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城隍庙吗?

关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泾川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对城隍庙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泾川城隍庙位于泾川县安定街北侧,由泾川县博物馆管理和使用,是泾川境内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泾川县志》和现存博物馆《重修城隍庙碑》记载,泾川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曾经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补修。

泾川城隍庙大殿位于建筑中轴线上,歇山顶,座北向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4米,进深四间八椽,通进深15.16米,殿身及殿前有砖砌台阶,前台基由当地石板堆砌而成,应为后人补砌。殿身设檐柱和金柱各一周,山墙内有山柱四根,明间前、后檐分别装有板门,为今人所装。城隍庙为九檩前后带廊式构架。殿身内外柱子皆系木质,柱下均以料石作柱础,明间左右缝首槽金柱下设覆盖柱础,素面无饰,但制作精美。檐下四面设庞大而雄健的斗拱,用以承托挑出的屋檐,具有明代早期风格。梁架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置身殿内,全部梁架都可以望见。梁架用材粗大,七架梁高达71厘米、宽54厘米。殿顶举折,檐顶平和舒展,殿顶皆施圆椽铺钉,前檐及两山面加有飞椽,椽飞之上铺设望板一层。前后坡间设有黄绿彩琉璃瓦拼一菱形图案,正脊由砖块垒砌而成,无吻兽,呈平直古朴风格。后殿为正五间,宽5米、深8米,木架结构,接檐硬山顶,二层“一”字巨梁,暗柱支撑,殿内面积120平方米。

泾川城隍庙是泾川境内遗存唯一的一处明代古建筑,从其梁架结构及斗拱形制来看,在历史上没有经过大的落架修缮。这在我省早期古建筑遗存中是非常罕见,极其珍贵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水平,对研究中国和我省古建筑的发展史、建筑艺术传承史以及营造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都有城隍庙,相信很多人也去过城隍庙,但是城隍庙究竟为何而建,你知道吗?

其实,早在 周朝就已经有了城隍这个词, "城",就是城池; "隍"是干涸的护城河, "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城隍庙又称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由于人们对这个守护家园的城隍充满了敬爱,因此就将祭祀城隍作为了一项重要的祀典活动来举行。

南北朝时期,城隍正式的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神,随着唐朝的兴盛,城隍崇拜也被推上了高峰,政府给城隍神封了王爵。

到了 宋朝,基本上各地就都有了城隍庙,政府把祭祀城隍作为一项国家级别的祀典。

元朝继承了宋朝祭祀城隍的祀典,依旧对城隍非常重视,元大都的城隍神还被封为了佑圣王。

明朝时期,由于太祖朱元璋早年落魄时曾栖身于城隍庙中的缘故,因此当朱元璋称帝后对城隍神是特别的崇敬。后来,在明朝的官吏们修整祀典时,皇帝更是下令将各地的城隍庙改为类似地方政府的行政建制称呼,于是出现了都城隍、府城隍、县城隍等称谓。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皇帝封京都的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城隍的庙宇此时遍布全天下,人们对城隍的崇拜达到了极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

明朝和 清朝时期,府州县的官员新上任时,必须带着仪仗队有礼有节的前往城隍庙拜祭城隍,一来表达自己对城隍的敬意,二来是想要告诉全城百姓,他一定会为官清正,否则就要遭受城隍神的谴责。

各地的城隍庙中的城隍神并非同一个人,从隋唐开始便逐渐的把那么有功于民的人奉为城隍神了。能够成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

第二类是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

第三类是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

第四类是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为城隍神。

可见,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护,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担任。

纵观城隍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是城市形成的产物,在历史上曾是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标志。所供奉的城隍,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家园。城隍庙也传承着地方的习俗和文化,是展现传统文化积淀的窗口,由此衍生出的民俗活动,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繁荣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城市空间提供了最平民性、亲和性、参与性的场所和空间,凝聚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不可忽视的精神内聚力,表达着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寄托着人们向善向美的追求。

文字:王忆海

图片:刘 俨

编辑:程婷兰

责编:郭 珍

jcxbwg

Hash:1cac3c64972017cfd23ac45921b1e397f1a8e2ad

声明:此文由 泾川县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