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

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

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位于西华县省黄泛区农场场部。年代为1969年。 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七干校景点 五七干校旧址博物馆

1. 五七干校旧址博物馆

J9五七干校邮票价值不是按枚,是按全套,一套全新的五七干校邮票价值258块钱,而且是好品相的,盖销或信销的是全套100—150块钱,因为一套三枚都是8分面值,一枚盖销或信销大约20—50块钱,一枚新的大约70—90块钱,价钱不一样关键是看品相,品相好的价值高,品相不好价值就低。

2. 北京五七干校旧址

公元前68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的乌垒,即今天的轮台县策达雅乡建立西域都护府,作为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西域之统,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西域都护府在乌垒持续了80年,直到王莽初年才由乌垒迁到龟兹,即今天的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垒,《词源》解释是汉代古地名,在今天的轮台县小野云沟。这个小野云沟是不是距离策达雅乡12公里,原来是策达雅乡的一个生产大队的野云沟乡,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说乌垒在策达雅乡政府南的麦地里。以前在乡政府“驻村”一年也没见着有什么遗存。倒是野云沟乡东10公里有个遗址叫“白土墩”,应该是一处烽燧遗址。

以野云沟乡政府为中心开始了我的寻古之行。

第一次南寻。

在南疆的戈壁沙漠间,有河流的地方就有绿洲,有绿洲的地方就有村镇。野云沟乡在一条小河流的山前冲积扇下,绿洲不大,也只有几公里宽,以盛产轮台小白杏出名。

从乡政府向南行2公里,眼前突然一亮,那不是传说中的“夏里苦岱克”(枯林中的城市)吗?传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夏里苦岱克,那里只有房屋街道,却没有人烟,但随处可见被风沙吹出来的金银钱币。如有误闯 入者,想扛走这些财宝,必遇恶风热鬼,迷失沙海,有去无回。

在我眼前,是一片干枯的胡杨林,密林深处,峥嵘的残墙断壁、宏伟的城郭气势,足以显示这个西域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了。在走进胡杨林的一瞬间,我的心从巅峰跌入谷底。它不是古城,更不是“夏里苦岱克”!而是五、六十年代军垦战士屯田的房舍和“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旧址。我只有沮丧而归。

第二次东寻。

乌垒之谜仍然强烈地吸引着我,时隔不久,在乘车从库尔勒返回策达雅的途中,在野云沟乡下了车。向路人打听小野云沟,说向东10公里就是小野云沟。而这次只带了些苹果和馕,犹豫了一下,还是毅然向东去了。

初春的野云沟河早已解冻,只有河底一线涓涓细流在蜿蜒蠕动。过了野云沟桥,目光无意中扫向北面的一片空旷土地。下午的阳光勾勒得北面天山线条分明,雄魂壮魄,山前的一片白膏泥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白光,隐隐现出城亘的样子。便直直地向着它奔去。

这就是一个古城池遗址!

3. 五七干校博物馆联系方式

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

4. 五七干校纪念馆

现在是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六安农业机械学校、六安农业学校、六安市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六安农业专科学校的沿革:

1951年皖北区六安高级中学(农林班)改建皖北六安高级农林学校;

皖北区六安高级中学参见安徽:“六安师范专科学校沿革”;

1952年皖北六安高级农林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

1954年安徽省六安农 业学校停办;

1954年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部分)并入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其后参见安徽:“凤阳农业专科学校沿革”;

1954年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部分)并入安徽省宿县地区农业学校,现发展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1958年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复校;

1958年合肥农业学校并入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

1955年合肥农业学校创建;

1960年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升格六安农业专科学校;

六安农业专科学校更名为皖西农业专科学校;

1961年皖西农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

1969年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更名为六安专区五七干校;

1973年六安专区五七干校更名为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

2001年六安农业学校撤销,参与合并组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5. 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博物馆

北林区人民公园,绥化博物馆,东方红水库,森林植物园,金龟山庄,望奎植物园,庙山公园,兰西东林寺,千鹤岛湿地公园,肇东植物园,四站镇八里城,绿马谢击场,庆安望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河五七干校博物馆,庆安县图书馆,中国亚麻展览馆,东北民俗文化博物馆

6. 四川五七干校旧址

这是劳动改造人的地方,是工作人员及干部犯“错"时"刑"罚之地。

7. 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

1968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发表毛泽东的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

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号召,在农村办起众多的“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成为接纳和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之一。

8. 西华五七干校博物馆

五七学校又称五七干校,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庆安县柳河五七干校是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创办于1968年5月7日,原址建有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

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的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9. 西华五七干校旧址博物馆

1970年10月23日早晨起来,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发现范长江不见了。早上7时多,有人在菜园边的水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已浮在水面上了,且只穿了一身单薄的衣服。至于死因,或是投井自尽,或是失足坠落,或是其他,无人能说清。

五七干校院内,并没有多大反应。上午10时左右,监管人员从隔墙的芦庄大队加工厂叫了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从井中捞出,用塑料布裹住,抬到离干校七八百米远的一个山涧阴沟里,草草掩埋了。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探寻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前几日,从网上看到的《辽宁文化》2009年第6期记载:盘锦市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于盘山县大荒镇后鸭场村,发现一处“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遗址。

初春这段时间,乍暖还寒,没有远出。利用这段闲暇时间,搞一次盘锦本地乡村游,去参观一下盘锦的五七干校旧址吧。

天空晴朗,阳光高照,还算比较暖和。农村的空气很清新,经过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盘锦的五七干校旧址。

此遗址共有建筑物37栋,大部分现保存较好,为红砖垒砌石灰抹缝,尖顶盖瓦,一排两栋十间房屋,一栋五户。有宿舍33栋、食堂1栋、俱乐部1栋,现都已住进当地村民,房屋产权独立。其中有2栋宿舍被后鸭场村村委会圈进院子,有7栋宿舍被翻盖新房。建筑物墙上有白石灰粉刷的标语多处,其内容为“夺丰收广积粮”、“为创建四有连队而奋斗”等。

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盘锦五七干校的房屋是中国商业部1000余名干部1969年冬来此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兴建,1970年建完。当时干校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的干部中有时任商业部部长的姚依林,时任外经部部长的陈捷,时任纺织部部长肖凡等。他们当时开垦的水田和修建的水利设施,一直沿用至今。

盘锦五七干校旧址

干校旧址布局规范合理,规模较大,是至今为止农垦文化划归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围之后,在盘锦市域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七干校旧址,对盘锦市农垦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观干校旧址的时候,有幸遇到了经历了当年盘锦五七干校建设的一位老人,有七十多岁了,姓杨。当年建设五七干校时,老人20多岁,是后鸭场村生产队的队长。

老人说他亲眼见过商业部部长姚依林。姚部长个子很高,不大爱说话。在干校里,亲自参加种地、挑粪、养猪、挑水、打井、盖房等体力劳动。不过杨队长和姚部长的秘书邢燕平关系不错。邢秘书身体不大好,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内部夜间教育活动吃不消,思想情绪比较严重。

杨队长就经常地劝他,让他打起精神,为了老婆孩子,乐观地接受改造。慢慢地,杨队长和邢秘书成为了好朋友。文革结束后,邢秘书曾邀请杨队长去过北京

杨队长还听说,前几年,姚依林的儿子曾来盘锦五七干校看过。当时,杨队长早已退休,没能亲眼所见,比较遗憾!

讲述盘锦五七干校往事的杨队长

五七干校撤销以后,下乡知青曾在这里生活和劳动过一段时间。知青返城以后,这里的房屋和稻田地都并入了大荒农场。当时有田地6000多亩,为此农场从河北吉林等地招来了1500多职工,种植和管理这些稻田。

杨队长以前也属于农场职工,目前已退休10来年了,每个月能领取700多块退休金,日子过得还是挺幸福的。每天没事了,愿意骑着车子到处转转。那天转悠的时候,看到我们往居民的院子里看,以为我们是坏人呢,警惕性很高,下来盘问。一听说我们是来参观干校旧址的,就高兴地和我们谈起了干校的往事。

还真得感谢这位杨队长,要是没有他,我们的参观活动就会显得很枯燥!临别之时,我们一再向老人表示感谢!

一个建在五七干校旧址的2A级景区

五七干校,对于时下的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但对于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当时非常火热的概念。今天,我就带大家参观一个建立在原五七干校旧址上的2A级风景区,回顾和感受一下当时那个火热的年代和火热的场所。

这个特别的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大武口区隆湖一站,占地面积8520平方米。当时这个地方属平罗县,叫西大滩,是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五七干校。该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撤消于1972年4月,历时四年多,是国务院机关根据周总理的“四条指示”所创建的。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看了解放军后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做出了一个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毛主席接着指出:工人、农民、学生也要这样做。

这个批示后来被统称为“五七指示”。在这一指示精神的鼓励下,中央国家机关的9万名工作人员,1万名工勤人员,3万名家属,5000名知青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106所五七干校。这个国务院直属口的五七干校规模仅此于同时期位于江西共青城的中央直属口五七干校。

这个五七干校成立时接收了原潮湖劳改农场的全部设施和农田,干校撤消时,人员一部分回京,一部分到石家庄某飞机制造厂继续劳动锻炼。来五七干校的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务院直属口的下放干部,另一部分是他们的家属及子女,来这里劳动锻炼的人先后有两千人之多。干校的管理施行军代表管理制,干校的运作基本上处于半军事化状态,干校的基本任务是劳动锻炼,其次是开展运动,主要是清查“五一六”份子。

干校的农场主要生产小麦水稻高粱、玉米以及水果蔬菜等,这些农产品干校基本上做到了自给有余。由于经营有方,干校很快便发展起了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主要饲养牛、马、猪、羊、鸡等家禽家畜,并发展了以保障生活自给为基础的醋酱加工业。随着农副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麦草的出现;加上周边村队麦草的剩余,随即发展起了干校的造纸业。

历史已经翻过了时代的一页,五七干校也成了并不遥远的记忆与时代符号,面对历史,有记忆,有思考,回望历史,有经验,有教训,有审视,但不管怎样,历史永远都是一个存在。

如今,石嘴山市五七学校历史博物馆正是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学校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一座再现“文革”期间历史的博物馆,记录和沉淀了国务院直属口千名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工作、学习经历的历史。这座博物馆坐落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一站,占地面积852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