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中匠文化联合创始人张金良老师,就重拾非遗文化的意义和方式展开过分享。

今天所说的“非遗”或者说“手作”产品大多有着丰富的历史意义、生动的背景故事,但在全球工业化浪潮下,这样好的非遗产品却被边缘化。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文创产品的消费升级,大街上越来越多人穿着汉服,就是文化自信最具象化的表现。

在这样的时期,加快非遗产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可究竟在非遗产业化路径中,还缺少些什么呢?即让传统的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让更多人传承非遗,让每个人都能使用非遗产品,才是非遗焕新的关键。

中匠文化所做的就是为非遗提供新时代传播方式,融合符合当下审美的新设计理念,革新材料,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模式,打通文化与金融领域、创新发展。 比如捞刀河的刀。

湘极.捞刀河技艺总监吴干军老师说。 说起早年在刀剪厂工作的经历,吴老师记忆深刻“刚进场子的时候,还挺艰苦的,先磨370把剪刀,整天被泥浆、汗水包裹,但月工资只有10块钱”。

但是那个年代从事刀剪技艺的人却不少,厂子里最繁盛的时候有870人,但是到如今依旧做这一行的却少之又少。 吴老师目前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联系以前厂里的老师傅们,继续向他们学习经验、技艺。

在吴老师看来,捞刀河刀剪技艺需要更多的年轻血液注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现在加入的年轻人不必担心生计问题,但要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毕竟学习技艺不能一蹴而就。

Hash:6a65616c7bda3f15d4ff08d1d178999177803b8c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