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

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位于在中山东一路2号,大楼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聚兴营造厂建造。占地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280平方米,高26.9米,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会又名上海总会、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是在沪英侨组织的最大的一个俱乐部。由怡和洋行等英籍商人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创建。早期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保存了一些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层和三层均建有廊式阳台,亦称“东印度式”建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总会决定拆除旧屋,由怡和洋行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正广和汽水公司等相继参加投资,宣统元年改建大楼,宣统三年落成。会员是外国使馆馆员、洋行大班及少数华商头面人物。每年英皇加冕纪念日,旅沪英侨在此举行庆祝活动。

整座建筑基本上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特色。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义构图,但南北端墙顶上的塔楼、上部细部与装饰则为巴洛克式。外墙除勒脚、柱为石料外,均为水泥仿石墙面。入口处有塔司干柱式,二、三层中部五间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式的古典柱式,加上一些局部处理如窗上的楣饰,墙面的凸起的装饰纹样和塔楼等。

上海总会大楼是栋相当规模的俱乐部建筑,地下室层为滚球室,一层为弹子房、阅览室和酒吧间,为当时远东最长(100英尺)的酒吧,二层为大菜间、宴会厅和弹子房,三层以上为无套间的单人卧室,内部设计完全考虑英国人的习惯,如盥洗室面积超过厕所面积几倍。

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总会关闭,抗战胜利后复业。上海解放后,英侨陆续回国,总会业务结束。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海员俱乐部使用。之后底层大厅曾为东风饭店,肯德基上海第一家连锁店。2010年在闲置了10多年后,现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首发案件|时隔6年,老上海跑马总会大楼终于又要对外开放了

-首发案件-

它回来了!

沉寂了6年

这栋见证上海历史建筑又要再一次对外开放了

它是几代人的回忆

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

当年门口排长龙的身影里一定也有过一个你

2012年,上海美术馆在此落幕闭馆,多少人的双年展回忆都是从那里开始的。多少次经过人民广场看到它,都唏嘘那么好的建筑就这么空关着,实在是太过可惜。

2015年,这栋建筑终于迎来了新住客:上海历史博物馆,建筑修缮改建工作随之开始。

2018年3月25日,这栋建筑又将重新打开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那一年听闻上海美术馆要搬迁了,社长在酷暑天里站在人民公园里为这栋建筑画了一副速写。

这栋历史建筑曾是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跑马总会大楼,标志性钟楼建筑见证着上海变迁。1925年跑马总会沿着西面黄陂北路上建起了一排红房子,一楼作为马厩(也就是马棚),二楼作为办公场所。8年后,赚了大钱的跑马总会拿出200万两银子,在跑马厅西北角又建了一幢标志性钟楼,作为高级俱乐部。

那时的钟楼一楼大厅设有售票处、领奖处。二楼是会员俱乐部,有咖啡室、游戏室、弹子房、阅览室。三楼则是敞开的走廊可以向外清楚看到跑马的赛道。

上海解放后,跑马场被改造成了如今的人民广场。这栋建筑也先后入驻过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如今上海历史博物馆选址于此,真是意义非凡,这栋建筑的本身就应该就是历史博物馆里最大的一个展品吧。

当年那些渴望知识的人天蒙蒙亮就在上海读书馆门口排起长队,就怕去晚了没座位。去读书馆“抢座位”这个说法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对这栋建筑进行修复初期,专家们就达成共识,1933年时建筑的精髓必须要全部保留下来,木饰面、大理石能不动尽量不动,能修就修,能恢复就恢复。即使是一扇门、一个五金件,从花样、用料、工艺手法,全都要按照当年的原样恢复。

上海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以基本陈列为主的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板块,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进入展厅之后,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六分钟的短片 《上海简史》,系统讲述上海6000年的历史。两旁摆放的沙船模型和汇丰铜狮等重点文物,突显上海以港兴市的特色,反映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经济的中心地位。

社长提前走进这栋建筑,再一次近距离回忆起当年美术馆时期的一砖一瓦,记忆仿佛被重新打开,一切都没有变。

建筑本无言,但建筑保存了历史沧桑的印记,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却沉淀下了历史的厚度。

如果你有时间,推荐你也看下这部纪录上海历史博物馆修复的纪录片《时间的居所 新生》

记得当年的上海美术馆5楼还有家餐厅,叫Kathleen's 5,简称K5,那个年代还没有iphone呢,社长从诺基亚手机里翻出了当年的照片,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年轻人可喜欢去那里的阳光房里喝下午茶了,好多做PR的小伙伴当年做活动的首选场地,这些PR们如今都是老同志了吧,哈哈哈。

社长欣喜的发现,顶楼的餐厅被保留下来,还是原来的餐厅老板,为了配合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启用重新装修了餐厅,并取名Roof325,因为这栋建筑的门牌号正是南京西路325号。

餐厅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历史建筑本来的样子,室内硕大的拱门成了店里最具代表性的设计。

窗户上的老物件成了餐厅最自然,最大方的装饰。

店里灯的选择相当出彩,用最低调的款式来承托老建筑墙体的斑驳,高级感十足。

餐具的选择也甚是低调,细节之处谨防哗众取宠,就怕抢了老建筑本身的魅力。

餐厅负责人说,餐厅的价位还会像以前一样走亲民路线,因为希望大家在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没有负担的上来吃点东西。

打开午市餐牌一看,哇,168元三道菜,实在良心。

前菜或汤六选一

薄片澳洲西冷色拉,鸡蛋香料蛋黄酱

熏鸭胸配樱桃核桃和松露油醋

咖喱椰子藜麦色拉,花菜,葡萄干杏仁

主菜六选一

Roof325特色烤鸡,配香炸土豆球,鸡胸汁

香烤海鲈鱼,芦笋,油浸番茄,莳萝水瓜柳汁

扒澳洲谷饲西冷(需另加58元)

甜品五选一

草莓香草蛋白酥

香草奶油布丁

当然,这里更适合晚上来,站在5楼露台望出去可以看到整个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目前为了配合上海历史博物馆开门前的最后冲刺,餐厅处于试运营阶段,趁着还没有人山人海前,赶紧前去吧。

对了,临走前不要忘了去趟洗手间,你也会wow的。

ROOF 325 RESTAURANT & BAR

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5楼

文章素材来源:纪录片《时间的居所 新生》

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走进外滩建筑”又添上海市总工会大楼,8座建筑预约通道明日将开启!

“走进外滩建筑”项目自6月1日发布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们的广泛关注。近期,不少小伙伴在后台询问后续预约体验通道何时开启。

接下来,小编就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外滩建筑8月预约体验通道,明天上午10:00将正式开放!

7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有体验计划的小伙伴可要抓紧时间预约咯~

此次除了原先7座建筑以外,还新增了一座同样拥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很多人提起外滩14号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总会笑言,这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里“最年轻的老大楼”。这话确实不假。在一众20世纪初期、甚至是19世纪末期落成的“老大哥”建筑中,外滩14号是鲜有的在上世纪40年代才诞生的大楼,尽管年轻如它,也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

1880年,来自德国的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那是一幢四层楼的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德华银行就此成立。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年10月,德华银行作为敌产被交通银行接管,交通银行便也顺理成章地迁入了外滩14号的大楼。当时凡涉及道路、邮电、航运的金融服务,均由交通银行办理,因此银行业务日益增长,很快就产生了重建大楼的需要。然而,这一计划却因为抗战而一再延迟,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实施。于是,1948年竣工的原交通银行大楼,就这样成为了解放前外滩区域建造的最后一座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这栋大楼的是匈牙利建筑师鸿达,他是当年上海滩热门的外国建筑师,新新百货和国泰电影院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鸿达的职场生涯,与同为在沪打拼的东欧老乡邬达克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战后,外滩建筑群经历了新一轮的翻造,在欧美风行一时的装饰艺术风格开始渐渐流行,在鸿达设计外滩14号大楼的时候,也同样看得出这种几何化风格的鲜明印记——大楼的立面强调垂直的竖线条构图,中轴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装饰相当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其余墙面都以白水泥粉刷。虽然简素其外,但鸿达的设计其实有着精美的内里,细细品味,一点也不简单。

面向外滩的前厅,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过道,边上是两道极富设计感的楼梯,紫铜扶手勾勒出美好的弧度,与大门的铜艺默契呼应。厅内有每排九根、统共4排的大理石柱。二楼同样设有一个大厅,电梯设在楼厅的一侧;三层以上的楼层,虽然层高不算太高,但光线却处理得很好。再加上发电机、空气调节机等当时先进的设备,使得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在强调实用性、功能性的同时,也有相当耐看的细节质感。

大楼建成之后没有几年,交通银行将总部迁回北京。自1951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开始在外滩14号办公,大楼也因此更名为上海市总工会大楼,一直延续至今。

近期,上海市总工会大楼还开启了一场”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先来一波剧透吧~

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 劳模展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上海工人阶级勇立潮头,奋发有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马当先、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到面向新时代的奋楫争先、追求卓越,书写了一部部气势如虹的动人华章,诞生了一批批令人景仰的劳动模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体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造就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引领时代。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在上海市总工会这栋已有70年历史的建筑里对外开放,旨在进一步弘扬劳动模范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凝聚起千百万职工拼搏进取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信还有不少小伙伴刚刚得到消息

还没学会如何使用公众号预约体验

小编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简单的教程

首先进入“黄浦最上海”微信公众号

选择你要参观的建筑

点击“立即预约”

选择期望预约的场次

并留下姓名、手机号、身份证/护照号

(小伙伴们不用担心,证件号码只用于确认身份,个人信息也不会被公开)

预约体验外滩建筑

当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体验外滩建筑

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小编建议预约成功的小伙伴们提前10分钟到达现场,找工作人员完成签到,否则将被系统记录为爽约,会影响后续预约参观。由于游览是限定时间的,所以志愿者们会准时开始讲解,迟到的小伙伴也请自行找到体验队伍,跟随志愿者走完这趟“外滩建筑之旅”。

如临时有事不能到达现场,记得要在参观时间6小时之前进入预约平台取消预约,距离开始时间小于6小时则不能取消预约。

累计两次爽约,将会被系统记录,失去预约资格。

成功取消预约后,其他小伙伴可进入预约平台“捡漏”,距离开始时间大于3小时,都有机会抢到名额哦!

参观过程中,会有党员志愿者带领大家按指定线路参观,这些志愿者都是来自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工作、休息的时间为大家提供义务导览,小伙伴们可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喔!

由于这些建筑多为办公场所或经营场所,因此,游览是限定时间、限定场次和限定区域的,小伙伴们一定要紧跟志愿者的步伐,听从志愿者的导览安排。

部分区域禁止照相和摄影,也请听从现场志愿者的提示~

带自家小朋友进入体验参观的家长们,记得要看护好自家宝贝,叮嘱孩子不要随意触碰展品,造成损坏就不愉快啦~

还有一些预约体验建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过一份全攻略,请戳传送门:“走进外滩建筑”,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划重点时间到~

最后,小编还要敲个黑板:

明天上午10点,8月预约通道将准时开启

拼手速的时间到了哟!

如果没有预约上的小伙伴也不要气馁

未来每月的26日

都将开启下个月的预约通道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编会一直陪伴大家去“搜集外滩建筑图鉴"的哟~

7月26日10:00,不见不散!

悦读上海 你所不知道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及其大楼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世界性跨国别、泛宗教的青年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以通过团结活动和公民训练,发扬青年基督徒高尚品德为宗旨。据记载,1844年,一家英国伦敦布店的业主威廉斯认为当下青年堕落现象严重,就联合一些青年组织了一个青年俱乐部,在当地开展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布店和其他行业的青年的灵性修养”,以后这种形式被世界各地接受并推广,使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青年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根据青年人的特征,开展体育运动、野营、生活辅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公共事业和公民活动。

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基督教口号是“非以役人,仍役于人”就是不奴役人民,为人民而献身的意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又将宗旨更明确化,就是努力将青年培养成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人才,会员不限定为基督教信徒,团结和服务的对象不分信仰。中国或上海的基督教青年会会员不受信仰和教派的约束,只要志愿参加即可以入会,但又规定,基督教信徒可以成为基本会员。 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与美国的关系比较密切。

穆德(John R. Mott)是美国人,188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从事基督教青年会在学校的工作,就在这一年,他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叫“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执行委员会”的机构,并担任主席。他发起了“基督徒学生运动”,动员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这个组织,并到海外开展学生运动,他的行为得到美国的不少教会的认可和支持。到了1894年,他又提出了“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而当时美国正在积极筹划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准备向控制菲律宾西班牙发动战争,也就是“美西战争”。美国要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就得加强对该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渗透,于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也成了美国政府的排头兵,急先锋。就在“美西战争”即将结束时,1898年穆德就在他的组织的会议上提出:“耐心地、彻底地刷新异教徒的生活,包括个人、家庭、城市、宗族、国家的实际生活和倾向的各个方面,目标是要把异教国家的每一个异教徒,使之成为在耶稣基督里的新人。”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早年就读于上海的英华书院,旋考入天津北洋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赴美国,191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15年至1917年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是第一位担任此职的中国人,后因步入政界而辞去该职。穆德是1896年首次到中国的。王正廷在一篇文章中讲: 在穆德先生来华以前,学校青年会的数目只有三、五个,其中一个是设在天津的官立学校里,他来华旅行的结果增加了二十二个新的学校青年会。 早在1890年中国基督教宣教大会在上海举行时,会议正式邀请北美基督教派员到中国开展工作。之后,北美基督教不断派人来中国,1900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路义思(R. E. Lewis)联合了中国教会人士约50人,以及上海几个学校的青年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这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家城市基督教青年会,最初租“苏州路(今南苏州路)17号”的一幢半西式房子为会所,可惜难以确定这幢房子确切的位置了。不久又迁“南京路(南京东路)149号”的底层,这里原来是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堂,当时会审公堂已迁北浙江路新址,他们就租会审公堂旧址为会所,位置即今南京东路720号的上海第一食品公司。

南京东路720号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由于青年会成员不强行规定为基督教信徒,入会或参加青年会组织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会必须解决会所和活动场地问题。1905年,上海青年会得到旅沪甬商朱葆三的慷慨捐赠,其中包括一块位于英租界四川路的5亩土地,分两期建设,先建东楼,1907年建成,由英商爱尔德洋行设计,建筑占地1 583平方米,砖混结构五层(现加建为九层)。建筑立面的处理简洁,清水红墙,没有太多的非功能性装饰,只是大门以白石材做拱形门,与红砖形成色彩上的反差,增强了建筑的色彩和立体效果。青年会的服务宗旨是推动青年的德、智、体、群的教育和全面发展,除了青年会的机关设在该楼里,其余的房间全部用作教室和活动室,在这里开办各种讲座,举办民众歌咏活动和比赛,中英文辅导班等。西楼建于1914年,据说是一位叫马特的美国基督徒捐款建造的,西楼建成后,原东楼的中英文辅导班全部迁入西楼,并正式称“青年会中学”。

四川中路595-607号

到20世纪40年代后,上海基督教活动处于低潮,于是东、西两楼均为青年会中学使用,即今浦光中学,地址为四川中路595-607号。由于东楼从原五层被加建为九层,建筑外观遭严重损害,显得十分不协调。 四川路的基督教青年会,今为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在海外的活动符合美国对亚太地区扩张的政策,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1910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塔夫脱在白宫召开了一次关于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专门会议,对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工作给以充分的肯定,他发表演讲说: 通过我们的国务院,我们可以对其他国家在道德等方面的进步表示同情和关心,不过国务院在这方面的工作要受到限制,而且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没有人会认为我们到中国去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是抱着任何占领他们土地或干涉他们国家的内政的野心的,我们可以提拔青年会的会员能在他们本国的政府内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他们这些人,我们就能够使这些落后国家最终地接受我们的文明和道德标准。 政府不能直接出钱,公开支持北美基督教公开的传教活动,那就得动员美国的企业和民众来捐资,就在这次会议上,美国“石油大王”就同意捐资54万美元,仅几个月后,穆德就已募得资金二百余万美元。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多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赔款高达四亿五千万两,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估计当时大清每年的财政总收入约一亿两,可见赔款额之巨大。这次赔款是针对1900年,即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起,故称“庚子赔款”。1909年,美国为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主动提出“减免”庚子赔款中尚未付清的余款,但中国政府还得支付赔款,只是美国将获得的赔款改充中国留学生费用,在中国创办、兴建学校、医院之类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设施(后来其他国家也仿效此法),在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也多少获得“庚款”的资助费用。

1931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又在“八仙桥”建设青年会新楼,为示区分,原在四川路的旧楼称“四川路青年会”,新楼则称“八仙桥青年会”。 近代以后,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大多是由英国、美国的各教会的“差会”(Missions or Protestant Missions),也即各教会的“海外布道会”派遣的,所以,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明显的教派、国别的区分,教会和传教士领取“海外布道会”的资助、津贴,也得听命于“海外布道会”,进入20世纪,尤其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的教会和传教士不愿听命于海外的布道会,掀起了“本色运动”,英文为Indigenous movement or 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即“在华基督教本土化运动”。

1922年全国基督教大会发表的《教会的宣言》中讲: 我们对西来的古传、仪式、组织,倘若不事批评,专做大体的抄袭,卑鄙的模仿,实在不利于中华基督教永久实在的建设……所以我们请求国内耶稣基督的门徒通力合作,用系统的捐输,达到自养的目的;由果决的实习,不怕试验,不怕失败,而达到自治的正鹄,更由充分的宗教教育,领袖的栽培及挚切的个人传道,而达到自传的目的。

多伦路59号

“本色运动”的方向是引导中华基督教的自养、自治、自传,即所谓的“三自”,而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西方基督教建筑的中国化、民族化。 鸿德堂的英文名为Fitch Memorial Church,即“费启鸿纪念堂”,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费启鸿博士(Georg F. Fitch,1845-1923)创建于1882年,址在北京靖远街(今北京东路288弄内)。1923年费启鸿逝世,1928年,北长老会在虹口乐安路(今多伦路59号)重建新堂,该教堂建筑打破了传统教堂的规制,屋顶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飞檐,其他部位也极富中国建筑特征,使你无法从建筑上认为这是教堂,而也许会误认为是道观。八仙桥青年会大楼由时任上海市建筑师协会会长范文照创办的“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设计,范文照、李锦沛、赵深主持设计,汪裕记营造厂承建,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 211平方米,建筑面积12 870平方米,中西混合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主立面朝西,临西藏南路,两侧对称,外立面以三层为界分作两大块,三层以下为人造大理石贴面,设计比较简洁,花岗石做成的通二层的大门框,在三层檐部设计有明显的腰线,以中国传统的“雷云纹”作为图案。

四层至八层则以棕色的高岭土机制砖(俗称“耐火砖”)作为贴面,在八层与九层,以及九层以上的建筑顶端设计为中国传统的重檐屋顶,以蓝色琉璃瓦铺顶,这个形制与北京的前门十分相似。室内装修也努力中国化。八仙桥青年会大楼的设计先于“大上海计划”,毫无疑问,该建筑对后来“大上海”的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还有“西侨青年会”(The Foreign Y. M. C. A.),是上海侨民的基督教青年会。它的建立时间不详,大概在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资助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在华事业有直接的关系。

西侨青年会大楼由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兴建,1932年建成,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 933平方米,前部九层,后部十一层。以近现代主义为主,并有新古典主义痕迹的“折中主义”建筑。建筑对称,立面水平分为三段,竖向也分三部分。出入口开在中轴线,中央并列三扇方形门洞,两侧开圆拱形窗,大圆拱内又以小柱分为两个小圆拱,这是意大利风格的“帕拉弟奥式窗”(Pallaian window)的变形;中轴线的二层至三层设计为通层长窗三扇,用科林斯式双柱支撑圆拱,十分气派,两侧则改为单层的圆拱窗和方窗;底层至三层的外墙用不同色彩的面砖拼出菱形的纹饰,此又是装饰艺术建筑中常用的手法。

三层以上,中间后退,形成“凹”字形,在功能上照顾到中轴线的二层与三层的采光,兼顾四层以上建筑的通风、采光,而从视觉效果上又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效果。四层以上采用直线条构图,呈现出建筑现代主义的简洁和高耸。关于该建筑的构图,有人认为象征由50个白星聚于一个红方块,整幢建筑好像竖起来的美国星条旗。建筑内设有游泳池、体育馆、弹子房、图书馆、阅览室、体操房、更衣室,更像一个娱乐场所或体育馆。该“西侨青年会”不分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11岁以上品行端正者均可入内。这里除了西侨青年活动外,还经常举行西侨青年和中国运动员的各种友谊赛和锦标赛。1950年8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10月后划归上海市体委,长期为市体委机关所在地,今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地址为南京西路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