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

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荣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人瑰宝。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雪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铀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产品中“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老者过桥”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等世谓珍品。所产名贵钧瓷出口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2]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各朝代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1,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 月牙白钧瓷

月牙白钧瓷(2张)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如何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原材料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1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施釉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风格特征

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华禹钧瓷——谈钧瓷

余不懂钧瓷,平时亦缺少研究,仅以余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时,设有陶瓷科,亲睹各种制瓷烧瓷设备,以及学生实习作业情形,有时与卢技师畅谈时,故对钧 瓷烧制 ,略有皮毛知识 ,其实门外汉也。以门外汉谈钧 瓷、推测、说理、考证、势难正确,尚望陶瓷 专家 ,有以教我,则幸甚 !幸甚!

甲、钧瓷名称之由来及质疑

一、按朱琰陶说所载:“钧窑宋初所造 ,因禹州 昔号钧 台,钧 又讹作均,相沿已久”。

二、钧 瓷产禹州 ,因禹州 昔为钧 州 ,故称钧 瓷。

三、古钧与均通,诗曰:“侯既钧 ”、“射礼左右 钧”,“孟子钧是人也”皆同均义。

四、明神宗名翊钧 ,为避帝讳而称均。

五、误把湖北 之钧州 、当作河南 之钧 州 ,后发现湖北均州 不产瓷,河南 钧 州 产瓷器

按以上诸说,除第五项外,把均解作钧 ,理由似均牵强。很明显是犯了不熟悉地理之弊。钧 窑既系宋初所造 ,似不可能因阳翟有古迹钧 台而称钧 窑。以古迹而湮没县名之例,实不多见。而禹州 昔为钧 州 ,故称均瓷,此一说法,显又犯了把均州 当作钧 州 同一之弊。查禹州 古称栎,战国时方称阳翟 ,历代未变。至金太宗天会八年(宋高宗建炎四年),立刘豫为齐帝,升阳翟为颖顺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改颖顺郡为颖顺州 。金 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改颖顺州 为钧 州 ,以阳翟 旧有钧台故也(钧 台即禹之子启会诸候处)。钧州 领阳翟、新郑。明太祖洪武元年,省阳翟 入钧 州 。明神宗万历三年避帝讳 改钧 州 曰禹州 。明史地理志云 :“神宗讳 翊钧,钧 改为禹,因夏禹旧封地故也。”如是,则改称禹州之前,似不应称为均瓷。明神宗继位仅三年,即因避帝讳改钧州 为禹州 ,何能为避帝讳 把钧 称作均乎?其中有一项云:“古钧与均通。”强将钧 与均通,用在钧 瓷上,理由更牵强。金改阳翟为钧 州 ,明明曰:“以阳翟 旧有钧 台故也。”由此观之,诸项说法,俱属错误。惟有误把湖北均州 当作河南钧 州 ,此一发现才算正确 。总之,按朝代言,宋时在禹县所产之瓷,应称宋瓷,但当时自为应称为宋瓷,或别有名称,惜无文 献可资 证明。至于自金 朝改阳翟为钧 州 以后,所产瓷器,则称钧瓷,自不容置辨。再由产地讲,应把钧 州 所产之瓷,统称钧瓷,自不容置辩。再由产地讲,应把钧州所产之瓷,统称钧瓷,方为合理。但古董家却把驴肝、马肺、雨后晴及窖变(实在窖变,仍属青紫色之类)称为钧瓷,其他瓷器称为普通瓷或民用瓷,主要原因可能是钧 瓷与普通瓷烧制方法不同,普通瓷入窑烧一次即成,钧 瓷则不然,钧 瓷系先烧胎,胎烧成后,上釉入窑再烧而成,且釉药更异入古董家不论年代,凡是此种烧制方法 之瓷器,如青色、紫色、或深或浅,以及其他色泽,统名钧 瓷,反之,即不称钧 瓷也。

乙 、钧 瓷产地之考证

钧 瓷之产地在钧 州,后之禹州 ,今之禹县,前文已言之凿凿。但究竟出产在禹县何处耶?据《禹县县志》山志条记载有三处。

一、“禹州 西南偏西,距城有六十华里风翘山,其间有神后镇 ,今瓷场也。街市周褒有六、七里为西南剧镇 ,所作皆粗瓷,新钧 近日始兴。图书集成职方典,瓷器出禹州 神后山,按神后柏灵公庙,元延佑九年重修,创建 时间无可考,则瓷业之兴盛 久矣,但不逮古瓷远甚 。”

二、禹县城北,距城约二十五华里,有镇 曰 东张,今 曰八里村,亦曰 芭村,宋金 旧瓷场也。今尚产碗、缸、瓶、罐之类器物。县志载:“民国十二、三年至十七、八年间,村人伐土寻旧器,其五色彩釉,虽破碎,客争取之,岁获以千计。”且芭村北有地名麻地川者,其南有小阜,阜上旧有柏灵庙,陶人祠之,有元张克已所撰碑文 。碑文 略曰:“所居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 ,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拨萃,远方之人竟来兴贩,散而至四方者,不可胜计。爱自破宋之后,浮於颖蔡,达於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也。比者、冯亨、韩相敬等 ,诣门来告余曰:”我辈世业陶甄,有本镇德应候柏灵翁之庙,所敬之神,乃镇山土 神封德应候,祀以晋柏配享,林盖传 居人陶术者,顾兹殿宇严肃,积有年矣。闲闲公书额 在焉,于岁时致祭之余,我辈 欲 树一碑,烦先生为文 :一则表神明之功,二则彰官府更张之善政,可乎?余曰 :“文 则丙不能,乃心可谓为于敬神,而不忘其本,兼体上司之念,善 莫大焉。”时元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戌二月二十五日 。按元朝前后两建 至元年号,而后至元无丙戌。由此一段碑文 记载视之,岜村之有陶瓷 ,不自金朝始,不过自金朝而繁 盛,中经变乱而萧条。至元朝统一中国后,而又恢复昔白之繁 盛 ,且此处遗留 之碗罐 瓷片,到处皆是,但多为铅釉鸡骨白之类,青钧遗物甚少,传昔谓青钧 乃自神后传 入,故较晚较少耳。

三、禹县志记载 :“上二处所产钧 瓷,不逮古钧瓷远甚 ?古钧 瓷窑址,多在方山、涌水、蓝水滨。”查方山在禹县西少偏 北,距城约五十华里,南距涌水约六、七华里,涌水一名谷水,源出大雄山下,向东至涌泉(村名)始名涌水,再向下流至老官陈(村名)入颖水。蓝水出禹县文殊店(村名)西南,神后西北重岑 山。今名牛头山,山南库房沟,东径乾明山阴,再经数地与乌水合流,最后入郏县境,按方山及此二水东至文殊店,西至陈窑(隅山即汝境)南至牛头山,北至方山,中间面积约有两百余平方华里,至今此一大块地方,毫无陶窑遗迹可寻,古钧 窑遗址究在何处?不得而知!

又据禹县志物产志载:“神后瓷皆粗瓷也,而为民生饮食日 用品所不可离。以经商论,固不后于细瓷矣,其质粗,料皆土产,其工皆家户,其学之极易,其作之极速 ,其值 至廉 ,其销路之广 ,其常供数千人之役,其成庄周六七里之街而使 无财作力,有钱斗智,既富争时,神后一镇雄于全县村庄者,皆以制粗瓷故也。若新钧之兴,等 之奇货何居,非常业也。至岜村瓷则仿自金神后瓷,而岜村之碗,不出人问矣!比年岜村又新作瓷,亦皆就近取材,或与神后有代兴之望 。”现中共在禹县发掘 古钧 窑窑址有九十六处之多,后详述之。

丙、钧窑窑器之评鉴

一、田艺蘅 留 青日 札云:“钧 窑稍具诸色,光彩太露 ,器极大,今河南新改禹州 ,其器有菟 丝纹火焰青者。”

二、《博物要览》云:“钧州 窑有朱砂红葱 翠青者,俗 名鹦哥绿,茄皮紫者,红如胭脂,青如葱 绿,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名鼻涕 、猪 肝等 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浦,盆底甚 佳 。其他如坐墩、炉合、方瓶、罐 子、俱是黄色沙胚,故器质粗厚不佳。近年新烧,此窑皆宜兴沙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 者,但不耐用耳! ”

三、方以智 《通雅》云 :“钧 州 有五色窑,窑变则有之,报国寺观音像是也。”

四、洪洞 刘吉士 云 :“此窑变象, 在都 下曾一见之,庄严妙好,亦奇迹也。”

五、广州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禹州 所造 ,禹州 昔号钧 台,钧 讹作均,相沿久矣。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 。有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 绿,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者,有紫青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世人往往 尊视此种。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 皮釉亦属后者。故兼紫斑者居多,细平釉有斑者绝少也。”又云:“钧 瓷厚而润,若蝎泪之成堆者,惟纯色者,混而且匀,釉中多蟹爪纹,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 色,乃真物也。伪 者,釉薄而不匀,其色非偏于蓝,则偏 于灰,与纯天然色迥异,无釉露胎之处,亦不呈羊肝色,纵有之,亦是先抹后烧者也。”又云:“钧瓷与之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钧 瓷厚而匀,元瓷厚而重,钧瓷之胎之釉皆细,元瓷之胎皆粗,均瓷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 。元瓷之釉,浓处或起条纹,浅处有时仍见水痕。”又云:“钧 窑之天青色,肆人呼为月白,盖广之雨过天晴也,紫釉而蚯蚓走泥者殆不如月白而能莹 润。然人往往重紫而轻月白,所为病者非耶?”又云:“钧 窑之釉扪之甚 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下者,谓之泪痕,屈曲盘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 窑之特点也。广窑之瓷,扪之甚 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 片,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色也。钧 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又云:“钧 窑紫钧 最为浓丽,为古今所艳称,初制 较浓,有类长熟之葡萄,后则近鲜,有类开透之玫瑰,故有葡萄 紫玫瑰 等 名也。全瓷纯紫者,近已不易见,未叶蓝紫相兼成垂泪纹,出尉蓝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询异无也。元瓷成鱼、蝠、蝶等 形,釉能深入骨胎,故亦可贵 。至明迄清仿钧 之品,如涂涂附。大抵浅紫者,尚可形似,而深紫色,渺不可追 ,或者紫中发红,或者紫中发黑,殆非正紫矣。”又云:“钧 窑器底有横镌数字,直镌 数字,上罩以芝麻酱 釉者,尤为稀世之珍。”又云:“钧 窑杯式瘦莲大,名曰子杯,全紫者不易一见,泪痕者,近亦同与拱壁 ,即元明所仿,亦殊足列。”又云:“花分别以钧窑为 最佳,其座为莲盆,有园者,有海棠 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壁 ,盖钧 之可贵 极矣。均盆与莲盆,其底必有数目 字,紫红者单数,青紫者双数,盖盆底与座其有识别,易于配合,不致混乱凿柄故也。”

六、 清秘密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钧 瓷不兴褒。”

除上述诸家对钧 瓷品鉴记载外,尚有许多记载 与钧 瓷有关,但不能一一枚举,而且重复之处甚 多。仅就以上所载,即可看出对钧瓷褒多于贬,更可看出钧 瓷釉质色泽价值 之梗慨矣。余对以上诸家之评鉴 ,有赞成者,有不敢苟同者。

第一、钧 瓷颜色 本有五种以上,不过最令人欣赏者,当推窑变,玫瑰 紫、葱青、天蓝诸色。即瓷器专书所载之驴肝、马肺、雨 后晴等 类耳。尤其 《博物要览》所述,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假者,简直不通!吾人应晓百里不员粗之道理。宜兴距禹州千里以上,古时运输困难,焉能由宜兴运沙土 至禹州 耶?如宜兴砂土能运,则江西景德镇之瓷土 ,宜能运矣。

第二、广州 许之蘅《饮流斋说瓷》,钧 瓷有真伪,鉴别 之法,亦欠正确。盖古窑匠烧瓷,釉药成份无一定把握火候亦然,故釉药有厚有薄,色泽有深有浅,绝不能以此辨别真伪。谈钧 瓷釉胎与元瓷釉胎之区别 方法 ,亦有问题。盖钧瓷乃专一之名词 ,时间 虽有先后,名钧 瓷则一也。如按时间 分,则有宋钧 (暂称,或称古钧)金钧、元钧 、明钧 。何能有钧 窑(所谓钧 窑,即可能宋钧 与金钧)与元钧 之分。不似景德镇窑瓷有年号,有彩色,有花纹之不同,容易区分开。但真正研究有素之专家,可就色泽及瓷片碴口 颜色 分之,较为准确,然实不易!大凡新烧之瓷,多光芒太露 ,古瓷以储存时间 久,受空气氧化影响,瓷质发生变化 ,光芒已 退,视之扪之,均甚 莹 润。如从土中掘出,亦非常 莹润 。再就其区分法,云钧 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更是所见不广,盖广窑之蓝,正仿钧 之雨过天青而。

第三、谈窑器者,往往 以紫、汝、官、哥、定按次论列,而钧 瓷不与焉!钧 瓷既不列等 ,何以有广窑仿钧 ?雍正仿钧 ?或曰:“钧瓷美观也。”美观即好瓷无疑 。另有记载 :“谓物之美 者,以釉质、手工、时代、三者为最重要”的是高论,吾则曰:火候一项更为重要。盖火候乃决定烧成瓷器一大关键,因吾国古时候无温度计,烧窑全凭烧空师傅 之经验,所以有烧窑专门师傅 ,一般窑匠不能为之。

丁、新钧产生之过程

新钧 之产生,当自禹州 知州 曹广权始,曹广权湖南 长沙人,有清举人,乃一饱学之士。虽处戊戌政变之后,然其思想 及作法,仍力走维新变法之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来禹,光绪三十一年乙已孟秋,以东游日本 告去,其在禹知州 任内,设学堂,计有甲种蚕桑学堂、师范学堂 、蒙童小学各一所,以启迪民智,并开煤矿、烧瓷器而发展地方实业(注)。以禹州 呈出产瓷器,但质粗不佳 ,曾在禹州 州 衙门东连家堂旁空地建 窑,并聘江西 景德镇音乐会民匠来禹,从事改良。惜禹州 瓷土质粗,内含铁质及其他杂质甚 多,改良失败!但恢复 烧制 钧 瓷有很大成就。据禹县县志记载:”因钧 瓷烧制之法,失传 已 久。神后窑匠卢天福,经曹广 权告以各陶书所述之法,细心钻研,采料配釉。久之始成,以充古瓷,射 重利,其技甚 秘,传 其弟天恩。久之渐泄,能者日多,新钧 名于世。泰西赛 会,亦估善价,天福所赐也,但窑变之烧法,外人仍不得而知。“当时曹广权以所烧钧 瓷较好者,呈送清廷、现故宫博物院 存有此物。曹广权去禹,城内窑址封闭,而神后卢氏兄弟相继经营此业。民国十八年余出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学校原有蚕桑 、织染两科。为改良禹县瓷器,并发展钧 瓷,乃增设陶瓷一科,并聘卢天福、天恩子侄 光东、光华,先后任陶瓷 技师,在学校后院建筑 瓷窑,前院设立工厂除学生 烧制陶瓷 技术外,并加授陶瓷学、釉药学,以灌输学生 陶瓷科学新知识 。余二年后去职,一年后又回任,出产新品不少,稍有成绩。不久余任别职而去,后数易校长,终以禹县神 后为瓷器出产集中地。为改良瓷器,仍以将学校迁神后为宜,遂迁神后焉。据闻卢氏弟兄将烧制 窑变之法公开,于是大量生产,且开展览会,广为宣传 ,以扩大经营。卢氏窑变之成品,红色多为散开状;此乃卢光华之手艺。卢光东所烧窑变,不论紫、绿多园环形状,此二人不同处。

戊、 余目睹之数种钧瓷

兹就禹县几处庙宇叙起。禹县城隍庙之大殿戏楼,所用屋瓦、屋脊、兽头、宝瓶等,其色多为铜绿色,或黄色或兰色或芝麻酱色,而戏楼屋脊之宝瓶,中间为铜绿,边沿为黄色,瓶甚 高大,书“明隆庆年造。”查隆庆为穆宗年号,乃神宗万历之皇父,当为明钧无疑 。禹县文庙之大殿屋瓦屋脊色泽与城隍庙相似,建 造 时间,亦相去不远,而怀庆会馆屋瓦瓷色则不然,其瓷色均为孔雀绿,一名鹦哥绿,色泽鲜艳,无与论比,尤其雨后视之,真是光彩夺目。禹县万寿宫内之老君 洞 屋脊之立鸟,亦鹦哥 绿。余六十三年游 法国时,在一古董店内,又见到同形同色之立鸟一座,不禁又勾起余任职禹县师校筹备委员会负责建 校时,在屋脊上拆下鹦 哥绿立鸟 之回忆 。禹县万寿宫之药王店,兽头一对,色为茄皮紫,亦真钧 也。禹县教肓局存有宝瓶一座,后移存民众教肓馆,此物乃禹县北门内迎壁 上之宝瓶,被人盗 卖,经发觉后,县府派人追 回者,该 宝瓶形似欧州 之皇冠,作方圆形,高约五六十公分,其平面为芝麻 酱 色,棱角处则为黄色或蓝绿等 色,光彩美丽 ,瓷质莹润,诚所谓五彩钧 瓷也。民国十七年禹县城北苌庄,农人掘土 ,得花瓶一座,被 人检举,县府追 出充公,后捐与禹县师范学校,学校出售与古董商,得数百金 。此瓶高约五十公分,为一白底釉而绘有红、黄、绿三色花卉,古董家称为素三彩,白底釉且呈现珍珠光芒,古董家称之为银片,乃瓷器久埋地下,釉药发生变化 ,露出表面。在美 国华盛顿 博物馆 亦见到几支白色瓶子,亦呈现珍珠 兴芒,但无彩煞费苦心,形式较为朴掘 。其他在别处尚见到花瓶、笔洗、花浇之钧 器,颜色 有朱砂红、天青色或青钧 紫斑,青钧 绿斑之窑变。更见到古钧 瓷碗,形式笨掘,釉呈灰色者,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古董家及仕 宦之家,收藏之钧 器紫色花瓶,青色花瓶,高有二尺许者,亦数见之。

己、柴窑、汝窑、官窑与钧 窑有无关系 之探讨

柴窑、据钱塘梁同书所著古窑器考载:柴窑产后周,世宗所烧,以其姓故名,后周都汴梁,出北地河南 郑州,其地本宜陶也。宋官窑亦起于汴。汝以河南所辖之州 。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 当日青瓷器式。世宗批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 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 条环玩具,益难得而贵 重之也。《陶说》第二:“后周柴窑,柴世宗所制,故曰 柴窑。”《南窑笔记》,“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失火,玻璃、玛瑙诸金石 烧作一条,因合作釉,其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 于汝州 ,资值 千金 。”上二说俱无官文 书,可资 证明 。且汴亦无烧瓷遗迹,查郑州 不产瓷,许多历史家均推测出自禹县,因禹县有瓷窑,且禹县原为阳翟,后五代时一度属郑州 ,所为柴瓷产郑州 者,或本此欤?

汝窑、汝瓷产汝州 自不待言,但产汝州 何处?实有探讨 之必要。查汝州 志,汝州 圣天里在治理州 东北乡,共十七村,与产瓷有关者,有梁洼、碗沟两村,碗沟今已 不产瓷,而梁洼,仍产大黑碗,俗 名栲栳,可能与产汝瓷有关(中共发掘有汝窑遗址 ,无资 料不能写出)该两村向东不过十余华里,即郏县之谒主沟(村名,乃姚期 马武谒见刘秀而得名,有产瓷遗迹,谒主沟距禹县神后亦十余华里。且谒主沟之北,神后之西北陈窑,隔山即是汝境。如此,则汝州 产瓷之地,与禹县产瓷之神后,相距不会超过三十华里。钧 瓷烧制之成品,虽与汝瓷不同,但不能不受影响耳!今中共亦云:“神后窑与临汝窑隔山相望,同享盛 誉。”后详。

官窑;《陶说》记载 :“宋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 曰官窑。”《留 青日札》曰:“纹色上白而薄如纸者,亚于汝、其价亦然。《博物要览》云 :”官窑器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釉灰色,色之不足者也。言官窑宋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 。“《南窑札记》云 :”柴汝观(宋大观政和年间制造 。“哥、定、龙泉、宣、成、嘉 、万 宋明十大名窑,盖以诸窑器丰制 ,命官专督者,俱名官窑,其钧 瓷厂官不在十大官窑之内。”但设官督造 其例则一,所有言宋政和间京师自制烧造 ,俱不可靠,而且汴京无遗迹可寻。近中共在禹县城内八卦洞 附近连家堂及钧 台,发现古宫博物院 长冯某,曾赴禹县察 看,并撰文 谓:“早就怀疑官窑在禹县,今果然。”当余任禹县职业学校校长 时,卢技师曾告 余曰:“官窑者,与民窑之分也,官窑并非在大内所制造 。”所言当时虽无文献可证,但证诸南空札记,及中共所发现,所言并非毫无根据 。

庚、古钧 窑遗址 、钧 瓷之新发现

余以七十一年赴美 ,在华盛顿 博物馆 阅中共刊物文物 ,内有中共河南 省博物院赵青云,所撰之《河南 禹县钧 台窑址的发掘 》一文 ,文 曰 :“禹县位河南 的中部,是钧 瓷的故乡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瓷乡进行 多次的调查,发现了九十六处窑址,采集了大量标本 。尤其在禹县城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 附近 (以下单称钧 台窑址。)其烧 造规模 和产品质量 ,均为禹县之冠,近两年来,河南 文物工作者,对钧 瓷窑址,进行 了全面钻探 和重点发掘,根据 钻探 材料 ,该 窑址东西长约一千一百余米,南北宽约三百五十米,总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米,堆积层在一米左右 ,厚达两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瓷业之盛 。在这遗迹发现大批窑具、瓷器、釉药、材料和砖瓦等 建筑 材料 。窑址内尚见有钧 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 瓷和禹县岜村类白底黑花民用瓷。通过 探 钻、发掘 的资料,使 我们对该窑的烧造时代、产品种类及其特征,窑场的性质 ,和钧 窑的烧造工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次发掘的窑共十一座,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其中长方形比较少见,这种窑呈横长方形,北部有并列的双乳火膛,仅留 有园气孔,直径为二十二厘 米,西火膛留 有火门,上面还有方形烟囱。在窑后壁中间和两角处,共有三个扇面形烟囱。这种瓷窑在烧造 过程 中,利用氧化焰转还原焰,对复杂的钧 窑窑变,有特殊的功效。这种的瓷器产品,种类繁多,造 形复杂,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钧 瓷窑变,有的红紫相映,达到了光彩夺目的程度。钧瓷的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造型有各类花盘、盆奁。式样有癸花式、海棠式、莲花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还有出戟尊、敛口尊、碗盘、炉、钵、鼓镫冼及高足碗等 。这些瓷器特点 ,胎质坚厚,细腻致密、造型端庄规整 ,釉色光亮浑厚。一般器物的底部是满 釉盆类底系刷釉,器表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盆数底足。按照器形大小排列,井然有序、并刻有一到十的汉字编号,这编号数字的发现。解决了瓷器研究者,多年来对钧 瓷编号的争论。这处窑址除钧 瓷产品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汝瓷、天目瓷、白底黑花民用瓷等 。在汝瓷主要以印花为主,也有光素无纹者,印花瓷中的图案,计有花草、水浪、游鱼等 。该处窑址,出土的影 青瓷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出土的影青瓷碗,不仅质细、胎薄、造型秀丽、而且明亮湿润 ,青色雅 淡。清人《南窑笔记》载:“曾有北宋钧州 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认为钧窖的产品在北宋已有几种器型,但也有其他记载,认为窑以地名、按钧 州 之名始于金 大定二十四年(公元一一八四年)窑以钧 名,也当起自金 统治 时期 。(前面在钧 瓷名称之由来及质疑 一章,余即主此说)从这些发掘材料 看,钧 瓷创于北宋初期 ,其早期 的产品种类繁 多,质量 较精,特别在禹县西南三十公里的神后一带,瓷窑密集,烧造技术精良,器物的釉色和形制 都 好,与隔山相望的临汝窑的产品,有着同等 的声誉。其中尤以刘家门的产品、工艺水平最高。就我所见到的各种器物,釉质大多细润,釉色以天青为主,也有葱 绿、月 白、和带有江紫斑窑变,器底均挂 满釉,釉色达到了“光彩夺目”的程度 ,钧 窑铜 红釉烧造 的成功 ,是我国古代工人在烧 造瓷工艺主面的一种创新,至于玫瑰紫、海棠 红、茄 皮紫、鸡血红和鹦绿等 多种窑变,亦为当时其他窑口所不及。这种特点 ,正是钧 窑独特的成就。北宋钧窑的兴起,当然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从这处窑址的堆积情况 ,也可以推测出来,宋初的产品较精,但产品有限,到了北宋晚期 ,由于金兵南下,黄河北岸的许多窑口,已落金人之手,大河以南的产品,就畅销汴京许洛一带,同时北宋政府为了皇室的需要,对钧 瓷派职官进行 监烧,并设官窑为皇室制造 瓷器。这样钧 瓷的生产,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在窑址处发现的用钧 瓷制的“宣和元宝”钱模,这一发现,向我们揭示了钧 瓷兴盛 之日 ,大约在徽宗时期 。”

按以上中共公布资料,余有几项说明 :

一古 钧 窑遗址 在八卦 洞 附近 一层,须加研讨。

子、在八卦洞 附近 ,所谓附近 ,实在即连家堂 也。想不言连家堂 ,而言八卦洞附近者,可能避免迷信之名词耳!其实八卦 洞 在北门内康家拐,连家堂在城东北隅,两 地相距约一千五百公尺之遥。特加说明 ,以供研究 古钧 窑遗址 者之参考。但有一点值得重视者,即所发现之许多美 好古钧 器,非后人所易仿造 。

丑、在城北门内,距北城门约有五百公尺古钧 台,亦发现有古钧窑遗址 。今该文 不分八卦洞 与古钧台统称钧 台遗址 。其实钧台真正地址,在城南约十五华里,有地名钧 台坡,乃在钧 台下故名。此处乃后人为纪念古迹而兴建 ,台不甚 高大,高不过三公尺半,面积亦三公尺多见方,周围 砌以砖石 之土 堂 ,下有拱门可供出入。所谓钧 台,即夏台也。乃夏启会诸候处,亦夏桀 囚商汤处,清未知州 宫国勋为该台拱门撰 一对联,文曰:“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横额 书“古钧 台”三字。台后有屋数楹,右方乃一大空院,建有禹王庙及汤王庙,今 已废 ,故地方人士名之曰龙庭,在此处钻探情形如何?未加详述,无法评断。

二、该 文物 内特别提出神后之产品种类繁 多,质量 较精,与隔山相望 之临汝窑产品,有同等 之声誉 ,此与余所言钧窑和汝窑有地缘关系 相吻合,文 中述及刘家门窑的产品,水平最高,刘家门在神后何处?离家日 久,地名不熟。该文亦未写出。

三、余前面曾写明,据专家记载 ,禹县北宋初已 产瓷,故禹县古瓷,不能统名钧 瓷。名钧 瓷则应自金 改阳翟为钧州 始。该 文物所言,正合余意,该文 物并写明北宋时,宋室已派人临督 烧造 ,且已 设官窑为皇室烧造 瓷器,益证明钧 瓷前期 即官窑也。

说明本文 引用资料 有三:

甲、根据前人所撰 各种陶瓷 书所载钧 瓷部份,摘录数条,加以研讨。虽然各书记载常犯互相抄袭之弊 ,雷同之处甚 多,然理论亦有相反者。但除此之外,亦别无资料可供选择。

乙、引用禹县县志及汝州 志有关陶瓷部分,禹县志记载 较多,汝州 记载 甚略,虽然 如是,但亦有帮助耳。

丙、引用大陆部分资料 ,而大陆资料虽为中共所撰述,余想为研究 历史 文化 ,应与政治思想 分开。况此地下资料,乃为先民遗产。

“注”曹广权任禹州 知州 时,开煤矿、烧瓷器、设学堂,引起一些守旧民众反感 ,于是编歌 谣以辱之。其谣词 为“曹广权不要脸,先打煤窑后烧碗,”当时地方举人王棼林,思想亦新,帮肋曹广权推行新政,一些守旧民众一并反对,故歌谣有下两句,“王棼林不是人,先扒庙后扒神。”

游览钧瓷文化园,感受钧瓷“国际范”

游览钧瓷文化园,感受钧瓷“国际范”

“进入神垕山,先看钧瓷园,预知镇中事,园内了解全。”

一句道出了神垕钧瓷文化主题公园的地位,它可谓作为神垕古镇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存在。为了更好地了解钧瓷文化,河南财大赴禹州市弘扬传统文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前往钧瓷文化主题公园去感受钧瓷文化,了解古镇历史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依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于世。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文化园中所呈现出来的钧瓷使实践队员们大开眼界。

日渐成熟 走向国际

近年来,钧瓷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艺品,成为参与重要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高端礼品。队员们在文化园里看到了许多藏品,如:献礼祖国六十华诞的鼎盛华夏;被联合国总部收藏的四海升平;以及东盟博览会国礼丰尊、海宴鼎、珠联璧合等国粹作品。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勇图谈到为何选择钧瓷作为国礼时说:“钧瓷不仅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瓷,而且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丰富的窑变神韵从某种意义上传达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多极化国际环境中,古老的中国所坚持的那种厚重质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博鳌亚洲论坛所要向世界传达的信息不谋而合。”可见,钧瓷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正在走向国际,顺应国际,彰显非凡的价值与意义。

感受魅力 中华自信

进入新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了解到中华文化,而要做到这些,前提就是,我们要对我们自身的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本次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在感受到钧瓷文化同时,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正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动力。

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 钧瓷古镇在哪里

1. 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

1、神垕古镇。2、朱仙镇。3、赊店古镇。

4、荆紫关镇

第一个首先是神垕古镇,位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是国家4A级景区,无需门票,里面有伯灵翁庙、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老街等众多古迹,先后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第二个是朱仙镇,位于开封市西南部,明清时期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全国“四大名镇”,在2006年就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曾经以年画闻名遐迩,朱仙镇古战场、启封故城遗址、岳飞点将台、新石器时代早期灰坑遗址、大石桥等文物古迹皆在此。

第三个是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2014年获得全国十大“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荣誉,清朝时为河南省四大名镇(朱仙镇、回郭镇、荆紫关镇)之一,尤其是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繁荣于现代,伴随着数千年华夏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的赊店老酒,更是被人们熟知。

第四个是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有荆紫关古建筑群、法海禅寺、明清一条街、古关门等众多历史遗迹。

2. 钧瓷古镇在哪里

一. 郭亮村

许多人都知道挂壁公路郭亮村,村子位于新乡市,坐落在1700米的悬崖之上,四周更是被高山围绕。在村子修路之前,这里完全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为了方便下山,也为了摆脱贫困,村民自发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1300米的石洞,正是这条通道,将村子和外面的世界连通起来,也让郭亮村闻名全国。

地处深山中,郭亮村周围的环境和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村中向四周望,触目所及都是高山悬崖,地势险峻而景色优美。尤其到了春天,群山变绿,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而沿着山体开凿的挂壁公路更是其中一道无与伦比的景象。

二. 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景区,是明清以来晋商经过此路往来山西河南的重要停靠休息之处。云台山的好风光在整个河南都有有名的,这里山石秀丽,外旷内幽,一草一木一石都徜徉在大自然的温润中。

位于景区中的村子为这份自然美景又添加了几分历史人文气息。村子不大,游人稀少,村中的民居全部为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格外有生活气息。

三. 地坑村

地坑村是一个建在地下的村落,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从远处看,整个村子只有围墙不见房屋,却能听到人们的说话声,听到鸡鸣犬吠声,走近才会发现房屋居然就在脚下,相当神奇

地坑村的房屋外形类似窑洞,布局有些像北京的四合院,庭院方正,四周建房舍。虽然表面看起来粗糙简陋,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房屋居住起来冬暖夏凉。这样的村落,在整个中国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

四. 朝阳村

朝阳村位于太行山天路中心地段,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一个小山村。朝阳村的名字起得名副其实,总让人觉得这里是最早看到旭日初升的村落。太行山景色雄奇壮美、风光绮丽多姿,整个村庄依照山势错落分布在悬崖峭壁之上,沿着村子外缘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让 人不由心惊胆战。

村内的民居是太行山中常见的石头屋,古朴笨拙,有种未经世事的原始味道。秀美险峻的风光和古朴的村落在游客眼中难得一见,对村中的人们来说却是家常,真有种走入别人的“诗和远方”之感。

3. 钧瓷故乡在哪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地方,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文化方面,自具一格!河南省汝州市,是历史名瓷汝瓷砖的发源地,独特的制作工艺,至今还让人以拥有汝瓷而为荣。河南省禹州市,不仅是禹帝的家乡,也是钧瓷的出产地,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家财万贯,不敌钧瓷一片,可见钧瓷在人们心中有多珍贵!

4. 钧瓷之都在哪个镇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5. 河南钧瓷产地古镇

2016年度钧瓷界十大最具影响力钧瓷作品及作者(厂家):

  1、《太平有象》 孔家钧窑

  2、《洪福齐天》 大宋官窑

  3、《富贵鸡》 苗家钧窑

  4、《良渚•飞碟》 张金伟

  5、《荷口半月瓶》 孔春生

  6、《达摩哺雀尊》 李 明

  7、《无极》 刘志军

  8、《万山红遍•蝶恋花》 刘红生

  9、《祥龙鼎》 苗见旭

  10、《钧瓷煮茶壶》 李向阳

6. 神垕古镇钧瓷文化

应该是景德镇钧瓷贵因为名气大

7. 神垕古镇钧瓷简介

应该是开放。

神垕开放时间

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

开放时间:全天(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8. 神垕古镇孔家钧窑

肯定是 孔家钧窑 还有 荣昌钧瓷仿 星航钧窑 这几个都是禹州非常好的 他们老板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经常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宾 还是博鳌亚洲论坛的指定礼品 不过买的时候一定要打听仔细了 现在仿品太多 最好去他们的专营店

9. 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朱仙镇

朱仙镇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位于祥符区城镇西南部,距离开封15公里,南接尉氏县,东临祥符区范村乡、万隆乡和大李庄乡,北接仙人庄,西临西姜寨。朱仙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业发达,是豫东 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全国“四大名镇”。

洛邑古城

被誉为“中原渡口”的洛邑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项目一期分布在洛邑古城东南角。该项目东至新街,西至金业路,南至南护城河,北至中州东路,总规划面积系1360亩,总投资逾人民币127亿元。开发周期约10年,项目分为四期,首期规划建设面积280亩。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观光区。

安阳古城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安阳历史悠久,第一个城当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后是盘庚迁殷之殷都城。自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奉拔魏宁新中(今安阳城东20多公里的汤阴县故城一带),更名为安阳,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城,安阳城于是称邺,为相州。此后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南阳古城

南阳古城,即古宛城/建国前的南阳城。古宛城为夏,周、秦历朝兴建,两汉时代盛极一时,距今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夏朝时代南阳曾作为夏朝的都城,西汉时南阳为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曾作为陪都为中国第二大城市,汉末时期一跃为天下第一大城市。在明代,曾经重修和兴建,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

赊店古镇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是一个依水而建、依商而兴、依信义而繁荣的古老县镇,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尤以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社旗山陕会馆景区”闻名天下,“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清末的记载言: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境”;又言:“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商业繁盛远胜于淅川城。

神垕镇

神垕镇,隶属河南省禹州市,位于禹州市西南部。神垕镇的主要特色是钧瓷文化及千年古镇。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神垕,其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诗句美誉。 神垕古镇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北舞渡镇

舞渡是中州历史名镇,原名北舞镇,古称定陵镇,是周代东不羹国所在地(镇西有故城)。北舞渡镇早在明清时期,就素有“水旱码头”、“小汉口”、“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是豫中货物集散地“中州名镇”。北舞渡文化源远流长,镇辖内名胜古迹12处,诱引文人墨客、商贾艺人云集。另有樊哙庙、中国第一当铺等名胜古迹更加重了北舞渡的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荥镇

古荥镇历史上是著名的荥阳 城,早在公元前3000~5000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公元前六、七世纪,郑国在此建设古城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道。公元前204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决战于此,是兵家必争之地。名胜古迹有古荥阳城遗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纪公庙、周苛庙、城隍庙、孔氏家庙及风景优美的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大河庄园等。

10. 钧瓷之乡在哪里

腐竹之乡建安区、中原花木之乡鄢陵县、钧瓷之乡禹州市、发展中的建安区、烟叶之国襄城县、工业强县长葛市、东城区、高新区、魏都区

11. 哪里被誉为中国的钧瓷之都

1、曹魏古城

这座古城是许昌政府为了弘扬三国文化而打造的,气势恢宏,虽不如传统古建筑那般有年头,但也修建的古色古香十分有意境。是一个感受三国文化的好去处。

游客如果初次到许昌游览,建议晚上来曹魏古城,因为这里的夜色很壮观,衬着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墙头飘扬的旗子,会让人有种回到三国的错觉。

2、春秋楼

春秋楼之所以叫“春秋楼”,还真和“春秋”两字有关系。这里是曾经关羽夜读《春秋》的地方。春秋楼值得看的一点,就是里面有一座特别大的关羽铜像,如果你正好是关羽的粉丝,不要错过这里哦。

春秋楼其实就在许昌市中心文庙附近,据说当年关羽投降后,曹操就为其建了这座春秋楼作为住处,这里说是一个楼,但是其实也是分为几部分的,有两栋主楼和很多副楼,其建筑很精致,里面还有一个小园林,可以说是三国爱好者们的最佳打卡地了!

3、灞陵桥景区

这里是传说中关羽辞曹挑袍处,现在灞陵桥旁边还有一块《汉武帝挑袍处》的石碑,诉说着那年的历史。

灞陵桥景区除了灞陵桥,还有关帝庙和古典园林共三部分景点。其中这里的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庙之一,很有看头!

4、曹丞相府

许昌的曹丞相府,是在当年曹操生活的原址上重建的,这里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游客可以在现代科技交互的先进技术中,深度体验三国故事和文化。

要注意景区里面有个藏兵洞,能够看到暗道陷阱和运兵的状态,很有趣!

5、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位于禹州西南30公里处,其名字很特别,这个垕字是读作“hou”,厚重的意思,始建于宋代,也算是一个千年古镇了,当时这里的瓷器非常出名,其钧瓷更是号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比江西的景德镇古窑名气还大。

这里是国礼钧瓷的诞生地,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风格古镇,浑厚而沧桑。这里有着“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的昔日繁华,曾经“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除了是钧瓷之都,还被誉称为“唯一活着的古镇”。神垕古镇由东西南北四个寨门组成,砖墙建筑,在这里你不用懂历史,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6、大鸿寨景区

大鸿寨又名卧佛山,位于素有”夏都、瓷都、药都”之称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西北边陲鸠山镇境内。因黄帝重臣大鸿氏在此筑寨安民而得名,素有”华夏第一寨”之美誉,拥有”莲城屋脊”、禹州”众山之祖”之称。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十佳生态文明景区,中国三大红叶观赏基地、河南省钻石智慧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红叶谷、情人谷、天蓬桥、烽王台、一线天、水帘洞、龙泉寺、樊梨花台等著名景点。

7、文峰塔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塔,位于许昌市魏都区文峰街道文峰北路510号,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该塔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通高51.3米。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塔类建筑发源于佛教,文峰塔还常常带有佛教信仰的因素,所以这是一座风水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风水塔。文峰塔造型精美、结构谨严,呈平面八角形。“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对于许昌人而言,它也许是凝聚着特殊情感信息的一个标志。反映着厚重许昌的历史进程。

8、许昌市科技馆

2019年许昌市科技馆正式开馆,科技馆总面积1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7500平方米,共有上下三层,每层都是一个主展区。主要功能有科普展教、科技交流、科技实践活动、科普影视娱乐等,这座既现代又充满科技感的大型建筑,自开馆以来就散发着迷人的色彩, 也让许昌市民对它充满了期待。

许昌市科技馆外形富有科技感,中国红与科技灰色组成的色调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梦幻般的造型,还成为上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图之一。

9、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

鄢陵县鄢陵花木博览园,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包括蜡梅文化展区、生态科普展示区、热带植物盆景展示区、休闲度假区、游乐区、系列景观区等十三大功能区域。

许昌市鄢陵县,素有“花都”之美誉,曾经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尤其是鄢陵腊梅久负盛名,素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称。

10、鄢陵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

鄢陵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许昌市鄢陵县花海大道西段,规划占地5000亩;是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着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先后举办“中原首届百花仙子大赛”、“大型花车巡游”、“乘坐直升机观花海”、“乘坐热气球观花海”、“百人婚礼”、“春节花市”、“郁金香文化节”、“鄢陵首届美食节”、“彩虹跑”、“风车节”、“第十七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分会场”、“蝴蝶文化节”等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