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村前厅民居

新华村前厅民居

新华村前厅民居位于义乌市后宅街道新华村落角塘前厅113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新华村前厅民居,新华村前厅民居简介,新华村前厅民居-金华市义乌市新华村前厅民居旅游指南

2020中国广西夏季游:新华村,松茂村,崇山古民居,朝东镇秀水村

朝东镇秀水

秀水村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村风光,还有毛氏宗祠、状元楼、进士门楼、古戏台、石板街巷,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更有延绵千载赐封、贺赠的匾额,匾款花式各异、琳琅满目,古村的底蕴它都有!

崇山古民居

崇山村,位于永福县城东北部20公里,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村内李氏一门,为国内知名的画家群体,世称“画笔如林”,清代著名画家李吉寿墨梅独树一帜,被誉为“梅花圣手”。

松茂村

松茂村是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有“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该村朱熹后裔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客家围屋和屯内古名祠、昌穆庄客家古围城,放射出耀眼的历史文化光芒。

新华

新华村古村落是封闭式的清代古建筑群,造型可是有点广东客家围屋特点哦~此村落至今已有200余年,保存仍较为完整。新华村更是入选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村道,整个村落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中华民居•设计 ‖ 让“地下古村”重焕新生——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改造为例

散落于黄土高原的地坑窑民居,不仅是当地传统建筑的珍贵遗存,更是当地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坑窑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逐渐被人们闲置、废弃。传统村落的萧条与衰败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所幸,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士开始意识到拯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保护好地坑窑民居,让渐遭废弃的传统建筑重焕生机?如何让人们愿意回到传统村落生活,重新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本文将以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民居改造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发掘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传统乡村的更新设计与发展中,进而推动乡村复兴

一座没人愿意居住的“地下村庄”

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处关中北部黄土台塬区。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柏社村先后挖建了大批量下沉式地坑窑,大大小小共200余口。整个村庄的人都住在地坑窑里,俨然是一座“地下村庄”。

地坑窑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民居建筑。

任岁月流逝、风雨走过,这些地坑窑一直保存至今,并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坑窑建筑群之一。其中,还包括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居住过的地坑窑。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愈来愈多的村民开始“逃离”地坑窑。他们纷纷搬到地上居住,甚至搬到城市里生活。柏社村渐渐成了一座“空心村”。

2013年,我们去柏社村考察的时候,仅有几户人家因为贫困还留在地坑窑里居住。他们都非常羡慕村里搬到地面上居住的人们,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上去,住进新房子。

地坑窑小院

当我们告知他们我们打算改造地坑院时,他们非常惊讶,并表示反对。“这里的窑洞太破旧了,窑面和墙皮都已脱落,而且窑内采光差、通风也差,尤其是还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卫生间,也没有网络。下雨的时候,坡道泥腻打滑,出入都成问题……时代已经变了,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做‘活标本’?难道让我们继续留在这破败的窑洞里中过苦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传承’?”“改造一座窑洞大约需要10万元,那直接用这笔钱帮我们盖一座新房子岂不是更好吗?没有人愿意再继续住在这里,改造得再好也不愿意住。”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心声。在他们的眼里,这种传统地坑窑意味着贫穷、落后,没有改造的必要。

地坑窑入口处的门楣上悬挂着“耕读传家”匾额。

两座地坑窑的改造尝试

2013年,柏社村的“地坑窑改造行动”在众多的质疑声中正式开展。我们首先决定将位于习仲勋所居住过的窑洞旁边的两座地坑窑改造成“农家乐+民宿”项目。

我们通过考察发现,这两座地坑窑由于长期闲置,又遭受雨水侵蚀,已出现部分坍塌。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已破败的窑洞进行修缮。

地坑窑建筑的耐久性与崖面的好坏息息相关。为此,我们决定首先对崖面实施土砖贴面修缮。经过修缮的崖面既增强了抗风雨的能力,也变得更加美观。另外,针对洞壁裂缝和洞顶掉块等问题,我们充分尊重传统工艺,采用原生态夯实土坯和加筋土进行修复,实现与原洞壁更好地黏合,进一步增强洞壁的稳定性。针对局部破损并不严重的地方,我们则用草泥进行了修复。

连窑,即通过开掘地下通道将相邻的两个、三个或四个地坑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小的地坑窑群。

当然,夯土墙因自身结构原因也存在采光受限、通风不畅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在修筑储物间、卫生间的时候,特别创新工法,在夯土墙模板内预埋了三种直径不同的采光通风铁管,最终夯筑出了具有采光和通风性能的新型夯土墙体。这种新型墙体在大大增强采光、通风效果的同时,还增强了墙体的抗剪性,可谓“一举两全”。另外,颇值一提的是,我们在夯土卫生间的营造上,尝融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专门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加强了雨水的有效利用,既实用,又环保。

地坑窑群的天井顶部铺设着玻璃罩,框架侧面安装了百叶通风口。

整体来讲,经过一番改造,这两座旧地坑窑的居住环境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随后,这两座地坑窑便作为“农家乐+民宿”项目开始投入运营。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地坑窑形式的“农家乐+民宿”很受欢迎,很快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客们在这里吃喝、游玩、住宿,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销售,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一转变也让村民们为之惊讶——从来都不被重视的“破窑洞”,居然还大有用处!于是,愈来愈多的村民开始意识到“破窑洞”的价值。他们开始转变观念,参与到这场“地坑窑改造运动”中来。

夯土墙

从两座地坑窑改造到整村改造

两座地坑窑的改造试验初步取得成效。不过,它们依然“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规模。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将全村的地坑窑都纳入改造范围,将其改造成接连成片的地坑窑群,以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

柏社村较具规模的地坑窑群

那么,如何将地下成片的地坑窑连接起来,进而形成更庞大的地下网络空间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柏社村进行考察后,决定在地坑窑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选择几座距离较近的地坑窑作为试点,借鉴当地传统的“连窑”布局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所谓“连窑”,就是通过开掘地下通道将相邻的两个、三个或四个地坑院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小的地坑窑群。

窑洞改造采光天井示意图

参考“连窑”模式,我们在地下开掘通道,将相邻的窑洞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较庞大的地下网络空间。在连接通道的交叉点,我们还特别设计营造了地下天井。地下天井是自上而下挖掘而成的,四面边宽约为4米,深度达6米至8米,天井底部每个方向都安装有一个控制门。在地下,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门自由选择要去的窑洞,方便快捷。另外,为更好地改善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环境,我们在天井顶部铺设了玻璃罩,在地上部分的框架侧面安装了百叶通风口。这样,即使在地下,游客也能感受到舒适的阳光和自然风。在连接通道和地下天井的帮助下,进入地坑院群的游客不仅能体验地下“农家乐+民宿”的别样风情,还能参观游览四通八达的地下世界,收获更多乐趣。

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将改造区域扩大到整个村落,在柏社村形成较具规模的地坑窑群。

我们还改造了村落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水池景观、围栏护栏等。同时,增建了停车场、卫生间以及各类服务站等。另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还修建了通往柏社村的快速干道。交通便利了,前来旅游尤其是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柏社村地坑窑群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甚至吸引了不少剧组来这里取景,拍摄电影、电视剧。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居住过的地坑窑还被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等列为社会实践暨红色教育基地。

新修筑的夯土生态卫生间

随着村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回乡就业和创业。他们在地坑院里经营“农家乐+民宿”,并售卖土特产等,比离乡打工赚得还多。他们经常感叹,竟然是他们一直想搬离的地坑窑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天井底部四面各向均设有一道控制门,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门自由选择要去的窑洞。

窑洞改造给乡村发展带来新希望

在柏社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保护修缮了全村已经废弃或濒临废弃的地坑窑,恢复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特色,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在尊重、传承传统夯土建造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造理念,使改造后的地坑窑更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能与现代生活接轨,从而吸引了更多村民愿意回来生活。如今,原来那个无人居住的“地下古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人们重新回到地坑窑居住,享受着美好生活。

柏社村地坑窑改造案例带给了我们一些关于乡建的启示:乡建设计,不仅仅是改造一幢房子或是一片民居,更重要的是要带去新理念和新文化,赋予改造项目新的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回到乡村创业、就业,发展乡村,从而带动乡村的发展与复兴。

别有一番风情的地下空间

作者简介

崔陇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石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刘鹏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工学博士。

撰文/崔陇鹏 石璠 刘鹏跃

供图/崔陇鹏 石璠 刘鹏跃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73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恭喜!德胜新村村民即将迁入新居

恭喜!德胜新村村民即将迁入新居

四月的春风吹遍坝上大地,处处生机盎然。我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机械轰鸣,对旧村旧址上的老房子进行统一拆除。村民们开始陆续领上了新民居的钥匙。

4月10日,小二台德胜村村民马登云拆了老房子,领上了德胜新村的新房钥匙。虽然原来在宅基地上盖的瓦房早已是“屋顶漏雨、地面渗水”,但是60岁的马登云,眼看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房子要拆了,他的心情还是十分复杂,有对老房子和过去生活的不舍也有对新房和新生活的期盼。

走进德胜新村,一排排新民居整齐美观,纵横交错的马路,黛瓦红墙,错落有致。马登云领到了1区12号楼的房子,看着整洁美观的新房子马登云十分兴奋,带着记者走进院子参观,他告诉记者,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住上小别墅的一天。

从4月1日开始,德胜村徐家村、马鞍架村两个自然村的村民陆续领上了新民居的钥匙,村民将搬进新居,过上楼上楼下、上水下水、燃气宽带的新生活。能够搬进整齐划一、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德胜新村,村民们心里十分高兴。

据了解,德胜村是由德胜村、徐家村、马鞍架村、叶家村、李元村、王家村六个自然村组成,从4月1日开始,我县德胜村徐家村、马鞍架村两个自然村的村民陆续领上了新民居的钥匙,2018年,徐家村、马鞍架村两个自然村并村新建德胜新村,共新建96套民居、42套民俗民居。今年,德胜村将实施整村提升项目,叶家村将围绕城镇化标准巩固提升;李元村、王家村将合并成为一个新的自然村。

记者 郭敏 任大龙 赵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