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白塔

古白塔

西昌古白塔矗立在西昌城内西北部的隅原景净寺内(后改为白塔寺),位于凉山军分区后院。

西昌古白塔高21米,底层周长14.8米,成八方形,砖筑结构,共7层。北面镶嵌有永历十年修古塔记之石碑,刻有番文。从塔基第十层入门,有窄道,可沿自左至右螺旋形通道至第4层。5层7层内全空。第3层塔外有石雕微型佛像。塔顶亦雕有佛像。

据有关史料记载,此塔原在唐咸通14年(公元873年),由南诏国景庄王同母段氏所建。至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因地震倒塌。永历4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复遭地震崩垮。清咸丰9年2月(公元1859年)再度重修至今。

西昌古白塔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西昌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佛教传入凉山的悠久历史。

赤峰白塔景点 - 内蒙古赤峰白塔子简介

1. 内蒙古赤峰白塔子简介

赤峰北,大木头沟,西地,大西营子,乌丹,花果营子,狐狸井子,独石,大板东,望山,巴彦,沙力嘎坝,白塔子,红卫,太本庙,哈日根台,白音华

2. 赤峰白塔子传说

白塔位于饮/验马河(河的名字存疑)北岸,从卫星图上看这条河常年干涸,只剩河床。河对岸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安州遗址,除了土层,已经基本无遗存。遗址东侧河两岸是规模还可以的白塔子村。白塔西距属地敖汉旗城区25公里,约40分钟车程,向西南4公里,向北十公里分别可到305国道和111国道。南距辽宁省朝阳市区90公里,西距内蒙赤峰市区110公里。区位上讲,武安州塔不能算是偏远地区,交通还算便利。

武安州白塔为“八角形密檐空心塔”,“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这提到了武安州白塔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空心,一个是穹顶式佛龛。

空心的密檐塔

现塔残高约36米,大约十二层楼的高度

武安州塔因被盗砖破损严重,南侧的券门和佛龛处的塔砖缺失了很多,露出了中空的塔心,显示是一座空心塔。而以我们常规理解的塔,其实都是可以进入,从内部拾级而上,登高凭栏滴,那为什么“空心”会成为武安州塔的特色呢?

中空塔心 塔心侧面内藏楼梯间

穹顶式塔心室

其实这个空心应结合前面“密檐”二字来解读,因为辽式密檐塔基本都是实心塔。顾名思义,内部没有空间,不能攀登,仅供观赏膜拜,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而从外形上与密檐塔对应的是另外一种楼阁式塔,意思是像楼阁一样可以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的塔,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塔。据某任性,用粗劣的手法画一下两类塔的外形对比图。

楼阁塔PK密檐塔

各位可以根据这个草图去框一下自己周围塔的外形,给他们分分类。需要的注意的是,除了外形外,其他的几个特点对比并不绝对。有的密檐式塔内部有楼梯可以攀登,比如西安的小雁塔,少林寺里的嵩山寺塔;而属于楼阁式的杭州保俶塔和西安玄奘塔则是实心的,不能攀登。

塔身假窗 学者研究假窗指示塔为中空

媒体报道武安州塔是辽塔中仅存的空心式砖塔,这点可能不够严谨。新浪博客博主辽塔(以下简称辽塔)认为,辽代砖塔通常以塔身上的假窗表示塔心室的存在,辽代密檐式塔中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可供进出的门,但并非实心塔,武安州塔也不是唯一空心塔。

辽上京南塔修复前显示塔心中空

修复后的上京南塔 已无法进入塔心

孤例的穹顶式佛龛

武安州塔的第二个特点是穹顶式佛龛。辽密檐塔的塔身侧面都遍布佛像雕像,大部分是浮雕,还有一些是供奉在专辟出的佛龛里的圆雕。而辽代密檐塔塔身上的佛龛,除了武安州塔以外,无一例外都是拱券式,唯独武安州塔,有三个穹顶式佛龛。

武安州塔穹顶式佛龛

辽五十家子塔塔身上拱券式佛龛

对于武安州塔这种穹顶式佛龛,辽塔在《对敖汉南塔穹顶佛龛的构造及复原所进行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思考,他认为“这种造型从未见于其他辽金古塔,乃至未见于所有古塔,有可能仅此一例”“奇特穹顶佛龛的形状、砌筑方法、以及如何复原都值得认真的探索”,看官们可移步相关链接。这里多扯一句,这位辽塔,是辽代古塔的业余研究者,他的文章堪称辽代古塔宝藏,值得关注。除了空心和穹顶式佛龛,武安州塔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那就是神秘的楼梯间。

异常陡峭的神秘楼梯

前面提到,辽时期密檐塔一般都 实心,不可登临。而武安州塔因为年久失修加被盗砖严重,不但露出了空心的塔心,还露出了一截位于塔心外侧、塔壁之内的砖砌楼梯,虽然很陡,但绝不是摆设。试想,一座没有窗户,不能登高凭栏远眺的塔,内部为什么留有楼梯,这楼梯又是通向哪里呢?这截楼梯,无疑给武安州塔增添了神秘色彩。

修缮刻不容缓却不应追求速度

媒体报道聚焦的中心点是这座塔年久失修,塔身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并列数了这座塔的修缮数年来一直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些原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也第一时间表态,将在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但据某却以为,虽然白塔的热度起来了,关注上去了,官方重视了,但修缮的过程,却不应追求速度。

3. 内蒙 白塔

公交线路:机场巴士1号线 → 75路,全程约17.8公里

1、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步行约450米,到达白塔机场站

2、乘坐机场巴士1号线,经过4站, 到达团结小区站

3、乘坐75路,经过9站, 到达工业大学站

4、步行约90米,到达内蒙古工业大学

4. 赤峰巴林右旗白塔子

朔平属于山西省朔州市。

 古县名。金以玄德县改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西岸白塔子。为庆州治。元废。

公元1725年,在右玉城设置朔平府。分管朔州(朔县)、左云、马邑、平鲁、右玉,代管宁远厅(即现在的凉城县)。

  右玉本是历代军事要地,明末清初外族经常犯境,其战略地位更显得突出。康熙二年,在杀虎口设立副将,分管朔县的利民东路营、北楼营,偏关县的偏关、老营堡,河曲县的沙保营、水泉营等地。康熙30年,正式在杀虎口增兵,设立马队2营、步营8营,增添精兵一千,从宁武调来赵宋(宁夏人)任副将。康熙33年,鄂尔多斯部落首领具勒宋拉巴,提出向清朝进贡马匹、骆驼时不再走张家口,想改走杀虎口。经清政府批准后,在杀虎口设立章京(办理处事官员)二员,笔帖式(办理外商官员)二员,披甲(特种兵)40名。同时在右玉城设将军,统领八旗官兵万余驻扎右玉城附近。这样,右玉城和杀虎口人口骤增,据史料记载杀虎口达万余口,右玉城2万余口。

  雍正3年(1723年)2月,山西巡抚(相当现在省长)诺珉,奏请雍正皇帝在右玉增设朔平府治,大体理由是:军民增多,右玉人口骤增,是山西通往外蒙主要交通要道。同时右玉远离大同二百多里,如要审理案件,居官者长途跋涉,为民者更为不便。为此,应该设府,将右玉、左云、平鲁三卫改为县,将大同府所属的朔州、马邑县划归该府管辖,府治设在右玉城。同时在明正统年间,将边外的玉林卫迁到右玉,故将右卫改为右玉县。这一奏请于雍正3年2月23日批准。府名由内阁拟定为朔平府。雍正3年6月,朔平府刻章换印。同年7月28日,批准右玉县为附郭首县。朔平府设立经历司经历(官名)一员,将大同府驻扎右玉管理八旗粮饷的西路同知改为朔平府管理粮饷同知,将大同西路同知所属的常盈库、常丰库改为朔平府常盈库、常丰库。

  朔平府第一任知府为徐荣畴,是江南华亭人。右玉县第一任知县为陈有年,河北文安人。

  雍正3年12月,在右玉城东街建立朔平府文庙学署,用银4052两,学官衙署(文庙东街)用银340两,加上其它用银共用17574两。

  雍正4年春季,大兴土木修建朔平府衙署(即后来的右玉城人委会),用银6493两。修建右玉县衙门(城东南火神庙附近)以及典吏衙门、监狱,用银3214两。同时在城内西街设立将军府,在城西北设立中军守备署,西街设立粮饷理事同知署( 称二府衙门),仓街设立仓大使署,在朔平府署衙内设立经历司署。满兵八旗还设立了副都统署两所,协领署12所,佐领署72所,防御署72所,骁骑校署72所,共建房屋2090间。

  因设府、设县,在右玉城及附近(当时规定除镶黄旗、白旗可在城内建房外,其它六旗均在城外盖房)共建房屋万余间,各式衙署三十多处,庙宇五十多处。就在同时期,先后修建了社稷坛、普济堂、税厅、都统府、城守署、演武厅、粮饷府等,重修了大南山的显明寺,雷公山的慈云寺,混元峰(杀虎口樊家窑)的元天上帝庙、斗母宫,右玉城南北岳庙等。

  朔平府设立之后,还建立了朔平府学,设置教授一员(由威远卫教授担任);又设右玉县教谕(分管教育官员)一员,设训导(负责学校官员)一员。并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朔平府定为文武生童20名,右玉县生童15名。

  雍正3年,请示重修右玉城,预算38000两白银,两次请示均因用银数量过多而未批准。后又重新预算为28481两,于雍正7年(即1729年)2月10日批准预算。同年4月20日兴工修建,共动土工72处,砖工66处。重建了西、北两个城楼,东、南两个城楼。每个门楼挂了匾额,南曰“紫塞金汤”,北曰“严疆锁钥”,东曰“拱获燕云”,西曰“屏藩河朔”,重建了东北、西北两个角楼,重修了东南角楼。城墙修敌台23个,垛口564个。此次重修右玉城,总计用长砖841380块,方砖92800块,石灰3827900斤。用木瓦泥石匠人8744名,用土工119848个。此次修城,朔平府知府刘士铭,右玉知县陈有年、经历司周成,平鲁教授王霷,常盈库大使王基,杀虎口巡检王之杰,右玉县典吏傅大化等人,作出了卓著功绩。

  为了加强杀虎口防范治安工作,特设巡检一员(县里派出官员,相当于副县长)。又因威远堡地广民稀,匪奸易藏,也设巡检一员。

  到清乾隆年间,因绥远(今内蒙古)逐渐繁荣昌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右玉驻扎的将军迁到绥远城(即今呼和浩特市),大量驻军随之北迁。朔平府城随着军事地位的变迁,人口逐渐减少,繁华走向萧条。朔平府最后一任知府文麟,于宣统二年三月到任。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即撒销了朔平府,归雁门道管辖。

5. 内蒙古赤峰市白塔子辽代古塔

1.民族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 、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描绘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及马具的珍贵资料。马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别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量达l64件,反映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配置随葬的特征。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饰的丰富多彩.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盘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契丹王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于辽国的疆域东西横长,正好成为 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瑙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 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6. 内蒙白塔是什么地方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包头机场,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赤峰玉龙机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

7. 内蒙呼和浩特白塔

呼和浩特地铁路起始点线图:一号线西端是伊利智慧谷,东端是白塔机场,二号线北端是科技城,南段是地铁小镇,未来呼市的城建开发主要会围绕两条地铁线建设。呼和浩特地铁起点东西方向贯通机场到金川,南至石化工业区,北到大学园区,基本覆盖了城区的人流密集区,并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内蒙古呼和浩特目前共有地铁两条,分别为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地铁1号线沿新华大街一字型敷设,西起伊利健康谷站,东至坝堰机场站,共有车站20座,地铁2号线南起阿尔山路站,东至塔利东站,呈L型敷设,共有车站24座。每条线早晨6:00发车,晚上22:00发出末班车。

8. 赤峰白塔寺

乌海到赤峰没有飞机,要从乌海飞到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再转机飞往赤峰玉龙机场,呼和浩特到赤峰的航班很多的,比较方便。期待啥时候乌海有直达赤峰的航班就好了,往返乌海赤峰的朋友们就不用再从呼和浩特中转,时间也会节省很多,期待中……

9. 赤峰塔在哪里

赤峰市的南山白塔2005年由民间居士募集资金,聘请四川甘孜佛学院院士,在南山生态园西侧选址建成白塔,此塔名为降魔塔,形状为法轮形,塔高为30米。该塔为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复钵上是巨大的塔刹,覆钵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

“邀游白塔 穿越古城”之白塔历史文化街区暑期旅游打卡地

白塔区文旅局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身穿汉服又逛白塔历史文化街区啦!小姐姐们时而凭栏赏鱼,时而翩跹起舞,长袖飞转、灵眸熠动,举手投足尽显塞北胭脂的魅力。巍峨白塔之畔舞姿绰约,心湖潋滟映照羽衣霓裳。

白塔历史文化街区紧邻辽阳火车站,街区主要范围为中华大街、滨河路及园林路市场所合围的三角形区域,核心占地面积6.74公顷。区域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辽代白塔、国家4A 级景区广佑寺、白塔公园辽宁文物保护单位拓石烟草公司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本神社附属房和未定级文物“满铁”图书馆旧址、向雷锋同志学习题字碑;有青石牌坊、心湖等标识性建筑和人文景点;还有“九一八”事变密谋地,皇姑屯事件也在这里密谋。

暑期旅游玩打卡地——白塔历史文化街区,是热爱历史文化,挚爱革命文化,喜爱休闲文化的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游、亲子游最佳选择。

来源:白塔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策划、编辑:辽视传媒

遇见辽阳·心回故乡▶▶▶

​甘肃古建筑丨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

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 192 号,始建于明初,万历、崇祯及清道光、咸丰年间多次重修。据清咸丰十年(1860 年)《补修白衣寺塔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1981 年,白衣寺塔(包括大殿)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兰州市博物馆管理和使用。

白衣寺原为院落式布局,坐北向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 10 座建筑,包括山门、土地祠、伽蓝祠、白衣菩萨殿、多子塔、送子将军祠、旃檀神王祠、送子催生三慈母宫、眼光痘疹三慈母宫、文昌阁等。后在兰州市城市改造过程中,白衣寺院落及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今仅存旧址及多子塔、白衣菩萨殿,总占地面积4000 余平方米。

白衣寺大殿,亦称“白衣菩萨殿”,因殿内供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据寺内存《补修白衣寺塔记》碑相关记载,大殿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 年)前后。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七架梁单檐歇山顶,前檐出廊一间,面阔四间(13.5 米),进深三间(14.1 米),后檐仅明间出抱厦一间。廊檐下施大小额枋,枋间置瑞兽纹隔架墩,枋下通间施二龙戏珠雀替。前檐廊心墙砖雕。明间金柱间装十二扇槅扇门,两侧砌海棠心槛墙。屋面覆盖筒板瓦,脊筒子雕饰莲纹,正脊饰两端饰盘龙吻,中部置宝瓶三座;垂脊饰五把鬃垂兽;戗脊饰三把鬃戗兽。殿内后部有佛坛,原有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像,今无存。

多子塔,也称白衣寺塔,位于院内中部,明崇祯四年(1631 年)修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维修。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由覆钵式塔身和楼阁式塔身结合而成,分为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式塔身、塔刹五部分,总高 25.7 米。塔基为折角正方形,高 2.8 米,边长 7 米,青砖砌筑,台基外沿铺条石。塔基之上为青砖砌筑须弥座,平面也为折角正方形,下层为青砖砌筑的圭角,砖面雕刻瑞草图案;上层为十九条层青砖磨制砌筑的枋、枭混、束腰等,其中束腰部分雕饰最为丰富,有大小28 八块青砖浮雕佛教故事和牡丹祥云柏树、君子兰、芙蓉菩提树、翠竹等图案。塔身也由两重组成,下层为覆钵式塔身,坐于须弥座上,覆钵高 6 米,顶部直径 5.1 米,肩部直径 5.9 米,底部直径5.6 米,南向开一券拱式佛龛,龛高2.5 米,宽1.2米,深 1.5 米,龛内原置燃灯、释迦牟尼、弥勒三尊佛像,已无存;龛门为青砖砌筑的枋木结构门柱、额枋、雀替,门额上方砖雕瓦垄、椽子、博风板等,形成悬山屋面,门外两侧砖柱上刻正楷阳文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屋面上方嵌石匾一块,匾上刻阴文草书“耸瞻震旦”四字,落款“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太华道人”为明肃王朱识鋐的道号。覆体塔身之上再建一座楼阁式塔身,平面八角形,共十二级,高 18.5 米,楼阁层层叠涩飞檐,每面都开一龛,龛内塑有佛像,总计 96 尊泥塑佛像。塔身各层檐角均挂风铎一个,风铎之大小,依层高而变化,共 96 个风铎,其中顶层 8 个为铜质,无铭文,其余均为铁质,并铸有铭文“献叩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八月中吉日”,证明了清道光年间维修之事。顶部塔刹结构较为简单,通高 1 米,均为釉陶中空部件组合而成,底部刹基由蓝色釉陶仰莲组成,其上坐金黄色釉陶混圆,混圆上坐绿色釉陶相轮,刹身之上为葫芦形宝瓶,整个塔刹组件由木刹杆贯穿,插入顶层塔身内。

1987 年,兰州市人民政府筹资进行维修,在塔刹及顶层塔身中发现一批文物,有佛经、白瓷供养人像、金银压胜钱、佛名符牒、鎏金铜佛像、明代丝绸、头发、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银质福寿压胜钱、铜镜、明代铜钱、丝绸绢帕等。其中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上镌“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祟祯伍年(1632 年)捌月拾日”铭文。

2014年,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文局发〔2014〕300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至白衣菩萨殿东山墙外侧以东12 米,南至铁柱宫南侧台基以南12 米,西至白衣菩萨殿西山墙外侧以西15 米,北至白衣寺塔塔基北侧以北40 米。”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文局联发〔2018〕3号)公布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