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觅的崇安寺及唐代石经幢

文/梧桐

无锡锡惠公园华山门的门口,有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的石经幢,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也是无锡市区留存至今唯一的唐代地面建筑

经幢八角形,幢身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高约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

其实这座经幢并非是无锡唯一的唐代经幢,据史书记载,建国之前,崇安寺门口也有一座唐代石经幢。

元代至正《无锡县志》记载:崇安寺,在州城内,去州三百步。建于东晋兴宁二年,始名兴宁。宋太平兴国初,赐今额。

寺有五轮大藏,雕刻精致,机括工巧,为邑奇观。

绍兴间, 僧义深所制。或云寺本王右军故宅, 比越戒珠寺同,然无可考, 这里没有写崇安寺门口是否有唐代石经幢。

明崇祯无锡进士王永积撰写的《锡山景物略》 中这样描述: “去县治约三百步为晋右军王羲之寓宅,兴宁二年舍为招提,即名兴宁寺。宋太平兴国初赐今额。入门为天王殿,牓曰祝圣都道场,笔力遒劲,为右军嫡笔。中为大雄殿,左右长廊,东廡钟楼一座,天顺中知县李乐建。西廡观音阁三楹,万历中僧显相建。西边关帝殿三楹,万历中邑绅秦耀建,蒙谤下诏狱,帝默佑之,建庙殿旁,答神庥也。殿后禅堂五楹,藏经阁五楹,慈圣太后赐大藏全部藏于中。阁前有墨池,为右军涤砚池,稍东有祝圣放生池。”

“殿毁于火者三,一为宋建炎四年,一为元至正二十二年,一为成化八年。国朝洪武十四年,僧通圆重建,至正统九年始落成。殿西旧有五轮大藏,镂刻精巧,宋绍兴初僧义深制。孙觌撰记,殿东旧有千佛阁,宋绍定初师亨剏。王定譔记,皆毁于火。大雄殿再毁建。洪武十八年,义兴马治譔记,正统九年临川聂大年譔记,成化二十三年,邑人盛颙譔记。寺后有广清禅楼,旧藏元时尌灯,精巧绝伦,至万历中凡十七传,逾二百年......”

在明末时候崇安寺的规模较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观音阁、关帝殿、禅堂、藏经阁、涤砚池及放生池,至少有五进和花园

这里所说的五轮大藏,应该是类似现在的大转经筒,里面可以放置经书等佛教物品。相传只要推动转经筒,就等于念一遍经。

周有壬编《锡金考乘》中的考据如下: “王右军宅,即今崇安寺,新旧邑志俱载崇安寺或前王右军故宅,咸淳毗陵志直云,寺为王右军宅。”

因目前为止无锡留下来的关于无锡最早的志书为元代《无锡县志》,虽然在南宋咸淳毗陵志里面也能找到无锡的一些记载。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静慧寺即崇安教寺,在城中大市桥之东,晋哀帝兴宁年建,或云王右军故宅,榜其门曰祝圣都道场,宋兴国初赐崇安教寺额。建炎中火后重建,西为五轮藏,绍兴二十八年僧义深建,东为千佛阁,绍定中亨建,元至正火,明洪武十四年僧通圆建大殿,正统年僧慈拱撤旧重新之,天顺中僧宗靖置钟楼,成化中大殿火,僧智谦重建。”

“万历中僧显相置观音阁,殿后为禅堂,有藏经阁,贮慈圣太后所赐大藏。僧明性所建阁前有墨池,东有祝圣放生池,其曰东院者,明景泰中副使张思安辈结诗于此,顺治康熙间僧定意宗超重茂等先后葺治,雍正八年大殿圮,僧芋圆募修,乾隆五年僧圣能葺之。邑人邹文锦重建天王殿,二十二年敕赐静慧寺额,五十三年僧天机改建山门。道光间僧庆山涤厓竺峰等复先后增葺,同治间寺全毁,后稍建殿宇数楹邑故无。”

以上这段记载写明了崇安寺的历史沿革,从东晋开始,屡毁屡建没有停过。书上提到了万历中建有观音阁,后有藏经阁,阁中有慈圣太后赐的大藏,这部大藏是永乐南藏还是北藏没有记载,因北藏雕版一直保存在皇宫,为官藏,皇家赏赐,不出意外应是永乐北藏。

为什么说崇安寺又名静慧寺呢,原来静慧寺在无锡南面新安乡的太湖边,古来一直是江南十大寺院之一,与太湖另一边的灵隐寺遥遥相对。

乾隆皇帝听说了此事,在下江南时特意提出要去静慧寺看看,但是静慧寺所在的位置偏僻,道路不畅,当地官员就想了个办法,将无锡市内的崇安寺匾额取下挂上静慧寺匾额。

乾隆皇帝看后感觉不错,就题额静慧寺,但是当地老百姓不认这个名字,仍旧称呼崇安寺,一直至今。

以上这段异闻乃乡间传说,新安乡是净慧寺非静慧寺,在封建皇权年代,任何官员不敢做这样顶包冒牌的事,乡间的传说以讹传讹而已。

锡金县志的文字中没有记载石经幢,晋代到宋代六百多年寺内的历史一无所知。

周有壬编的另一本《勾吴金石志》上只有惠山唐宋石经幢的记录,没有崇安寺经幢的文字。

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四古迹这卷中找到一行话: “唐崇安寺石幢在崇安寺门之左,刻尊胜经咒,咸通八年立。国朝光绪三年秦臻始搜拓得之右幢无字。”

根据这段话推测,原崇安寺门口应该有两座石经幢,年份早的唐代石幢在左边,右边年份晚点,在光绪时候秦臻拓印,右边的石幢已经漫漶不清无字了。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唐、五代、二宋时最多。

在我国古代有四次灭佛运动,唐代的武宗灭佛史称会昌法难,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在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达到顶峰。

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灭佛运动结束。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所以佛教徒称唐武宗灭佛为会昌法难。崇安寺的石经幢是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所立,经过了会昌灭佛运动后的二十二年,无锡崇安寺的山门口,放置了石经幢。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现在的崇安寺已经拆的了无痕迹只剩下地名,成为无锡著名的商业区,而石经幢也无影无踪,无处可觅。朋友给我发来一小段话:

兴宁寺石幢

崇安寺,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住宅。东晋兴宁二年(三六四年),改作寺院,初名兴宁寺,宋朝太平兴国初年,改为崇安寺,这是无锡最早的一座寺庙,称“梁溪首利”、“吴会名胜” 。寺内的佛教艺术建筑“兴宁寺石幢”,建于唐朝咸通八年(八六七年),解放前(一九四九年)寺庙已废,一九五四年将石幢拆迁到城中公园,后在幢“文化大革命” 中毁掉。

己亥大暑,与朋友一起去薛福成故居传经楼喝茶,临走时发现院子里有石底座,直径大约一米多上下,形状巨大,遂问茶室经理,云曰不知何时运来置于此,也不知道何物。

我一眼看着像经幢底座,立即想起已经被毁的兴宁寺石幢是否会有残件剩下,回来又请教了朋友,确认是经幢的部件。

翻《无锡金匮县志》上的锡金城地图,当时在三皇街上也有三座庙,分别是城隍庙、武庙、三皇庙。而经幢是佛教的建筑,弘扬佛法,一般在这些庙门口不会放置经幢。由此猜想,传经楼门口的经幢残件是否会崇安寺石幢劫后残存?或者其他地方运来的残件?

后记:今年春月,有幸拍得八片晚清民国惠山寺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拓片,想到在最后一次周世宗灭佛后,惠山寺的唐宋经幢仍旧屹立在原地,让过了一千多年后现代的我们仍旧能看到唐宋石刻的精美,感到欣慰。

秋水梧桐写于己亥八月初三,改稿于初八日子时,三稿定于辛丑正月初一。

END

Hash:6d1ecc408faa654975565363d715509d64708251

声明:此文由 天地人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