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文庙,郏县文庙简介,郏县文庙-平顶山市郏县文庙旅游指南
郏县文庙:具有“皇家规格”的文庙
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文庙,以曲阜孔庙和南京夫子庙最为著名。但是,在河南省的中部,平顶山市下属的郏县,也有一座著名的文庙,可惜藏在深闺人不知——
2017年12月31日下午,我和家人开车经过郏县,寻访了老县城中的文庙,成为我到达的第695处“国保”单位。因为这座文庙的建筑气势恢宏、工艺考究、结构典雅、雕刻绝伦、彩绘超群,所以被誉为具有“皇家规格”的文庙。
整座文庙坐北朝南,继承“自古孔庙无南门”的习俗,东侧的入口很不显眼,正南面则是一道围墙。香港孔教学院捐赠的一尊孔子像,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并肩安放在围墙之外,展现了这里崇高的地位。
走进文庙,中轴线上,泮池、泮桥和戟门依次呈现,共同围成第一进院落。在泮池和戟门之间,原本矗立着一座棂星门,如今早已荡然无存。这里空间开阔,阳光明媚,成为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
戟门东侧是名宦祠,供奉着汉代以来,曾经在郏县任职,并造福一方的十九位县令;西侧的乡贤祠,敬奉着郏县籍的历代先贤。可惜,它们均大门紧锁,旁边的房间还被改造为志愿服务站和微型消防站。
穿过戟门,进入祭拜庭院。青砖垒砌的焚金炉和铜质的大香炉,一方一圆,一砖一铜,赫然呈现在院落中央。周围树木参天,两侧廊庑环绕,依稀可以想象这里香火鼎盛时候的热闹场景。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殿檐下的大额枋、平板枋和斗拱上,透雕着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的图案。
殿前迎面的四根檐柱,通体浮雕腾龙形象,柱顶装饰獠牙虎面,两者对望,相互嬉戏。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柱础的正面雕刻河图和洛书,其他的柱础分别雕刻着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吉祥图案。
在大成殿前的草地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大量的石刻,包括墓志铭、画像石、石狮、石碑等。画像石以门为主,门柱、门扇、门楣等构件一应俱全,雕刻着铺首、人物、神兽等各种图案。可惜,它们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游人竟然可以随便地践踏!
在唐代的时候,孔子后裔就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乃曲阜孔府的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期,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孔氏家族的“郏县支派”和“宁陵支派”“鲁山支派”迁到郏县的宗亲联合,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北宋末年毁于战火。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起这座文庙,明清两代大修十次,建国后又多次维修。
杞县文庙
上方
杞县文庙,俗名孔子庙、学宫,位于杞县县城内金城大道中段,坐北朝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县丞姚敏所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改为左字门一楹,棂星门、戟门各三楹,大成殿五楹,东西厢房各七楹,文昌祠在戟门右,奎祠在戟门左。另有神厨、正气坊、尊经阁、志道等,后经23次修缮,其建筑物有增有减,现存大成殿五楹,东西厢房各十楹。古柏、古槐各一棵。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三孔桥一座及泮池两个。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8.5米,高15米,属木结构歇山式建筑。远远望去,大成殿彩色琉璃瓦盖顶,殿顶宽阔,坡度坦缓,四角屋檐凌空飞挑,琉璃神兽雕像稳居檐脊,神兽造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殿屋顶由26根粗壮的圆木柱子支撑,圆柱底座为鼓形束腰的石墩,这种木质叠架的建筑厚重结实,使大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坚固。站在文庙前,听着讲解,翻开这厚厚的700年历史,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琅琅读书声,看到了古代秀才们游泮池以及祭祀孔子的盛大场景。
文庙俗称黉学院,即古代讲学的地方。相传每年农历二、八月上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孔子大典活动。每年乡试结束,考中的才子们便在这里祭祀孔子。数百年来,这里成了杞县人民尊师重教的场所。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留德博士王毅斋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办大同小学(后增设中学部),成为中共河南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保护革命干部、培育革命青年的重要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物非常注重保护,相继制定法规、文件等,对制止人为破坏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根据文庙的历史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杞县文化局对其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从此文庙的保护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
2014年,杞县人民政府投资1亿多元,分三期对文庙进行开发利用。将文庙院落东侧、南侧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并改造,从南到北依次对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等进行复建,对大成殿进行维护修缮。复建后的文庙重现了当时的建筑布局、风格,充分展示了杞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杞县形象。
来源:原创
作者单位:中共杞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文森 田建光
文保档案 |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历史上,正定为郡、州、路、府、县的治所,因而城内拥有两座文庙:府文庙和县文庙。其中,位于正定育才街的县文庙大成殿,为五代时期建筑。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此殿外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认为:此大殿要比曲阜孔庙大成殿早五个世纪,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国内文庙之最。
古老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1933年4月,梁思成在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偶然走进了当时作为“正定女子乡村师范学校”的县文庙。发现“由外表看来,一望即令人惊喜。五间大殿都那样翼翼的出檐,雄伟的斗拱,别处还未曾见过。殿平面五楹,深三间,但内柱前后各向外移一步,使内槽加大,前后成围廊一样的宽度。内柱之上用四椽袱,梁架用简单的驼峰及斜柱构成。四椽袱之下还有内额一道。内柱与檐柱之间,则用双重枋联络,自斗拱上搭过。斗拱五铺作,单拱,偷心造。在柱头上只有两跳庞大的华拱,向外支出,第二跳上有令拱与耍头相交。补间铺作并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浮雕刻拱,其下安株儒柱;角拱及角梁后尾,则搭在单根的抹角梁上;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
建筑构架简洁了当
梁思成又查正定县志,见县志记载县文庙为明洪武间建。他不以为然,坚定地认为:“这大成殿则绝非洪武间物”,并推断县文庙是古寺改建的,直接把佛殿改为了大成殿。并表示,“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如果幸而得到确实佐证,则在正定所有古代建筑中,除亦甚可疑的开元寺钟楼外,当推此殿为最古”。
岁月荏苒,1991年10月,我国著名建筑专家罗哲文等人赴正定,对县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们同样被文庙大成殿的古朴、简洁而又恢宏的木结构造型所吸引,连连称奇,并最终认为,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实属国内罕见,堪称国内现存文庙大成殿之最”。
1996年11月,正定县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进入县文庙大门,迎面可看到一座悬挂着“国学堂”匾额的青砖戟门,规格虽然不算高大,倒也清丽雅致;东庑门题写有“圣迹殿”的门匾,里面展示着孔子生平。自东侧绕过戟门向北,顿感眼前一亮,《重修真定县学碑记》《重修文庙碑记》等4通碑刻两块一组,竖立在大成殿月台前的广场上;最北面,大成殿巍然屹立,青砖、灰瓦、白墙以及暗红色的木质门窗,显示出一种沉稳、简洁、古朴的气息,唐宋风韵,扑面而来。
大成殿建在约半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约24.87米,进深三间,约13.31米,高11.3米,为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出檐深远,月台宽大,柱子有明显卷刹。从外部看,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只是在柱头枋上做浮雕刻拱,没有太过花哨的部分,干净利落,这和开元寺钟楼相同,而且不设普柏枋,显然这是中国宋早期或宋之前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特征。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从侧面角度来看,观感有檐柱明显内侧的感觉,显得大殿十分稳定。相较当年梁思成所拍图片而言,县文庙大成殿的整体保护很好,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屋脊两端少了一对鸱吻,中间大殿门式也有少许变化,时光荏苒八十余载,亦属难能可贵了。
在大殿内部,角栱及角梁只能看到一小截,但是穿过空挡,还是看出了大殿梁架的基本情况:驼峰上有大斗承平梁,上有蜀柱和交互斗,泥道拱再与华拱似的部件相交,华拱似的部件两头嵌入两根叉手,上承脊榑。至于重要的转角铺作内部的构造,因为神龛的遮挡,几乎看不见抹角梁,但是可以看出华拱四跳十分巨大、沉重。
能够得到古建专家梁思成、罗哲文慧眼识珠,想来,古老的大成殿也会感到欣慰。
【来源:正定游客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