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网官方帐号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麻山,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也是长顺的“标签”。由于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和贵州三山”贫困地区中的麻山腹地,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一直是长顺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自2016年贵阳市对口帮扶以来,伴随着资金的投入、资源的引进,长顺县脱贫攻坚进入纵深。今年1月,全省贫困县退出评估考核中,长顺县位居第一。3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长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长顺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这片少数民族占比近60%的土地,依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仲夏时节,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首站走进长顺。麻山腹地,一幅战贫困、奔小康的壮阔图景,赫然在目。  

长顺县神泉谷休闲旅游区。

6月21日,采访团来到长顺县神泉谷休闲旅游区采访。

通往旅游区的路上,烈日灼人。往前走,一排排门面整洁美观。采访团行至此处,落座休息。旁边,众多游客或尝美食,或购特产。采访团记者也纷纷加入,尝美食、购特产。当生态改善、游客来聚,当地人增收致富的路子又多了一条——  

青山悄然变金山  

往县城东北行10余公里,到达神泉谷休闲旅游区。景区里,飞瀑激流,花海荡漾,山体层次分明、碧绿欲滴,高空玻璃桥划过天际、步步惊心。

许多农家门口坐满游客,享美食、赏美景。村民们的荷包因而日渐鼓起。

吴敏原本是长寨街道永增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家中老小,她一直不敢走远,只能辗转周边打零工。神泉谷休闲旅游区建成后,她和丈夫在景区里租了个摊位,卖起了特色小吃,除去成本,每月能赚三四千元,稳定了下来。

长顺,虽有神泉谷、杜鹃湖、广顺州署、中华银杏王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多少年来,因身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环境恶劣,里面的人不能出来,外面的人不愿进去。这里的人,守着漫山遍野的绿、浸润在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却依然受穷。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长顺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2019年,长顺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质达标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 达62.98%。在此基础上,长顺县针对自身山水资源禀赋,以“旅游+扶贫”的方式,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开发与带动工程、乡村休闲旅游扶贫工程,让许多群众主动放弃了“一亩三分地”,改行卖起了“山水”。

脱贫攻坚的脚步加快,长顺县又按照“全省乡村休闲旅游基地”的发展定位,用好和贵阳、贵安毗邻的区位优势,不断强弱项、补短板,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相继落成,拉开了互联互通的城市框架,加快了融入贵阳贵安城市经济圈的步伐。

基础设施一点点变好,生态环境一点点改善,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人前来游玩。那些曾经横亘在眼前的大山,逐渐成为人们增收致富的依靠。

在优质生态环境的滋养下,长顺县积极打造“农业+旅游”项目,稻米、鸡蛋、葡萄苹果等农特产品打上生态烙印,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货。长顺高钙苹果成熟时,农民们甚至都不用运到市场上去卖,周边城市来的游客一路自驾、一路购买,能全部买完。广顺镇石板村村民陈家卫种植了50多亩高钙苹果,预计今年产值20万元、净利润至少10万元。但他仍觉得不够,正忙着修大门、铺道路,准备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把苹果园打造成一条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

思路转变,人与自然逐步走向和谐共生,绿水青山悄然变成金山银山。2019年,长顺县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2.2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旅游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之与生态环境融合起来,进一步做大乡村旅游产业。”长顺县扶贫办扶贫开发中心主任陈明华说。  

6月22日,采访团走进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参与核子村举行的一场坝坝会。

“现在村子产业变强了,大家收入增加了,开上了小轿车,这样的日子以前哪敢想。”告别了苦日子的村民徐小刚说起他跟着村集体种植高效农作物实现脱贫的感受,引起了共鸣,大家点头、鼓掌。

“产业的发展壮大,要靠个人努力,也要有好的环境、政策。今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只要大家勤奋,就有出路!” 核子村茭白基地负责人刘靖说。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旧瓶新酒幸福来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在核子村可见一斑。

去年10月,核子村推掉阡陌纵横的田坎,村民们原来交织破碎的田地聚合在了一起,汇集成3000亩连片的田地。如今,成片的茭白染绿了村子,分外美丽。

长顺县广顺镇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内,村民们正在采收黄瓜。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方式 核子村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保价收购,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村民负责种植、管护、采收。

村民积极性高了,全身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一改过去“常常无所事事”的状态,村子从内到外焕发出别样光彩。刘靖感叹,村民们不是没有发展的愿望,苦于没有发展的路子。茭白的种植,给核子村村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如今,核子村发展主导产业茭白种植3000亩,预计年产1200万斤,产值3600万元以上。此外,核子村还配套种植折耳根2400亩、辣椒1000亩。初步测算,今年不少农户年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

因为种植茭白,核子村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发展规划、良好的乡村治理机制、良好的基层干群关系,也让村民们看到一个好的乡村基层组织和一支好的脱贫攻坚队伍对于村子发展的重要性。

“以往,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来开个会,村民都拖拖拉拉的。现在不一样了,只需发一条微信,大家就会准时来参加,生怕错过了任何发家致富的信息。”核子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感叹,核子村总算走对了路子。

地处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长顺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许多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

代化镇的“公司家庭农场生猪养殖项目,通过选出一个“能人”,负责一个“家庭农场”,带动多名贫困户务工增收,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发展模式,让每一名贫困户都能得到一份固定收入,实现了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的目标。如今,贫困户脱贫了,项目实行全民持股的模式,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广顺镇来远村的蔬菜种植项目,在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推行“返租倒包”,把从农民手中流转的土地反过来以更低的价格成片承包给农民,让农民自主经营,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公司减少了大部分流转费用支出,转而投入到服务上。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地还是那片地,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实现了集约化利用,价值得到了提升。强烈的反差之间,脱贫攻坚路上的道道障碍被一一攻破,乡村振兴的力量呼之欲出。  

6月23日晚,采访团记者来到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投宿。在村党总支书记黄继昌的安排下,入住一户农家。

晚上10点,许多农户都已入睡。但斗省村脱贫攻坚队驻地依然灯火通明,在村子一片漆黑中格外“亮眼”。

记者循着灯光来到攻坚队,还没进门,就能听见敲打键盘的声音。一旁的屋子里,完成当日工作的队员开始放松下来,进行“睡前讨论”:村子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记者走进屋内,加入了队员们的话题,开始了对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等工作的采访——  

走出大山天地宽  

“包裹”于大山之中的斗省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67.5%,属一类深度贫困村。

斗省村之贫困,缺水、地少、交通不便是重要原因。全村3800多人,可用耕地仅有3600多亩;喝的水是水窖积的雨水,顾不上有蚊虫蚂蟥;赶场要走10多公里,全部是崎岖山路;村子家家户户靠种植玉米为生,粮食必须省着吃…… 

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路修通了、水引来了,斗省村还抓住贵阳对口帮扶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猪养殖,通过飞地模式建设蔬菜基地,村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但因土地稀少贫瘠,整村脱贫依然遥遥无期。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当地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除了走出去,别无他法。”黄继昌在斗省村脱贫攻坚队主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他其实很舍不得村民们出走。但他曾反复测算过,全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土地规模,最多只能承载60%的人口按时脱贫。这意味着,至少有1000多人要离开。

代化镇康顺社区,是长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几年间,伴随着代化镇小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康顺社区的教育、医疗等设施相继配齐,周边蔬菜基地、饲料加工厂、电子加工厂相继开办,社区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斗省村的搬迁群众大都搬到康顺社区,找到了工作,适应了新生活。

图为村民在长顺县代化镇贵阳蔬菜保供基地务工。

今年56岁的黄晓生原是斗省村人,两年前搬到康顺社区,成为附近蔬菜基地的一名工人。刚开始与人说起上班、下班时,她总担心人家说她“装腔作势”,如今天天都有活干,已成名副其实的上班族,技术、产业、市场等曾经十分陌生的词,现在她常脱口而出。

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等机制,许多群众没了后顾之忧,希望搬、争着搬。但安土重迁的思想深入脑海,再穷,也有不愿意搬的群众。

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长顺县的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庭院,“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努力解开贫困群众的心结。

“十三五”期间,长顺县共建设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000多名群众通过搬迁走出大山,告别了过去土里刨食的日子,转而参加技术培训、琢磨产业发展,融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实在不愿意搬的,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脱贫。”长顺县副县长董小林说,符合条件的村民,通过财政兜底、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达到脱贫标准。有劳动力但不愿搬的,通过与各级就业部门联系,寻找就业岗位,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截至今年4月7日,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9批1600多人。

走出大山的村民,并不意味着和大山再无瓜葛。黄继昌和许多外出的党员、“能人”、大学生建了微信群。按照他的构想,等村民们见过了世面、等村子的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后,他还要请大家参与到村子的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6月24日,长顺县阴雨绵绵。但雨水并没有浇灭干部群众奋斗的激情,蔬菜基地干活的工人、赶往贫困户家中的干部……这片脱贫攻坚热土上,处处都有奔忙的身影。

面对此情此景,采访团记者也顾不得雨水沾身。大家纷纷走进雨中、深入项目,去感受这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能量——

铆足干劲奔小康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越需要激荡精神动力。

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是当地最高学府。但因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欠缺,学校一度萎靡不振,成为黔南州“ 数”,许多学生因而选择到临县的中学就读。

从2016年开始,学校抓住贵阳对口帮扶的机会,协调贵阳六中、贵阳民中、贵阳实验三中进行帮扶。一批批名校长对学校的教育规划、教学管理等进行把脉问诊;对口帮扶学校接受全县600名教师跟岗学习;贵阳实验三中接收全县100名学生就读高中……

“人家这么帮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长顺县教育局局长万雨常给县里的老师说,外因很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性的。为了能够匹配好贵阳的教育帮扶,长顺县教育局专门制定了教师评价机制,对帮扶中教师的跟班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两相努力,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教学成绩一跃走在了前列,成功申创了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并于2019年顺利通过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第一次评估。老师信心足了,家长看到了希望,好学生都留了下来,中考成绩前50名学生从留不下几个到没几个离开。在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的带动下,全县教育行业精神振奋、生机勃发。

何止是教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长顺县处处涌现出振奋人心的故事。

因为交通不变,敦操乡一群干部,下乡入户开展工作时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的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最终,他们背走了贫困,背出了干群深情,被老百姓亲切称为“背篼干部”。

因为看到了希望,核子村对村子发展有点泄气的村民又鼓起了干劲,过去酗酒偷懒的贫困户变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中来。原本让人瞧不起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为“脱贫明星村”,收获赞誉无数。

脱贫攻坚,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他们的决心和意志。

多年在扶贫岗位上摸爬滚打的陈明华,提出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食用菌的扶贫路子,向县委立下“军令状”:不成功,自愿辞职。在他的推动下,长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一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长寨街道杉木村脱贫攻坚队队员罗仕光,6月16日夜里走访贫困户时被毒蛇咬伤,辗转至贵阳进行治疗,数天后才脱离危险。生命垂危之际,他还不忘请同事帮忙照顾好所联系的脱贫户,担心他们因故而返贫。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励着麻山腹地的干部群众奋斗与担当,共创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朝着全面小康的路上奋勇前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佘崇忠 张可 李定林 游红 /文 王京 杨晓伟/图

Hash:01c74025a3314d3c568289e378f5d279364fd393

声明:此文由 贵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