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万木逢春 —— 雕版印刷技艺精品展

传统木版水印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中国印刷史的“活化石”之称。上海的朵云轩传承了这一传统技艺,其木版水印技艺是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作品用料考究,形成了精致、典雅、秀润的风格特征,与荣宝斋木版水印形成了中国木版水印“南朵北荣”两大流派。

而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千百年来,扬州保存了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拥有一批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世代相承,创造了难以计量的雕版印刷作品,为保护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次展览将展示与介绍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技艺特色、传承创新等内容。并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学习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的机会与平台。

主 办 单 位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上海朵云轩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扬州运河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中心

展 览 时 间

2019年1月19日 - 4月7日

展 览 地 点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古宜路125 号)

新馆二楼“上海故事—非遗展厅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是极具民族特点的传统技艺,是历代雕版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积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人《江天楼阁图》

“朵云”是书信的雅称,上海朵云轩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立起便从事信笺、画笺的木版水印的印制,并以用纸讲究,刻印精美,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张爱铃小说名篇《金锁记》一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球,陈旧而迷糊。”朵云轩的仓库里至今还完好保存着一套1904年至1932年木版水印印制的画笺《朵云诗笺》。

白石荷花蜻蜓》(版面尺寸:60CM高30CM宽)

中国雕版印刷术“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的诏书中的“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一句来看,雕版印刷早在隋朝就已出现。到唐代,雕版印刷极为兴盛,尤其是雕印佛画和雕版印行经卷蔚然成风,从流传于世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般若经》插图扉页来看,无论刻版还是印制都已有相当的水平。五代时期雕印手工业得到壮大,独幅版画广为流行,同时出现了印线敷彩的版画形式。

明唐寅《玉玦仕女图》

从宋至元,绘、雕、印水平日益提高,题材广泛、雕印精美书籍插图画,极为流行。与此同时,产生了各种画谱、专供装饰欣赏的独幅版画以及北宋时期的“印楮为卷,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的交子套印法,还有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明代早中期基本还是沿袭宋元时期的雕版作风,到了万历、崇祯年间雕版印刷的技艺得到一次飞跃,“饾版”和“拱花”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为今天的木版水印在技艺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一技法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用以印制谱笺小品和民间年画美术品,成为中国特有的复制传统绘画的印刷技艺。

1989年朵云轩木版水印作品《明 十竹斋书画谱》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博览会唯一的“国家大奖”。

解放后,在政府的重视下,加上著名画家胡也佛等人的加入,朵云轩木版水印将传统雕版印刷的“饾版”套印技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印制出大量的木版水印画,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为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朵云轩木版水印也成为继承、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雕版印刷的“饾版”套印技艺和“拱花”技艺的重要单位。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

朵云轩木版水印在传承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饾版”套印技艺和“拱花”技艺的同时,为适应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特点而进行的长期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悉仿古制,刻意乱真见长,尤以再现水墨大写意的笔墨情趣有独到之处。并且基于海派文化,作品用料考究,风格温润、秀逸、委婉、细腻,与荣宝斋木版水印形成了木版水印“南朵北荣”两大流派。

《朵云诗笺》

如今,朵云轩的木版水印在传统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它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基本工艺程序,就能将上至晋唐下至明清以及近现代名家作品的笔情墨韵原汁原味再现出来。而且在纸、绢、墨、颜料等材质上与原作保持一致,这是现代油墨印刷所无法达到的,从而使木版水印产品更具“乱真”的效果。不仅能制作谱笺小品,而且能复制绘画技法非常复杂的绢本、纸本恢宏巨制。朵云轩的木版水印作品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镜片、册页、立轴、手卷等形式;工笔、没骨、写意等技法;纸、绢、金笺等材料。

《雪山行车图》

《朵云轩包装纸》复印件

《1960年朵云轩木版水印全家福》复印件

《1963年新民晚报介绍朵云轩木版水印》

《1900年中外日报刊登朵云轩开业广告》

《朵云轩1900年开业时的经营品目》

《萝轩变古笺谱》

《朵云轩》书籍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的一种特殊技艺。它肇始于1400年前的中国,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它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该技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其中饾版印刷等经典技艺,造化神奇。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雕版印刷始于隋唐时期,此后的一千多年间,扬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中心,今天,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等保护单位里仍然保存着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艺资料。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和技艺,它深深扎根于扬州地方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体现着文化创造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对华夏民族起着凝聚作用。它是该传统工艺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性。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方式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官刻,规格高,规模大,持续时间久,影响深远,成果丰硕;坊刻,由坊主聘请相对稳定的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图书,逐步形成某个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或在某个地区形成坊刻的流派;家刻,亦称“私刻”,一般由文人大家组织刊刻他们自己的著作或喜爱的图书,其缮刻之精美,文献价值之丰厚,堪称典范。

新中国建立后,扬州创建了广陵古籍刻印社,召集了数十位雕版印刷艺人,从事古板修复及印刷工作,征集了近20万片古籍版片,刊刻了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

2005年,扬州新建了“中国(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展示了雕版印刷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杰出成果,为雕版印刷保护工作建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古代官员监工印书、阮元刻书

清康熙年间,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奉旨在扬州天宁寺创办以编校刊刻清廷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这一机构为刻印“钦定”《全唐诗》而设,称为“扬州诗局”。

扬州诗局在曹寅主持下,从全国各地调集了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集中写刻印制《全唐诗》,不出两年时间便刻印完毕。此书工楷写刻,字体秀润,墨色均匀。代表了当时雕版印刷最高成就,堪称雕版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世称“中国雕版印刷第一书”。呈康熙皇帝御览后,御批曰:“此书刻的甚好。”

当代,扬州雕版印刷的代表性作品有《金刚经》、《绿杨笺谱》等,均保持了扬州传统雕版印刷的风貌或特色,在国内外赢得广泛好评。

清刻本《全唐诗》、复刻唐咸通九年《金刚级》

自清代以来扬州邗江一带聚集着一批雕版印刷技艺精湛的艺人,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他们父传子,子传子,师带徒,徒再传徒,生生不息。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无论是官刻、坊刻或家刻,大都请他们前往刻书,长久以往,被刻书界称为“扬帮”。又因其中杭集艺人居多,且由杭集人领头,于是也被称为“杭集扬帮”。

“杭集扬帮”雕版印刷技艺具有全面、精湛、细腻、古朴、典雅等鲜明特征,其技艺的传承稳定有序,脉络清晰。“杭集扬帮”注重雕版,创造出一整套独特的雕版技艺。刻字讲究刀法,能根据不同字型用不同刀法;刻图讲究画理,能将原作的笔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是雕版饾版,下刀如有神,拼印若天成,浓淡皆有致,层次尽分明。近代扬州刊刻印行的大部分雕版印刷作品中,都凝聚了“杭集扬帮”传人的心血和才华。

扬州运河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中心,是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后建立的雕版印刷传习保护基地,全面展示雕版印刷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致力于推动了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集传承、保护、展示、传播为一体,建立精品传承、著述传承、教学传承等多种渠道,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保护体系,堪称“非遗”保护的楷模。扬州运河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中心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又以活态展示的形式让这一传统的古老技艺展示在广大市民面前,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这一古老的技艺,世代相传。

Hash:f196571ad16529057e71c5f58bf89d9cf34186ef

声明:此文由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