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姓起源及宋国的演变
哈尔滨 李少波
宋姓,大多为周代时期的子姓宋国王室贵族后裔,都尊微子启为宋氏始祖。宋人,始于炎帝柱之姜姓后裔。商代中期前,建国于宋城(今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后为商王武丁所灭,封子子宋于其地建立了子姓宋国,商代末期为周武王所灭。西周初期,周王封商王帝乙之长子,商纣王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后人稽与故宋国之地宋城(今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重新建立子姓宋国。西周中期,周王移迁子姓宋国于故商朝发源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公元前286年,齐国联合楚国、魏国灭了宋国,至此,自微子降周至宋国灭亡,共34君,有国760年。宋国灭后,其王室贵族以国为氏,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
一、宋姓的起源
1、源于姜姓宋国
宋部族始于炎帝柱之后裔,始为姜姓,后于宋子城(今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一带建立了姜姓宋国。商王武丁灭姜姓宋国,一部分姜姓宋人,以国或地为氏,称为宋氏。
2、源于子姓宋国
商代中期,商王武丁灭姜姓宋国,封儿子子宋在故姜姓宋国(今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建立子姓宋国。商末周初,周武王灭商,同时也灭了商代的子姓宋国,子姓宋国子孙有的以国为氏,称为宋氏。
3、源于子姓微国
商末周初,周武王灭商,子姓微国之君微子启降周,周武王仍封微子启为微国之君。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继商脉,为“殷公”以奉商祀。至微国的第三代国君、微仲衍之子稽时,周王才移封微国于子姓宋国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建立周代时期的宋国。后又移封稽之子丁公申,于故商朝发源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建立子姓宋国。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尊微子启为宋之始祖。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觹》、《氏族大全》、《姓氏急就篇》皆曰:“宋氏为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之后的宋国,子孙以国为氏。”
4、源于郑国姬姓,
以祖名为氏。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5、源于改姓为宋
(1)韩姓改宋姓,为过继改姓。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辈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阳。南宋时期,韩显卿入粤任廉州太守,后定居文昌锦山。宋美龄的父亲韩教准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称宋嘉树,别名宋耀如。后生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2)山东成武宋氏部分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其直线世系成武郜鼎赵宋。山东成武县郜鼎部分宋氏为赵氏改姓,该族尊宋·靖王次子赵昶为其一世祖,且已经流散至各地,留在当地的人数已不多。 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
6、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宋姓
(1)源于土家族,汉化改姓为宋氏。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
(2)源于党项族,汉化改姓为宋氏。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党项族中有汉姓宋氏,主要分布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
(3)源于蒙古族,汉化改姓为宋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将领、地方官吏纷纷归降于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赐予汉姓宋氏。
(4)源于满族,汉化改姓为宋氏。 满族宋嘉氏,亦称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宋氏、嵩氏、苏氏等。
二、先 宋
1、古宋部族的形成
古宋人,按其部族之名“宋”,即是房屋内有一根木柱,这是炎帝柱始发的,有着“神柱”、“天柱”在房屋中,保佑着所居人们,而称炎帝柱。故古宋部族始于炎帝柱之后裔,是以崇拜“神柱”、以牛为图腾的部族,姜姓。古宋部族随炎帝族东迁至今河北一带。炎帝联盟与黄帝联盟大战于阪泉(河北延庆县张山营镇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带。)失败后,炎帝族归降黄帝族,其联盟部族也纷纷归降或逃窜。炎帝柱后裔宋部族则南逃,被大陆泽(巨鹿泽)而隔,且在大陆泽北岸而隐居。大陆泽历史悠久,黄河曾数次流经大陆泽。它位于河北黄河故道的洼地,为漳北、泜南诸水所汇,水面辽阔,跨今河北省邢台市的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六县。后宋部族大约在商代前期,建立了姜姓宋国。
2、姜姓古宋国
姜姓古宋国,在商代前期就已建立。商代中期,姜姓古宋国位于宋子城(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一带。北临古鼓国(河北晋州市西鼓城村)。南为大陆泽 又名巨鹿泽。西临古軧国(河北元氏县西南的西张村古泜水一带)。姜姓古宋国是一个小国,又距商都较近,臣服于商王朝。
3、子姓古宋国
商代中期,商王武丁四处征伐、扩大疆域。由于姜姓古宋国(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位于商都殷(河南安阳市)之北,又属商畿。商王武丁北征,占并了姜姓古宋国之地,并封儿子为古宋国之君,称子宋,建立了子姓宋国,从而取代了姜姓古宋国。武丁之子称子“宋”,既是以前已有宋国存在,其地又为宋城,后为武丁所夺占。
《商卜辞·南北》(500)载:“于宋无灾。”
《商卜辞·京律》(2094)载:“乙巳卜囗王又子宋。”
《商卜辞·虚》(1017)载:“丙寅卜……午又子宋。”
此商卜辞表明,商武丁时期,称宋国之君为“子宋。”
《商卜辞·佚》(106)己卯卜,王贞:“鼓其取宋伯歪,古朕事。三月,宋伯歪从个鼓。”
此商卜辞表明,“宋伯歪”仍是宋国之君,为一方之伯主,名歪,当系“子宋”后代,为伯爵。宋国(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一带,其近邻有鼓国(河北晋州市西鼓城村)。
鼓国,己姓,出自黄帝之子夷鼓之后人。
《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为青阳、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
子姓宋国,为商王朝的亲属国。子姓商人是契的后代,以燕子为图腾,故宋人的图腾含有炎帝族的“牛”及炎帝柱的“神柱”木。又有两只商人图腾的燕鸟。商末周初之际,子姓宋国为周武王所灭。
4、古之宋地
子宋的古宋国(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之地,后有史记载。
《史记·燕昭公世家》载:“燕昭王喜四年,粟腹伐赵,王自将偏军随军至宋子。”
《刺客列传》曰:“秦灭燕,高渐离匿作于宋子。”《正义》谓:“宋子故城在赵州平棘县北三十里。”汉为宋子邑,后置宋子县,故城今河北赵县东北12.5公里。
西汉高帝封许瘛为宋子侯,后改为县。属巨鹿郡。治今河北赵县东北宋城村。东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仍属巨鹿郡。北齐废。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复置宋子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宋子县并入平棘县。今宋城村东南尚存原宋子城遗址。此地宜为子宋封地而得名。其东北为己姓鼓国(河北晋州市西鼓城村)。
三、周代宋国
(一)周代宋国的形成
1、微子启由来及初封
微子,子姓,名启。汉代司马迁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称开,又称微子开。子启是商王帝乙之长子,商纣王帝辛的庶兄。
商王文丁时,曾打败微方(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夺占了微子城。商王文丁之子武乙封其庶长子子启,于微方(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的微子城(即微子镇),建立了子姓微国,子启为国君,以在商都殷(河南安阳市)之西,保卫商都,故子启改称微子启。
《清一统志·潞安府》载:“微子城,在潞城县东。”
《读史方舆纪要·潞城县》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五里,纣都朝哥,潞在畿内。微子盖食采于此也。”微子城即今微子镇。
《潞城县志》载:“微本畿内国,今城东南,去朝哥不远,盖即微子始封之地。今有微子店(微子镇),在县东北十五里。”
2、微子降周
微子启曾与箕子(文丁的儿子、帝武乙的弟弟、商纣王的叔父,官太师)、比干(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商纣王的叔叔,殷商重臣,官拜少师)直谏商纣王,结果比干被商纣王剖心,箕子被迫佯狂。微子启因是商纣王亲兄,才免一死,但引起纣王的忌疑,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太师箕子及亲臣乃劝微子去、遂。此时,微国之西的近邻黎国(山西黎城县)已降周,微国危在旦夕。另亲人比干被剖心,箕子被迫装疯,贤臣被杀或逃走,使微子有反商纣之意。
周武王伐纣灭商,微子启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以告降周武王。周武王仍让微子启为微国之君,管理微国。后微子又助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及管、蔡、霍“三监之乱”,周成王、周公旦确认了微子为商朝的继承人,奉其先祖,称“殷公”。
3、微子代商
周成王命微子启代商后,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爱之。周人及殷人视微子为仁贤之人。
微子启卒后,因嫡子死、其孙腯,则立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即位。
《集解》引《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
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即位后,称微子为“殷公”,施殷礼。
《索隐》按:《家语》微子弟仲思名衍,一名泄,嗣微子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以故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于稽乃称宋公。
《逸周书·王会解》称微子启为“殷公。”
由此可见,微子启从未封宋,只代表“殷”,仍为微国之君。当时也从未称微子为宋公,只是后人所尊其为“宋公”。周王转封微国为宋公,乃是其侄稽之事。
但梁玉绳《史记志疑》说:“案,仲乃微子之次子,非弟也。”
总之,微子死后,微仲即微国之位,仍居微子城(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微子、微仲时未封宋,仍称微,以代殷。而是微仲衍之子稽时,周王才将微国移封于宋地,称宋国。
微子死后,传墓有二。一处为山东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微子墓。一处是东汉梁国薄县姓西(今河南商丘市西北郊)。但都不确。
山东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微子冢,应是芈姓微子(糜子)的坟墓,不是商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坟墓。而今河南商丘之微子启墓,也是微国移封宋后,微子的后人由微子城(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迁葬于此,是为衣冠冢。
4、移封为宋
(1)初封于宋
至子姓微国的第三代国君、微仲衍之子稽时,周王才移封微国于子姓宋国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建立周代时期的宋国。封微仲衍之子稽为新宋国国君,称宋公。与姬姓昭公之后的燕国(北京一带)、周公旦之子的邢国(河北邢台市)一同防御商人箕子后裔的箕国、鲜于国及北部狄族的南侵。
即商人后代的微子国,在第三代国君子稽时,才移封故宋国之地,开始称“宋”的。
(2)宋国迁徙
在宋君稽之子宋丁公申时期,为稳定商人故地商丘之商遗民,使其更好的维护周王朝,以达到以殷治殷的方略,同时也为监视淮夷人反周作乱,周王将故宋国之地(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的宋国,转迁至故商人初始之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建立子姓宋国。宋国自从丁公申起,才有谥号。丁公申尊父稽为宋公。为此微子启后人所封的子姓宋国,经历了西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286年)的宋康王时,才为齐、楚、魏国联合所灭亡。
(二)周代宋国
1、宋国的疆域
《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 、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宋国疆域最有大时为宋襄公时期,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2、宋国的都城及重邑
(1)宋国的都城
宋国的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又称宋城,不仅是宋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宋国最大商业城,其规模宏大。
1994年春至1997年秋,据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今商丘市睢阳区考古发现,宋城东垣长近3公里,南垣长3.5公里,西垣长3公里,北垣长3公里,周长13公里,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存明代所建归德府城的10倍。据相关材料记载,当时人口约在10万人以上,聚居着本地众多手工业工匠和外地商人,专门设有贸易市场,百工居肆”,店铺林立,除粮坊、油坊、车市外,还有丝麻织品、木器、漆器、玉器、陶器、鞋、帽等各种货物。专设“褚市”(一种官吏名称)管理商区,一派繁荣景象。
齐国联合楚、魏灭宋后,魏国占领了宋国都城商丘,以今商丘市睢阳区为治所置大宋郡。
宋城(商丘),在隋、唐、五代时期为宋州,后周时期赵匡胤任宋州节度使,后南征北战,平定中原,建立了赵氏政权,故称宋朝。
(2)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位于济水北岸。原是春秋曹国都城,于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亡于宋人之手。此处,土地平阔,开发较早。《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于成阳,舜渔于 雷泽”。 陶丘人口比较集中,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
(3)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获水与泗水两大河流在此汇合,交通发达,南贾苏州,北贾临淄,“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商业也极为繁荣。
(4)蒙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村一带)。为商代初期商王汤之北亳。《左传·庄公十一年》杜预注:“梁国蒙县北有亳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伊尹冢。”《汉书·地理志》(薄县下)颜师古注:“臣瓒曰:汤所都。”蒙邑还为庄子的出生地。《辞海》记述:“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商丘县东北)人。” 蒙邑是《商丘县志》记载的商丘的重要地名。上面记载说:“蒙城:在(县城)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蒙泽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汉置蒙县,属梁国。有一块古碑残片上还可见“古蒙”字样。可证为古蒙地。
(5)丰邑(今江苏徐州市西北部)。
(6)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3、宋国的世系
自微子降周至宋国灭亡,共34君,有国760年。
周代时期子姓宋国的君王世系
4、宋国大事记
(1)子稽封宋:西周初期,周王移封微国的第三代国君、微仲衍之子稽,于子姓宋国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建立周时期的宋国。封微仲衍之子稽为新宋国国君,后人谥尊为“宋公”。
(2)宋迁商丘:在宋君稽之子宋丁公申时期,为稳定商人故地商丘之商遗民,及监视淮夷人反周作乱,周王将故宋国之地(河北赵县各子镇宋城村)的宋国,转迁至故商人之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移建子姓宋国。
(3)杀叔夺位:西周中期,宋前缗公去世后,将君为传给了他弟弟宋炀公。宋前缗公次子鲋祀不服,将叔父宋炀公杀死,把君位给了长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于是自立,称为宋厉公,封兄弗父何于栗(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任宋国国卿。
(4)让国肇乱:春秋初期,公元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宋穆公去世后,不立其子公子冯,立兄宋宣公之子公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公子冯避于郑国。宋殇公继位后,大司马大夫孔父嘉受穆公和所托,辅佐殇公,与另一公族华父督共同执政。华父督为宋戴公之孙,而孔父嘉则为弗父何之后。华父督对孔父嘉地位高于己很不满,而且有次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美貌并为这垂涎不已。由于公子冯在国内有一定势力,而且得到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支持,因此对此非常不放心。由此与郑国发生连年征战,但输多胜少,因此国内民怨很深,华父督散布谣言,说大司马将要再次对郑用兵。于是国内发生骚乱,华父督趁机袭杀孔父嘉,夺走孔父嘉之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则逃难到鲁国,从此孔氏成为鲁国人。宋殇公与夷听闻华父督煽动杀死自己的亲信孔父嘉,于是驱战车欲杀华父督。华父督见国君发难,于是下趁机一举杀掉了宋殇公。接着从郑国迎立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
(5)乘丘之败:宋闵公八年(公元前684年),鲁国侵犯宋国。宋国人迁居宿邑。宋国联合齐国共同对抗鲁国,当时宋、齐联军驻扎在郎地。鲁国的公子偃说:“宋军的军容不整齐,可以打败他。宋军兵败,齐军必然回国。请您攻打宋军。”鲁君鲁庄公不同意。公子偃从雩门私自出击,把马蒙上老虎皮先攻宋军,在乘丘(今山东巨野县)把宋军打得大败,鲁庄公用金仆姑之箭射中宋国将领南宫长万,并活捉了南宫长万。齐军见状果然撤退回国。后宋国请求鲁国释放南宫长万,鲁庄公于是释放南宫长万回宋国。
(6)弑杀宋君:宋闵公九年(公元前683年)秋,宋闵公与南宫长万一起打猎,南宫长万因跟宋闵公争夺猎物,宋闵公大为生气,于是辱骂南宫长万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你成为鲁国的俘虏,所以我便不再敬重你。”南宫长万因此怨恨宋闵公。南宫万力气极大,公元前682年,南宫长万在蒙泽杀害宋闵公。之后,南宫长万又杀害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改立公子游为君,史称宋前废公。宋国几位公子都逃到萧邑,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逃到亳邑。南宫长万之弟南宫牛领兵包围亳邑。同年冬天,萧邑大夫与宋国公子们一起击杀南宫牛,并杀死宋前废公而立公子御说,是为宋桓公。南宫长万逃到陈国,宋国人以重金贿赂陈国,陈国人就让美女陪南宫长万喝美酒,将他灌醉后用皮革把他包裹起来,送回宋国。宋国人将南宫长万剁成肉酱。
(7)图谋称霸: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预争霸主。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
(8)泓水之战:宋襄公被楚国释放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劝阻他,襄公不听。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退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失败以后,撤退到宋国襄邑的行宫里养伤。公元前637年,夏季,宋襄公伤痛发作,不治而死,葬于襄邑(今河南省睢县)城中东北行宫内。故襄邑又称襄陵。
(9)夺位之乱: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御杀宋成公太子与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君,史称宋后废公。后宋国人杀宋后废公,立宋成公少子杵臼为君,是为宋昭公。公元前611年,宋昭公庶弟公子鲍联合其嫡祖母王姬杀害宋昭公,公子鲍于是继位,是为宋文公。
(10)墨子助宋:宋后昭公,宋元公曾孙,公子褍秦之孙,公孙周之子,宋景公之养子。宋景公无子,以公孙周之子继之。宋昭公请墨子在宋国参政,拜为宋大夫,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楚在惠王、声王时曾两次包围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欢为大宰,司城皇专政,二人互相残杀。后司城子罕击败戴欢,又将宋后昭公驱逐,出亡于鄙,后潜心改过,三年后复宋位。
(11)戴氏代宋:宋剔成君,子姓,戴氏,名剔成,一名罕,宋国君主宋戴公后裔,宋辟公(宋桓候)之臣。《竹书纪年》云:子剔成废宋辟公而自立,是为宋剔成君。公元前329年,子剔成之弟子偃发兵攻击子剔成,子剔成兵败,奔亡齐国,子偃自立为君,是为宋康王。
5、宋国的灭亡
公元前329年,子偃夺兄位。公元前318年,子偃称王,即宋康王。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军大败,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又被齐军抓获并杀死,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宋国灭亡。至此,自微子降周至宋国灭亡,共34君,有国760年。
6、宋人的迁徙
宋国灭亡,楚国虏大部分宋国公族及遗民,迁至今湘西沅江流域,开发荒地,后又将其迁到今湘黔之交。后成为宋氏楚人。
《行边纪闻·蛮夷》载:“宋家,蔡家本中国之裔,相传春秋时楚子蚕食宋、蔡二国,俘其人放之南徽,遂流为夷。”
《元和姓纂》载:“(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传国三十六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楚有宋玉、宋义、宋昌。”
四、宋姓的文化及发展
1、宋的名义
(1)宋字的演变:
(2)宋的意义:
文言版《説文解字》:宋,居也。从宀,从木。讀若送。
白话版《说文解字》:宋,居所。字形采用“宀、木”会义。读音“送”。
宋,从木。表示房屋内有树木(神柱)。
宋,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3)宋的名义
宋,当系房屋顶棚由一根大木柱支撑着,至今仍称为“中柱”,这根中柱不仅支撑着全部房架的压力,也是神圣的图腾“神柱”。如“宋”字形的“神柱”,又称“仙人柱”、“天柱”。 这根中柱往往被尊为“神柱”,任何人不能乱动。
这也是炎帝柱始发的,有着“神柱”、“天柱”在房屋中,保佑着所居人们,故称炎帝柱。炎帝柱后裔继承了传统,称宋人。后来以燕子为图腾的子姓商王朝吞并了宋人居地,也广泛采用“神柱” 支撑房架。今仍有商人后代的少数民族,采用“神柱” 支撑房架。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其立在房门外,作为象征“天柱”保佑的崇拜,图腾柱也是中华民族的威严象征,如华表是由此演变的。
2、宋的图腾
宋的字义图腾 宋的含义图腾
(1) 宋的字义图腾
以“宋”字之本义所作的宋人图腾。房屋顶棚由一根大木柱支
撑着,这根中柱不仅支撑着全部房架的压力,也是神圣的图腾“神柱”。 炎帝柱后裔继承了传统,称宋人。
(2) 宋的字义图腾
原上为形似一个牛头,表示为神农氏炎帝之牛图腾之后人,下为
房屋顶棚由一根大木柱支撑着,以示其祖为炎帝柱,是崇拜“神柱”的部族。最上为“火”,为炎帝之属类。
自以燕子为图腾的子姓商朝人,取代炎帝柱后人的宋国后,宋人逐步与以燕子为图腾的子姓商人相融合。故宋的图腾又在两个牛角上,展现了两只燕鸟,以示宋人有商人的血脉。
(3) 宋的图腾全义
体现了炎帝族的“火”、“牛”和炎帝柱的“神柱”。又体现了融合以燕子为图腾的子姓商部族(商王朝)。
3、宋姓的迁徙分布及人口繁衍
(1)宋姓的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宋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地区以及湘西、湘黔之交地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姓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2)宋姓的人口繁衍
宋朝时期,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9.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中国形成了以秦川、冀豫为中心的两个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7.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浙江,这三省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宋元明600年间,中国总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北方地区的宋氏,受到惨重的损失。中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大约有1120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中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当代,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35%-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占当地人口比例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占当地人口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4、宋姓的郡望及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时,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县)。
河南郡:秦时置三川郡。西汉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弘农郡:西汉时期,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城)。
乐陵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一带。
(2)堂号
拱微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乐陵堂:以望立堂。
玉德堂:宋朝时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拜见兵部尚书,著有《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其后以“玉德”为堂号。
5、宋姓名人
宋 牼: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
宋 玉:楚顷襄王的文学侍臣、大夫、议政大夫。宋国公族后裔。
宋 弘:东汉大臣,汉光武即位,拜为太中大夫,以清行称。
宋金刚:隋、唐起义军首领。后为秦王李世民所败。
宋 弁:北魏孝文帝的常侍,右卫将军兼祠部尚书,摄七兵尚书。
宋 云:北魏西行求法者,访天竺、吐谷浑、入西域。
宋 璟:唐名相,先后历仕武后、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朝宰相。
宋之问:唐代进士、诗人,深得武则天赏识。著有《宋之问集》。
宋 庠:北宋时期的状元、参知政事。任宋仁宗的兵部侍郎、宰相。
宋 祁: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著《新唐书》。
宋敏求: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著《唐大诏令集》。
宋 江:北宋末期,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后被朝廷招安。
宋 慈:南宋法医学家、高级刑法官。著《洗冤集录》为世界首创。
宋 信:元朝胶东行省丞相,官居“从一品”。微子启的第64世后人。
宋 克:明代初期“十才子”之一,著名的书法家。
宋 濂: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 璲:明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精篆、隶、真、草书。
宋懋澄:明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祖原为宋朝赵姓皇室,后改宋姓。
宋应星:明朝著名科学家。著《天工开物》、《论气》、《谈天》等书。
宋应亨:明末抗清英雄,任北直隶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
宋 琬: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著有《安雅堂集》等书。
宋 湘:清代诗人,为嘉庆进士。著有《红杏山房诗钞》等。
宋教仁: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宋哲元:民国军事将领,是冯玉祥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抗日名将。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宋庆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华民国和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夫人。
宋美龄: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外交家,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夫人。
宋希濂: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名将,曾任华中剿匪副总司令。
宋任穷:共产党名将,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宋叔和:中国著名地质岩石学家、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学家。
宋楚瑜:中国台湾政治人物,曾任台湾省省长,现任亲民党党主席。
宋祖英:中国民族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宋小宝:本名宋宝利,著名小品演员。
Hash:1b4d8a72ee198067707c27d3a84b43bf12478498
声明:此文由 老主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