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古村

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

倚山傍水巧布局

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南北各有一条清溪蜿蜓曲折流过村庄,串着一口口波光粼粼的水塘西去,整个东龙村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

据“东龙通”李良景老师介绍,北宋开基建村时,李氏祖先选择了众多山岭中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天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提高村庄的排水和防火功能,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百座祠堂经风雨

东龙村全盛时期,有大大小小百座祠堂,经过风雨侵蚀,现存48座,另有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民居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赣南客家的传统建筑风格。

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又称“仁方公祠”,总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由李仁方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分。因有祠堂、议事厅、金银谷物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庭院、雕楼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称“百间大屋”。

西北兔形山下的李氏下祠,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宫殿建筑的“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圆杉木及纵横交错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

明代晚期的慎斋祠是一座房祠,内设上下厅、左右厢房,上下厅以屏风相隔,整个祠宇外观庄重,内部精巧。村中心的位上祠,是座典雅的文官祠,呈围屋状,有厅堂、厢房、院落、护墙。大门是木制栅栏,上部装有方格的拼木板,下部用竹木拼齐钉紧,木撑装饰成大象的头部,取“太平有象”之意,给人庄严肃穆之感。其旁边的俊人祠,是座武官庙,有许多精湛的人物雕刻,表达着主人对后代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殷切希望。

罕见的百间大屋建筑群述说着客家先民创造的辉煌,东龙这块青山福地,还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在世代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氛围中,东龙英才辈出,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南海舰队政治部原副主任李学南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龙村古朴威严的祠堂和客家建筑的精美让人赞叹不已,而虹桥锁水、罗汉晒肚、塔影湖水等自然景观也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傍晚,夕阳映红了天边,西山上的文峰宝塔璀璨耀眼。千 年过去了,古塔依然直指苍穹,尽显恢弘气势。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记者谢东琳 实习生许晓泉 蔡满生 文/图

宁都东龙古村又火了一把,焕发生机......

近日,笔者走进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发现千年古村许多古建筑正在逐步修复中。其中,最著名的百间大屋已修复完工,目前施工队正在修复李氏下祠。图中工人正在给祠堂的横梁刷油漆。

东龙村位于赣州宁都县石城县交界处,曾是赣北人民南下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捷径。东龙人利用绝佳的区位优势,把自己种的莲子、糯米等农产品贩卖到沿海地区,再把沿海的海鲜产品带到内陆销售,很多东龙人依靠这种差异化的商贸发家致富,东龙曾富甲一方,许多人甚至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开有商号。

东龙村的居民以李姓为主,其中明末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就是东龙人。据悉,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开启了东龙的李姓家族

据史料记载,东龙村鼎盛时期,村中有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现存祠堂仅48座,另有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民居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赣南客家的传统建筑风格。

图中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就是闻名中外的百间大屋,又称“仁方公祠”,总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由李仁方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分,由祠堂、议事厅、金银谷物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庭院、雕楼等100多间房屋组成。

目前,百间大屋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门楼、刻字、木梁等都进行了复古处理,整座大宅重新焕发出生机。

东龙古村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犹如一个世外桃源,隐于崇山峻岭之中。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古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东龙已成为宁都重要的旅游景点,被专家誉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拥有“中国景观村落”“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等多个国字号名片

▍内容来源:网络

▍ 综合编辑:子非鱼

山东龙口,小众旅行打卡地一览!古村、古宅、非遗、美食、生态、花海……

本作品来自文旅中国文旅号创作者满星Min

​消失的聚龙古庙,是花山东湖村人抹不去的记忆。

你知道东湖村原来有座古庙吗?这座古庙和东湖村民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东湖村原来有一座庙宇叫“聚龙古庙”,它建筑年代久远,建筑金碧辉煌、雕龙划栋,气势磅礴,香火鼎盛。聚龙古庙渊远流长,它与东湖村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它庇荫着东湖人民休息养生,辉映着东湖村这块宜居的风水宝地。

终观东湖村的地理环境不难发现:东湖村解放前叫“田螺湖村”, 村东边有座叫“老虎头”山岭,老虎头山南面隔着一条小河有座小山岗叫“珠宝山”,虎遇猪者腹饱足食也。老虎头山下有条宽敞河流,后来叫“门口坑”河,现在的门口坑河流由北向南流经清布村、莲塘村、花都湖

田螺湖村西面有座“西岭山”脉,西岭山昂头扬首,气势磅礴,婉如一条向南腾飞的青龙,西岭南方有两座小山岗,叫“裕丰庄岭”和“长布岭”,形成了“龙吐珠”的自然地理环境。西岭山山岭下东面也有一条河,现叫“旱坑”,也叫“奇乸(蚂蟥)坑”。此河坑由北向南流经水尾、大块布至清布“南阳庄”的“牛笠岭”与门口坑汇合,形成了一条更宽更大更深的河流叫(清潭),现清布。

由此可见,田螺湖村的地貌是两山岭两河流夹着一块的高地。从村地貌地质来看是南高北低、村南边地势较高有小岗头,北边地势较低而又是冲积层。村宛如一艘昂首航行中乘风破浪的巨轮,给人们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东湖村地势是南高北低,根据村民打的水井土层分析,现村委至知行新庄一带打的水井都是丈来两丈深的黄坭原土,况且现村委用地原是小岗,是聚龙古庙物业“松园尾”用地。而由沈姓至梁姓一带的地方村民打的水井只有七、八尺深就见水难挖了。而且在开挖水井、鱼塘常挖出远古大树、陶片残骸,是典型的冲积层。

东湖梁氏大宗祠

东湖邝氏大宗祠

东湖王氏宗祠

东湖何氏宗祠

东湖沈氏宗祠

东湖村之所以人口、姓氏众多,相传聚龙古庙前是条宽阔的河流可行船。

传闻:聚龙古庙的建筑材料都是由船只运来的,聚龙古庙前是个码头,自然形成一个埠市,四面八方来做生意的人也就较多。相传远古年代现王氏宗祠前与珠宝山之间也是一个港湾,湾大水深,也有是田螺湖第二码头之说。

以前的田螺湖村人出外做生意、飘洋过海谋生的人比例较少,也许此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也就不想远走他乡谋生,反而到此谋生的人较多。要不,一条自然村怎么会有廿十多个姓氏居住?

据传:伍姓、温姓是村居住的始祖姓,但现在伍、钟姓都迁外了。

东湖村村道

上个世纪九十代初,进出东湖村只有一条由清布南阳庄至东湖村可通车七曲八弯窄匝坭路。进出村必经过“水尾桥”,水尾桥是东湖村家喻户晓的桥。村西往北走有:旱坑桥;火烧坡桥。村往东走的小路小桥有;姓何庄桥、姓王庄桥;往老虎头岭走有三桥,自沈氏木棉花树脚开始需经过门坑桥;大坡坑中间桥;岭皮桥:梁姓有门口坑桥、官田路桥;大圳坡桥。但这些桥是不能通车出入村的。

历史的门口坑桥

田螺湖村的民宅建设是没有统一的规划的,有的姓氏向东而建,有的向西建,宅向东南西北都有。街巷也少有整齐划一。自然形成一个田螺形的村容貌。田螺村有个美丽的传说:

不知那年那月,村民在村的中间塘挖塘坭做肥田料,不慎锄伤鱼塘中的一个大田螺,流出血水来,惊得村民不知如何是好,稍有经验的村民赶快回家煎块大‘愽撑’(烙饼),盖住田螺的伤口。终于保住大田螺,也许因而叫田螺湖村吧。

田螺湖村原来有座古庙叫‘聚龙古庙’村里上年纪的人都习惯叫大庙。大庙占地有十来亩地,有后花园果园。现存还有古荔枝树、柿树、古榕树。

古庙遗物

聚龙古庙建于何年无法考究,据悉:聚龙古庙在清同治八年重修过。根据古庙现存的铸铁大钟钟文记载,是乾隆年间何氏一家人铸钟捐献给大庙的。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年的历史了。依理:先有庙后有钟。

关于那铁钟有个神奇的传说:

有一天,有七、八个外村的年青人来古庙惹事,把挂着大钟(约二、三百斤)取下来放置地上。姓何的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见状走过去,左手抱着孙子,右手提起铁钟,一边提钟一边说:谁那么调皮?把钟都放在地下?话没说完就把铁钟稳稳当当挂回原处,而且气也不喘一口。那七八年青人见状撒腿就跑,屁也不敢放一个。从此古庙最也没人敢去惹事。

从捐赠铁钟行为分析:古庙千百年来都是庇荫着田螺湖村民的休养生息的庙宇。捐钟者也许是朝拜古庙后得到一路的风调雨顺,事业有成,家族兴旺。所以古庙一直都举办庙会的,汇集全村的村民进行醒狮表现、唱大戏、打照抢炮(投灯),人头涌涌热闹非凡。最后一次庙会是在一九四八年春。

古庙大钟

根据现存古庙光绪11 年间石刻村规民约分析:古庙是田螺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中心。它主理着全村社会道德、规范村民社会行为,创造一个宜耕、宜居和谐生活环境。

石刻村规民约原立于“松园尾”,并严明规定:白天鼠窃与晚上鼠窃有着根本的区别,晚间鼠窃罪加一等罚银加倍。老更(治安队员)串通外贼鼠窃行为的,罚款兼开除,永不录用。

鼠窃农田作物、水车、耕牛都有明确的罚款规定。村规民约对村内黄、赌、毒的戒律也是非常严明的。解放前对鼠窃行为者,有游街游刑之说。游街游刑,就是把捉到贼人由老更监视着把贼人偷来小件物品挂着贼人的脖子上,大件物品就拉着走,要贼人一边走一边敲着铜锣一边说:我做了贼我偷了人家的东西......游遍全村。

按照分析,聚龙古庙解放前是田螺湖村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中心,要不怎么会有六十岁上太庙(议事),五十岁上祠堂之举?当然各姓氏的宗祠也是本族的管理中心。解放前田螺湖村有庙前社即现在的(东光片);庙后社,(即现在的知行片);庙北社,(即现在东华、东联片);庙上社,(即现在的尚光片)的管理辖区之分。可惜东湖村的聚龙古庙于一九七四年彻底拆除改建学校用,即现在的东湖小学。

解放前田螺湖村内的学堂书舍较多,有著名的见滔书舍、何氏卢江书舍、聚龙古庙书舍、梁氏宗祠私塾、王氏私塾……梁氏私塾教员有梁普珍,入学弟子梁氏的多些,后期曾改名为“作善小学”、“花县第五小学”。一九四七年由本姓文人梁理年创办了“尚光小学”梁理年任校长,梁树炉任副校长,教员有梁普烟、梁广田、梁普森等。

“见滔书舍”也许以邝见滔命名?待查。聚龙古庙学舍一九五二年前曾叫田螺湖小学,是当时县参议员何德茹冠名的,主要招收庙前社(现东光片),庙后社,李姓,曾姓。庙北社王姓,沈姓的弟子多些。

东湖小学应于1954 左右年更名成立。当年东湖村有两间小学,聚龙庙叫东湖小学为正校。尚光小学为分校,东湖小学七十年代初生源鼎盛,有学生七百多人。

这时候广州师院也派来了罗景後、曾意明等一批教学质量高的老师,也曾设有初、高中班,当年校长邱金泉,主任邵金波。时年村委会也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学生由一年级至高中级的学生学费全免,也奖励了积极工作的教师。真正做到奖教助学的实际行动,当年由古均华老师执教的体育课,东湖小学涌现许多体育娇子,有获得体操世界冠军的邝显耀、邝树伦;有花都体育优秀教练邝锦星。

当年的体操班学生被区镇有关部门招录用,东湖村输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东湖小学体操班直到千禧年后一直被广州市指定的体操班。

东湖村的教育事业由解放前的各姓氏族系的书舍、私塾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化,规范化的完全小学,这一过程中东湖村现涌出不少学子精英;有解放前县参议何德如;有东湖村第一代大学生现广州中医学院教授梁广基;有江门市委工作梁保泉;有花都教育界的梁国州;花都区体育优秀教练邝锦星……近年来也有梁芷韵博士生和还有不少的研究生。

编辑: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