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乡愁的山西运城名吃:荣河十八蒸

蒸菜,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非常悠久。古代王公贵族把蒸制食品作为礼仪食品,特别推崇。相传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祭祀后土途中,因天旱水浅,龙舟受阻,饥饿之时,曾食用一农妇蒸制的一笼野菜。传说此妇人即是后土娘娘幻化的,由此演绎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年佳话,流传下来了《秋风辞》这一千古绝唱。“娘娘蒸菜”即由此而得名。照此算来,蒸菜在我国至少也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清代美食家梁章钜倡导“蒸为上,炒为中,炸为下”的烹饪原则,在煎、炒、蒸、炸、煮、烧、烤等烹饪方式中,蒸是最为科学、卫生、绿色、环保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食物的各种营养不被破坏和流失。尤其是猪肉经大火蒸制后脂肪渗透进了菜里面,食之肥而不腻,酥而不散,色泽诱人,香味扑鼻。亦菜亦饭,老少咸宜。况且在烹饪过程中既可以充分消毒杀菌,又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诚可谓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乃保健养生之最佳选择!

山西万荣县荣河镇的“后土娘娘蒸菜 ”,又叫猪肉拌菜。是流行于万荣县的荣河、光华、贾村、王显以及临猗的孙吉、北辛一带的一道农家风味名吃。每逢亲朋来访,贵宾临门,主妇们必要蒸一笼热腾腾、香喷喷的蒸菜招待客人。

传统的做法是:选择新鲜的蔬菜,最好是时令山野菜,如荠菜、白蒿、苜蓿、榆钱、洋槐花、紫槐花、苜蓿花、扫帚苗、苦苣等,淘洗干净,拌以面粉,盛于大箅之上,覆以特殊炮制的猪五花肉,上笼大火蒸半个时辰。出笼后,趁热连箅端上餐桌,再浇上一碗红油蒜辣子,一家人陪同客人围而餐之,好一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祥和景象!

山西万荣有笑话,更有美食

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感受舌尖上的美味,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荣河一农家巧妇“娘娘蒸菜坊”的主人----周女士,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将传统的猪肉拌菜大箅改小笼,作为一道农家风味名吃推向了市场。在一九九六年的第七届关公庙会上一炮打响,火爆凤城,食者云集,好评如潮,被大会组委会评为“运城名吃”!十几年来,周女士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传统猪肉拌菜的基础上,推出了家常猪肉蒸菜、山野时鲜蒸菜、花卉什锦蒸菜、食疗保健蒸菜等四大系列、六十余个品种。分别采用“笼笼蒸菜”、“碗碗蒸菜”两种包装,使这一寻常农家小吃走进了高档饭店宴席,摆上了大型超市柜台。既可朋友聚餐,即时食用,又可走亲访友,馈赠亲朋。

因为我的家乡在晋南河东,因此尤喜万荣蒸菜。蒸菜最多的是芹菜和粉条和肉搭配:将面粉、盐和调料粉放入切好的菜中,上下搅匀之后盛入盘中,再用面粉拌匀粉条和肉片,铺在芹菜之上,蒸熟后香气扑鼻。吃荣和蒸菜,一是为满足食欲,二来也是一种乡愁的延续。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嚼咀着乡情,冗长而温馨!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中国山西万荣”名片

久远的的记忆里,有美食,也有愈久弥新的乡愁

走过岁月,历过沧桑,真正懂得,痛而不言是一种豁达,笑而不语是一种洒脱,凝而忘言是一种意境。无言才是深深的大海,不语才是最美的语言。宛如,好的感情,无声的懂得胜过万语千言,灵魂的触鸣胜却人间无数,相视无言更是深深的爱,相对不语更是拳拳的情。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体验,使命完成,便是归去无风雨也无晴。平生看过几回满月,听过几次花开,就是圆满。

文/图:吴革生

编辑:《国际商报》山西

合作:山西河东纪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Hash:faf40f4301766f7e3b4ec51ea6c0501325e480eb

声明:此文由 河东纪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