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撷英丨孤悬敌后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诗

党史撷英

孤悬敌后的 浙东革命斗争史诗

四明山位于浙江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

余姚市梁弄镇西侧有座狮子山,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后刻有余姚市委市政府敬题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地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碑基四周有两层平台,广场面积3600平方米。从山脚停车场到纪念碑,共有七层319级台阶。进入陵园正大门,两侧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

从下往上第三层台阶前,立有红色旗状石碑,上刻毛泽东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再往上经过四层台阶,就进入了纪念碑广场。

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前后,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绍兴镇海宁波、余姚等地相继沦陷。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调整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1941年2月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鉴于浙东沦陷在即,对新四军作了新的部署: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4月30日,毛泽东、朱德在给刘少奇、陈毅等同志的电报中,明确指示要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派谭启龙领导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并由浦东转浙东主持工作。

浙东抗日根据地由三方面力量合力创建:

一是浙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爱国力量。在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地方党组织在定海、镇海、慈溪、余姚、绍兴建立多支抗日武装。各支地方党领导的武装为浙东根据地的开辟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党领导的浦东武装力量。从1941年5月开始,中共领导的浦东部队900余人分多批南渡杭州湾抵达“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北部地区),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建制的基础。

三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来的指战员。1942年6月,谭启龙同100多名指战员到达“三北”。到1944年4月为止,派来浙东的党、军、政、财、文、卫、军工等干部300多人。

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由谭启龙任书记的浙东区党委,指挥浙江敌后的武装。当年8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统一领导浙东抗日部队,采用分散机动战术,经过大小29次战斗,击退了日伪军向浙东区的多次进攻。

1943年4月23日,经过16小时攻坚战斗,拔除了梁弄镇狮子山伪军据点,梁弄获得解放。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村,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浙东延安”。

根据地建立4年间,浙东部队以四明山为依托,以梁弄为指挥中心,与日、伪、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部队从900余人发展壮大到15000余人,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解放同胞400万人,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置新四军于死地之心一直未死。眼看着中共领导的浙东部队不断发展壮大,蒋介石于1943年连续电令部属要求限期消灭浙东我军和浙东抗日根据地。10月,国民党在天台设立前进指挥部,调集2万余兵力,勾结日、伪疯狂向根据地进攻。

针对敌人的进攻,中共领导的浙东部队开展了英勇还击,坚守浙东阵地。同时针对国民党的阴谋,1943年12月,经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批准,浙东部队在梁弄公开树起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1月15日,在四明山茭湖村成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草案)》,标志着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始各方面有计划地建设,根据地发展到4个行政区、16个县级政权。1945年1月,召开浙东临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选举产生浙东行政委员会,成立浙东行政公署,任命四明、三北、金萧、淞沪四个地区的行政首长和各县县长,在根据地先后建立起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本该共享胜利的喜悦,但国民党反动派急于攫取胜利果实,不仅加紧派兵进驻浙东地区,还在敌人尚未缴下武器之时就叫嚣要对浙东游击纵队“肃奸”“剿匪”。为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阻止内战,力求和平建国的新时期早日到来,党中央与新四军军部毅然决定作最大的忍耐与让步,命令浙东新四军与抗日民主政府于1945年9月底全部退出浙东,只留极少数骨干坚持斗争。

1945年10月1日,中共浙东区委机关报《新浙东报》刊登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后,率队北撤。新四军北撤后,留下坚持在四明山区党的武装不到100人。在华中局指示下,浙东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领导四明山地区革命武装和群众与敌人开展了100余次大小战斗,逐步恢复了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南方七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蒋介石老巢坚持斗争,成为蒋介石心头的一把利剑,牵制了部分国民党军队力量,为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立下功劳。

浙东地区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梁弄的革命经历,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根据地党、政、军、经、文、卫等各类元素,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系统保留各类遗址遗迹的抗日根据地,其主体包括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浙东鲁迅学院旧址、浙东韬奋书店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谭启龙旧居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等多处遗迹。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四明山革命精神和奋斗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

在四明山地区,建成了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军史馆,成为党史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在梁弄成立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并挂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四明山分院牌子,成为干部培养培训的摇篮。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余姚市还将把梁弄镇中心小学更名为浙江省四明山红军小学,以此推动四明山精神代代相传。

END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峰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奇迹,史诗般的战略转移“长征” 史诗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一切的开始还要从,博古说起,博古是当时共产国际任命的中央苏区的负责人,他任命了当时共产国际国际派到东北的情报人员,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苏区的军事顾问,指挥中央苏区作战,博古和李德是城市中心论的支持者和拥有先进军事武器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碉堡和阵地战,结果敌人一发炮弹就把红军战士辛辛苦苦建好的碉堡给炸了,指战员们和战士与敌人硬碰硬,损失很大,当时的红三军团长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所说李德是“崽卖爷田不心疼”,李德提出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失国土。计较土地一寸的得失,忽略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终于随着苏区门户广昌的失守苏区门户洞开,被迫进行转移,当时的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说我们先进行一个战略迂回甩掉敌人,再迂回到苏区,并没有被采纳,中央成立了中央分局1.8万人留守苏区牵制敌人,临时成立了红九军团就带着主力向着未知的远方的前进了,最初的目的是向着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建立的湘鄂西苏区。

在1933年中央就派红六军团西进湘西寻找贺龙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川贵的印江县胜利会师,从此两个军团进行了合编在一起行动,当时两个军团一共有七千余人,经历一年的发展部队发展为两万余人在湘西打开了局面,中央想要去湘鄂再去建立一个中央苏区,摆在中央的一个问题是从何处突围,蒋介石为围剿苏区动用了五十万部队,蒋介石分编为北路、南路、西路三路,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由嫡系中央军组成,南路军以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粤军,西路军湖南军阀何键为总司令,由湘军组成,又从北路军中央军嫡系分出东路军,对苏区进行保卫。

突破三道封锁线

虽然广东南天王陈济棠是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属于广东王,他知道蒋介石一直想削藩,从中原大战开始就一直在打击地方势力,他想形成东路军和北路军的包围圈,把红军逼得南下,好让他的粤军和红军互相消耗,到了最后他既可以消灭红军,又可以消灭自己,为此他秘密和红军达成停战协议,避免被蒋介石消灭,由于苏区门户广昌失守,中央决定西进湘西和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在湘西会师,在湖南开展革命建立新的中央苏区。随后中央派潘汉年秘密和陈济棠进行商议,因此陈济棠的三道封锁线并不严密红军顺利通过陈济棠的三道封锁线,陈济棠也只是象征性的去进行追击,到了广西境内就撤了回来,红军进入了广西境内,要度过湘江当时红军的行军是银行的印钞机和医院的x光机,被毛泽东称为大搬家式的迁移,当时部队的行军是红一、三军团分别在左边和右边,军委纵队在中间,两侧分别是八九军团,后卫是红五军团,毛泽东称这个是抬了个轿子。

部队严重丧失了机动性,当时广西军阀白崇禧和湖南的何健在湘江设置的防线设置了一个缺口,只是想让红军早点渡过湘江,也避免中央军借追击红军进而对自己这些地方军阀进行消灭,红一三军团迅速占领了湘江两岸,搭好了浮桥,中央只要一天通过就可以摆脱敌人的包围,当时中央军也到了湘江对红一三军团就行合围,红一三军团被迫发电报催促中央赶快西进赶到湘江,三天后终于赶到湘江,在三十万敌军的进攻下红军艰难渡过湘江,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各路军团损失过半,红五军团的34师为了阻击敌人,在湘江东岸战至最后一刻,师长陈树湘被俘虏,自己抽出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转折开始

红军经历惨痛的牺牲,对领导进行了质疑,为毛主席的复出奠定了基础,在通道会议进行了据理力争,北上和红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只能继续西进,通道会议确立了西进贵州策略,之后的黎平会议彻底放弃了北上会合的方案,猴场会议确立了在川黔地区建立新的苏区的目标,李德坚决反对认为进入遵义要北渡乌江,乌江将是第二个湘江,结果中央红军顺利进入了遵义城,当时贵州的黔军是双枪兵,一手拿烟枪一手拿枪,战斗力很弱,面对我中央红军不堪一击,贵州老百姓被称为干人,意思是吸干净的人,红军来到了遵义解救了当地的百姓,让百姓得到了解放,进行了扩编三千人,此时也到了解决军事问题的时候,毛泽东被选进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朱德和周恩来军事上的帮助者,毛主席再度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从此伟大转折开始了。

神来之笔四渡赤水

1960年二战盟军最高统帅蒙哥马利访华,说毛主席的三大战役指挥的好,毛主席笑着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红军当时有到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四川建立苏区的设想,四川是天府之国,于是红军一渡赤水向四川进发,发起土城战役和攻打赤城,准备北上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可是土城情报有误,之前报告只有郭勋祺一个师,六千人结果到了一打敌人足足有两万人,红军陷入苦战,朱德总司令亲自上了前线,把敌人压了下来,敌人在四川建立了稳固的防线,滇军、黔军逐渐上来红军再度陷入包围之中,中央政治局开了扎西会议,土城战役虽然失利,但是保存了自己就是胜利,毛主席大胆说打回去,二占遵义调动敌人,于是掉过头来,夺取遵义城制高点,二打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敌人马上屯兵乌江边上,蒋介石认为红军要去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何健的湘军在湘黔边界屯兵,王家烈的黔军也在黔北进发,红军再次将要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中央要攻打打鼓新场这个重要粮仓和物资重地,毛主席苦口婆心劝中央不要打打鼓新场这个是敌人设的鱼饵,一旦攻打打鼓新场会陷入敌人周浑元、吴其伟部的包围之中脱不开身,开始根据少数服从多数还是不行,到了晚上毛泽东又去周恩来家里去劝说,这个时候电报来了根据破译的电报敌人果然在此设伏,毛主席的眼光果然高于众人,于是决定成立三人小组,由毛主席为主的三人小组指挥,这个时候决定要跳出敌人包围圈。

中央决定三渡赤水,把敌人往北西掉,并且秘密规定只向西走一百里,关闭所有电台,只打开第九军团的电台,让第九军团北上攻打古蔺地区,造成红军北上四川的假象,乌江防线空虚,红军迅速四渡赤水,突破敌人乌江防线,当时蒋介石坐镇贵阳指挥,只有不到两个营,红军突破乌江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把滇军、中央军往回调,保护自己,蒋介石当时准备好了轿子准备自己和宋美龄出逃时候用,滇军被调出云南,红军迅速急行军进入云南,并打出口号,打到昆明,活捉龙云,龙云是民国时期的云南王,派一部佯攻昆明,主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

摆在红军的有一条大河就是大渡河,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是在大渡河全军覆没,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刘伯承在安顺场只找到了几艘船,红军要是靠这几艘船渡过大渡河需要一年,马上决定派一部人渡河去往泸定县,派一支部队急行军夺取泸定桥,红军战士一天一夜急行军四百里,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为中央北上打开了门路。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人类极限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准备翻越夹金山,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人说常人根本翻不过去,中央红军大部分身穿单衣,红军听从了当地老乡的建议,准备了辣椒和烈酒,向着皑皑雪山进发,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了雪山。

可是也有无数的战士倒下了,一旦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正是为着抗日和人民的幸福,红军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雪山,先头部队在雪山脚下发现了和他们一样打着镰刀和锥子的旗帜,原来是红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终于在懋功会师了,两河口,象征着两条河流相互交汇,也象征着两大主力的成功会师,两河口会议是红一和红四的领导人就红军发展而开的会议,会议决定两大主力北上的战略主张,由于胡宗南提前布置好了松潘防线,中央决定过草地进入甘南地区。

张国焘当时主张南下,由此中央右路军的一、三军团单独北上,由于人数减少改称陕甘支队,继续北上,红军北上的另一个难关是腊子口,当时靠的是一个小战士叫云贵川,小战士自小在山间采药,在山地里如履平地由此,从腊子口背面带着红军战士上了山,夺取了腊子口,可惜这个小战士的记录就到这没有记载了。

到了甘肃红军进行了修整,毛主席让警卫员去整点精神食粮去,其实就是看看敌人的报纸,期待从敌人的报纸得到红军的消息,结果得知陕北有个刘志丹,中央红军由此翻越六盘山,终于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

史册载功勋!敦化每处红色旅游印迹都藏着一部红色史诗! 史诗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

敦化历史传承与红色文化相交融的革命老区

在这片古朴深邃的黑土地上

曾演绎了一部荡气回肠

永镌史册的红色史诗

作为吉林省的一座历史名城,敦化不仅有着青山碧水、风花雪月的优美风光,还是东北三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战略要地。

131处革命遗址遗迹永远镌刻下抗日志士的红色足迹,也赋予了敖东山水永不褪去的红色底蕴。青山绿水间永远矗立的丰碑昭示着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古老敦城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放飞梦想,走进新时代!

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

寒葱岭红色旅游观光区

1/5

寒葱岭红色旅游观光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敦化市寒葱岭林场,开发的项目有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遗迹、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长白山森林民俗文化博物馆枫叶山庄、红叶谷等。

2/5

寒葱岭密营经军事科学院专家、国防大学专家、国家图书馆中国抗联记忆项目专家实地踏查、认证,论证证实为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核心区域,是东北抗联长期战斗和生活的重要核心区域,是杨靖宇、魏拯民、金日成、王德泰、陈翰章、崔贤等将军长期打伏击战的重要地区。

3/5

通往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木制栈道

4/5

寒葱岭密营遗址两侧地窨子

5/5

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占地面积1105平方米,建筑面积552.5平方米,布展面积870平方米,以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为主题,馆内布展共分5个部分,包括东北沦陷、奋起抗战;联军组建、共赴国难;血洒白山、英魂长存;侵华史料、铁证如山;密营遗址、民族记忆。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史料和抗联遗物。展览馆以东北抗联重要人物、事件、战迹为线索,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抗战遗物,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陈翰章烈士陵园

1/3

陈翰章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吉林敦化人,满族,1913年6月14日出生,1940年12月8日牺牲于镜泊湖南岸宁安县湾沟村。为纪念陈翰章将军百年诞辰,迎请将军头颅回归故里、身首合葬,敦化市委、市政府投资了2000万元重扩建陈翰章烈士陵园和翰章广场,2013年6月竣工。

2/3

时任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同志为陵园题词“陈翰章烈士陵园”,正门高10.1米,纪念先烈为新中国的创立奉献出鲜血和生命。正门两侧碑林刻有领袖、开国元勋、各界知名人士和抗联老战士对烈士的颂词。将军雕像由花岗岩雕刻,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为雕像题词:“陈翰章将军”,雕像高2.7米。纪念碑碑身镌刻“陈翰章将军永垂不朽”,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同志题词,碑高19.13米,四面各设立27级台阶,纪念将军1913年出生,27岁牺牲。白山英魂主题纪念馆内珍藏了百余件抗联战士遗物、战利品和珍贵照片,记录了将军赤心爱国、投笔从戎、浴血沙场和荣归故里的百年传奇。墓志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周保中撰文、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工委委员修丹手书《陈翰章将军传略》。将军墓外观为八面形,墓高6.14米,以此纪念将军的诞生日期,墓室壁画由吉林工艺美术大师许家池绘制,石棺雕刻党徽和五星图案。

3/3

陈翰章将军逝前任中共吉东省委委员,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白山黑水之间处处留下了将军的战斗足迹。将军治军严明、谋略过人、战功卓绝,被人们誉为“镜泊英雄”。将军浩气长存世间,英烈伟绩光耀千秋

北山烈士陵园(北山公园

敦化市北山烈士陵园位于现敦化北山公园内。共分三部分,主要包括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和烈士陵园展览室。

1/3

第一部分:烈士纪念塔

始建于1946年,由原吉东警备二旅将士节约菜金和敦化政府拨付部分资金共同兴建,原址在小石头河南,20世纪70年代迁到小石河北北山山顶,塔高25米,塔成五角形。

正面(南)题词为:革命烈士纪念塔

东南题词为:抗日救国,功绩不朽,虽然洒去不少鲜血,抛却无数头颅,毕竟赢得河山还我,使倭寇屈膝低首。作伥国贼,万年遗臭,诸先烈,史无前例的英勇苦斗,象征着黑水白山的正气千秋。周保中敬题

东北面题词为: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奋勇直前,坚决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到底。邓克明、袁克服敬题

西北面题词:英勇剿匪,坚决自卫,为民捐躯,虽死犹荣,誓死为革命先烈复仇。马运海、刘俊秀敬题

西南面题词为:献身革命争民主功勋辉煌;保国卫民反独裁誓做后盾。敦化县临参会敬题

2/3

第二部分:烈士陵园

敦化市共有烈士1337名,其中土地革命时期9名,抗日战争时期9名,解放战争时期717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502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00人,在敦化大地上还掩埋多位无名烈士。陵园埋藏上述烈士,其中有吴恒夫,滕桂桥、马忠庆、杨宝山、戴克政、江贤如等烈士墓。墓的东北侧有革命英烈榜,上镌刻1337名烈士姓名。

3/3

第三部分:革命烈士展览室

位于北山脚下,革命烈士展览馆以“日寇下的敦化 敦化人民抗日斗争”、“民族英雄 抗日脊梁”、“砸碎旧世界 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建设栋梁 社会楷模”等为主题的图像、实物展览。以上为经过建国后历年逐步续建而成。

日伪机场遗址(鸿发生态园)

日伪时期敦化沙河沿机场遗址,原名为敦化东机场。自1931年9月23日,日本关东军天野旅团清水支队入侵敦化时起,关东军一直在敦化部署重兵,还在敦化修建了两个飞机场和与之配套的铁路专用线,并囤积了大量军用物资和弹药。该机场位于原敦化县城东沙河沿西4公里处,占地总面积750万平方米。场内建有沥青跑道两处,一处长1200米、宽100米;另一处长1200米、宽80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机场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因机场年久失修被废弃,现残存飞机储备库遗址、飞机营房遗址、飞机场机库遗址、飞机跑道和塔台遗址及机场配套建设供水站遗址、泵水站旧址、飞机场建筑址等10余处。是日伪时期日本在延边修建的8个军用机场中遗迹最为完整的,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专家发现了这个机场。日伪时期敦化沙河沿机场遗址、旧址已编入《敦化市革命遗址汇编》,并分别上报省委和州委党史研究室。长期以来,日伪时期敦化沙河沿机场遗址发挥着见证历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训练等重要作用。

保中桥抗联遗址(深山红色景区)

深山红色旅游景区位于敦化林业局保中桥林场,始建于二零零八年是以抗日名将周保中将军为背景的一处红色景区。1932年周保中将军率救国军三打敦化后来到富尔河畔驻扎,谋划东北长期抗日之宏图大略。并在此修建便民桥梁后称保中桥,这里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抗联遗址,遗迹和故事,2008年景区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遗址、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目前该景区是一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教育为主的一处基地。开国中将曾思玉将军为此亲笔提字“宏图大略”,巍巍青山,悠悠碧水抗日注石满州省委。保中桥畔永放光辉!

展名城风光,忆先烈英姿。

红色敦城,欢迎您!

(边陲党旗红)

史诗自由行旅游攻略

  • 党史撷英丨孤悬敌后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诗

    党史撷英孤悬敌后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诗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在余姚市梁弄镇西侧有座狮子山,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后刻有余姚市委市

    2022-01-17
    158 43
  •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奇迹,史诗般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一切的开始还要从,博古说起,博古是当时共产国际任命的中央苏区的负责人,他任命了当时共产国际国际派到东北的情报人员,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苏区的军事顾问,指挥中央苏区作战,博古和李德是城市中心论的支持者和拥有先进军事武器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碉堡和阵地战,结果敌人一发炮弹就把红军战士辛辛苦苦建好的碉堡给炸了,指战员们和战士与敌人硬碰硬,损失很大,当时的

    2022-02-01
    1341 47
  • 史册载功勋!敦化每处红色旅游印迹都藏着一部红色史诗!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敦化是历史传承与红色文化相交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古朴深邃的黑土地上曾演绎了一部荡气回肠永镌史册的红色史诗作为吉林省的一座历史名城,敦化不仅有着青山碧水、风花雪月的优美风光,还是东北三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战略要地。131处革命遗址遗迹永远镌刻下抗日志士的红色足迹,也赋予了敖东山水永不褪去的红色底蕴。青山绿水间永远矗立的丰碑昭示着我们要铭记历

    2022-01-15
    753 6
  • 白崖村英雄与史诗的诞生地

    青海乡趣网讯“白崖亘古荒草滩,祁土司来了把地勘。前面对的是魁星山,后面靠的是神山。营盘儿扎在个河沿边,我七千六百个百姓们听,这金盆养鱼的好地方,白崖城要打个四四方”。这是土族英雄长诗《祁家延西》的初始部分,白崖村也是祁家延西故事的诞生地。不甘贫困的村民白崖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位于北环路以北,紧邻县城。从北环路往南门峡方向一拐,显眼的“彩虹”村门映入眼帘,过了

    2022-01-17
    1007 21
  • 孤悬敌后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诗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在余姚市梁弄镇西侧有座狮子山,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后刻有余姚市委市政府敬题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地区为革命英勇

    2022-02-18
    401 76
  • 邱诗萤(2014):长江中游史前毁器葬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2014年9月出版的《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本号获作者授权转载全文。如有引用,敬请参阅原刊物并注明来源。壹引言丧葬礼仪,关乎生死大事,从古至今即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礼仪之一,因为关乎死者死后灵魂的去向,每一环节皆必须慎重处理,并且隐含诸多禁忌,即使是信仰观念淡薄的现代人,在处理丧礼时尚且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信仰观念深厚的古人更甚之。

    2022-01-28
    773 60
  • 湘江战役: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这里是上饶市农业农村局官方微信!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习近平“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湘江战役: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

    2022-02-01
    1344 20
  • 红色革命诗所包含的历史故事?

    红色革命诗所包含的历史故事? 惠州西湖的革命历史故事?十个简短的革命烈士故事分别是什么?


    2023-12-16
    123 65
  • 七一党史| 追寻史诗 致敬悲壮——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重访 |郝安专栏

    (一)沿着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路,在芳菲四月的微风细雨里,我们驱车前往浏阳文家市,去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跌宕起伏、金戈铁马的一段历史。文家市距湖南省会长沙百余公里。这个省界小镇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过一件大事而名扬天下。94年前,秋收暴动失利的三路人马,就是在这里集结会师,兵发罗霄,上山割据,进军井冈的。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墙垣高大,四进两厢的砖木结构古楼。

    2022-01-12
    698 5
  • 一部关于“潇湘”山水诗画史的著作

    《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衣若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潇湘”指“清深的湘水”,又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泛指湖南。“潇湘八景”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以及渔村落照。北宋“潇湘八景”画题,催生了“西湖十景”“北京八景”等各种地方景观。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探讨“潇湘”山水的诗情与画意。作者亲身探访“潇湘”地域,梳理宋代以降

    2022-02-18
    48 69
  • 探访“玛地甘德”:格萨尔王史诗故里

    《格萨尔王》史诗被称作是“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青海藏区传唱了千年,现存的《格萨尔王》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且内容仍在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格萨尔王》史诗以及格萨尔王的故事充满了各种魔幻的色彩,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曾回忆:“我生在青海安多藏区的昨


    2021-10-20
    1543 80
  • 古城河州,美的就像一部史诗电影~

    在巍巍太子山下、滔滔大夏河畔有一片被誉为“河湟雄镇”“西部旱码头”的地方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瑰玮神奇多民族的融合发展成就了它“牡丹之乡”“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的美誉优越的地理区位、人文、生态环境缔造了它无穷的个性与魅力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产业基础、发达的商贸物流展示着它澎湃的生机与活力临夏地处于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

    2022-01-23
    223 23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