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天下雄,白帝城的黄金洞宝藏

喜欢就关注呗:古今烽火台,探秘历史故事和文化

夔门,又称瞿塘关,位于瞿塘峡入口,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陈毅曾为它作了一首诗,来形容它的气势磅礴:“三峡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在夔门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神秘的洞口,人们称它为“黄金洞”。黄金洞之所以得名,传说是因为洞内埋藏着很多金银财宝。洞口离悬崖顶有70多米,离谷底有200多米,可望却难以到达。黄金洞的下面,有一串“Z”形的石孔,孔深约0.3米,长宽约0.2米,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洞侧。有传言说这是藏宝者留下的遗迹,也有传言说是盗宝者开掘的天梯。真相如何却只能等待人们的探索。

黄金洞内真的有金银珠宝吗?如果有,又是谁藏的财宝呢?他们为什么会将财宝藏在这里呢?时光如流水,带走了历史的真相,却带来了人们的疑问。

白帝城、公孙述和黄金洞

黄金洞宝藏传说是公孙述所藏。公孙述是谁呢?可能有的人对他并不了解,可是,说到白帝城却广为人知,公孙述就是白帝城的建造者。

白帝城坐落在长江边上,背靠高山,长江环绕,气势十分雄伟,是三峡旅游线上盛名卓著的旅游景点。白帝庙里各个朝代的诗文、碑刻不少,展出的文物工艺品也有千余件,黄金洞就坐落在这座富有文化气息的白帝城旁,因而传说黄金洞里的财宝和白帝城的命名人──公孙述有着很大的关连。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公孙仁、公孙述父子原本是汉臣,汉哀帝即位后,公孙仁任河南都尉,而公孙述则就任天水清水县县令。公孙仁见儿子公孙述年纪还小,经验不足,便叫门下的一个老人跟着他一同上任。没想到过了一个月左右,老人独自回来了,说公孙述不愿意听他的说教,做事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可是却也将清水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天水郡郡长爱惜公孙述的才华,就破格提拔他兼管其他五个县。这五个县在公孙述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对公孙述交口称赞,公孙述由此名声大噪。

王莽篡汉,建立新王朝,一批官职卑微的汉朝官吏纷纷变更门庭,公孙述也在此时摇身一变,成为拥护新王朝的官吏。王莽将蜀郡改名为导江,公孙述升任郡守,县治设在临邛。此时公孙述的才能仍很出名,据《华阳国志》记载,即使他日后离开了临邛县,蜀地的老百姓也还追思他的政绩,仍将临邛城称为公孙述城。

不过,公孙述等叛汉的官吏官瘾还没有享够,王莽因为政治措施不得人心,新王朝在全国上下的讨伐声中迅速分崩离析,新王朝的官吏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公元23年,刘玄自称更始帝,宣称恢复汉朝,听到这一消息,各郡、县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诛杀王莽朝官吏,响应刘玄。

导江(蜀郡)位于我国西南,在刘玄刚称帝时还没有动乱。但在刘玄宣布恢复汉朝后,蜀郡的英雄豪杰不再平静,而纷纷起兵响应刘玄的号召。看到此情形,刘玄便拜南阳人宗成为“虎牙将军”,派他领兵入蜀郡,准备接手蜀郡事务。公孙述是一个聪明人,他听到消息后,立即派人迎接宗成入驻成都,以博取刘玄的好感。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刘玄本是绿林起家,作为他的将军和士兵,宗成同样也改不了绿林习气。宗成的部队到达成都后,掳掠烧杀,无恶不作,而且宗成也根本不把公孙述放在眼里,对公孙述颐指气使。公孙述出力不讨好,又害怕宗成会对自己不利,就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宗成。于是他派人谎称汉朝有使者从东方来,授予他辅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大印。就这样,公孙述摇身一变,又成为了汉臣。

有了名义上的官位之后,公孙述就派兵把宗成那些绿林强盗都剿灭了,并吞并了他们的部队。情况发展到这一步,公孙述干脆和刘玄的汉王朝翻脸,自己做了蜀王,定成都为都城。因为公孙述此时的政策,意在保境安民,所以一时间他很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公元25年元月,刘秀称帝。公孙述想效仿刘秀,也自称帝王,可是又担心自己不是汉室正统,不能令天下人信服,因此他时常问部下:“当皇帝的人都是有定数的,那么我能凭借什么当皇帝呢?”

公孙述的部将也都很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听了公孙述的问话后,马上就知道公孙述的心意,于是纷纷劝说:“主公,本就是有能力的人主天下,何况天命无常,只要百姓拥戴,当皇帝不是难事。”

公孙述听了部下的话很高兴,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人在他耳边念叨:“公孙十二为期。”他醒来后对夫人讲了梦中的事,并且对梦中人的话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那人的意思是说他的王朝可以延续12代,还是只能延续12年?如果只能延续12年,虽然他可以称帝,可是做帝王的时候太短了,那么这个险值不值得冒呢?而公孙夫人的看法却不同,想到自己的丈夫可以做帝王,她的胆气壮了起来,她鼓励丈夫说:“古人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最差的情况,你至少还可以做十二年皇帝呢!”

促使公孙述自立称帝,传说中还有一件事。传说当年公孙述兵临赤甲时,看到一口古井向外喷着白气,就像一条巨龙在翻腾,夜里又有光在他手掌映出“公孙帝”三个字。因为公孙述崇尚白色,便以为这些都是吉兆,是预言自己将成为真龙天子,再加上梦境的寓意,公孙述于是认为自己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建起了一座城池,自称白帝,定都成都,国号“成家”,年号“龙兴”,那座城池就是白帝城。称帝以后,公孙述分别封他的两个儿子为王,并且大兴土木,建造宗庙、宫殿。他在出入宫殿时,一定要陈列骑士仪仗,以昭显他的帝王气派。另外,他在南郑修建行宫,在汉中积蓄粮食,养着数十万兵甲,还在成都修造了一座十层的赤楼,赤楼的栏杆都用丝帛来装饰,非常侈靡。而要支持这些侈靡享受,公孙述只能在巴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建武十年,刘秀在基本扫尽其他军阀,掌控中原后,便在洛阳为大将吴汉、岑彭、来歙壮行,命他们率领大军水陆并进,杀向成都。经过十几年的盘剥压榨,公孙述已大失民心,刘秀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

建武十二年,公孙述在宫中占卜,卦上说“虏死城下”,公孙述看了后很兴奋,又有了最后一丝希望,他决定亲自领兵出城,结果兵败,他自己也被刺伤了,当晚就死在了成都城中。第二日,延岑开城投降,“成家”政权灭亡。

巴蜀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那里地饶物丰,公孙述在巴蜀盘踞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国之君”,可想而知,他的财产数量肯定不少。自从公孙述战死以后,巴蜀民间一直有着传言,说公孙述兵败前,为了保存实力,曾秘密将他十几年积蓄的金银财宝藏在夔门的一个洞穴里,以备来日东山再起,这个洞穴就是今天传说的“黄金洞”。

失望而归的专业探险队

20世纪60年代,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先生根据相关传说写了《神秘的黄金洞》这篇长篇小说;80年代,三峡风情研究专家赵贵林先生的剧本《喋血夔门》,风靡一时。两作品拍成的电影、电视,使得黄金洞名播四海。“奇洞藏珍物,金银钓虎胆。”内藏大量金银财宝的光芒照耀着的黄金洞,诱惑着一批批的探险者前仆后继。

1958年,奉节县永乐镇的一位农民就曾到过黄金洞。当时他看见洞里有鹰隼出没,便背着个粪篓,从山顶吊根草绳滑入洞内,想找寻肥料。可是他没想到,在洞里不但没找到多少肥料,反而发现不少棺木。感到失望、晦气的农民气愤地将处于洞口处的两具悬棺推下了悬崖,走时还带走了一把青铜剑。农民悬草绳就能探索黄金洞的情况,让不少寻宝者看到了希望。所以,之后不少人打算采取农民的做法,滑入黄金洞,一探究竟。

1994年,中英联合探险队到奉节天坑地缝探险时,就曾对黄金洞产生过浓厚的兴趣;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到奉节时,同样也十分向往黄金洞。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他们都没有能够成功进洞。

1998年8月25日,在四川奉节探险的中国英国爱尔兰的联合探险队,克服曾使无数慕名前来的寻宝者知难而退的70余米悬崖,200余米深谷的地形困难,登上夔门绝壁,准备揭开黄金洞的神秘面纱。

探险队先对天坑地缝做了再次考察,然后决定由中国地质岩溶协会会长朱学隐教授和国际洞穴协会秘书长安迪·伊文思带队,探索黄金洞。队员们虽然激动于能亲自探寻黄金洞,揭开千古谜题,但在具体行动时仍十分谨慎。8月24日,探险队全员赶到现场,熟悉环境,为探险做着前期准备。

8月25日上午9时20分,信号弹升空,地质专家安迪·伊文思,英国探险家肯尼·泰勒,SRT(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绳滑行攀援技术)专职技师、爱尔兰探险家瓦特,地质学硕士、中国地质专家张任,依靠SRT技术,从悬崖顶依次滑到黄金洞前,然后以荡秋千的方式贴近山壁,抓住岩石,稳固自己。

他们先探察了黄金洞周围的3个小洞,然后爬进黄金洞。向里走了约半个小时,他们便在洞中发现了一堆相互枕藉的尸骨,还发现了一些棺木碎片和四根完好的木棒。又走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们在洞壁上发现了涂画物,好像是象形文字,图像、线条仍清晰可见。另外,他们还发现了杂乱无章的古代兵器、家用器皿,等等。可是,很快所有人都失望了,因为大家又向里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即走了大约20米后,就走到了洞尽头,而除了之前发现的东西,并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公孙述藏宝传说的物品,大家只好将发现的所有东西拍照以待以后研究,便扫兴地退了出来。

黄金洞内的物品是哪个年代的?什么人留下的?洞壁上的“巴蜀图语”说的是什么?是否就是巴文?图画与巴文是否记载着巴人灭国之祸的秘密呢?因为进入的人员都是探险者,对考古没有足够研究,所以这些又成了谜团。

纯粹巴人灭绝之地

专家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黄金洞可能是最后一支巴人的灭绝之地。

巴人是东夷部落首领太皋氏的后代,秦朝时,他们一直生活在川东鄂西地区。巴人因为作战勇猛顽强,自古便有“神兵”的称谓,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歌善舞,生性也极为乐观。

但是战国时,因受秦国逼迫,巴人相对独立自闭的“民族国家史”结束了,部族也被迫分散迁徙,其中大部分巴人进入五溪流域,成为后世的五溪蛮;少部分巴人或遁入大巴山秦岭南麓密林深处;或远徙东南到达福建一带,有的甚至远徙到达中南半岛越南泰国老挝缅甸印度;或远徙重洋,到达南美洲,成为洪都拉斯的印第安人的祖先。其中,还有极少一部分巴人迁回了巴人发迹的清江峡谷,做了归根的落叶。

巴人几千年来的几次大迁徙,除了因为秦国导致的被迫移民,还有大规模逐盐而居的原因。就在巴人以武盐立国的过程中,他们也将三峡文化中的大溪文化、巫臷文化、早期巴文化等与各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质朴劲勇、诡谲神秘的巴文明。在秦朝灭亡后,又融入了楚文化,最后逐渐融入到统一的汉王朝中,使巴风楚韵成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根植于巴人后裔土家人的性灵中。

但在战国时期,纯粹的巴人却失踪于历史中,只留下点点遗迹。

巴人失踪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考古工作者遍查史料,想追寻他们的踪影,却始终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如今,在巴人失踪数千年以后,带着神秘面纱的夔门黄金洞,为考古工作者们解开巴人失踪之谜带来了一丝希望。

考古专家根据黄金洞岩壁上的象形文字及相关资料推测,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掉了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位于长江中游的巴国。灭楚秦兵追杀巴人到湖北巴东县,虽然秦兵想全灭古代巴人,可是巴人还是逃进了黄金洞。为了防止洞中有诈,秦兵想出将洞口封死的办法,来困死古代巴人。巴人无法,只能向洞深处走去。他们走了7天7夜,终于在弹尽粮绝之前看到一线曙光,就在他们欢呼着冲向洞口,要冲出山洞时,却惊呆了:原来洞口下面是万丈深渊,上面是无处可攀援的悬崖峭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巴人发现自己走入了死路、绝路。为了让后人了解他们的不幸,便用赭石写下了事情经过,然后全族在洞中殉难,让这神秘的黄金洞成为他们的墓地

这支有着纯粹巴文化的最后巴人既然是带着他们全族人逃进了黄金洞,应该带着全族的家当才对,可是考古工作者们却只在黄金洞里发现了兵器、家用器皿及骨骸等物,并没有任何金银财宝。那么古代巴人有没有在洞内埋藏金银珠宝?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人们几次探访,都没有找到财宝的遗迹?此前进入黄金洞的农民真的只发现了一把巴式青铜剑吗?他会不会将巴人的财宝藏了起来?如果我们再放胆想象,这个黄金洞会不会是公孙述故布疑阵,以它来转移刘秀的注意力,而保存下自己真正的藏宝之地?或者,这里还有其他出口,巴人也是真的进入此洞,可是为了防止全族继续遭受秦兵迫害,而故意留下这些线索?如果是巴人故意留下线索,那么,他们走出去的另一个洞口又在哪儿呢?种种疑问与神秘面纱后面的真相,只能留待人们继续探寻了。

以史为鉴,可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小编带大家探秘中国历史,分享历史知识和故事,传承民族文化。如果你觉得文章有价值,希望你能关注、分享、收藏、评论,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历史和文化。

Hash:b8e6987f11aa37db45235c634426a1c5595427e5

声明:此文由 古今烽火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