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砖雕

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将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

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山西绛县这个砖雕碑楼,全中国都找不下几座!

运城绛县有一个叫做乔寺的村子,其特产有莲菜,村子周围有很多莲花池,村人精明能干,因此流传着一个歇后语:乔寺的莲菜—眼儿多。但是其名气,更多是占了村北那座巨大的碑楼的光。初春的季节,徜徉在村内,新式的民居正在拔地而起,老民居都已被拆毁大半,村内歪斜地扔着几只破损的墓碑,诉说着当年“破四旧”的时光。村西的一座老宅院,基本上保存完整,不知道是不是碑楼的主人家的旧产业。碑楼的主人叫做周禄在,又名周万钟,是清朝道光年间闻喜县(乔寺村原属闻喜县)的巨商大户,也是离此地不远的横水镇探花乔晋芳的姑父。附近村庄一直流传了一百年的周禄在家族“发财一碗茶,倒灶(河东方言,在这里指破产)一匹马”的故事。

碑楼边上绿意浓

村内的骡马

一处完整的民居

树德务滋

门枕石

过厅

正房

村内残留的堡墙

传说嘉庆末年,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华北有一支叫小阎王的义军与清军交战。一次,小阎王军占领了一座城池,城中人皆已散去,惟一名叫周禄在的卖茶人出城不及,等小阎王讯问周时,周急中生智,答:“小的为迎接大王,专门烧茶镐赏义军。”小阎王看他可靠,临走时将军中金银细软藏于周卖茶的井中,并委托周看管,声言他日胜利后必有重赏。不久,小阎王军败,周禄在将藏于井中的金银打捞上来,日夜兼程赶回老家乔寺,置田买地,大兴土木,建起了占乔寺一半面积的周家大院,并以此金为本北上经商,从乔寺到北京,周家人住的是自己的店,吃的是自己的饭。这就是“发财一碗茶”的故事。

周禄在经商发达之后,特别在京城结交达官贵人,花钱捐了个资政大夫,步入了晋商名流。与此同时,其内侄乔晋芳参加殿试,高中探花,被称为“两千里地无双士,三百年来第一人”,更使得乔寺周家和横水乔家名声远扬。致富发家的周禄在不忘乡里,济贫帮困,成为闻名乡里的豪富。道光十七年,周禄在病逝,村民感其德,在村口为其建起功德碑楼,探花乔晋芳亲自撰文作序。乔寺碑楼之大、之字、之文、之雕都堪称绝世。

远望碑楼

碑楼侧面,雕刻之精巧,令人几乎窒息

周禄在去世后,其二代经商已大不如前,但挥霍享乐却出了名。据说同治年间,周家购进了一匹宝马,而天下只有一对,另一匹在皇室。于是国舅爷(同治帝大舅哥)奉旨私访寻马,来到乔寺寻到宝马,便提出要买。谁知财大气粗的周二世竟口出狂言:“你有多少钱?我还想买另一匹”。国舅爷回奏圣上,同治大怒,派人将周二世押进京城。周二世毫不惧色,坐上囚车,还让家人派四匹骡马拉上乔寺的水,一直到死喝的都是乔寺水。当然宝马被皇室强占了。这就是“倒灶一匹马”的故事。

以上的故事基本上属于杜撰,无非又是“晋商之财来自闯王遗金”之类的同类版本,且传说中的人物在时间上有出入。“小阎王”倒是真有其人,查阅晋南一些老县志,此人为清末侵扰晋南的捻子军领袖,活动时间绝对不会早于道光。但是周家累世经商,家资富有,其内侄乔晋芳官运亨通,周家联姻乔家,在商业上互通有无,政治上提供帮助,为其发展做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村人刘玉栋先生记载,周家搞粮食经营,生意遍及周边府县,在京师、西安天津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有商号。发达后捐了个武翼都尉军功议叙游击、资政大夫的官衔,其父、其子多有官衔封赏,其后人家中有原来的诰命圣旨盒。上世纪60年代周家大院还很完整,除主体三进大院外,还有绣楼、书院、会客堂、祠堂后花园建筑雕刻精美。后逐步拆除殆尽。

据说周家大院被拆除后搭建在绛县沸泉村的紫云寺

村北的碑楼,据说是其照搬河南洛阳城的一座巨型碑楼样式建立的。盖碑楼时,周家吩咐管家从银库取出一斗金砖交给了工头。建造采用堆积法,即楼体盖多高,用土将周围填起多高,四面有斜坡,构件从斜坡从上搬运,完工后再将土取走。

背部

局部八宝砖雕图案,可以看见的有银锭和方胜等物

其第一碑室最大,里面并排竖有三通石碑,第一通为序,为“诏授奉政大夫户部河南司正郎乙酉科优贡、已未科探花,翰林院编修散馆刑部主簿武英殿校加一级乔晋芳撰文并书丹”。正文为序,内容:“盖闻四民之中商居一焉,懋迁有无化居地,商贾之所由昉也,顾商贾之道,财与人并相需,有财而无人则泉货无由而孳息,有人而无财则经济亦难以施行,是二者缺一不可也。禄在周姑丈者,家号素封,人称多艺,有端木(端木赐,孔子门生,善经商)之材,工计然(春秋宋国人,善计算)之术,设立生意不一而足,公盛一号,继旧业于前人丰裕,诸典创新,谋于一己,又得伙友诸人为之料理,而经营是以日增月盛,富拟陶朱(范蠡,越国人,善经营),而为伙友者亦需霑江河之余润获利益于无穷焉。道光甲午公捐馆舍,越二年荣归佳城,诸伙友被其泽感其恩,竖片石于道左以寄思慕之情,属余为之序”。碑楼字体书法和雕刻尤绝,楹联作者经刘先生打听,为绛县孟留村嘉庆举人、曾任五台县教谕,在乔寺村教学的马邦本。此人区区教书先生,为何请他书写这么多的楹联呢?原来马老夫子精于书法,在当地颇有名气,周家人请马老夫子书写楹联后,又与外地一些名家的字相比,最后马老夫子获胜,即被采用。

碑室

从悬挂的红布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碑楼,而是全村人的吉祥神庙了

侧面轩窗

正脊顶部铁艺

初春的碑楼,虽说还有些绿意,究竟不是最盛时。最好的时间当属夏日,碑楼后面即是莲池,莲叶田田,鱼戏蛙鸣其间,荷花娇艳,迎风婀娜,伴随骄阳古楼,真绛县一绝也!

山西洪洞一座古村落,有一座皇帝赐的古牌坊,精美砖雕堪称国宝

山西洪洞一座古村落,有一座皇帝赐的古牌坊,精美砖雕堪称国宝

山西省临汾洪洞县有一座古老的村子叫上寨村,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较为封闭。在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中村庄在洪洞的历史上曾显赫一时。上寨村在古时有寨,四周驻防以防外敌、野兽侵袭,村民都居住在寨子的上面,故名为上寨。

上寨村位于曲亭镇东南部,距309国道2.5公里,从长临高速路下的涵洞穿过,走几公里的黄土高原的垣上乡村路就到了。

上寨村自然风景美丽,人文历史悠久,自古家规严谨,多从严治文,辈出人才,村内有清代晋商李兴祖宅、盐运使母亲张氏节孝坊等遗址,在洪洞历史上曾显赫一时,解放后逐渐没落……

村中有一条古牌坊,据村里老人讲, 这座牌坊是大清皇帝钦赐给张氏的。在张氏26岁那年,其夫李作棫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一儿一女及老父母。她毅然担起家庭的重担,发誓绝不改嫁,为公婆养老送终,培养儿女成才。

“张氏对待公婆比丈夫在世时还要尽心,早晚问安,奉茶端饭,直到把二老送终,传为一段佳话。同时,她省吃俭用,竭尽所能供养儿子李缝伦读书求仕。”54岁的孙延龙补充道,苦心人,天不负。李缝伦高中状元,在朝廷屡建奇功,连升四级任三品盐运使,统管甘肃西藏新疆等地盐政,张氏也终于苦尽甘来。因李缝伦之功,皇帝追授其父李作棫为正五品奉直大夫,御封其母张氏为五品宜人。”

咸丰八年,张氏去世,皇帝为褒奖其一生贤、孝、节、良,国库拨银两特赐建牌坊一座,这就是如今保存完好的张氏节孝牌坊。这一牌坊气势雄伟,一间二柱,石基砖砌,坊额由皇帝御笔钦赐,牌坊上保存下来的文字记录了张氏的过往。只是,牌坊外观曾遭人为损坏,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牌坊的浮雕镂刻亦极具特色,每一面、每一层的雕刻亦不同,雕刻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细细观察,才发现牌坊每一面都雕有人物、神兽、花鸟,但是图案并不雷同。排序看似颇有研究,但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好,文物考古专家能来我们村看看,在保护及挖掘文化价值方面给予一些专业意见。”是村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村民们传承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尽心培养子孙后代,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寨村保留着许多历史的印记。华丽精致的古院民居与绮丽多姿的自然风貌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收藏

举报

山西深藏不露的博物馆,馆藏中国少见的金代古墓戏曲砖雕,很是特色

特别喜欢太原这座城市,一方面因为和很多古城一样这里的游客不多,整体看起来极其原生态;另一方面在太原城内藏着不少古迹和博物馆,尤其是山西博物院更是当之无愧成为山西排名第一的博物馆,乃至在国内博物馆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或许因为鸟尊太过于有名,以至于很多人都往往忽略了山西博物院的其他精品展品,比如有些小众的戏曲故乡展厅其实同样藏着不少与众不同的文物

戏曲故乡展厅面积不大,却用戏台模型,戏曲人物俑以及壁画等给我们一次穿越古代的旅行,去领略中国戏曲之魅力,简直就是我逛过的戏曲专题展中最丰富的一处。

可以说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仪式,它们用歌舞和祝福来感恩神明赐予他们的食物和生活。

经历漫长的岁月后,这种宗教仪式渐渐的演变成古代的戏曲,这种戏曲相较于原始宗教仪式在形态上更多元,比如唱、念、做、打都是中国古代戏曲中常见的表现形式,直到如今这样的方式依然被传承下来。

当然如果你喜欢古迹的话,或许在山西不少的古村落中都可以发现古戏台的存在,比如高平市王报村金代的二郎庙戏台、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等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批戏台,而清代保存下来的戏台在山西境内更是多如牛毛,几乎是随处可见。

那么为何山西境内会出现如此多的古代戏台呢?而且这种数量几乎占据着中国古戏台的半壁江山

这种星罗棋布戏台的场景就不得不说到中国元代,这时期的戏曲文化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山西让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元代杂剧四大家中有3名是来自于山西,相对名气小一点的山西籍杂剧家更是数不胜数。

更为出名的则是《西厢记》的作者董解元也都是山西人士,如此浓厚的戏曲创作氛围,带动了当地百姓的戏曲欣赏能力,因而山西才会如此多的戏台,加之交通不便早前这些古建筑少有破坏,因此如今的山西境内能够看到如此多的古戏台也很符合常理,让山西为名副其实的戏曲故。

回归到山西博物院的戏曲展厅,进入展厅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些陶俑,大都为唐代的陶俑,这些着唐装的陶俑,手上拿着各种乐器,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在吹奏,可以看得出来应该为早期的戏曲形式。

中间部分为我们展示了山西境内戏台的模型,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金元时期的戏台都按照比例仿造出来,供那些时间不多不能亲临现场看的朋友观摩。

不过比戏台模型更为珍贵的则是,旁边那些从古墓出土的戏曲文物,尤其是砖雕、戏曲壁画更是其中最耀眼的光芒。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董明墓的金代戏台,整座戏台为仿木的歇山顶建筑,中间平台之上可以看到5个人物,这就是戏曲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俑,从左到右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正中的末泥为戏曲的主演。

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最可爱的角色副净,滑稽的表演形态一眼看到就很喜欢。

除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之外,整座戏台的建筑构件也同样非常逼真,东西各雕6扇格子门,其中点缀的花卉和人物装饰极其精美。难怪央视的国家宝藏曾经都还非常长长的时间去介绍这座古墓出土的戏台,可见其价值是如此之高。

相对小众一点的侯马出土的金代晚期砖雕墓同样见证着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细细来看看浮雕部分,中间夫妇端坐在厅堂里,两旁站立的男女应该是侍从。

对面的一个仿木建筑就是戏台,也就是表演的地方,戏台中的平台之上同样站立着副末、副净、装旦、装孤和末泥等角色。

当然除了戏台文物之外,山西博物院戏曲展厅中还可以看到不少壁画作品,尤其是仿临汾洪洞广胜寺水神庙中的元代戏曲壁画更是精妙绝伦,同样是研究和领略中国古代戏曲最佳实例。

总体而言,山西博物院的戏曲展厅规模不大,游客不多,可是小小的空间内却展示着中国戏曲的魅力,让喜欢人文的旅行者受益匪浅。(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