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大佛寺是古丝绸之路上珍贵的文化宝藏

明代西安左卫千户杨郁曾游石空寺,有诗赞美曰:

劳生不了漫匆匆,匹马冲寒过石空。

古洞仰观山拥北,洪涛俯瞰水流东。

一方有赖藩篱固,千里无虞道路通。

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

始于北魏,建于唐代,兴于明代的石空寺石窟

石空大佛寺,坐落在宁夏中卫中宁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余丁乡金沙村北侧的双龙山南麓。它顽强的续写丝绸之路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纵览漫长历史中的丝绸之路,它更像是一张“网”而非孤单的线条。不管是改朝换代、格局变迁还是自然阻挠,丝路总能如顽强生长的藤蔓一般,延续着它的生命,蜿蜒在茫茫西北大地上。

20世纪80年代初,石空寺石窟发掘现场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长安通向敦煌的南北两路都受到阻隔,然而沟通和交流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终止,另一条曾原本并不受重视的丝路支路如新的动脉血管般迅速成长发展起来—— 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不再过原州,而是经灵州(今宁夏灵武)向西,由今青铜峡黄河经中卫到达甘肃武威,或向北经银川西越贺兰山

自唐后期、五代至宋,灵州道一直畅通不衰。然而和原来的萧关古道相比,这条路无疑要艰难不少,需要沿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行走。在这样的背景下,坐落于沙漠的边缘、黄河北岸的中宁县龙山麓的石空大佛寺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路标。

究竟是什么人修建了大佛寺有众多说法,但它在唐朝确已存在了。《陇右金石录》记载:“石空寺创建于唐朝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 想来,灵州道这条“被迫”兴旺起来的丝绸之路曾给它带来重大的影响。

1962年的石空寺石窟

西行的人们在这里略作喘息后,还要继续前行,穿越沙漠,跋山涉水,生死未卜。或许正是这种感觉和氛围,让众多的信徒和过客将对佛的叩拜与祈求留在这里,大佛寺的香火也日日旺盛起来。

今天,由于岁月、风化、地震和流沙掩埋的数重摧折,我们已经不能看到大佛寺鼎盛时期的情景,但从很多书面的记载中仍可以回想其曾经的辉煌——石窟凿于山崖陡壁之下的沙砾岩中,分上、中、下三个洞窟群,称“三寺”。上寺有灵光洞、万佛洞大雄宝殿

石空寺石窟万佛洞璧画

中寺九间无梁寺洞曾是整个石窟中心,宽敞宏大,据说两侧有彩色壁画,窟顶绘有彩色番莲花图案的藻井,方砖铺地,可站立三百多人礼佛。下寺有药王洞、龙王洞睡佛洞等。

清《宁夏府志》记载:“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数百人。每夜僧人燃灯,远望如星悬天际。”“遥看清山一滴红”的“石空夜灯”曾是当地十景之一,此外还有楼阁式山门和钟鼓楼

1981年,对大佛寺的保护和清理开始,历时3年多,清除了18万立方米流沙,埋在沙下近百年的大佛寺才有部分重见天日。从上寺出土的100多尊唐、宋(西夏)、元、明时期的艺术珍品塑像,服饰色彩艳丽,样式新奇,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党项族等。更有意思的是,大佛寺还分别塑有孔子、老君、玉皇、阎王、龙王、药王、财神等神像,集天庭地府、人鬼神佛为一体,不仅儒释道三教合一,甚至还有喇嘛教的文化遗存。这种融合多民族人种、多文化为一体的石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

大佛寺似乎继承了须弥山的衣钵,担负起书写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任。这种融合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群体雕塑,在国内实为罕见,能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尤为珍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大佛寺为宁夏的小敦煌,似乎也并非溢美之词了。实际上,它的确也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是毗邻沙漠,同样曾被黄沙掩埋,甚至它背后依靠的那座山也曾被叫做鸣沙山。据专家考证,其整体布局、建造样式、艺术手法等都同敦煌石窟相类似。

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登石空寺》诗中写道:

健足临高阁,披云上佛台。

河流环地曲,梵刹倚山开。

树隐烟光含,风鸣雨势来,

僧闲留客久,茶热劝添杯。

今天,石空大佛寺经过重新整修,已经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处珍贵的文化宝藏旅游胜地。管理者告诉我们,大佛寺的清理和修复只不过刚进行了一部分,这颗落在黄河岸边、沙漠边缘的明珠将会进一步拂去沙尘,闪耀光芒。

摄影:袁蓉荪、董全仁、杨月凤等,作者深表谢意!)

来源:悦中卫 作者:刘忠群

1. 中卫市荣获“2020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城市” “2020年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

2. 2021年第一批“零酒驾”创建名单来啦!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单位?

3. 追完了《山海情》,欢迎来中卫打卡拍摄取景地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中卫天天网-传递价值

Hash:ba182499427c09c28187896dcf6d87a6dc04a103

声明:此文由 中卫天天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