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

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

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天津宋庆龄渤海儿童世界有一座铜像。雕像上两位老人正用慈祥的目光爱抚着膝下天真烂漫的孩子。这就是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铜像上的两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们的革命生涯都是从天津开始的,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情,称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共同的生活轨迹都与天津、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1976年1月6日,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搏斗后,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同志走完了她光辉灿烂的一生,按照她与最亲密伙伴的相约,她的骨灰被撒在渤海湾。为了表达全国人民,尤其是海河儿女对这两位伟人无比崇敬与深切怀念之情,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邓颖超同志骨灰撒放处设立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

1993年7月18日,邓颖超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天津宋庆龄渤海儿童世界举行了“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揭幕仪式。铜像落成后,每年都有大批群众来这里瞻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里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恩来邓颖超和孩子在一起铜像地址: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路1658号天津宋庆龄渤海儿童世界内,全天免费开放,联系电话:25311386,网址:www.bhetsj.com。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故事,他们曾经有过两个孩子

不同时代的周恩来

1919年这一年爆发了五四运动,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回国重新入南开大学,是南开大学的学生运动领袖,而邓颖超是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他们这些学生运动的领军人物一起成立了进步社团觉悟社。

在这里周恩来第一次见到了邓颖超,五四运动失败后,周恩来去法国勤工俭学,临走时邓颖超送给周恩来一件毛衣,领子内侧绣了“给你温暖 小超”。

学生时代的邓颖超

周恩来旅法期间,邓颖超经常给周恩来写信,交流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大家一起谈理想、谈国家、谈革命工作,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周恩来心里有了一丝慰藉。

在不断的书信往来中,周恩来发现邓颖超对中国的革命前途有相当深刻的见解,已经从当初一个积极参加救国图强运动的热情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相当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共产主义工作者,而这些条件正是他心中的理想伴侣所必须具备的。

1923年邓颖超收到了周恩来从法国寄给她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印有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卜克西和卢森堡的照片,并写下了:希望我们两人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李卜克西和卢森堡

邓颖超收到信后当即回信:我们思想相同,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愿和你相依相伴,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周恩来回国后,他们与1925年在广州结婚。

此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参加了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东征,邓颖超这时候是何香凝的秘书,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夫人,邓颖超和她一起负责妇女工作,婚后不久,邓颖超发现自己怀孕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邓颖超觉得自己还年轻,要以工作事业为重,就自作主张地打掉了这个孩子。

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回来后,看到邓颖超脸色不好,就问她怎么了,邓颖超此时还很兴奋地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没想到周恩来听完后大发雷霆,责怪邓颖超:孩子是两个人共同拥有的,你怎么能一个人自作主张扼杀掉呢,而且怎么能把革命工作和生儿育女对立起来呢,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让以后孩子们生活的更好吗,我们的革命事业以后也需要接班人,你怎么能随便就把孩子打掉呢?就这样他们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到了1926年下半年邓颖超第二次怀孕,这一次她小心翼翼,照顾的很好,一定要把孩子好好生下来。然而没有料到,1927年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杀害了大批共产党,还悬赏20万抓捕周恩来,此时周恩来在上海隐蔽工作,邓颖超在广州一家德国医院待产,她时刻挂念着周恩来的安危,结果在生产过程中就很不顺利,不幸难产,孩子夭折了。

怀着悲痛的心情,邓颖超感觉很对不起周恩来,革命形势很不好,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广州的局势也紧张起来,邓颖超就在革命同志的安排下,秘密从广州辗转香港,来到了上海的周恩来身边,路途上的颠簸和悲痛的心情,使她的身体遭受了很大的摧残,以后再也无法生育了。

周恩来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革命年代周恩来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搜寻牺牲烈士的遗孤后代,包括毛主席、刘少奇,还有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叶挺、廖仲恺等的孩子,他千方百计把这些孩子接到了延安,有的送到了苏联,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周恩来和邓颖超都非常疼爱孩子们,孩子们见到他和邓颖超就喊:周爸爸、邓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孩子们有的去找过周总理,但是周恩来一般是不见面,也很少跟他们回信,而是鼓励他们在基层努力工作,靠自己的勤奋和为人民服务而争取进步,他不见他们也不回信的原因是因为怕这些孩子因为与他的关系而产生一种优越感,也考虑到他们的单位知道他的关系会给他们特殊的照顾。

人民缅怀周总理

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人们经常会感到惋惜,周总理逝世后连骨灰也撒进了大海里,无碑无墓没有子嗣,人民的好总理,你为革命奋斗了一生,把人生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当人民想念你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你呢?

周恩来与邓颖超:他一生无子,却宠爱了她一辈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慢》

在注重仪式感的当代青年男女群体中,520无疑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日子。但越来越人发现,爱情变得越来越脆弱,难以抵挡生活的鸡毛蒜皮,难以接受时间的如水侵袭。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美丽的愿望,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爱情已经再难遇到了。

但在数十年前,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传讯基本靠电报的是战争年代里,有两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却用70多封来往情书,给我们送上了一份来自党中央的“高级狗粮”。

愿我们将来,也能一起上断头台

1919年五四,15岁的邓颖超第一次看到了台上主持学生大会的周恩来。

彼时的周恩来是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浓眉大眼,意气风发,只是站在人群中就足够让人记住;而当时正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虽然年方15,却也已经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演讲队长。

这是这对伉俪的第一次相遇,也即将开启这对璧人在烽火年代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

1923年,邓颖超收到了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还有周恩来亲笔写的一句话: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里,周恩来第一次对邓颖超表露了自己的柔情。两年以后的1925年,周恩来跟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对伟大的夫妻正式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没有钻戒,没有玫瑰,没有仪式的年代里,两个人一牵手便是一辈子,一相爱便到白头。

如果明天就要死的话,那我希望现在就跟你结婚,我爱你,你爱我,与世界无关。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的时候没有鲜花、没有钻戒,甚至没有仪式,但他们牵了彼此的手就是一生;他们夫妻间有八互:互爱、互敬、互勉、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这才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爱情,房车存款已经成了结婚的标配,让许多人都望尘莫及;

现在男女之间的爱情不能够跨越物质壁垒。爱情的本质是精神上的,爱情若没有物质依托,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是一件虚无缥渺的海蜃盛楼,可望不可及。

1998年2月28日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天津开馆

♦ 1998年2月28日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开馆

22年前,1998年2月28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天津开馆。纪念馆位于天津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现已征集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8000余件,珍品达百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