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旧宅

王氏旧宅

王氏旧宅

位于烂树头中端,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庞宅典当场,民国36年(1947)有王耐园购得。2003年,典当场内王宅尚存四楼四底和东厢房上下,为抬梁式砖木结构,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无雕刻、斗拱。从厢房下小石库门出入,天井中原有门楼,今门楼下大石库门还在,门楼已无,而且不能通行。现有房屋4楼4底及厢房共12间230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旧时王谢堂前燕,百年风雨,谁还记得谢氏古宅的秘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煊赫一时的王谢家族,虽然都已化作寻常百姓,却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跟着小微走进东一村的谢氏家族古宅群,感受旧日谢氏家族那曾经的荣光吧~

东一村现分为老村和新村两部分,在后山老村区,砖木结构的老屋鳞次栉比,小弄之间排列着一幢幢老屋,包括厅里厢、堂楼下、棐荫堂、上新屋、下新屋等最为有名的谢氏家族古宅群。正如村歌《东山音韵》所唱:“东海之滨岐山下,翠竹茶园锁烟霞,涓涓山溪绕村流,梵音古刹传悠扬……”

厅里厢也称棐厅,它与毗邻的堂楼下、棐荫厅等构成瞻岐谢氏的最大古宅群,至今已有500余年。其建筑格局是颇典型的江南明式“四明两廊”,由照壁、旗台、前厅、中堂、后堂以及左右廊屋组成。廊屋前后左右用廊檐相连,出入通畅,雨天不走湿路。

厅里厢是瞻岐谢氏的始居地,几乎繁衍了东一村所有谢姓子孙和东二村部分谢氏子孙。

与厅里厢一墙之隔的堂楼下,也是明式建筑,除了无前厅、旗杆,后堂天井、左右廊屋规模略小以外,建筑格局与厅里厢相似。清朝康熙年间堂楼下分别出了谢左垣、谢国威两位举人兄弟,可谓是兄弟二人一举登科。

上新屋、下新屋是由两个相依连又相对立的建筑单体组成。两屋共用一个清式石库门,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上新屋、下新屋、窗下板、地栿用的都是青石板,月梁檐廊木料粗大,做工朴素而雅致。

下新屋”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老宅院,为五间二弄,青砖黑瓦,木窗木门。与之不远的“上新屋”,只留下一排楼屋,院内天井里杂树茂盛。两处房子虽已破旧,但主体结构保存尚完整。

从厅里厢往北100余米,便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谢氏堂祠——棐荫堂。那座宅院静静地立在那里,因为是村里的“老人之家”,所以除了里面为数不多的老人外,很少有人来。谢氏后人称之为“宝树堂”。棐荫堂兴建于清道光年间,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分前厅、中堂、后堂,清砖黑瓦,院墙高大。

走出厅里厢朝西的偏门,有一处规模不大的砖木结构宅院,这就是井头门。井头门大门朝东南,复式结构的门楼显示出与众不同。天井有堂檐,左右廊屋相连。距井头门大门不远处有一口古井,名叫“桂花井”。

谢氏古宅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无数荣辱兴衰,每一座古宅里,浓缩着一段岁月,也浓缩着一段历史。

老宅新景,来松江“王氏宅”感受黑白之美

重温经典 问道文敏

——松江书法研究生联展

2020.10.16-11.8

(周一闭馆)

艺云阁文化艺术空间

10月16日上午,“重温经典 问道文敏——松江区书法研究生联展”在艺云阁文化艺术空间顺利开展。

本次展览是由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松江区书法家协会、艺云阁文化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专题书法展览。

董其昌作为明代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是松江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王尚德是松江地区知名书法家,其父王子彝先生更是松江书法名流,两人都对松江书法有过很大贡献。

本次展览在“王氏宅”举办,参展作者研习董其昌书法艺术,学习董其昌书法理论,旨在立足经典、开拓创新,传承松江传统书画艺术。

参加本次展览的12位松江区书法研究生,以古人笔法,运今人笔意,继承云间书派衣钵,成就新的云间翰墨。 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同时,王尚德纪念室也将继续长期开放,欢迎大家参观。

艺云阁文化艺术空间

艺云阁文化艺术 空间位于中山西路136-138号,松江区著名书法家王尚德先生生前居住的“王氏宅”。现已经过修缮,主要从事书画展览、文化创意、研学活动等业务。

通讯员:吴彬

编辑:王姝姝

睦南道74号(李氏旧宅)

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四幢完全相同的独立式住宅组成,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外檐为卵石抹灰墙面、坡屋顶瓦屋面。建筑造型错落有致,活泼大方,色彩搭配十分协调。建筑内部按照住宅设计,功能齐全,装修考究。李氏为天津近代著名民营企业家李勉之家族。李勉之(1898—1976),字宝时,天津人,毕业于天津德华中学,后入德国亚美机械厂进修。 1933年与人合资经营中天电机厂,后任该厂董事长,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动电话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天电机厂经理、天津市电机工业公司经理、天津市工商联常委等职。李勉之的妹妹李慎之曾担任和平区政协副主席,她将自己名下的建筑捐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