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龙尾上的家乡

作者:陈养利

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的家乡在骊山脚下,旧社会曾名重宁堡就是现在的陈沟村,从我们村往西看便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米粮川吧,而我们陈沟村祖祖辈辈便生活在骊山边上,可能因为有几条沟壑而取名陈沟吧,后辈不得而知。从陈沟村往东到渭南山西都依山傍水,有渭南塬,零口源之传说,全部黄土,有百米之高,恰似一条㔫撗卧在秦岭脚下,陈沟村正好在龙尾之上,村南相距数里便是临潼县城,著名的华清池就在临潼县城中,往北便是陇海铁路,还有那川流不息的渭河,往西是临潼火车站,一个曾经繁华似锦的地方,现在车站还保持原来的模样,只因火车提速和交通格局改变而停运,雄伟的古建筑还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现在随着开发步骤的加快,与临潼新城和陈沟村连成一片。往东是108国道,日夜汽车一辆接一辆,东来西去运输忙,过公路是现在的古地新村,也就是秦陵搏物院周围搬迁的群众在邻村砖房村又形成一个大村庄,再往东就是世界著名的秦俑馆,那里出土的秦俑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

再往北便是滔滔的渭河向东日夜奔流,由于城市地快速发展,站在龙尾上北望,陇海铁路从容地穿过,连霍高速路上汽车总是首尾相连,渭北工业开发区灯火通明,一幅万马奔腾的景象,临潼在中国地图上那么小,龙尾上的家乡陈沟更是在省地图上才有标著,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里却气壮山河!

村北有个碾子,十里八乡闻名,但谁也不知道碾盘那块巨石是怎么来的,它直径在2.5m,厚约1m,难道从骊山边运来?不可能,因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没有交通工具,那木车和长绳根本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唯一的来源就是陈沟村南那条河,绕村经西往北面的渭河流去,它起源于骊山风王沟,平日里只是小溪,却源源不断,一旦大雨倾盆,河里就涨水,波浪滔天,山里的原木,巨石就翻滚而至,声震四方,浪花飞溅,涛涛水声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这就是巨石的来源吧,石匠把巨石凿成碾石,再安放在村中,中间立一柱,旁边一碌碡便是碾子,一根木棍与箥枷相联,驴拉,人推都可,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碾米,砸玉米糁,只可惜农业社解散后,土地下户,人盖房把它拆了!

城门前有个三人才能抱完的老皂角树,那是全村人茶余饭后聊天的地方,古老的树见证了陈沟村过去悠久的岁月,树上的老皂角不时地掉下来,供人们洗衣之用,那里也是儿童的乐园,追逐,嘻笑,还有那秦腔的吼声。

陈沟人民风淳扑,人人守着田地,离县城几里地却无人去做些生意,却祖祖辈辈酷爱做火蛋灯笼卖,从何时起已无法考证,但陈沟的灯笼是远近闻名的,有陈沟的灯笼,焦家的蜡。多少年了,大家却不知道,一到腊月,各家各户便都去京愈沟买做灯笼的原材枓,剩下的便是老婆孩了热炕头,几代人都忙,捏的捏,糊的糊,一地的灯笼,通红通红的真家火蛋,好一派红火的景象,配上灯笼底,用细铁丝连好,灯笼就做成了。

过去人卖灯笼用架子车,独轮推车,自行车,而现在是三轻摩托车,电动车,附近的集镇凡卖火蛋灯笼的大多是陈沟人。

改革的春风是家乡陈沟变化很大,开发区把村南的土地征用,高耸入云的高层盖到村边上,过去的城墙消失了,水泥路修到各家各户门前,快成了城中村,但依然在龙尾上。

— END —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陈养利,骊山办陈沟村陈沟组人,乡村医生,行医多年,主要研究烧伤治疗。

临潼之窗•原创征集长期有效,喜欢原创的小伙伴们,快快投稿吧!

❤ 投稿文章发至邮箱:851574016@qq.com;

❤ 联系电话:13669297291;(同微信)

❤ 小编在线时间:周日至周四,8:30-17:30

Hash:6f9990c4f7f0830a27aa609b2750e395f3180fb6

声明:此文由 临潼之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