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宅聚星堂

陈宅聚星堂

陈宅聚星堂位于义乌市后宅街道陈宅村89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陈宅聚星堂,陈宅聚星堂简介,陈宅聚星堂-金华市义乌市陈宅聚星堂旅游指南

一个外地老乡参观临颍陈星聚纪念馆点感受

参观陈星聚纪念馆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和老公开车去临颍看望20多年没有见面的郑同学。热情的同学夫妇带我们参观了陈星聚纪念馆。

陈星聚纪念馆是在陈星聚墓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位于漯河临颍县台陈镇,史料记载,陈星聚墓园建成于1889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念他“劳瘁不辞”,与台北建设相始终,特追封他为三品通议大夫,赐予他“御赐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占地约1650平方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1889年墓园落成时,墓前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为石刻造像,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等姿态各异。园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1958年和1965年,陈星聚墓两次遭到破坏,目前仅存一块完整的墓碑和一块断裂的神道碑。

图文来自小桃红和肖凡的投稿

如果你是咱临颍老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进入临颍老乡部落可以免费发布:各种便民服务、公益互助、招聘求职、寻人启示等民生信息;转发可以加下面的微信账号:

社群管理员:xiaochenglinying

临颍微公益平台: wei462600

临颍免费平台:zang450135592

临颍微友圈四: cccya222

临颍微便利三:dddya111

临颍微便利四:weike462000

临颍微发布:lywfb02

临颍老乡部落qq群:48772666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临颍微论坛

周末社科讲堂丨一宅存世、一书流芳,一代才女陈端生

上城自古文脉悠长,历史底蕴深厚,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都与上城有着不解之缘。“周末社科讲堂”推出的上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将带你走进他们,在时光的烙印中重温经典。

上城区河坊街556号,有一座清朝古建筑式青砖高墙,写着“勾山樵舍”四字,院子里有一座小山,人称“勾山”。这座小院亦是著名弹词作家陈端生的诞生之地。本期社科讲堂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代才女陈端生的传奇人生。

陈端生故居

生于世家门,肆染墨香文

乾隆十六年(1751年)陈端生出生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勾山樵舍,字春田,是清代弹词女作家、诗人。陈家世代书香,祖父陈兆仑是雍正年间的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在云南山东等地任职。母亲汪氏出身浙江秀水(今嘉兴)望族,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极富才华。陈家是官宦文人,思想开明,陈端生祖父主张女子理应多读书,这样有利于开启灵性,可明辨是非,对于治家教子都有极大的益处,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陈端生和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

陈端生画像

陈端生自小在家庭的熏染下,加之本人又聪颖好学,从小就擅长诗文,文采斐然。母亲汪氏来自云南,她传给陈端生姐妹的教育理念开明,江南的世风又给陈端生较为宽松的环境,使得陈端生的思想观念能够比较自由超脱,对封建礼教社会的认知就少有传统的约束,加之才情不让须眉,造就了陈端生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大胆说出对封建传统叛逆的观念。陈寅恪先生在他的《论〈再生缘〉》中说:“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

宦游历南北,书中寄鸿鹄

陈端生无兄弟,作为家中长女,时长跟随祖父及父母外出游历,开拓了眼界。当时,官宦人家都喜欢听弹词,对《比生花》、《玉川缘》极为喜爱,陈端生也不例外,她对《玉川缘》甚为推崇。陈端生十八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决心续写《玉川缘》,她在《再生缘》开篇便著明:接续《玉川缘》,即名为《再生缘》。两年间,陈端生完成十六卷,共60余万字,在故事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陈端生自己的思想映射。

《再生缘》的文体严格遵守七言排律,字句平仄一丝不苟,在整篇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描述栩栩如生。内容布局上,通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结构精密,系统分明,让人阅读后就不忍放手,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郭沫若将《再生缘》与《红楼梦》并称为“南缘北梦”,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

陈端生《再生缘》

《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昆明,故事主要讲述官宦小姐孟丽君的故事。孟丽君才貌俱佳,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与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同时欲求娶孟丽君,皇甫少华雀屏中选,刘奎璧心有不甘,遂百般构陷孟、皇甫两家。皇帝将孟丽君改嫁刘家,她首先想到的是死,但又想到自己平生所学,不应该就这么放弃。于是孟丽君她女扮男妆,离家逃走,并且改名郦君玉奔赴科考,三元及第。在为官过程中,孟丽君的眼界日渐开阔,阅历逐步丰富,位及兵部尚书。最后在酒醉后孟丽君暴露身份,口吐鲜血。皇上得知后,欲逼其入宫为妃,孟丽君在怒气交加中,进退两难。《再生缘》故事曲折悲情,对当时男尊女卑的礼教积满了怨愤之情。

命运多变故,尽尝辛酸味

陈端生在写完《再生缘》十六卷的时候,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陈端生在诗中写到:

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

母亲的陪伴与支持,是陈端生写《再生缘》动力,她十分依赖母亲,母亲和妹妹也是她的第一知音。陈端生曾说:

芸窗纸笔知多贵,秘室词章得久遗。

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曾评说:“陈端生之所以奋力写作,与母亲的大力支持与辅导是分不开的,母亲的去世,使陈端生不但少了一位良师,又失去了知音读者,这对她的打击是很大的,可能是心情极度悲痛,暂时搁笔停止了创作。”

勾山樵舍遗址题书

母亲去世第二年,陈端生随家人返回杭州老家。这一年,她敬仰的祖父也去世了。家中的不幸与变故,使陈端生心情悲痛,没有再接着写作。之后三年,陈端生嫁与祖父好友之子为妻。婚后,他们夫妻之间相处情投意合,幸福美满。陈端生在幸福婚姻中曾云:

幸赖翁妇怜弱质, 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声沸, 刻竹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 明珠早向掌中悬。

婚姻开始几年是幸福的,她沉浸在幸福生活中没有再动笔,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然而厄运很快就降临她的头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少见的科场舞弊案,陈端生的丈夫亦被牵连其中,乾隆下诏重罚案犯,她的丈夫被押解到新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面过。

丈夫发配新疆的这段时间,陈端生独自带着一对儿女,并且持家理事,其中心酸自不必言说。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在亲戚们的劝说下,陈端生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可是在刚写完第十七卷的时候,她又经历了父亲病故、爱女的不幸夭折,在诸多的痛楚、悲凄,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下,陈端生一病不起。清嘉庆元年冬(公元1796年),一场大雪覆盖了西湖,西湖的一切似乎猛然间沉寂如死,一个江南才女,在病痛折磨中,带着她的才华与灵性,留下一部未完的《再生缘》,撒手人寰。

1961年,郭沫若先生曾特意来探寻“勾山樵舍”并赋诗:“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陈端生一生短暂而悲愤,但又因一书而精彩无比,她既有女子的温柔与情怀,亦有不让须眉的才情与志向。陈端生的那种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精神,敢于抨击封建思想的勇气,即便在现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女子的典范。

●打造“云读联盟”!南宋雅韵间,上城开启全民阅读的红色书香“云之旅”!

参考资料:陈寅恪《论再生缘》、陈端生《再生缘》、陈端生“百度百科”、郭沫若“再谈《再生缘》作者陈端生”

图片来源: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郭沫若《再生缘》修订版图书封面

『 贵州分分钟 』这座深宅“大观园”,曾有子孙百人聚居一堂!

-

photoriginal

一座城市,一方水土,

岁月留痕,绵延不绝。

故土风物,城北旧事。

2015年5月,《城北旧事 百年云岩·影像记忆》出版,这些关于贵阳城北——云岩的图像和文字,是回望,是记忆,是旧事,也是历史;它们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随着图像文字,我们沿路返回,看看城北,聊聊旧事。

每个周末,一段往事,讲述一个特别的贵阳城

城北腹心地带的省府路东端尽头,向右拐个弯,再往东,有条幽静的小街叫文笔街。

原来这里是一个空旷地,叫大坝子。大坝子曾是贵阳府驻军练兵场所。以后,大坝子改名文笔街。清乾隆年间,在这条青石铺砌的的老街,建起一座占地面积甚广、古色古香的院落群连成一片的深宅大院,地势较高,坐北朝南,是一块灵秀之地。这就是闻名贵阳的三大家族之一的高家花园。大门内门楣高挂黑底金字的“解元”匾额,下方由两块同色“文魁”相托。

高家花园在贵阳文笔街 6 号,曾是贵州省工委所在地

1786 年,高廷瑶从贵阳北郊乌当北衙迁城建高家花园,始振高家门风,创立雄厚家业,逾两百多年,传家九代。高氏拥有庞大的田地产业,故“高家的谷子”与“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三大家族在贵阳民间享有盛名。高家花园拥有文笔街 1—6 号,有六个门牌号, 三个大朝门,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南临文笔街,北靠忠烈街,东邻邬家巷,西抵文明路。

文笔街1-6 号,有六个门牌号,三个大朝门, 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南临文笔街,北靠忠烈街,东邻邬家巷,西抵文明路,这就是有名的高家花园。高家花园由公馆及花园两部分组成,6 号为正宅。公馆前后六进,院落数十个相连相通,共有厅堂、房屋三百余间,居住人口达一百多人。

穿过公馆小巷走廊,进入公馆第四进院落,登上九道石坎,便来到花园大门。花园环境幽雅,景色怡人,亭台楼榭,构思巧妙,著名建筑有怡怡楼、楼外楼、孔雀亭等,充分体现书香世家之特色。

穿过怡怡楼右边院内小门,连续下多级石坎,可达池塘。池塘右面倚墙悬空建有阁楼,供赏景赏月用。

贵州省革命工作委员会成员 高言志

高言志及他的兄弟们充分利用家庭特殊社会关系,积极掩护党的机关,无数次筹集经费,安置和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做好联络交通工作。

高家的发达史,是从高廷瑶起,经历了三代人的风雨历程,宦海沉浮。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祖籍江西吉安陵县,迁至贵阳府贵筑县洪边里北衙村。村头有一座小桥,名“解元桥”。“解元桥”的传说是这样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高廷遥年方二七,高中举人第一名。那天,中举的喜报送到北衙,高廷遥还在田间耕作, 送喜报的公差在乡间遍访新举人未遇,便将报条贴在北衙一座小桥上。古时乡试第一名,要由地方政府解送晋京参加会试,故称“解元”。这座桥标志着高家历史的转折。高家由农耕人家,演变为官宦地主之家。

嘉庆五年(1800 年),贵州广顺州青苗造反, 高廷瑶随同官军前去安抚,因免除战乱之灾,以和平方式平息了事态。朝廷因此赏高廷遥六品顶戴。七年(公元 1802 年),选授安徽庐州通判,调凤阳通判,升凤阳同知、平乐知府。后调广东肇庆广州府,署肇罗道。为官办事认真,判案公正,平反不少冤案, 政声颇著。所到之处,吏畏民怀,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后破格升广州知府。道光七年(公元 1827 年),辞官返里。任官期间,虽政绩很多,但他却有自知之明。他说:“办事谁能无过,然决不可讳过;如有误即为更正,自不致别生枝节;倘饰这文非,使人民含冤终身莫白,自问此心何呼?”

高家花园内景独家版权 禁止转载

高廷瑶多年任知府,高廷瑶的钱主要用来广置田产,高家的田地主要在定番县(今惠水 县)、贵筑县北衙两地。到了清末,仅北衙十三寨高家年收租谷 1200担,约 20万斤。“高家谷子”有此得名。

高廷遥在仕途上开了个头,其子孙也都走上这条路。

高家的公馆在大坝子,现在叫文笔街,俗称高家花园。高廷瑶中举后就在大坝子建筑庭院,举家迁入,繁衍成为几代子孙百人聚居一堂的封建家族,贵州社会变迁中一个斑驳陆离的“大观园”。高廷瑶辞官归里后,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召集族人,筹备经费,选择校址,在村子里修建了“北衙书房”(共五间),创办了地方私塾学堂。并自捐白银四百余两,购买学田,以保证学堂聘请先生等经费支出。二是通过回顾自己在外地为官二十余年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宦游纪略》二卷,《历官信谳录》一卷,留与后人。道光十年(1830 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病逝于贵阳洪边北衙家中。

而今,曾经气派的高家花园周遭,已被四周高高低低的民居吞没。高家花园几代同堂、 百人聚居已是“昨日风景”。

Gelatoni

图 文 来 源

《城北旧事 百年云岩·影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