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丽的中国传统村落,福建建宁杨家居然美丽到这个份上,杨家名人辈出,亮瞎了我的眼。

中国传统村落、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上坪 上坪村是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建宁县北部溪源乡境内,西与江西黎川县相接壤,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全村仅一“杨”姓,聚族而居,辖六个村民小组,154户,668人,土地面积18432亩,其中传统街区面积 1平方公里。

上坪历史悠久。自上坪杨氏始迁祖杨感遁之祖父达圣公随闽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州,因闽王王审知失政(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杨感遁再由福州迁到上坪肇基以来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名门汉太尉(关西夫子)杨震之后的杨感遁承祖训,在上坪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明清两朝,建宁至江西的一条官道从上坪经过,上坪成为建宁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建宁和江西之间的重要中转站,上坪迅速繁华起来。

上坪古建文化厚重。现存26幢古建筑中,最早的建于宋代,大多为明、清及民国前期建筑。典型古建有七叶衍祥牌坊、杨氏家届、社祖庙、古学堂、大夫第、司马第、古香园、得水园、赵公庙等。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均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深远。

“大夫第“,一般是指古时士大夫或文职官员的私宅,建筑等级高,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草庐,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显赫地位的象征。

上坪大夫第位于村中心点,为奉直大夫杨登瀛所建。大夫第门楼为砖石结构,砖雕技法精湛,“瓜瓞绵绵、花开富贵”等图案栩栩如生,“大夫第”三个字刚劲有力,具有皇家风范。民国初,大夫第在一次大火中被毁,县仅留门楼。据传,当年,水都村有一家夫妻被人谋杀,知县大人来此办案,借用大夫第法堂审案,房屋主人没有料到私宅不能用于作法堂,事隔不久就毁于一场火灾

进入“大夫第”一拐三折,主体结构为三进制,含三个大厅有两个天井,主屋两侧有旁楼,房间数十间,四周是半米厚四米高的围墙。站在大夫第的废墟上,依稀可见当时大夫第的繁华和富丽。

上坪环境优美。上坪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四周梯田层层。村口有“四象迎宾”、村中有“七伴月星”、村后有“双龙戏珠”等独特地理景观,以及官帽石、三牲田、里层石、外层石、古槐树、古树林,处处清新脱俗,婀娜多姿。

上坪人杰地灵。杨氏自杨感遁公始至今已在上坪繁衍37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明、清、民国时期,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四品以上两位,4位官拜大夫。

乾隆至道光年间,上坪村有四位官拜大夫,分别为:

杨宽健:字观国,嘉庆癸亥年赐封昭武大夫。

杨信巨:字洪声,嘉庆癸亥年诰封都尉昭武大夫。

杨信绩:字功成,道光六年覃恩诰赠奉直大夫

杨敏本:字立之、登瀛,覃恩加二级,褒封二代,诰受奉直大夫。

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有柱、梁、枋、楼等几部分构成。它多建在陵墓、祠堂、署衙、园林等处,甚至街巷、村口。从建筑作用来分,牌坊可分为标志坊、功德坊、节烈坊。上坪“七叶衍祥”牌坊系功德坊中的一种——人瑞坊,又称“五代同堂牌坊,位于上坪村夜合山的驿道关口上,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现为省级文保单位。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结构,中门上下三层,左右五楼,高8.76米、宽6.98米,既不用钉,也不用铆,由花岗岩大理石镶嵌而成。牌坊上层立四根浮雕间柱,额枋中立“圣旨”二字碑,中层额枋书“七叶衍祥”,下层额枋书“旌表列赠太学生儒林郎杨宽卫之配宋氏年八旬一五代同堂坊”字样。牌坊上层“圣旨”两旁和左右间各层额枋分别为时任闽浙总督、福建布政使、邵武知府、建宁知县、建宁县教谕、训导官等各级官员的题证词。牌坊左右间三、四、五楼侧脊镶嵌各种寓意深远的吉祥兽。

上坪“七叶衍祥”牌坊是为表彰监生儒林郎杨宽卫的妻子宋氏所建。据杨氏家谱记载和牌坊额枋内容,宋氏生自京兆(古为长安雍州)名门,六岁进入关西望族杨家,从小就乖巧懂事,长大后知书达理,嫁于杨宽卫后更是贤淑有加。宋氏八十一岁时五代同堂。时任建宁知县丁文焘在牌坊额枋中这样介绍她:查看得寿妇杨宋氏嫁于关西望族,生自京兆名门,相夫子而淑水承欢,奉尊章而茝蘭,尽职鹿车共挽,克俭克勤,鸿案相莊,宜家宜室,以故萱帏集庆,蘭砌呈祥……。宋氏美德传遍四方。经层层上报,道光皇帝恩准,上坪杨氏奉旨建造了这座古朴典雅、气宇轩昂的石牌坊

杨家学堂

杨家学堂位于村落两溪交汇处。学堂设在此处是有讲究的:两溪合抱全村,汇集村口,聚水处聚才(财)也,寓意培养人才之地,所以上坪杨氏先祖选择此地作为学堂。学堂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前有石柱门楼,主体建筑为二进制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房屋四周筑有围墙;正房部分分别为明间、次间、梢间,前方左右分列厢房,中为天井,中砌垂带踏跺,以上地面全为三合土捣筑,冬暖夏凉;天井由青石板铺砌,与厢房相接的为中堂。整座建筑均为杉木结构。

学堂为四房先祖早鸡公所建。早鸡公腰缠万贯,他捐资助学,特地留一块田叫助学田,收的田租用于奖励学业有成者。正厅挂有“读圣贤书、立修奇志” “ 中恕待人圣贤学问、包容律己宰相经纶”、“何必位致公卿足光宗祖、果能家传孝友亦耀门楣”、“落花啼鸟潇洒文章、齐月光风昌明世界”、“文章起风毛、孝友传家国。”等五副楹联,其中“读圣贤书、立修奇志”系大理学家朱熹题写。在早鸡公的倡导下,上坪村一时人才辈出,当时,就出现了文武秀才十几位。

上坪关西杨氏现存家庙(宗祠)位于村水口处,与社祖庙隔河对面而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25平方米,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家庙布局层次分明,从上到下依次为神龛、正堂、中堂、天井、下堂、山门花表、操场。神龛正中依序竖立“左昭右穆、第一始迁祖杨感遁公老府君之神位、始祖汉太尉关西夫子杨伯起(杨震)公府君之位,十五世祖道苓列妣列考宗亲之位,列祖列妣”。正、中堂四壁上杨氏家训之“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尤具特色的是家庙山门华表。华表建造形式十分讲究、内容丰富、文化底蕴厚重。

关西杨氏自始迁祖杨感遁在上坪开基立业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感遁公虽为避世隐居,但仍不忘继承先祖遗志,崇文尚学,以读圣贤书为传家之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上坪杨氏世代裔孙。明、清、民国时期,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二品两位,4位官拜大夫。上坪杨氏一时成为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

古 香 园

古人建造大宅第,花园必不可少。古香园是欣木公花了白银万两所建。花园中原有一轩一台一池一亭,可看戏、可下棋、可赏花草鱼,亭台楼阁隐没于花丛之中,回廊曲折,真山真水给古香园增添了灵气。古香园建筑十分气派华丽,据说,当年两兄弟分家,宁可要这家园子也不要座落在茶坑、分水一带的36个山头的山田产。

上坪杨氏家庙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山门正门上方额枋“杨氏家庙”四字苍劲有力,左额画“唐竹(禄足)双庆”右额画“鹤寿松龄”。左右侧门上方额枋 “爱亲”、“敬长”,与堂上“忠孝廉节”对应。左右侧墙檐有“花开富贵、四喜登梅、孔雀开屏、傲霜秋菊”壁彩画。正门两侧还有 “龙凤呈祥”、 “多子多福”等寄意深远的砖雕图案以及木雕门当。山门前操场竖立一对拴马石柱,尽显上坪杨氏不凡的历史。

家庙或者说宗祠不仅是一个家族祭祀祖先、商议宗族大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家族精神寄托的共同家园,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宗祠是乡愁港湾,是游子梦里的天堂。上坪杨氏宗祠几经重建和修复,不知凝固着多少杨氏先辈们的心血和汗水。第二十五代上坪杨氏裔孙宽岩公是初修族谱的发起人和主要实施者。他把修谱和宗祠建设作为立身职责,甚至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以宗祠建设。

他在完成初修族谱后这样对他的后代说:“虽然谱之事成矣,祠而将设于何年,列祖在天之灵,其亦默相我后人也。”怀揣着强烈的宗族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泰岩公又全身心投入宗祠建设之中。据杨氏家族史料记载:泰岩公与家族其他商议在本村横段建设宗祠。历经几年,宗祠建设花费千金,正待竣工告成,切因“地脉”不吉,毁于一旦,全族无不痛心疾首。又越二十余年,杨氏先辈英亮公继承先辈泰岩公遗志,另选现址,与族人协力劻囊,宗祠终于于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大功告成。

司马第

上坪司马第与大夫第、古香园相邻,是儒林郎直隶州同知信匡公杨德元的府第。司马第仅存门楼,其余建筑为民国后期建,宅内两边已建一色木屋民居,中间一小街,牌楼前有一古井,一小巷。杨氏后裔至今珍藏着 “岁进士”、“孝友可风”、“乐善好施”、“诒香草堂”的牌匾,匾上的题字苍劲飘逸,足见功夫,均是当时的朝庭大臣所赠。匾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堪称一流,从中可见当时杨家的忠孝风范。

杨信匡,清乾隆庚辰年十月生,字德元,号怡园,赋性孝友。据建宁民国版县志之《孝友篇》和杨氏家谱记载:杨德元,少丧父,兄弟五人皆幼稚,元事母极诚敬,数十年如一日。母病,汤药必亲奉,夜不安寝者数十日。友爱诸弟,延邑中名宿教育成材。初受遗产甚簿,后留易豫章,获数千金,分与诸弟,而已无私焉。

知识链接:“司马”作为官职,在中国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直至清代,历朝历代都有司马官职,虽然有虚有实,因时而异。明清时,大司马多作为兵部尚书之别称,而司马则成为州同、同知、左堂的别称。按《清史稿·职官表》云:“州同分掌粮务、水利、防海诸职”,从六品。因司马之职长期沿用,故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的说法。有些曾任过同知之职的官员,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马第”,以光耀门楣。

上坪赵公庙位于村西溪河岸,始建于元朝,明万历元年及后多次修缮,内有一幢花岗岩凿打重檐道教斋塔。石塔高1米,底宽45公分,上刻“天师府”三字,为万历元年上坪先祖杨应龙所立。赵公庙内供奉“两神”,一是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财神);二是一颗“古槐”树神。古槐主径需两人合抱,树龄已近千年,相传是上坪杨氏第十三世祖杨仁可回老家河南固始县带回种于此处,一方面作为寻“根”的记忆,同时希望杨氏后代立德立功立言,争做第一(槐与魁象形谐音)。因此,上坪百姓视这株古槐为神树

上坪杨氏先祖将这棵槐树与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财神)合供还有其深意,据杨家族谱记载,杨仁可一生崇道,官至江南道教事。他十分注重研读老子、庄子经书,因此与老子、庄子一样,有着很强的敬畏自然的生态观。一座道教庙宇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上坪社祖庙

社祖庙位于村水口,建于宋末,为土木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正堂为社主庙,两侧侧堂分别是“观音堂”和“五谷堂”。祖庙正堂屋顶为歇山顶结构,屋顶木雕“九龙头”斗拱飞檐而出,尽显威严和尊贵之气。社祖庙两侧分别是观音堂和五谷堂。据考:像这样佛堂、道堂分居社祖公(为朝廷命官)两侧的庙宇非常少见,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表现出古村上坪文化包容兼顾的特质。社主庙神坛上敬奉七尊泥质塑像,居中的是被赐封为“英烈侯王”的杨公,其右边的是杨公夫人,左边是杨公的朋友范公,神坛两侧是杨公的四位干儿子。

据上坪世代相传:杨公是宋末的一名武将,在宋辽战役中屡建奇功,被赐封为英烈候王,告老回乡后适逢家族要塑造新社祖公,正愁没有合适的人像原形。杨公和妻子来到社祖庙,问塑像的工匠:“你看,我们的相貌合适吗?”工匠一看杨公相貌堂堂,杨婆慈眉善目,就决定以他俩为原形。问杨公有何要求,杨公说:“我战功赫然,被封为‘英烈候王’,返乡后却贫困僚倒,我死后的塑像要穿龙袍戴官帽,手执朝简。”工匠说可以,便开始精心雕塑。说来也神,当社祖公夫妇神像塑好的当天晚上,两位老人双双驾鹤西去,成了供人瞻仰,祭拜的社祖公、社祖婆。社祖旁还塑有一位脸部通红范公塑像(名范魁元,下坪人)。英烈候王杨公与范公生前是好友,范公有催生之术,常为八方邻村难产之妇画符催生,很是灵验。有一天,范公从江西赶集归来,路过社祖庙前,遇到杨公显身,邀请范公到庙中稍坐,并邀他一同做驻庙社祖,造福合坊,范公随口答应:“可以,但要行你前,坐你上。”结果范公也成了上坪社祖庙的社祖,并排在杨公的左边。范公做了社祖后,继续造福于上坪村及周围百姓。神坛两侧还分列着四位太子公,都是住蓬(贫寒无屋)之人,后为杨公的干儿子,称为王太子、红太子、青太子、绿太子。 

感谢! (文/杨家禧 图/陈武昌)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99fd1ea469b3afda6159d2491229f25509a33542

声明:此文由 弋阳杨氏四知堂宗亲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