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围屋配套的景点有什么 围屋在哪个地方

导读:和围屋配套的景点有什么 围屋在哪个地方 1. 围屋在哪个地方 2. 围屋是哪里 3. 围楼在哪里 4. 围屋在哪里 5. 哪里的围屋最出名 6. 中国最大的围屋在哪里 7. 围屋的结构 8. 围屋在什么地方 9. 围屋一般住多少人

1. 围屋在哪个地方

带有“龙”的地名有:

1、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份,北部、东部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吉林省接壤。

2、福建龙岩龙岩市,又称闽西,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临漳州泉州,南邻广东梅州,西连江西赣州,北接三明

3、江西龙南县 龙南县被誉为“世界围屋之都、中国围屋之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隶属赣州市,东邻定南县,西靠全南县,北毗信丰县,南接广东省和平县连平县

4、浙江龙泉龙泉市,是浙江省丽水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 條萊垍頭

5、吉林省龙井市 龙井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东南方向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东北方向与延吉市图们市接壤;西南方向与和龙市毗邻;西北方向与安图县相接。

6、湖南龙山龙山县,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 條萊垍頭

7、贵州安龙县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安龙县东邻册亨县,西邻兴义市,南与隆林县隔江相望,北邻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境内分布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群体。

2. 围屋是哪里

围屋是客家的民居,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深圳香港等地。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围楼在哪里

外墙底下围的一圈叫勒脚。

建筑物外墙靠近地面的部分称为勒脚,勒脚的作用是保护墙体不受下雨时从地面溅上来的雨水的渗透和侵蚀,从而保证了室内环境的干燥,同时也保障了墙体的耐久性。勒脚材料一般采用不怕水的材料制作,例如:天然石材、水泥砂浆或者陶瓷外墙砖等。

4. 围屋在哪里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 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 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 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5. 哪里的围屋最出名

有,大部分是在梅州地区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客家土楼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县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1、石寨土楼亦称方楼,石寨土楼坐落于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2、梅州市梅江区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州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 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3、梅州市梅县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4、梅州梅县区松源庆裕楼

庆裕楼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与福建省交界处的梅州市梅县区松源古镇之湾溪村,地处湾溪村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庆裕楼由湾溪陈氏子孙建造,建楼两百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出去的才俊数不胜数。庆裕楼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结合客家围龙的结构和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构造,正中央是大厅,四周一百多间房子环环相绕。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5、饶平“道韵楼”

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

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年逾400多年历史的族居土楼--道韵楼以“古、大、奇”而名闻海内外。据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6. 中国最大的围屋在哪里

客家围楼的分布区域有: 分布区域: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尤其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和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分布区域广阔。介绍:客家围屋,又叫做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著名客家围屋: 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南华土楼 4.建筑风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种形状,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可见客家围楼的体积之大。5.

7. 围屋的结构

广东省梅州市 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

年代:始建 于明朝初年,至今有641年历史。

地址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

规模:占地3.5万平方米,六横六围结构。

价值:为梅州市乃至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围龙屋,在国内也很罕见。

在该县水寨镇坝美村惊喜地发现一幢名为王监公祠的庞大古围龙屋,经现场测量,这幢始建于641年前现为六横六围结构的围龙屋直径长126米,深(含门口半月形池塘)278米,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早先发现的梅县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丙村仁厚温公祠的3倍。

中国客家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这幢庞大的古围龙屋为梅州市乃至我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围龙屋。消息一经传出,这座过去一直深藏在楼宇和竹林之中的庞大古围龙屋一下子成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猎奇人士的访古寻幽之地。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这幢庞大的古围龙屋为标准的客家围龙屋架构,基本保存完整,门前的半月形大池塘与围龙屋刚好合成一个巨大的圆。围龙屋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栋大厅、左右各“六横六围”,现在保存较完好的有“五横五围”,第六围稍有缺失。

围屋祖祠大厅为石柱梁架结构,悬山瓦顶,灰沙夯墙,完好保留着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整座围龙屋有6条天街,第六层围龙屋前的天街长达近500米,村民漫步从头走到尾几乎要二三十分钟。而祖祠后的花头(围起来的空地)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围龙屋正门的晒谷坪也有1000多平方米。围龙屋正门两旁的两口古井保留完好水质甘甜,村民至今仍在使用。目前这座庞大的围龙屋里只留下20户村民居住。

解构王监公祠

坝美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周耀宗告诉记者,王监公祠是周家七世开基祖屋,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距今已641年,现存房间有386间。其中,正屋上七下九有32间。青龙片保存尤其完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近3.5万平方米,光门前的半月形大池塘便有14亩。

8. 围屋在什么地方

首先选址,客家人通常要选背山面水的地方,负阴抱阳(坐北朝南)。从地理上讲,在季风特征明显的南方,如此格局既可以挡住北方冷冽的寒风,又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迎接温煦湿润的东南风。

其次,就整栋民居而言,半月池与围龙屋构成椭圆形,寓意“天圆”,方形的堂屋构成“地方”。“花胎”于高山处,属阳,“月池”为水塘,属阴。天圆地方,阴阳调和,体现了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客家人相信,有山便有水,有水便有财。从地理学角度看,这一说法并非完全迷信。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月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调节小气候,还兼有养鱼、灌溉、防火、防旱等功能,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还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9. 围屋一般住多少人

黄土高原特有的居民形式是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居民的一种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的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甚至厚达几十米,人们便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颇具特色的绿色建筑——窑洞。

窑洞有靠崖式窑洞、靠山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其中靠山式窑洞应用较多。

过去,黄土高原的农民劳作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几孔窑洞,有几处窑再 了妻就算是成家立业了。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也是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中国古老的黄土地的深层文明。

Hash:3a1280c47340544baa6f23f9ff09884f5e435c16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