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二三十年前的写生画里,藏着老松陵的记忆,快来看看你认得几个?

五十年代出生于松陵的我,对江南这一小镇始终充满着温馨感恩之心,除了这是生我养我的血脉之地外,这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角落都会让我心醉留恋,让我魂牵梦绕。那时的松陵和其它江南古镇一样,浸淫在安逸、祥和、宁静的氛围里。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但小镇上的生活比起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还是显得较为富庶的。

前些日子搬家,在整理东西的时候,一大包我当年的写生美术作品被翻了出来。这些旧作品随着我六次搬家都没忍心扔掉,因为作品里存放着我年轻时的梦想追求和辛勤汗水。抚摸着这些习作,望着色彩依旧亮丽的画面,心中不由感慨万千,思绪随着张张画面的翻动,一幅幅仿佛昨天的景象,在我的脑海里迅速展现出来……。由于当年没有相机,那些旧时的风景也随着改造渐渐消失,所以望着作品中留下的景物,不由勾起我对往事的追忆。

从小受大哥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画画。就是在下放农村的五年艰苦岁月里,我也没有放弃对美术的追求,坚持自学绘画,给农民画素描,对农村风景进行写生,苦练基本功,并报名参加了苏州桃坞职工业余学校学习。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我时常与高中好友谢元明、朱蒙背着画夹结伴穿梭在松陵镇上和周边农村,进行写生绘画。

那时的松陵,恬静宜人,风貌依旧,街道建筑、小巷小弄几乎与民国后期格局一样,没有大的改动。错落有致的房屋,布满沧桑的路面,别具一格的造型,地标明显的建筑,小桥流水人家,萌芽般的新房等等,都是我写生描绘的对象。对于画画者来讲,这些江南特有的物景,足以当作我们天然的教材。我放弃休息,放弃玩耍,我在汲取艺术养料的同时,也无意间为当年的松陵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实物写照,这些写生画真实的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松陵影子。

◆◆下面以简述的形式,追溯当年作画的情景和今天的变化。

运河之畔的吴江轮船码头,曾经承担过吴江主要交通职能的主要站点,是百姓出行的必选地,也是京杭运河、苏申苏震航线的重要码头之一,在上世纪中发挥着重要的航运码头作用。在1980年的11月16日的那一天下午,我走过高高的三里桥,来到运河拐弯处,面对河对面不远的轮船码头,我坐在河边上,画笔醮着运河水,用笔墨记录下了轮船码头的此情此景。而今,吴江轮船码头己成历史,码头旧址也成了运河景观公园,它那曾繁忙的经历永远定格在了画中。

▲吴江轮船码头

当年西城门外,是我写生的主要场地之一。那里的西门电灌站是城外的地标性建筑,电灌站不仅为松陵西片区域提供着农田灌溉,二条向西(现双板桥路)、向北(现鲈乡北路)的渠道也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红红的房子,配上周围绿绿的田野,这样的搭配,绝对是写生的好素材。如今旧红房仍在,但周边己是车水马龙,面貌焕然一新;向北的渠道也拓展为今天的鲈乡北路。二幅作品分别画于1981年6月14日和1979年10月13日。

▲西门电灌站

▲西门渠道,现为鲈乡北路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吴江轧钢厂曾风骚一时,能进入该厂工作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一个目标。1979年7月22日的这天,我和画友尝试着深入到火热的工厂炼钢车间,体会那奔腾的铁流和劳动者的汗水,在高温陪伴下,我画下了多幅难忘的景象。现在旧址上耸立着吴江人民医院的新大楼,昔日那钢花飞舞的壮景,只能留在松陵人的记忆里了。

▲吴江轧钢厂

街景在写生中是一个重要描绘对象,江南民宅那特有的建筑造型和斑驳的色彩,给了我无限的艺术挥洒空间。中山街是一条松陵主要而繁华的大街,站在中山北门口回望城里,别有一番风味。作于1983年8月11日的这幅画里,左侧是原松陵镇镇政府旧址,画的右侧是红枫造纸厂门面。中山街北门口的风貌跃然纸上,令人回味。缘于原大会堂的缘故,庙前街和中山街这一区域,一直是镇上的热闹中心。特别是庙前街在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曾一度成为城中小菜场集散地,使得这里人气更为聚增。作品画于1979年10月,画中右侧就是庙前街上的玻璃钢顶棚。

▲北门口看中山街

▲庙前街

北门街是松陵镇上的三大商业集散地之一,是城北居民的商业圈,那里有酒店、茶馆、肉店、烟杂店、酱油店、煤球店、理发店等等店铺,更有松陵唯一的孵坊商店。由于不远处有轮船码头的缘故,这里也成了进城的通道,图为1983年8月10日的北门大街,以及北门杨家桥一景。同样,北门城门东侧通余浜河边的一幢民国建筑,也是风格迥异。该洋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青砖白墙,临街水泥帖面,置有拱形门、窗,墙面上帖有水稻等农作物图案,它是庞山湖农场的办公楼。据传,日本鬼子侵占吴江时,这里曾驻过警备司令部。洋房前一条清澈小河通余浜,倒映着西洋式的建筑风貌。作品画于1981年10月25日。如今洋房被列为吴江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街一景

▲北门杨家桥与民宅

▲通余浜民国建筑

20世纪80年代初,松陵公园采取了公办民助、各单位集资在园内新建了当时唯一的儿童乐园,在乐园内还立了碑记。面对新景观,1982年5月31日我拿起画笔,写下了我对乐园的片刻记忆,而今这里是息楼南侧的临时演出场地。下塘街的卜家弄,是镇上众多弄堂中一条很有味道的小弄,对于绘画者而言,其色彩、造型、环境等是很适合写生的弄堂。在1980年10月19日的下午,我坐在弄口,细心的描绘了此情此景。现弄堂已拆,在弄的北面新建了停车场。

▲儿童乐园

▲下塘街卜家弄

江南水乡离不开桥的陪衬,各种桥梁也为水乡增添了另一种记忆中的坐标。同样,桥也成为了美术爱好者写生的对象。松陵油车桥原名叫碓坊桥,横跨西塘河(旧称东濠河、七里塘)只因在桥东侧曾有过榨油坊,故得名。碓坊桥初建无考。到清顺治(1644~1661)初时重建木桥。康熙四十二年(1703)改为石桥,上有桥联:十里烟波通蠡市,三秋风月饱鲈乡。后来桥又废。到上世纪70年代时,只有木桥一座,此桥高高的,窄窄的,桥上没有扶栏,胆小的人是很难走过去的。我写生的日期是1978年9月3日,如今油车桥在旧桥的南面。那时的公路桥也是一大特色,此桥位于现吴江人民医院东侧227省道上,画于1981年8月15日。

▲油车桥

▲轧钢厂处公路桥

松陵最著名的桥为垂虹桥,只惜在1967年5月2日倒塌,在其后的日子里,东端残存的多个桥孔一直作为通向吴江中学的道路路面,这一段桥孔路段,给许多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于1980年5月在桥的北侧一家东升木材加工厂处,对存留下的垂虹桥桥孔进行写生作画。后来这里建成了“垂虹景区”,陈旧的桥孔也修葺一新,再也见不到原味的垂虹桥了。

▲垂虹桥东堍残存桥孔

除了镇上,附近石里、新华、东升、吴模等农村风景也是我常常涉及的题材,因而也多少记录了一点松陵农村变化痕迹。当年新华大队一个打谷场与小桥的地方,如今是吴江宾馆门前,写于1981年5月20日。当年石里七队的地方,现为仲英大道与双板桥的交汇处,我在双板桥路盛世名门的位置上画小河西的一个砖瓦制作棚,写于1979年10月,如今那里是流虹苑小区。还有一幅,如今是连新村小区一景,画于1981年6月2日。

▲新华队的打谷场与小桥

▲石里七队制砖棚

▲农舍

还有一幅单色黑白线描作品,描绘对象是盛家厍的吴家港与新桥河交汇处的民宅建筑风貌,以简洁装饰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情画,作品画于1986年10月。

▲吴家港与新河桥交汇处的民宅和泰安

回首往事,早年松陵的作品虽然画了不少,有些也没一一列出。但平心而论,那时我还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学,写生水平也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很幼稚,全是凭爱好坚持了多年。那时除了色彩写生,还练了素描、速写等基本功,甚至深入农户为农民画素描,深入车站码头画速写。现在我们通过这些写生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去感受松陵老城的风情,去体会那个年代的松陵缩影。也许我们都会怀旧,都会在心中勾勒出一幅自己童年的画卷和熟悉的老屋。红豆最相思,相思似春色。如今,这些旧画在无言地叙说着松陵的一段历史,撩拨着我一辈人的心境。

时过迁境,昔日的松陵小镇也变成了今天的吴江经济重镇。随着城市改造、撤县设市、撤市设区等变化,七八十年代的松陵旧貌几乎没有了,旧时松陵只能留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当年无意间的写生作品,成为了一段写实历史。它将原汁原味地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松陵。

【征稿启事】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Hash:113a67c8b475d45cc9d89ed547a32f447dbb2814

声明:此文由 吴江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