四个行政村涉及。

建兴村

县乡公路海拔最高点是建兴村的金字招牌,大名鼎鼎的“荒村尖”是所有骑行者的“求虐”暴爽之地。

美丽乡村示范村建兴村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龙溪村

龙溪村坐落于凤阳山脚下,与庆元县毗邻,是天空越野赛的必经之路,千八线深受驴友欢迎。

每年三四月份,杜鹃花开,美景引得驴友纷纷驻足。

麻连岱自然村是红军革命圣地。1935年5月,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进入龙泉。挺进师路过麻连岱时,留下标语:“纪念五一,打倒出卖中国的国民狗党。红军宣!”

五星村

五星村环境清幽,拥有华东地区最大柳杉群——后岙柳杉。

❉❉❉

杨山头自然村的柳家大屋、余家大屋与其他四处古建筑组成的龙南菇民建筑群入选省级文保单位。

余家大屋、柳家大屋分别建于清乾隆59年(1794年)与民国时期,是龙庆景三市(县)菇民生存的历史见证。

蔡远寿《龙南菇民建筑群-杨山头余家大屋》

蔡远寿-《龙南菇民建筑群-杨山头柳家大屋》

凤阳村

地如其名,凤阳村是凤阳山景区的必经之村,拥有历史文化村、传统古村落双重身份。

凤阳村较好地保留了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的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是典型的江南传统古村落。村内还有保护完好的协炉山殿、禹王庙。

错落其间的梨花梅花星星点点,炊烟袅袅......

吕松英-古村春色

未央

冬未央春已

▼●▼●▼●▼●▼●▼

这里天蓝、云白、水清,风轻云淡如世外桃源。凭借好山好水好空气,龙南这个浙西南“小高原”,摘得一张张闪亮的金名片

浙江省“银果”级采摘体验基地顶峰农业生态园

丽水市五星级农家乐“凤羽山庄”

在这里,可以房车露营、茶室品茗,还可以在果园采摘水果、在鱼塘垂钓。当然,这里还有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丽水山居”精品民宿“孝德堂”

古色古香的建筑、四合院氏回廊和亲情化服务,为游客提供了周边游的好去处。

Spring comes

“丽水山居”农家乐综合示范体“隐逸山庄”

春节聚会、同学聚会、打麻糍……这里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还可品尝田鲤鱼、笋鲞、南瓜粿、高山薄壳田螺等地方特色美食,感受山里人的热情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丽报集团龙泉全媒体有限公司制作审核

通讯员 张佳

编辑 叶菁燕

校对 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