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庙会之药王庙的由来

吉林山药王庙是一座十分知名的庙宇。它的前身是坐落在德胜门外(一说为柴草市)的“三皇庙”。三皇庙被焚毁后又重建于北山,更名为“药王庙”。山下原三皇庙创建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北山药王庙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毁,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吉林将军宗室都尔嘉“率属捐资”重修被火焚毁的药王庙,竖《重修药王庙碑》,并题“生民永赖”匾额以志,自此药王庙便有了二百多年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据笔者考证,药王庙从始建、焚毁,到易地复建,又焚毁,再复建,历经坎坷,至今仍屹立于山巅,其中固然有着深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但考其主要因素,应与那一时期的吉林中药业密切相关。

吉林中药业的发端是从人参贸易开始的。我国发现和利用人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上古之时,神农尝百草,医百疾,已发现上党人参。秦汉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历来是东北各部族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贡品。明代之后,由于人参资源渐趋枯竭,人参不仅作为养生疗疾的珍品备受青睐,也成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进入到药材贸易的行列中。

吉林城地处东北地域的居中位置,是管辖东北大部区域的吉林将军驻地。由于吉林城为松花江等水域水上运输的总枢纽,又处于辖区内主要驿路的交汇处,因而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中心。加之吉林盛产人参、毛皮、烟麻等多种土特产品,也使这座城市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吉林城交易市场中,以人参的经销最为著名。自康熙之后,东北野山参的产量日益减少,而市场需求则与日俱增,人参贸易一直比较旺盛。为垄断人参的生产和贸易,清廷在吉林城设立了官参局和“乌金行”(人参行)。“刨夫”(挖参人)交足官参后,可在人参行进行交易。人参行交易的合法化,也引发了民营药业的发展。由于吉林城交通便捷,外地商人又多,所以许多私采之参也往往在此交易。除人参行交易外,民间经营主要在诸多的山货庄(栈)进行。这些山货庄多半不搞加工,只是零收整批,卖给来自关内各地的外埠商客,一些大的货庄也直接到关内贩卖。随着城内外药材经营品种、数量的不断拓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吉林城的药材经营商改变了单个、分散的“人自为战”的行业经营状态,组成了闻名关内外的商帮——“关东药材帮”(以下简称“关东帮”)。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关东帮的名称见之于河北省祁州(现安国市)药材市场。

祁州药市,据文献所载,远自宋朝建中元年到咸淳年间(1101年至1265年)已有药材市场的雏形,明永乐、万历年间中成药和加工切药已盛销市场,清雍正年间,药市成为关东特产药品与西北各地药材交流的总汇市场,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清雍正年间,曾有人作赋称:“年年两会(即庙会),冬初春季,百货辐辏,商贾云集。药材集山海之产,布帛尽东南之美,皮服来岛夷而贩口西……”(《安国药王庙》)由此可见其规模之盛和影响之广。“河北政协文史资料”对于关东帮的介绍较为详尽:“来祁州的商人‘省自为帮’,总计共有京通卫帮、山西帮、亳州帮等十三帮。其中关东帮为一大帮,居十三帮首位,包括东北及朝鲜的药商不下四五百户,较大的字号有永德和、保和、世一堂等。关东帮主要来货有老山参、黄芪、虎骨、黄檗木通、胆草、木贼、党参防风等,数量巨大,动以万计。每届会期,由关外来祁州的镖车络绎不绝,延长数里,当地居民称之为‘关东大车’。该帮采货也很多,每届庙期收货总额几占全庙来货的大半,所买品种,多属南货,如川贝、白术、元胡等。”除此之外,关东帮中影响最大的药商卜氏家族,还长期担任祁州药市管理机构“安客堂”的主管,并且“声誉最著”,由此可见关东帮的经济实力和在祁州药市的影响与地位。

如前所述,北山药王庙始有初建,后有焚后重建,而城内诸多庙宇并未有几座焚后重建的幸运,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通过爬梳有限的史料并参考赵友三先生的考论,认为,修建药王庙除了民众对医药之神的信仰和官府倡导外,其主要因素是吉林药商们的影响和推动。其立论依据有三点:

其一,祁州药王庙会的影响。祁州药王庙供奉的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唯一受过皇封的药王邳彤。据说此人不仅神于医道,能疗百疾,还能显灵,说是唯有药王在此,药材才有味,才治病,药商因而顶礼膜拜,趋之若鹜。祁州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为庙会的“正日子”。届时,十三帮药商团体齐聚参拜,鸣放礼炮,吹奏鼓乐,以示富有和对药王的虔诚。吉林药商年复一年地奔波于吉祁两地经商贩药,难免将祁州奉祀药王庙、崇尚邳彤和以四月二十八为药王生日的习尚带到吉林城。

其二,行业神崇拜的驱动。行业神,又称行业保护神或祖师爷,是从业者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利益,并与行业特征有一定关联的神灵。中国历来没有统一的全民共同信仰的宗教,行业神崇拜的是远古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泛神观念,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普遍遵循“有一物则有一物之神”,从而化为三百六十行皆有保护神。敬神的功利目的是祈福禳灾和团结约束同业同帮,因而各业都十分敬重本行祖师。如北山玉皇阁内老郎殿供奉着梨园祖师爷唐明皇李隆基,迎恩门(现临江门)外山神庙供奉釆参人的保护神孙良(一说为他的牌位),原河南街东头原有铁、木、靴、皮四行所建的祖师庙,供奉着太上老君、公输子、罗真人、蒙恬真人等有九位之多。医药界自古以来也有本行业的祖师,各地普遍合祀伏羲、神农、黄帝三位药皇和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等。吉林城的关东药材帮诞生于清代,而明清时期正是行业神崇拜的鼎盛时期,也是行业组织供奉行业神空前兴盛时期。吉林城药商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主导了修建药王庙。

其三,药商经济实力的体现。经过康雍乾三朝盛世的发展,吉林的经济呈现了初步的繁荣。吉林省城“人烟溱聚”“百货鳞集”已成为“边外七镇”之首和区域的贸易中心,以特产人参领衔的药材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与宁古塔、盛京并列的三大集散地之一。关东药材帮的形成,促进了药材的南北交流,也涌现出以祁州卜家和船厂牛家为代表的、以经营人参等土特产起家的商贾富户。家居祁州的卜氏家族以雄厚的实力,在吉林城设庄经营,大进大出,深购远销。他们收买的大宗人参,每次动辄几千包,并常年在营口设庄批售,其所设分号不下数十家,成为在吉林城有名的药商大户。船厂牛家创始人牛金玉,以挖参、淘金起家,发展到常年雇佣300余条船往返天津上海等地贩运人参等吉林土特产,在城内设药庄,经营地产药材,并在黄泥河设“棒槌营”,种植人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后来,牛家在全国各地所设分号达三百余处,成为吉林城的首富。

吉林的土特产成就了药材商,药材商的实力撑起了吉林城经济的半边天。可以想见,有官府的倡导在前,有百姓的祈愿在后,药商们必能慷慨解囊,共襄盛举了——这也是药王庙会兴盛不衰的原因。

编辑 曲静

Hash:bac710457f9a70e14d2469475078f10550e40216

声明:此文由 江城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