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为什么建这么多寺庙?为何都建在山顶

中国古代最先兴起的是庙;寺到汉代才开始兴起。

庙是祭祀神灵、对人民有功德的人、祖先的建筑物。

庙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是祭祀坛,其后才有庙、或庙宇、祠庙、陵庙、祠等名称。

但专门供奉菩萨的房屋,也叫做庙。如观音庙,文殊菩萨庙等。

如距今8000年的易县北福地祭坛,可能祭祀神农氏。人们在原野上整理出一片约90平米的近似方形、深约20厘米的平面,摆上祭品,开始祭祀,祭祀礼毕后,上面封土掩藏。

距今50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就已经建起了祭祀女神的庙宇,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庙。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现场

经过夏商周朝、秦汉、唐宋等历史沿革,庙已经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如五帝祠,是祭祀青帝太皞、黄帝轩辕、赤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的东西南北中的五方祭坛;天子七庙(祭祀天子的祖先),家庙(祭祀家族祖先),孔庙;伏羲庙,女娲娘娘庙,桥山黄帝庙,湖北随州炎帝陵庙,神农庙(祠),土地庙、雷神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武庙等等。

寺,也称寺院、寺庙,是佛教传教修行的房屋和建筑。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最早的寺是河北省南宫市的普彤寺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第二大寺乃是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比普彤寺晚一年。

其他有名的还有东京汴梁相国寺,嵩山少林寺等。

中国古代为什么建这么多寺庙呢?一、历史文化悠久,神灵、菩萨众多。

中国有万年的文明史,自然崇拜,法天敬祖一贯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以,敬奉的天地神灵众多,为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神也众多。佛教传入后,又增加了佛教菩萨等。

二、历朝历代天子都注重祭祀,以示不忘根本。

孔子曾说过,国家大事有两个:一个是祭祀神灵,保持人们的精神文明;另一个是发展军事武装,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所以,历代天子、诸侯都注重宗教活动。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达,居于世界之前列。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均地域广阔,俨然当时世界大国;汉唐、宋明等朝代经济文化发达,居于世界首位,所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建筑祭坛、寺庙、祠堂等。

四、社会需求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赴任、赶考、旅游、投亲、访友、求学、游历,甚或逃荒、避乱、逃仇、乞讨等往往要行走数千里,旅途数月,这些活动都需要沿途有个落脚点、歇宿处、避雨处、补充给养处等。

看古代戏剧中,就有许多穷书生夜宿破庙中,《西厢记》中,就是张生和崔莺莺在普救寺中歇息。

所以,久而久之,很多皇帝、官员、名宿、大贾、乡绅等都非常支持修建寺庙、亭榭等,认为这是作好事、善事。既能提高精神文明,又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增加地方知名度,美化环境等,一举数得。

尽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可喜可贺的是,中国信奉宗教,却并不搞封建迷信,官员及知识分子们大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把祭祀看做是净化心灵,教育民众,规谏帝王的政治手段。

那么,寺庙是不是都建在山上呢?这要分具体情况:一、显示神灵的尊贵地位,则建在山上。

如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16个地点组成,女神庙位于牛河梁诸道山梁的主梁之上,据专家考证,这是为了突出女神的尊贵地位,人们在山谷劳作生活,仰望山峰及神女庙,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二、祠庙规模较大,则建在平原。

如秦汉时 的五帝祠,就是建造在陕西三原的平原之地,因为一组共有五个祠庙,占地太广,在山上是排列不开的,所以,就建在平原之地。但虽建在平原,为显示其尊贵地位,也是夯土为台,台高约二三十米,在台上再建祠庙,也具有居高临下的宏伟气势。

三、根据神灵诞生地或升天、陵墓所在地而建造寺庙。

如陕西桥山的黄帝庙,就是传说黄帝升天的地方,在此山上建庙,以示纪念。

湖北随州炎帝陵庙,就是传说炎帝陵墓所在地。全国多地都有神农庙(祠),传说是神农生活的地方。

四、便于教化、传教,则建在交通要道或京都、名城。

如文庙、武庙、关帝庙等全国各地郡县、城市都有建造。

宋朝的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就是建在京都。南宫市普彤寺,则建在交通要道上。安徽寿县的报恩禅寺,是唐三藏法师奉敕修建。

五、便于清修,则建在深山峰巅。

如九华山道场、五台山佛教圣地等,就建于深山峰巅。

六、云游僧人则倾向于选择山中清幽之地。

如庐山东林寺,就是云游沙门慧远,打算与慧永法师往广东罗浮山潜修,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后移居西林。晋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接受慧永提议,为慧远建东林寺。

七、城乡都敬奉的神灵,则建在居民区

如城隍庙、土地庙,各州郡县、城邑、乡村都有建造,以祭祀治水牺牲的后土,祈求地方平安。

总之,寺庙不一定非要建在山上,要根据各种情况而定。

我国古代的寺庙很多都建在山上,却不一定是在山顶上。

寺庙的选址,其实绝不仅仅是山顶这么简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良好的小气候、背风向阳、气流通畅、能排泄雨水、靠近水源及靠近树林便于采薪、生产等。这些外部的环境和僧估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水源同寺沾的生产灌概、提供娱乐(锻炼)、对气候的调节等符关;周边村落和僧侣有生产、生活以及精祌寄托等密切关系;周边树林为寺庙提供经济来源(如药材,菜园等)、采薪等生活物资以及防护作用等。

那为什么都要选在山上呢?

早期佛教寺庙因其宣传的需要,大都将选址选在城市之中,方便往来交通。随着中国佛教在发展历程中几经起落,在受到重视的时代,寺庙便可建于人们聚集的城镇,在灭佛仇佛的时代,便需要山中避祸,同时还可躲避战乱。另一方面,市井喧嚣对寺庙中所要求的宁静气氛也颇有影响,所以后来,寺庙便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开拓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就是因为对外部环境和宗教气氛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引导人的精神暂时游离于社会现实,进入另一个佛的世界,因此寺庙开始转为选址山林之中,所谓深山藏古刹。这样便可以借助于远离尘需的优美自然环境,安抚心灵,在视觉、心理上呼应人们对净土的追求,从而使信众产生对宗教的归依感。

深山不仅是古时传说中神仙的栖息之所,更是修行的圣地净土,因此山岳的深幽环境,变成为僧侣们所向往的“仙境”,同时在山里的寺庙更容易与山林的景观浑然一体,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到了后来,寺因山而名,山因寺而胜,寺因山而古,山因寺而迹。山与寺,变成了相互成就的双赢玩家。

Hash:3c9511b9e7d89b7c55ca993b2fd4e7ac0ae3345e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