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仁和看攀西大裂谷的自然风光!
攀西大裂谷,是与东非大裂谷齐名的地质景观,经过3 亿7 千万年构造运动形成,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仁和区地处攀西大裂谷腹心地带,这里可以登临大黑山原始森林,可以去营盘山探寻古军营遗址仁,可以去看岩神山的岩峰峻秀、满山碧翠,可以去去宝鼎生态旅游区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到海拔2920 米揽云入怀
2920 米,是仁和区境内的最高海拔数据,此乃务本乡大黑山的海拔高度。登临大黑山,拥白云入怀;在白云停栖的崖顶,将天地自然尽收胸怀。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漫步闲游石林奇景、探龙洞幽涧、赏乌拉桃花、听古国传说。心融山水,情归自然。
大黑山小石林(李学智 摄)
大黑山为省级森林公园,与攀枝花市区隔江相望,近1900 米的高差,使这里立体气候显著;山上植被丰富,既有高大的树木,也有各种花卉,使这里空气清新,可谓天然的“氧吧”。不仅如此,这里晨观日出云海耀千峰,暮赏晚霞依山伴云回。若是晴日,可见千山如黛万山紫,夜里可赏百里钢城万家灯火;即便雨时,细雨蒙蒙隐群峰。因此,大黑山成为攀枝花的“后花园”,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
登大黑山,可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循道而上。若选择北面上山,要从仁和出发,穿过攀枝花市中心炳草岗,一路北行,过江盘山而上,途经瓜子坪、兰尖矿山来到务本乡葩地村、乌拉村,一路绿树掩映,村舍俨然。乌拉以种植大片桃林而被誉为“桃花源”。每年春天,这里都要举办“桃花节”,成为花城人赏花游春的最佳去处。这里不仅有桃,还有樱桃、油桃、核桃,所以在这里可以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晒阳,一年四季尽享田园生活。
大黑山秋韵(周毅 摄)
沿山而上,森林的气息逐渐浓烈起来。来到垭口,满眼皆是参天的树木。向远处望去,攀枝花市中心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攀枝花电视塔也雄踞大黑山,担负着全市电视节目的转播任务。
过电视塔,再行数里,便可见到一处小石林。这里怪石嶙峋,有的犹如展翅飞翔的雄鹰,有的犹如海豚,最神奇的还是小石林的天窗,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变得那么有灵性。来到一个小山包,顺着山脊望去,是隆起的菩萨岩,像一个昂起的龙头,与山脊相连,似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南面,如层层梯田处是兰尖矿山;远望,沿金沙江两岸而建的百里钢城,雄伟壮观;回首西望,傲立群峰的是海拔2920 米的老鹰岩,其上松林密布。
这里还生长着一种阔叶树,它会自然长出一个个直径为三厘米左右的圆球,甚为独特。后山还有郁郁葱葱的箭竹林,时常还会有高山杜鹃花装扮这里的美丽。登山望远,感天高地远,欲揽云入怀、邀风同醉,当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臣服于自己脚下时,给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营盘山探古军营遗址
在攀枝花,以“营”命名的山有很多,得胜营、先锋营、保安营等,并雄踞高地,傲然耸立,俨然就是一座座攻防兼守的天然屏障。这与历史上在此处留存下来的古军营文化有关。在仁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位于啊喇彝族乡境内的营盘山古军营遗址了。
“如此庞大、完整、壮观的古军营遗址,在全省、全国也是少见的甚至是罕见的……”2004 年12 月,在攀枝花市举行的“攀枝花古军营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几十位专家、学者、文物管理有关部门对啊喇得胜营盘山古军营遗址进行研讨,有如下几种观点:一为“诸葛营”,认为是1700 多年前,诸葛亮率蜀汉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西南时所筑的军营;二为“孟获营”,认为是孟获为了对抗诸葛亮大军而筑的军营;三为“蛮子营”,认为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为避祸搬至此居住而筑的寨子;四为“官军营”,认为是古代官军为征剿这一带的叛乱者而筑的军营;五为“草寇营”,认为是古代绿林好汉占山为王后所筑的营寨。虽无定论,却让人对远逝的烽火岁月生出无数遐想。
在攀枝花,以“营”命名的山有很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仁和啊喇彝族乡境内的营盘山古军营遗址(刘志林 摄)
沿着山道,一路跋涉,沿途苍松耸立,杂树丛生。来到遗址处,虽然历尽岁月沧桑,仍然可见到东、西寨门和U 形壕沟、烽火台。烽火台在遗址两面,圆形,四周有水沟环绕,直径约18 米,高约2 米。整个烽火台形状完整,尽管岁月流逝,树木林立,杂草丛生,但其形状、水沟、高台还清晰可见。U形壕沟卧于寨门前,沟深不足2米,宽约2米。
距离烽火台约50 米的地方,便是西寨门。寨门,高约3米,乱石垒成,相当坚固。进得西寨门,观者的感受还沉浸于寨门的威严之中时,迎面的寨墙却不得不使你更为惊奇:寨墙与寨门相连,由西向东,延伸而去。寨墙高约3 米、宽约3 米,坚固厚实,约500 多米长,或蹦或跳,或奔或跑,也不用担心会跌落。环顾左右,枯木横卧,古树参天。沿险要地势,从寨墙上畅快步行,抬头观山望景,远处是云南方山营盘山和攀枝花保安营飞机场,不禁为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感慨,也对远逝的烽火岁月生出无限的怀想。
幽峰叠翠 岩神山
山因城而威仪,城因山而旖旎。仁和城区之郊,有一名山, 曰岩神,于城区远眺,但见岩峰峻秀,满山碧翠。
有人说岩神山是“仁和的青城山”,皆因一个“幽”字。这里植被丰富,绿树耸翠,山花烂漫。岩神山由数峰环抱而成,主峰海拔1900 米,同仁和坝子相比,高差近800 米,形成具有明显差异的立体气候,清幽、凉爽,在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的攀枝花来说,是一处特别的存在。
岩神山岩峰矗立,危壁绝嶂(徐海涛 摄)
正面仰观,岩神山如一尊弥勒佛,正襟围坐,笑容可掬,纵览群山,但见奇峰险峻,峰峦起伏,确为秀山峻峰。岩神山的各方山势不同:北部锯齿状蜒蜒岩顶,峭壁连天;东南部到山顶多是百米石壁,地势陡峻,绝壁上羊肠小道蜿蜒,攀援而上大有惊心动魄之感;半山的森林深处隐藏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构成许多盆景式的精巧景观。于山脚拾阶而上,沿途风景宜人,约半个小时,便来到一壁数十丈高的石崖,谓莲花崖。据说,过去这岩崖上会绽放出美丽的莲花,故得名。
崖壁之上,倚有一寺庙,名曰普陀寺,约90 平方米,供奉有观世音、弥勒佛等神像。柱堂以红绿为主,点以金彩,雕龙画凤,重檐飞角,据说该寺庙已有近百年历史。
岩神山崖壁之上,倚有一寺庙,名曰普陀寺(徐海涛 摄)
于望景楼俯瞰,可观仁和城区坝子,云雾缭绕间,渡仁西线如一根纤细的带子,穿城区而过,楼群林立,绿荫环绕,仁和新城在阳光烟霞间益加美丽。岩神山独特的地理结构、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岩峰叠翠”“云霞雾霭”“日出夕照”“神莲异彩”等自然景观。而“民众对垒天生营”“天神惩鼠”等传说,则为岩神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为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岩神山已被攀枝花市、仁和区列为重点开发旅游项目。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岩神山百花禅修及康养旅游度假基地”,一个集“健康养老、生态养心、运动养生、商务会展、体闲旅游、花卉景观、果蔬培育、中药养生养老保健”等八大旅游产品为一体的康养旅游新景区将呈现于游客面前。
宝鼎 花香猕猴乐
宝鼎生态旅游区位于仁和区太平乡境内,这里既可醉看花海群芳漾心田,亦能与猴嬉闹,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驱车沿着前进镇乡村道路前行,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阴云盘山,雾气渐重,气温也逐渐下降,四下还飘散雨点,夹杂在山风里。越往高处走,雾气越重,白茫茫的一片,从枝叶间飘散过来。穿过浓雾,即进入了宝鼎生态旅游区。这边风光大异,竟是一片晴朗的景象。青山明了,树色清新,淡淡的浓雾消散游移,恰似一幅写意空灵的山水佳作。
宝鼎生态旅游区以百合花闻名遐迩,每年仁和区都要在此举办“宝鼎百合花节”。百合花盛放时节,尚未见花,就能从山风中闻出花香的味道,淡淡地醉人。闻香而行,一路有绽放的杂色野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或红或白,或黄或紫,一片片地静伏在缓坡峦岗上,远远看去,像一匹匹色彩炫目的锦缎静铺飘落。走过白色的百合花海,便又可看到黄色的百合花群,还有红色的百合花簇……这是花的世界,这是花的海洋,百合花以不同的色泽完美这自然之作。
在旅游区除了赏花,还可以观猴。“看,猴子!”有人叫了一声。果然,只见一群猕猴在林木间跳动、腾跃、嬉闹。大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蕉、瓜子、花生等物,猴群立时围拢了过来,边叫边围抢食物,一点都不怕生人。阳光下,猕猴跳跃的身影生动了一方风景,活跃了这片山谷。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演绎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图。
宝鼎山上的猕猴生动了一方风景,活跃了这片山谷(杨渝 摄)
最初,这里仅有数十只野生猕猴。自从这里被列入生态旅游区后,开发区明确专人喂养照看。经过短短数年,这里的猕猴由数十只迅速发展到三百余只,并成为旅游区的重要旅游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与它们同戏、同乐。
放牧心情,我们与山水同醉;放牧心情,我们与自然共乐。而在宝鼎生态旅游区,我们除了感受到自然、清凉,更能领悟到天地万物的相依相偎,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
策划/ 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宣传部、四川画报
撰文/ 二水
编辑/肖蓉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2017年9月特刊
《这里仁和 康养胜地》
这里,是一江隔两省的川滇结合部的美丽之城;
这里,地处攀西大裂谷的腹心地带;
这里,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
这里,阳光充沛、生态宜居;
这里,政治“达”远、和谐共享;
这里,经济“融”通、聚散有道;
这里,生态“乐”游、和合之美;
这里,创新“变”化、生生不息。
这里,是攀西璀璨闪耀的新城明珠;
这里,将引领人们进入对一座城市的体验化解读时代。
想与我们一起解读这座城市?
请持续关注“四川画报”微信公众号系列专题:《这里仁和 康养胜地》。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为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使用以上图片,请联系工作人员。联系人:邓女士。电话:028-82009100转821.
Hash:f5ce8aa4d7a87ec8580335391d5578b6d66751a7
声明:此文由 四川画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