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勇士墓

十一勇士墓

十一勇士墓位于汉南区东荆街南丰村,时代为。

2011年,十一勇士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初心地|十二桥烈士墓:成都市区唯一一处大型烈士墓陵园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好年轻,好些都只有20多岁……”2月19日中午,太阳和煦,80岁的周仕文站在成都十二桥烈士墓的烈士事迹栏前,边细细看他们的介绍,边喃喃自语。

她是自贡的退休教师,一年前来到成都定居,这天来到文化公园转,转进了公园内的十二桥烈士墓。

虽是正午,烈士墓里访客不少。解说员何蒙蒙正在为天津市某大型国企的党员们作解说。71年前那个冬夜中殉难的30余位烈士的英灵,在人来人往、春花繁盛的公园里,与今天的和平、繁华相伴,“假如英烈们地下有知,看到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应该会很欣慰吧!”周仕文跟听一路,解开了心中疑问,也感慨万分。

在黎明前夜,他们牺牲在枪口下

周仕文眼前的事迹栏,一共有5块,共记录了20位烈士的事迹,其中有13位年龄在35岁以下,最小的龙世正只有19岁,最年长的周从化也只53岁。

根据事迹栏的记录:周从化是在重庆解放前三天的1949年11月27日夜里,被特务枪杀于重庆白公馆松林坡上,后遗体被转运回成都十二桥。彭代悌、云龙是被杀害于成都王建墓墓道,于1950年1月遗体被送往十二桥烈士墓安葬。其他17位烈士则都是牺牲于1949年12月7日夜的十二桥防空隧道内,距离成都和平解放还有20天的黎明前夜。

何蒙蒙解说道,长眠于十二桥烈士墓的烈士,一共有36位,事迹栏呈现的是20位。在红色花岗岩塑成的十二桥烈士大型浮雕前,何蒙蒙用低沉的语调介绍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1949年冬,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秉承其最高当局的密令,国民党政府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亲自下令,将其在西南各地逮捕囚禁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革命青年和其他爱国志士全部秘密处死。当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疯狂进行了大屠杀,10天后又在成都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桥大惨案”。

当夜,国民党保密局稽查处中队长唐体尧率武装特务16名来到将军衙门看守所,将32名政治犯押上刑车驶达外西十二桥。当时,十二桥西南200多米的乱坟坝内留有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防空壕,屠杀便在防空壕内进行,32名政治犯被特务用刺刀和手枪杀害,并被就地仓促掩埋。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成都市军管会立即组织力量,于1950年1月3日至7日分别在十二桥和王建墓发掘出35位烈士的遗骸。

他们之中,有杨伯恺烈士,他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留法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任重庆地委委员并长期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和上层统战工作;有于渊烈士,他在1926年英军炮轰万县中英勇抗英闻名中外,后来又长期从事党的秘密活动;有王干清烈士,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打响川西工农第一枪,领导了绵竹暴动;有许寿贞烈士,他以世界语为武器,向国内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幕,宣传党和人民解放军伟大胜利……

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可歌可泣,每一位烈士的革命情怀都感人至深。周仕文几次以手拭泪,这些年轻的生命在生死关头的大义凛然,让她深感震撼,也同样震撼了天津来的客人。

70年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天津来的访客,正在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党课活动。“今年是建党一百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特别党课,能更好地唤起大家的使命和担当意识。”领队、负责人如是说。

呈现于他们眼前的烈士墓,墓前正中竖立一座纪念石碑,上面镌刻着“十二桥死难烈士墓”8个醒目的红色字体。浮雕广场上,前面是4排烈士纪念碑,36位烈士的名字和简要事迹刻在红色花岗石碑上。

“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的父亲,就是十二桥烈士中的杨伯恺先生,她曾经来过这里吊唁父亲。”何蒙蒙指着杨伯恺烈士纪念碑介绍道。

在墓碑之后,是一组大型浮雕。雕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分为晨曦、缅怀两组塑像。晨曦取材红色花岗石,根据36位革命烈士形象特点及英勇事迹组合成20米的长卷浮雕。缅怀肖像用汉白玉雕琢,母子手捧鲜花站在英烈墓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怀念和敬仰。

在墓园的左侧,耸立着一尊从十二桥烈士牺牲处迁移过来的大型雕塑,是一只用岩石堆砌、雕塑而成的手,戴着镣铐,五指伸向天空,犹如一只呼唤自由的大手,承载着烈士们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

70余年里,成都市政府先后几次出资修复、改扩建十二桥烈士墓,是市区唯一一处大型烈士墓陵园,是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今年正逢建党100周年,成都市青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推出包括十二桥烈士墓在内的三条红色教育旅游线路

“每年清明节前后,约有2万至5万名学生专程前来凭吊烈士,各学校、机关、团体组织扫墓活动,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祭扫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烈士英勇精神,继承革命遗志,努力学习、工作的教育课堂。”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道无声的命令,“马石山十勇士”用生命践行

一道无声的命令,“马石山十勇士”用生命践行

■实地探访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刚走近位于乳山市马石山上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耳边就传来阵阵童声,原来是乳山光明街小学的学生们在这里举行主题快闪活动,唱响心中的赞歌,追忆红色历史

童声袅袅回荡在耳畔,站在纪念馆向马石山下远眺,满目苍翠,山下村庄升起缕缕炊烟。这座形似“骏马”的山脉走过了斑驳岁月,滋养了一方百姓,仍奔腾呼啸着。

70多年前,马石山曾见证了什么样的故事?演绎过怎样的人间大义?它为何至今仍被人铭记?

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一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十勇士从岩石中幻化而出,肩扛步枪冲锋向前,还有数支八路军小分队带领群众突围——他们在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仿佛听到了一道无声的命令,不约而同地打响了救援群众的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最终,4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成功救出马石山区数十里内的群众6000多人。

1942年,敌后抗战处于最艰难时期。这一年,日伪军在春、夏、冬季对胶东根据地分别进行过大“扫荡”,马石山正是日伪军冬季大“扫荡”的主要合围目标。

马石山地区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后方,这里不但有兵工厂、印钞厂、制药厂,还是胶东军区指挥机关、党政机关、胶东育儿所、医院等所在地,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

而今,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人很多,但没有嘈杂的声音。望着那雕塑,仿佛能听到勇士们吹响战斗的号角,能看到他们以命相救的英雄壮举。

伴随着冬季萧瑟寒风,日伪军对觊觎已久的马石山地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白天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几天之内完成了对马石山周围20平方公里地区的拉网合围,未来得及撤离的数千群众被围于“网”内。

敌人不断收网。暮色中,忽然从西面传来喊声:“八路军来了!”村民们纷纷从躲藏的地方钻了出来,只见10名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他们头戴钢盔,身穿黄绿色棉军衣,腿上绑着绑腿。一名战士抬腿登上山岩,挥动胳膊说:“乡亲们,我们带大家一起突围。”

他们是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的战士,从东海军分区执行旧被服押运任务归途中路过马石山。面对势单力薄的群众,面对数以万计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他们毅然放弃归队,冒着牺牲的危险,为掩护群众“四进三出”包围圈。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只剩下班长王殿元和其他两位战士,三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日军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从战士用生命撕开的突破口冲出了包围圈。而战士们,本可以全身而退,却反复进出包围圈,一次次营救群众,直至弹尽路绝。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年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这青山之上。

记忆永存

是对英雄最高的礼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马石山突围战中的英雄只有“马石山十勇士”,然而英雄不会被遗忘,在那个生死一瞬间的寒夜里,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还有许许多多英雄。

他们是奋力突围的十八勇士、十六团团部及三个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无论建制、人数,在群众危难面前、在生死考验的那个马石山之夜,每一支突围部队都带出了成百上千的被困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履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向马石山最高峰走去,只见山顶巍峨耸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一级一级踏上638级台阶,爬到山顶缅怀英雄。

脚下的石阶多是周围村民一块一块抬上山的,坡陡的地方需要8个人一起抬着往山上挪。当年抬过石阶的老人王玉花说:“从小听十勇士的故事长大,英雄们为了咱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儿,才换来了现在安定的生活,咱也得为他们做点事情。”

在纪念馆西侧,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英名录墙,4735名牺牲烈士的姓名一一镌刻在上。碑刻不光记载着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也铭记着面对民族入侵、亡国灭种,中国共产党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浴血奋战的历史担当。

到纪念馆的路坡度又大又陡,每年清明节,很多山下村子的村民徒步40多分钟走上来,只为在烈士名录纪念墙前献上一束鲜花。

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一起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著名抗战英雄群体。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被编入英模方队接受检阅。

■亲历故事

乳山市东凤凰崖村村民杨栋森——

东凤凰崖村的红色革命印迹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发生在乳山市东凤凰崖村也就是我家的一段红色记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凤凰崖村隶属于牟平六区二海乡,地方虽然不大却很繁华。这个村是乡公所的所在地,街市遍布饭店、商号等,当时曾有“东有崮头街,西有凤凰崖”之说。我的爷爷杨琅轩所在大家族的堂号叫“修德堂”,生意号是“德庆和”,经营着粉房、糕点铺、药铺等。

1935年,我爷爷杨琅轩在莱阳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天,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老家东凤凰崖村,以二海乡乡长的身份作掩护,在自家建立起党的地下交通站。为了便于开展地下工作,党拨给他几石粮食作为经费开办饭店,店名叫“开一天”,从此经常有我党的同志乔装改扮成货郎,磨刀剪子的、凿磨的、锔锅锔盆的,来到凤凰崖,杨家都以客相待,留他们吃饭过夜。

时间长了,十里八村都说我爷爷好心眼,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爷爷的真实身份。赵介民就是访客中的一位,我爷爷曾护送过他,还有胶东公学的学生。

1937年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雷神庙战斗后,三军有一部分人来到杨家,正逢我老太刘氏去世,家里在停灵祭吊,他们以牟平国难教育会、山东省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为我老太送来挽联,上联写“庭训遗后昆造就出许多革命分子”,下联写“闲范昭邻里激励起无数救国先锋”。时任中共胶东特委民运部兼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的于克恭,是崮头镇地口人,与凤凰崖同属牟平第六区,胶东第一个妇救会就是他们当时成立的。4月,三军往蓬黄掖转移时,我家给提供了路上吃的干粮,刚成立的妇救会则连夜赶制布鞋。

1940年,胶东地委晚上转移到于克恭老家地口村,顽固派苗占魁听到风声挨家挨户查户口。于克恭带领一部分人去了肖家他姐姐家躲藏,另一部分由民运部部长于洲领着来到了东凤凰崖村修德堂,我爷爷把他们藏在棺材里才躲过一劫。

1941年之后,胶东党政机关转移到牟海县,并把第一兵工厂、第五兵工厂(硫酸厂)迁移到凤凰崖,不久胶东公学也随之转移到这里。

1942年胶东军区成立后,军区后勤处就设在我家客屋,高大山政委长期住在这里。胶东军工局局长范心然时常来凤凰崖与高大山同住,组织协调后勤物资供应和军工生产,同样驻扎在二海乡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几次来我家找高大山和范心然(司令部设在今牟平后垂柳)。同年,在东凤凰崖村成立了胶东育儿所,1943年建起了实验小学。

巍巍马石山,浓浓乳娘情,应该被历史和人民铭记的还有东凤凰崖村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手记

人民至上的真实写照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展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参观者感慨感动,内心震撼。为什么勇士们能不惜生命、舍生忘死呢?是什么让他们在没有统一指挥、彼此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挺身而出?又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反复闯进敌人包围圈,一次次营救出被困群众,直至弹尽路绝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用四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人民至上”。

马石山十勇士等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正是因为忠实履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践行初心使命的诺言,他们才被人民群众称之为英雄,才被人民群众永远铭记在心中。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先烈的故事中读懂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找寻力量源泉,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 文/图 通讯员 张军)

开封有座“十一烈士墓”:辛亥革命中河南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