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塘徐氏宗祠

石楠塘徐氏宗祠

石楠塘徐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南的武义江畔,为明代宗祠建筑。照壁前为武义江,有小码头可供舟船停泊。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壁、门厅、正厅、后堂组成,五开间,三进两天井,呈方形布局。面积近1047平方米。

中文名:石楠塘徐氏宗祠

地区:金华市婺城区

面积:近1047平方米

建筑时间:明代

布局:方形

石堤镇:楠红村陈家湾周氏宗祠即将换新貌

近日,石堤镇楠红村及邻近的阳桥、保安等村的周姓老一辈人齐聚陈家湾周氏宗祠,共商宗祠的维修整改、冬至节周氏祭祖的筹备等事宜。

陈家湾周氏宗祠

陈家湾周氏宗祠位于石堤镇楠红村龙潮土组陈家湾,坐南朝北,初建于清朝乾隆60年(1736年冬月),距今有280余年历史。1917年,宗祠遭匪患被烧毁,1946年得到修复。

2012年4月,秀山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陈家湾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楠红村及周边村寨周氏宗亲将积极自筹资金,同时争取县级有关部门支持,对陈家湾周氏宗祠进行维修整改,以供周氏后人寻宗问祖及传承冬至节周氏祭祖民俗文化活动。

重庆警方破获涉案千万元的“保健品”推销诈骗案!来看“关爱”背后的圈套

宗祠里的故事丨石狮市曾坑杨氏宗祠

红木金堂号定制微信:15179326266

冬至前夕,曾坑杨氏宗祠张灯结彩,张贴红联。杨氏族人备好丰盛祭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献福德正神、祝天、祭祖等系列仪式。在什音礼乐的伴奏下,主祭、陪祭就位,净手,披红,焚香,鸣炮,下跪,叩首,“东班进、西班献”。“东班、西班一唱一和”的程序分别多达77道,两厢配合默契,庄重又热烈。

“惟公元2016年12月12日岁次丙申年十一月十四日,晋邑南门外十九都金曾杨氏宗祠,本村主祭杨华强及旅菲、港、澳、台诸裔孙,谨以牲醴、香烛、宝帛、果品、庶馐之仪,昭告本宗祠开基及历世祖考、妣孺人案前敬曰:古宅繁衍,荟萃群贤,内外咸兴,神州渊源,祖德宗功,瓜瓞绵绵……始祖福泽,庇荫无边,合族均安,祯祥万年,敬献吾祖,在天之灵,永著遐迩。伏祈,尚享!”主祭诵读的祭文古风经典。

担任这次冬祭主祭的杨华强先生表示:“福建省人民政府已经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把泉州祭祖民俗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祠堂文化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久前,我们曾坑杨氏在祖先面前掷信杯,荣幸地赢得丁酉年十月初一奉迎“杨氏开派祖先杨震神像”的独家资格。通过今天的祭祖和明年的“迎祖公”等一系列仪式,我们将进一步缅怀东汉廉吏杨震、闽学鼻祖杨时、礼部尚书杨景辰、进士杨世仕、举人杨浚等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激发所有杨氏宗亲光宗耀祖、继往开来”。

中华杨氏源流多元,得姓过程有“三封杨侯”之说。其中一种传说是周朝周襄王封晋武公(姬称)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杨伯侨誉为杨氏的受姓始祖之一。杨伯侨裔孙杨震(54—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人,东汉名臣,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尊为“弘农杨氏一世祖”。581年,杨震第十四世裔孙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为国姓。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杨震第二十五代裔孙杨安隐随王审知入闽。

曾坑杨氏宗祠里的祝天仪式

据《温陵晋邑芙蓉杨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杨安隐,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杨安隐生2子:长子杨逸、次子杨肃。杨逸之子杨明珠历任吏部给事、右侍郎。唐光启年间(885—887),杨明珠恐为族人所累,商于父祖,遂举家偕郡行营兵马詹敦仁、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南迁入闽。杨安隐殁于仙游

杨肃奉母居南安市高美村,结庐倚山,学医有成,闻名朝野,因治愈太后疾病,诰封太乙真人。杨逸居晋江芙蓉里(今晋江市罗山街道后洋社区),尊为“芙蓉杨氏一世祖”。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后洋人杨景辰(1580-1629)高中进士第二名,天启七年(1627)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翌年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位至极品,即闻名泉郡的“后洋相国”。

曾坑,又名金曾、曾边、曾里,元以后隶属晋江县十九都,今属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曾坑杨氏现有36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其他有施、王、陈、刘等10多个姓氏)的四成,系曾坑第一大姓。《曾坑杨氏家谱》载,芙蓉杨氏第十九世杨致政和杨彦忠两位堂兄弟均为开基曾坑杨氏的始祖,系芙蓉十六世杨克佳(1330-1416)的曾孙。杨致政肇基厝头,杨彦忠肇基路头。

杨致政之孙杨寿亭生4子:杨尧仁、杨宜石、杨诚显、杨东园。前3位居厝头,分3房8祧。杨尧仁为长房,传6祧;杨宜石、杨诚显为二、三房,各传1祧。杨东园出承伯父杨瑞亭,肇基杨园,再传2房。杨尧仁、杨东园2支已传21代;杨宜石、杨诚显两支传19代。

杨彦忠之孙杨见石生3子:杨逢亨、杨逢利、杨逢贞,居路头,分3房。长房后裔分2支;三房后裔分支晋江市池店镇古福村。路头已传20代。

曾坑杨氏主要外迁地有福州厦门惠安、晋江、石狮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菲律宾越南等世界各国。

现《曾坑杨氏家谱》有6册(厝头、路头、杨园各2册),明末初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杨尔曜,同治八年(1869)杨浚,同治十二年杨庆霖和1993年东石人杨崧岳分别主持重修。《家谱》记载了杨仕服(康熙乙酉年生)等等迁居台湾的史料,原乡宗亲期望台湾同胞看到本文后,能早日还乡寻根谒祖。

芙蓉杨氏从二十一世起昭穆:生夫甫可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时明光祖范、敦贤克孝,建业振家声、铸礼陶诗。

曾坑杨氏从八至十七世昭穆:明(尔)朝仕元文,光昭世子孙。曾坑杨氏十四世杨浚续编新昭穆(从十八世起):华国景勋猷,祖武能绳燕翼,远贻百代;传家承道学,儒宗永继鸿图,长葆三山。续编新昭穆作为楹联镌刻在杨氏宗祠的将军柱上。

曾坑杨氏宗祠大厅高悬时任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敬贺的“进士”“文魁”等金字匾额。尽管清代曾坑族人为杨世仕、杨浚、杨世臻、杨子纶等宗贤敬立的“进士”“举人”等匾额现已无存,但曾坑杨氏永远铭记他们引以为豪的历代名贤:

杨世仕,字冠英,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巳丑恩科武举人,光绪十六年庚寅科武进士。

杨浚(1830-1890),又名昭铭,字雪沧,号冠悔道人。祖籍曾坑路头,后迁福建侯官。清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曾为左宗棠幕僚,随征甘肃。同治八年(1869)起,应台湾首富板桥林家、台湾施琼芳施士洁父子进士、“开台进士”郑用锡之子郑如梁、淡水厅官方等的邀请,多次渡海赴台开展文化交流,纂修台湾《淡水厅志》《北郭园全集》。晚年致力讲学,培育英才,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漳州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等。

杨世臻,字寿慈,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

杨子纶,字廷经,曾坑杨园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科举人。

杨寿慈,举人,闽浙总督。

现代知名的乡贤主要有:杨孙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发起人)杨孙西(全国政协**)杨岳(空军师级军官)杨孙胜(国务院交通部高级工程师)杨华鸿(世界杰出青年华商)杨华勇(香港太平绅士)杨丽婉(多次破世界纪录的残奥会金牌获得者)等等。

曾坑杨氏宗祠坐落于厝头自然村西南角,始建于明末,坐东北面西南,大门朝向钟灵毓秀的历山(俗称狮子山),地势前高后低,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包括石埕围墙),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重建。清同治八年,举人杨浚牵头重修。1993年,旅菲金曾杨氏同乡会会长杨华彬率先捐资菲币150万比索,热心牵头重建,其余资金(菲币228.6万比索)均由旅菲乡贤捐输。1994年举行落成晋主庆典。

杨孙西博士(中)创办石狮一中,并身体力行支持石狮一中发展

宗祠保留明清南宫殿式古建筑风格,石木结构,二落三开间,前落门厅三川脊式硬山顶,后落祀厅气势轩昂,中有宽敞透天的深井。大门额石镌刻繁体金字“杨氏宗祠”,字体飘逸灵动,富有神韵。大门门柱镌联“唐启芙蓉祖德千秋远;明开曾里流源百世长”以此标明曾坑杨氏始祖开基朝代及迁徙源流。门后上方嵌石刻“冠雀衔英”告诫族人要永怀感恩报德的家风。两边门分别嵌书“孝悌”“道范”“忠信”“儒宗”。门前立一对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宗祠的墙壁、屋脊、梁柱与窗棂,饰有木雕、瓷雕、石雕、泥塑等各式图案,有英雄人物、珍禽猛兽花鸟鱼虫等各种祥瑞图像造型,动感十足,富有吉祥寓意,既让人获得缤纷绚丽的视觉体验,也从灵魂上得到净化升华。宗祠石柱均镌刻颂扬杨震、杨时等先贤功绩的联文:“东汉夙著廉明史;南闽先开理学宗”“百代衣冠文武;一堂俎豆春秋”“名德尊荣联七世;节廉焜耀映三台”“家声自古无三惑;祖训于今尚四知”“功懋东迁封土姓;节高南史郤金石”“关西夫子派;芙蓉宰相家”“忠贞承世德;孝友著家风”。杨浚为曾坑古祠编撰的颂扬杨氏先贤的“三洞门前渡世,有木筏沙棠,脱诸苦难;百花桥上树人,得和风甘雨,发大吉祥”“大海正携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岛长;名山乃负笈,商量旧学,一灯有味廿年前”“梁室重留盘,盛馔常供,千里名驹称少保;潼关曾种菜,遗清犹在,四环神雀报司空”“荐士擢袁朱,南渡屏藩,东宫师保;抡才冠元白,鲤庭桃李,鸾掖文章”“湘水鉴臣心,铁笛传歌,羽氅荣过五色诏;金华邀睿赏,冰瓯涤笔,御屏宠注十联诗”“拜道南祠,脉络三传,罗李考亭皆后起;读盈川集,权舆四杰,王卢临海本同科”等6幅传世楹联不见踪迹。在此次祭祖时,族人张贴数对红联以示祝福:“勤学宗风三立雪;廉明祖德四知金”“振家声家人家室承家教;兴世业世子世孙识世情”“衔鳣毓瑞同奋进;冠雀衍环齐腾飞”。

天井两侧回廊镌刻1993年的《宗祠重建落成碑志》。祀厅两侧嵌有“智勇均齐备,保驾出幽州;忠义皆齐全,捐躯为帝业;巾帼出英雄,飞戈破重阵”等16幅影雕壁画,杨家将人物形象形态各异,神情独特,个个威猛果敢,生动再现南宋杨家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堪称这方殿堂的守护神。这些引经据典的楹联和精美雕刻,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杨氏家族的风雅礼学和良好家风,让后人畅享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后寝系供奉杨氏列祖列宗的神龛。神龛格栅透雕着“杨家将一堂忠义”传奇故事的鎏金木雕,神态栩栩如生,色彩金碧辉煌。龛前烛火通明,香烟缭绕。神龛上方正中高悬阴刻4个烫金大字“清白传芳”的黑底木匾,匾额下面横有阳刻“四知传芳”4字的红月梁。“四知”典故源于东汉廉吏杨震。据《资治通鉴》载:当杨震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的赴任途中,途经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退。杨震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勉励族人廉洁自律。

曾坑杨氏不仅在宗祠里,而且在自家民宅大门上,郑重地镌嵌“四知传芳”鎏金匾额,世世代代以“四知传芳”为家风祖训,时时刻刻以“四知传芳”为立身之本!

关注弋横杨氏宗亲会,族人在等你

石屏郑氏民居景点图片 - 石屏县李氏宗祠

1. 石屏县李氏宗祠

【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

4、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6、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相和歌辞·采菱行》

7、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题碧藻轩》

8、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9、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春光》

10、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

11、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李花二首》

12、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13、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李氏园》

14、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窗日》

15、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

16、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

17、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

18、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

19、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

20、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书韩干牧马图》

21、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黄葵》

22、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第三峰》

23、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即事》

24、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

25、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初授拾遗》

26、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

27、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自在》

28、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

2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32、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

33、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东狼山》

34、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为顾彦先作诗》

35、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己亥杂诗》

36、太阳岂我偏,檐影为蔽亏。昔如松柏独,今作蒲柳衰。——《秋日杂兴》

37、月与太阳合朔时,阳乌飞上桂树枝。——《和吴冲卿学士石屏》

38、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岁寒堂三题其一》

39、修炼岂教人世识,归真本是太阳居。——《逍遥咏》

40、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春日好》

41、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登吴山望江》

42、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玉楼春》

43、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4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4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4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4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4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49、日照香炉生紫 ,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50、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天净沙春》

5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5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53、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秋日湖上》

54、红日欲沉西,烟中遥解觽。 —— 《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

55、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江上别李秀才》

5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5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5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59、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赤日炎炎似火烧》

6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乡思》

61、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

6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3、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

64、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

65、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

66、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

67、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

68、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咏红柿子》

69、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

70、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7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题破山寺后禅院》

72、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73、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7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5、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春光》

76、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自在》

77、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黄葵》

78、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

7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

80、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题碧藻轩》

【名言】1、是阳光把黑暗变成一件貌似可心的东西。——骚塞

2、如你总是盯着太阳,太阳也会使你双目失明的。——卢克莱修

3、阳光能把篱障内外都照亮。——欧洲

4、不要让太阳蔑视,被他说他在这儿歇脚是一种耻辱。——富兰克林

5、在阳光下行走的人,他的皮肤必然晒得黝黑,即使他并无此意。——塞内加

6、太阳,你是个大千世界的眼睛和心灵。——弥尔顿

7、世界之灯,宇宙之光。——乔·提尔威斯特

8、阳光所照之处,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布雷兹特里特

9、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歌德

10、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

11、谁敢说太阳是假的。——维吉尔

12、春天的太阳甚至能给最普通的花带来新生。——司徒特

13、太阳是是帝的生命,是诗歌,是光明。——拜伦

14、阳光一旦暗淡,影子便愈加显得阴森可怕。 ——俄罗斯谚语

15、阳光普照大地,不分人间善恶。——塞内加

16、辉煌的天灯,光芒四射的太阳,你是大自然的明眸。——德莱顿

17、太阳光太强会使人眼瞎。——马辛杰

18、即使太阳也有污点。— 比勒尔

摘自网络

2. 石屏县李氏宗祠简介

  1、李

  李姓是云南省的第一大姓,李姓在云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

  2、张

  云南的张姓被分为汉族张氏、白族张氏、彝族张氏和哈尼族张氏。

  3、杨

  历史上杨姓是云南本地的豪门望族,风光无限,与古代羌族有血缘关系,也是古代氐羌的豪族大姓。

  4、王

  云南的王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镇雄、威信、石屏、贵州威宁、六盘水一带。

  5、陈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目前主要分布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

  6、刘

  刘姓是云南第六大姓,在云南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泰国、缅甸东南亚国家的刘姓人口也均出自云南。

  7、赵

  赵姓源自嬴姓,兴起于周朝。

  8、马

  马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其后人主要在河北邯郸发展,后迁移至陕西关中、西北、黄淮等地。

  9、周

  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分布相当广泛。

  10、朱

  朱姓的起源较为复杂,早在秦汉时期,朱姓就遍布中原和华东,后南下进入浙江一带。朱姓也是在这进入云南。

3. 石屏县李氏宗祠在哪里

李氏大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有大厅二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这座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汉族传统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4. 石屏郑营陈氏宗祠

从坝心下高速,开车走乾阳山脚,可以看到整个异龙湖,有丢丢自驾洱海的赶脚,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爬爬乾阳山,有个乾阳古洞,也可以俯瞰异龙湖。

然后最好找个湿地公园边上的酒店住一下,晚上湿地公园看看夜景,早上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也可以到湿地公园的木栈道走走,湖面烟波浩渺还是很有感觉的。

湿地公园边上几百米的地方有个小山包,山包上有个道观和亭子,亭子不大,但是题字的气魄极大,叫天下第一来鹤亭。

也可以去逛逛石屏一中,看一看喷珠泉,还有步行街的文庙,再在边上吃个凉米线烤个烧豆腐也是舒服的。

喜欢古建筑的话还有宝秀郑营的几座老宅,以及宝秀的秀山。

如果是五月份到石屏还能够吃上杨梅,石屏的杨梅是全国成熟最早的,主要推荐两个点,一个坝心,坝心距离县城远一点。一个高冲水库边上,小高冲村,大概距离县城六七公里,整个村子都是种杨梅的,也是我们石屏县杨梅大规模种植最早的地方,风景也不错。

如果是六月七月份到石屏的话可以看到异龙湖的荷花,可以泛舟游与万亩荷花池上,也是惬意的。

这些都是石屏城里或者边上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再远一点还可以去牛街看看“化石村”,虽然我没去过,但是好像宣传得挺玄乎的,一直想去看看,哈哈。

5. 石门李氏宗祠

关于闯王李世明墓地传言有好多地方,也有人说在甘肃兰州青城,具体传言较多,也无更多史记佐证。

甘肃兰州青城李自成墓地

2007年4月5日,李自成的后人在当地榆中的青城镇苇茨湾村黄河东岸龙头堡子山下修造了三座土坟,分别竖起了“闯王李自成之墓”及“闯王卫士之墓”的墓碑。其依据是李家祖籍 有记录,故修造了墓地。这成为全国继湖北通城县、通山县和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之后的第四个闯王之墓,使得此前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也引起了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的重视。该栏目组摄制人员抵达兰州,将对这一明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并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实地拍摄。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最终下落,几百年来争议不休。有多种说法,但较可信的有两大类:一类是李自成兵败后被杀身亡,另一类是李自成兵败之后落发为僧,隐居山野。榆中县青城镇新发现的李自成兵败之后归隐此地的许多重要线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多位学者对以上线索深感兴趣。

榆中青城闯王墓地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看过《李氏家谱》后认为青城《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不存在伪造。也有学者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兰州市城关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柏敬堂认为,皋兰县是乾隆三年1738年才设置并出现在史书记载中的。

而修于顺治三年的《李氏家谱》中却已出现“皋兰县”这个地名,因此这个家谱存在很大争议。

此次央视将拍摄位于青城镇苇茨湾村黄河东岸龙头堡子山下的李自成墓,青城古镇上李自成叔父李斌祖屋、李自成藏身的山洞,作为当时总督衙门省政府大门,及当地和李自成有关的戏曲等内容,和这并无联系。也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6. 云南石屏李氏族谱

根据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云南人口为4770.5万人,其中姓氏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是李、张、杨、王、陈、刘、赵、马、周、朱。

  1、李

  李姓是云南省的第一大姓,李姓在云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国后有大量李姓人口迁入云南,与当地的白族李姓相融合。如今云南也是李姓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李姓占云南各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目前中国李姓总人口超9500,约占全国人口的7.9%。

  2、张

  云南的张姓被分为汉族张氏、白族张氏、彝族张氏和哈尼族张氏。汉族的张氏最要是由明清时期四川、湖南、湖北迁移而来。白族张氏出自白子国王族,曾被赐姓张氏。彝族张氏出自南诏国王细奴逻之子逻波海。目前张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等地,总人口超8500,约占全国人口的6.79%。

  3、杨

  历史上杨姓是云南本地的豪门望族,风光无限,与古代羌族有血缘关系,也是古代氐羌的豪族大姓。目前云南是杨姓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杨姓人口的第三大省。明代后云南还有许多杨姓迁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目前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

  4、王

  云南的王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镇雄、威信、石屏、贵州威宁、六盘水一带,出了长江南北地区外,云贵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在云南各地的人口分布比例为4.4--8.8%。目前王姓总人口为946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1%。

  5、陈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目前主要分布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等地,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大洋洲也是陈姓的主要分布地,在海外华人中陈姓人口占据了四分之一。目前全球陈姓总人口已接近1亿。

  6、刘

  刘姓是云南第六大姓,在云南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泰国、缅甸东南亚国家的刘姓人口也均出自云南。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最早在河南一带活动,公元前300年后开始向南方迁移。两汉是刘 最鼎盛的时期,是当时的第一大姓。目前刘姓人口共有7000万之多,占全国人口的5.34%,是中国第四大姓。

  7、赵

  赵姓源自嬴姓,兴起于周朝,南宋是赵姓最鼎盛的时期,至今赵姓的后来也主要来自于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三个支派。目前赵姓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总人口为2670,河南是赵姓人口第一大省。

  8、马

  马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得姓始祖为赵奢,其后人主要在河北邯郸发展,后迁移至陕西关中、西北、黄淮等地。目前马姓总人口为1198万,占中国总人口的1.06%。

  9、周

  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分布相当广泛,也是少数民族中使用最多的汉族姓氏之一。周姓最早出现于黄帝时期,目前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地,总人口25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02%。

  10、朱

  朱姓的起源较为复杂,共有五大支系,分别为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早在秦汉时期,朱姓就遍布中原和华东,后南下进入浙江一带。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遍布全国。朱姓也是在这进入云南。

7. 石屏县陈氏宗祠

涂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东南涂氏之祖。1990年,涂姓汉族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即约110万人。2015年,全国涂姓有120万,约占总人口的0.075%,居姓氏排行榜133位。

两千多年来,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从发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带,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据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姓氏族谱笺释》、《风俗通》等记载,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称涂氏。

涂姓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大司马、新吴侯涂钦。

涂钦(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寿春人(今安徽寿县),是著名的西晋大臣,东晋王朝开国功勋,仕晋任大司马。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涂钦率军护琅琊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之位。晋元帝于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颁诰命,以涂钦征石勒寇乱“戮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必存社稷”,册封为新吴侯(今江西奉新),出镇豫章,居武阳港(今江西南昌),当时涂钦将族人皆携去豫章,形成了涂氏家族的豫章郡望。自此,涂钦成为后世东南八省即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的涂氏始祖。涂钦高寿达九十一岁,在当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寿星。南方涂氏族人大多尊奉涂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回族,属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涂氏,源出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实是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陆后,喜欢中华风俗,留居不去,以泉州“涂关”之名为汉化姓氏,省称涂氏,之后在涂关外法石沿海一带定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涂格敦氏,亦称涂克冬氏、图克敦氏,世居扎罗木得(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 )、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等地,后分衍有大合音氏、小合音氏、阿尔本氏、蒙古勒达陶氏、萨马基尔氏、伊吉鲁合音氏、大达陶氏、小达陶氏八个支派。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dun Hala,汉义“在秃山脚下住的人”。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涂格敦氏及其各分支,分别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吉氏、张氏、陶氏、伊氏、鲁氏等。

源流四

⑴.锡伯族涂色哩氏,亦称图色哩氏、图色勒氏、图克色里氏,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沙济(今辽宁新宾北西部)、黑龙江穆塔喀村(今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se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屠氏、多氏、佟氏等。

⑵.锡伯族托和尔秦氏,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有蒙古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ohercin Hala,蒙古族则称图木尔齐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佟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侗族、壮族、苗族、

布依族

纳西族

、哈尼族、

僳僳族

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湖南

南县桂花园始祖淑和公

始迁祖淑和公,字煦庵,号皋浦,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进士,南宋初任荆湘江陵县令,后转任华容县令。建炎3年(1129年)落居九都宋田山桂花园,卒葬涂家祠后畔。

得姓始祖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自钦公出镇豫章,受封新吴侯,家族子孙渡江南迁定居豫章后,钦公祖孙三代,显赫辉煌,涂姓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为世人所仰望,豫章遂成为涂姓郡望。

迁徙分布

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55位的姓氏。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1.96%,涂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5%,即近100万人。

乐山荣县

南昌府即今江西省会,支派采食遂宁。再经湖广省庆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时元舜帝二十四年甲辰岁。我祖自楚南奚迁于蜀,大明洪武元年戊申,我祖落业四川省上南道嘉定府荣县中里仁义乡。洪武三年庚戊我祖合籍于黄、刘、李四姓,刘俊招婿涂必荣、黄文贵、李普贵三人。洪武四年与刘俊五子刘胜宗、刘胜原、刘胜贵、刘胜隆、刘胜玉八人同居,俭置田地处二,以下共作八家分受,施 时四姓结为弟兄,代代相传,不婚配嫁娶,世世相传,决世不紊故四姓共议建宗祠于玉皇堂,建五皇大帝,各修一尊,名玉皇堂四姓之始由。

江西地区

涂钦的后人,在豫章繁衍昌盛,尤其自南唐涂廙之后,成为了豫章的望族。

涂廙,字希远,号煦斋。钦公第十八世孙。南唐升元(公元973年)年间人,任南昌县尉,撰补豫章记。他是涂姓在南昌的始祖。他的子孙后代,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奉新县及丰城市一带的各乡镇,成为涂姓人口密聚的地区。至今,南昌县的所有乡镇,都有涂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有的一个乡镇涂姓聚居的有多达五、六个村。据清光绪年间《南昌县志》记载:南昌县有涂姓家族居住的自然村达101个(还不包括:瓦子巷、赤巷、花港、桃花塘、朱古巷、涂鲍坊、涂城港、涂城、涂阜等九处);新建县有涂姓集居的乡、镇11个,自然村23个;丰城市有涂姓聚居的乡、镇15个,自然村39个。高安县有涂姓自然村42个;奉新县有涂村集居的场镇12个,自然村70个。从而涂姓成为了南昌的望族。

江西涂姓聚居的村庄在全省不少县(市)都有分布,据已知的,江西的下列各县(市)都有涂姓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新建、进贤、安义、奉新、丰城(市)、靖安、高安(市)、宜丰、清江、万载、分宜、上高、永修、都昌、湖口屏峰、瑞昌(市)、九江、修水、贵溪、弋阳、广丰、余干、抚州(市)、临川、宜黄、金溪、东乡、黎川、崇仁、上饶、泰和、南康、安远、兴国、峡江、新余(市)、铜鼓、萍乡(市)、万年、永丰、乐安、赣州(市)、全南、大余、信丰、于都、瑞金(市)等。

南昌,作为涂姓的望族聚居地之一,为了彼此的联系、交流,清代同治四年,由南昌人涂鼎提议在南昌市建有一座公祠,名:“涂氏宗祠”,是为南昌涂氏的“总祠”,坐落在现今南昌市西湖区辖内之西上谕亭街,占地面积约300~500平方米,设有专人管理。这座祠堂,解放以后改为街办加工厂(加工邮寄件的小木箱)。文化大革命后,工厂停办,改作民居。进入廿一世纪,公祠被拆,改建为商品楼房,也就是现在“群英宾馆”的位置。

黎川

黎川,在江西省东南部,邻近福建邵武。这个县涂姓的人口较多,据县志介绍,该县清代有一百二十五姓,其中著姓为涂、邓、黄、刘等十五姓;民国时期全县一百四十四姓,其中著姓为涂、鲁、杨、黄等廿一姓;建国后客籍人大量迁入,全县二百七十五姓,其中著姓仍为黄、李、涂、邓等。

新建涂姓

涂姓人口聚居在一地的最大自然村当属江西省新建县联圩乡的“横江涂家”。这个村,除迁徙各地的一万四千余人以外,在当地以农渔为生。堪称中国涂姓的“天下第一村”。

横江

横江涂家是明代从江西宜黄县分支而来,是允公的后裔。

进贤

进贤县涂姓在进贤定居的时间,有的宗谱记载:在晋代即有道光公居住在进贤,但无具体记述。有的宗谱记载,进贤涂姓宗族是宋朝中期由南昌县迁入,但也无具体记述。11000人聚居在进贤县境内。

宜黄

据介绍,钦公二十世允公,为兑公的次子,名大郎,字唯一。福建、广东涂姓称其为大一公,是宜黄的开基始祖(一世祖)。仕唐,授将仕郎,任武昌尉,升朝泰郎,任江州通判,后封九真大夫。因避黄巢之乱,自南丰复转宜黄岱贤乡八都之苍源。娶赵氏,生子汉。

二十一世汉公,仕唐,授谏议大夫,娶陈氏,生二子:保、俊;二十二世保公,娶陈氏、唐氏,生四子:透、华、贵、贤;二十三世贵 ,字人贵,宋景德封朝列大夫,娶陈氏,生九子:宏、简、文、让、节、亨、戬、彬、丕。九子皆任知州,女妙玉,适抚州饶知州,世传九子十知州。

奉新

据奉新县涂姓宗谱记载,涂姓奉为“江南一世祖”的涂 钦,晚年曾留居在奉新冯川镇,其后裔遂在奉新番衍生息,枝繁叶茂。人口一万余,是江西涂姓人口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奉新涂姓宗亲团结友爱、荣辱与共,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筹建“涂氏纪念堂”,并拟在县中心广场塑造涂 钦像一尊,供世人瞻仰。

万载

九世祖文师公(七公)之孙、十一世祖曙公由奉新始迁高安瑞州,二十五世祖、景先公之子二郎公由高安始迁上高礼溪。

三十四世祖、二郎公之孙念十公裔孙道可公由上高始迁万载官庄涂家充,后辈子孙转迁于万载康乐镇里泉村、三兴镇闹坪村、鹅丰乡杉树亭,。四十二世祖、二郎公之孙念六公裔孙诚厚公迁万载东岭,其后裔则由东岭迁徙于高城乡里山村上坊土统、复胜村西坑组、宜春市顶山兔子岭。四十二世祖、念九公裔孙成英公,字恩成,始迁禾埠涂家台,即今高城乡奇丰村邓家屋。定居后,支派蕃衍,人丁兴旺,念六房和念十房子孙二支于清康熙年合修宗谱,2006年,再次修谱。虽分散数处,然亲族淳厚,同宗和睦,全族团结,贤人辈出。

全南

五十一世涂荣公是全南县涂屋月光围的开基始祖。涂荣是五十世友贤的儿子,娶王氏生五子:日胜、日能、日康、日泰、日銮。荣公约在明弘治年间(公元1498年)由宜黄玉舍迁全南涂屋月光围,至今已有五百零八年,繁衍子孙已有二十代。其后裔分布在江西全南、南康、大余、广东始兴和台湾等处。现有人口近千人。荣公夫妇合葬墓在全南下涂宅后壬山丙向。

安徽地区

涂姓在安徽地区,除合肥、凤阳两地之外,在寿县、六安、桐城、霍邱、潜山、金寨、五河、无为等县(市)均有分布。而寿、六、桐、霍等地的涂姓是宋朝淳化年间(公元990年)由江西分迁而来。寿县隐贤镇涂姓宗谱(南昌堂)更明文记载:“明初由凤鸣公从江西永修县涂家埠迁寿县。”

福建地区

福建地区涂姓以长汀为发祥地。唐末,涂氏入闽,留居汀州宁化,再迁长汀。南宋武宗丁未年(公元1302年),六郎公(字鼎一)偕三子臻游寓于长汀福寿坊(汀洲镇东门街),后臻公遂定居长汀。是为长汀一世祖。六郎公为江西宜黄县大一公的后裔。

长汀县西南有一涂坊镇。人口2.9万,行政村十五个,涂姓人居多。解放军将领涂则生、涂通今都是涂坊镇人。一个乡镇出了两位将军 另有一位名叫光桂的,又由福建迁浙江处州(处州原在浙江括苍县,也就是现在的丽水市)龙泉门乡大南山定居,是涂坊镇的骄傲,也是涂姓后裔的榜样。

大田县东南部的济阳乡。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涂元高从福建的德化赤水迁居大田县上丰。(见大田上丰《涂氏族谱》)据《相卿涂氏族谱》载,德化县盖德乡氏先祖涂建昌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德化《涂氏族谱》载:涂成九(智卿)生子五:长伯权、次伯时、三伯陶、四伯和、五伯昭[即溍生、自昭]。其中,一子从科孝使江陵尹,为泉州涂氏始祖。后裔迁德化涂坊,再迁小铭。有一支迁大田县实丰济乡(今大田济阳),一支迁上坑、尤溪等地。

明代时,涂文坚任绥安教谕,居家建宁县。涂文坚有5个儿子,其中次子涂仁忠有3个儿子。其长子涂惠保的第三子涂元盛,字仕显,从建宁县迁居宁化官家边。涂仁忠的次子涂元举的裔孙涂汝聪有3个儿子:长子涂进忠迁 邵武禾坪;第三子涂忠村居新塘坑。次子涂忠爵也有3个儿子,其中长子涂永接居宁化龙上里塘坑里,次子涂永胜迁居江西的石城。(见宁化城郊(官家坊)《涂氏族谱》)

济阳乡共8个行政村都为涂姓,济阳乡有涂姓人口近8千人是三明最多的涂姓乡。三明市有涂姓人口1060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52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42%;其主要集中大田县。,占全市涂姓总人口的73.55%。主要人物有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涂振锟。

还有在泉州市的永春德化两县也有涂姓分布,永春主要分布在下洋镇涂山村。德化主要分布在赤水镇西洋术、小铭村。

漳州

漳州涂姓历史悠久,入漳来源较多,多从江西、河南迁徙而来。聚居地主要有诏安县、漳浦县、东山县、市区、龙海市。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是唐初跟随陈政、陈元光“开漳”的府兵校尉涂本顺、涂光彦,但其后裔没有族谱记载世系。唐以来历代都有涂姓入漳,宋、明时,漳州涂姓繁衍发展,散见于各地府志、族谱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有从长汀、大田、莆田、晋江、永春、惠安、德化、闽清、宁德等迁入漳居住。

府口崇安

涂正胜四世孙名崇安(一说系涂追虑之子),据传约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科第后,被选任漳州学官,居府口(今芗城区台湾路,府口的芳华横路尚有传统古民居涂厝)。崇安派系在龙溪繁衍发展,分为二支传衍。府口崇安派系涂纯齐支派:涂屯齐系涂崇安十三世孙。至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移居蓬坑(地点不详)。传二世分派于漳,院前及漳浦盘陀。其后裔各有科甲;府口崇安派系涂佛孙支派:涂佛孙系涂崇安十四世孙,生三子(春惠、春英、先化)。至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间从漳州到漳浦默林(石榴镇梅东村、梅西村),见默林胜景及文王教化之地,因而聚居于此。

漳浦赤土

赤土乡下宫村的顶涂、下涂、田仔坪三社皆涂姓聚居地,发祥于顶涂。据说祖先源自莆田江口,何时开基不详,当约在明清。

河南地区

涂姓在河南主要分布在豫东项城、沈丘,豫南固始、罗山、正阳及豫西孟津、唐河地区。豫东这一支据传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由仲官公从湖北孝感迁来。迁河南后他们的子孙中有一位名叫显武公的,又由河南迁安徽省临泉县。豫南一支于明末亦由湖北考古孝感辗转迁来。豫西孟津一支,相传于明末清初由垂光公从江西迁入,至于江西何地,还有待查考。垂光公以下至今已传一十四代。

正阳县

河南正阳涂氏,本于湖北孝感,后由湖北麻城迁往河南,经固始、罗山迁至正阳,主要分布于正阳南部之淮河北岸的大林镇一带。锦祥公(业深)于弘治元年戊申年(1488年)携子坦(歧山)迁河南省正阳县涂店(即古江国都邑所在)定居。至涂店后,锦祥公改名为涂羲祥,系涂氏淮河支系第一世祖(始祖),葬涂店东大坟,五百多年来,族人省祀不废。妣桑氏生卒年不详,茔葬孝感。现大林镇涂姓约五千余人,主要散布在涂店、涂楼两个行政村的十多个村庄。

该支系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联络淮河南岸罗山涂氏共修谱谍。

唐河县

河南唐河县(豫南)涂氏,源自江西,先世播迁福建漳洲,于明、清之际传至第九代孝臣公。清初,孝臣公带兵移驻唐河县屯垦,遂落业为家,始开唐河涂族。历三百余年,繁衍生息,分布六十余村,成为唐河一带望族。族中分支南阳、方城等县及湖北、湖南各地,但分迁各地情况缺载。

另:河南桐柏县涂姓,祖籍亦自江西。河南唐河县2002年重 涂氏宗谱时,与桐柏共修。

孝臣公,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享年六十岁。生前任职云南曲靖罗平右路总镇,病故于任上。死后特授骠骑将军,谥号:武毅。夫人余氏,生子三,继室陈氏,生子一,继室周氏,生子一。

湖北地区

涂姓在湖北地区分布在:随州、崇阳、武穴、黄梅、宣恩、黄冈、新洲、洪湖、仙桃、天门、宜昌、恩施、利川、汉川、江陵、黄陂、蒲圻、孝感、荆门、监利、嘉鱼、潜江等地。元顺帝时有一个名叫务义公的人,从南昌县迁湖北监利县仓库垸的地方。元顺帝时,务义公的第三个儿子本任,又从监利县迁崇阳县广南畈。明洪武三年务义公的后人,又因不满时弊而弃官迁蒲圻王佐山。从可收集到资料记载,务义公,应是从江西迁湖北之始祖。

本任公由南昌迁湖北蒲圻,为蒲圻始祖。

光席公由南昌迁宜昌,为宜昌雾渡河区始祖。

另据湖北仙桃谱碟记载:湖北省的仙桃、监利、洪湖、天门、汉川、嘉鱼、江陵等县的涂姓,都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70年)从江西迁来。同时迁来的有万富、万福、万朝、万翱、万金、万全、万善、万化等同宗兄弟。

南昌廙公之后,有木熏 公,由江西迁湖北广济陶家垅,为广济始祖;涂木熏 的四世孙家模迁黄梅阮家街为黄梅始祖。

木熏 公生七子:太兴、太成、太填、太原、太敏、太弼、太正,脉分七户,后嗣江南江北转迁无常,至家谟公,复由江西新城(今黎川)迁黄梅蔡山、大湾塘,为黄梅盛三户始祖。

隆公由南昌迁湖北黄陂,复迁孝感,为孝感始祖。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的涂氏家族,据涂忠甫考证,他们是于清乾隆年间从南昌迁来,始迁祖为光席公和光乘公。现今已发脉十代以上,人丁兴旺。鄂西利川市的团堡镇涂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间从江西永修县迁湖南,再迁湖北恩施及利川市。利川的始祖是涂启虎公,已传十代。

湖北随州市的涂氏后裔分布在随县、曾都区及广水市的各乡镇,涂氏宗字:万迁守成,士在政朝,坤从益德,云映家恒,道修品立,志理文林,天京发大 ,永久长春,宏运高照, 世代功存。

湖北阳新县的涂氏,都是明朝时来自江西的始迁祖懿九公及其子隆二公的后裔,至今传到25代。

湖南地区

涂姓在湖南,除长沙市外,主要分布在益阳、桃江、沅江、汉寿、南县、安化、常德、张家界、岳阳、衡阳、道县等县。湖南为江西之近邻,江西人除涂姓之外,其它姓氏迁湘者甚多。湖南涂姓究竟谁是第一位迁徙者已无从查考。但桃江南昌堂涂氏族谱记述甚详,他们的祖籍在南昌。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2年)林鸾公的父亲琼瑶公由江西南昌县钱树官村迁南京团啼桥,公元1566年,由林鸾公携弟三人由南京迁湖南益阳县八里大华村,后又由益阳迁桃江县,是为桃江始祖。道县有两个涂姓自然村,他们的宗谱记载是:“明代中期由赣迁湘”。

广东地区

涂姓在广东分布在饶平、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平远、蕉岭、普宁、阳山、揭东、河源、惠州、龙川、曲江、乳源、陆丰等地。而广东之涂姓是元顺帝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十八郎公与其弟四十八郎公避乱,从福建长汀丹溪涂坊迁广东海阳县(今潮安县)青溪村。十八郎公生二子:德神、德光。德光生三子,其长子四十郎公迁大埔,是为大埔涂姓始祖,其后裔再分迁广东及海外各地。

四川地区

涂姓在四川、重庆地区,除重庆市之外主要在云阳、梁平、德阳等地。云阳涂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廿二年 有名叫开盛公的,由湖北蒲圻举家迁云阳,是为云阳涂姓之始祖。

四川梁平县涂氏有三支:明初涂均章由江西南昌旅蜀,遇世乱而未返,定居云龙镇夏家观上渡口院发派。至清顺治初年,由第七世祖涂应展迁垫江晓兴乡发支派;清顺治十三年涂应星由湖南耒阳迁蜀,其后裔定居梁平城东门发派;康熙三十八年涂玉行由江西崇义县入川,落业谢家湾,其后代定居七桥镇古居寨发派。

云南地区

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朝以武功定天下后,于洪武十四年设置云南指挥司,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等籍士兵留守,其中江西籍涂姓人员便携带家小定居云南。

云南石屏县涂姓家族,是这批留滇赣籍涂姓人的后裔。据石屏《涂氏族谱》记载:石屏涂姓一世祖涂真。涂真原名真奉,江西丰城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曾任北平学府教授。涂真生三子(源、渊、澄)已传二十代。其堂号为“禹公堂。”

贵州地区

贵州地区涂姓聚居地暂不详,但已知贵州印江县涂姓人口居全县第一位(1984年人口统计为1432人)。印江涂姓始祖为涂廷侍,于明代万历年间迁贵州,曾任四川成都府通判,维摩洲知州。

河北地区

河北秦皇岛及蔚县均有涂姓聚居的村落。

秦皇岛市原名林榆县,该县有涂姓自然村名之为“涂家庄”,具体人数、户数不详。该村有一位涂开荣老先生,于民国初年举家迁东北,先后在沈阳、佳木斯等地居住,最后定居于哈尔滨市。

河北蔚县涂氏家族,居住在“寇家庄”,据该村涂桂英(女)介绍,他(她)们涂姓是清初由江西南昌迁来,至今已有17代,始祖名叫涂盛,于清乾隆年间举家由南昌迁蔚县寇家庄定居。

浙江地区

温州涂姓宗族多集中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海城镇(原梅头镇),分上涂涂氏大宗、石坦涂氏大宗、屿门涂氏大宗。三族涂姓为福建赤岸第九世、南昌第二十二世、豫章第四十八世志畦公之后裔。石坦始祖嗣纪公系福建第九世志畦公之长子,于明洪武(公元1370年)自福建江右迁居梅头石坦立宗;上涂始祖汝宙公、屿门始祖汝忠公系赤岸第十一世,即志畦公之次子嗣翰公、三子嗣光公之子,于明永乐(公元1424年)自福建赤岸迁居梅头上涂、屿门,分立宗祠。

镇内上涂村、屿门村、石坦村三族涂姓,同源一脉、团结至亲、互敬互爱。屿门村涂姓人口3200人,728户;石坦村涂姓人口4500人,900户。三族涂姓共计人口10849人,2262户,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海城涂氏子孙衍长人丰,其中有军政界人士、企业家、农业家、教师、医师、律师和在读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各代子孙精英辈出,人才济济。

台湾地区

台湾的涂氏族人,大都来自大陆广东。现散居在台湾各地,而以嘉义、台南、彰化等 县为最多。在台湾是乔为第六十五位的大姓。涂氏从广东迁台与其他姓氏的不同之处是聚族而来,不是单独徙迁,清康熙年间,朱一贵在台湾率众起义时,有广东义民徐延澡、涂定思、徐华煊、徐定伟等人聚族东渡,落藉居于台湾下淡水港,成为台湾的涂姓先祖。

东南亚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福建漳州涂姓迁徙东南亚各国甚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现居住在马来西亚之槟城及美里坡的涂姓人口达上万人。其中较有名望的有美里坡二十五世涂仕光,二十三世涂跃吕、涂保权,槟城二十三世涂瑞隆兄弟,二十一世涂忠兴兄弟,涂乳荣兄弟、涂火溪兄弟,涂九八等。

8. 石屏大水李氏宗祠

【诗句】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 4、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6、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相和歌辞·采菱行》 7、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题碧藻轩》 8、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9、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春光》 10、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 11、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李花二首》 12、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13、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李氏园》 14、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窗日》 15、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 16、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 17、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 18、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 19、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 20、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书韩干牧马图》 21、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黄葵》 22、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第三峰》 23、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即事》 24、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 25、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初授拾遗》 26、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 27、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自在》 28、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 2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32、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 33、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东狼山》 34、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为顾彦先作诗》 35、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己亥杂诗》 36、太阳岂我偏,檐影为蔽亏。昔如松柏独,今作蒲柳衰。——《秋日杂兴》 37、月与太阳合朔时,阳乌飞上桂树枝。——《和吴冲卿学士石屏》 38、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岁寒堂三题其一》 39、修炼岂教人世识,归真本是太阳居。——《逍遥咏》 40、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春日好》 41、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登吴山望江》 42、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玉楼春》 43、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4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4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4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4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4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4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50、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天净沙春》 5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5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53、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秋日湖上》 54、红日欲沉西,烟中遥解觽。 —— 《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 55、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江上别李秀才》 5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5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5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59、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赤日炎炎似火烧》 6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乡思》 61、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 6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3、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 64、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 65、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 66、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 67、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 68、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咏红柿子》 69、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 70、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7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题破山寺后禅院》 72、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73、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7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5、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春光》 76、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自在》 77、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黄葵》 78、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 7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 80、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题碧藻轩》 【名言】1、是阳光把黑暗变成一件貌似可心的东西。——骚塞 2、如你总是盯着太阳,太阳也会使你双目失明的。——卢克莱修 3、阳光能把篱障内外都照亮。——欧洲 4、不要让太阳蔑视,被他说他在这儿歇脚是一种耻辱。——富兰克林 5、在阳光下行走的人,他的皮肤必然晒得黝黑,即使他并无此意。——塞内加 6、太阳,你是个大千世界的眼睛和心灵。——弥尔顿 7、世界之灯,宇宙之光。——乔·提尔威斯特 8、阳光所照之处,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布雷兹特里特 9、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歌德 10、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 11、谁敢说太阳是假的。——维吉尔 12、春天的太阳甚至能给最普通的花带来新生。——司徒特 13、太阳是是帝的生命,是诗歌,是光明。——拜伦 14、阳光一旦暗淡,影子便愈加显得阴森可怕。 ——俄罗斯谚语 15、阳光普照大地,不分人间善恶。——塞内加 16、辉煌的天灯,光芒四射的太阳,你是大自然的明眸。——德莱顿 17、太阳光太强会使人眼瞎。——马辛杰 18、即使太阳也有污点。——比勒尔 摘自网络

9. 石壁区氏宗祠

这个是谷饶大坑乡的陈族排辈吗?如果是那华下面是克字辈,其他忘了,祠堂石壁上有从祖上到现在最新的排辈.是本地的话去看一下就知道,不过平时可能不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