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标墓

朱凤标墓

所前镇:所前镇地处杭州城郊,为萧山城区南大门,因明朝的西小江边建有18间盐所而得名,属千年古镇。全镇辖39个行政村(居),面积43.8平方公里,人口3.6万,耕地2.4万亩,山林2.8万亩,现有企业250余家,工业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机械五金、塑料等为主。 所前是萧山的重要茶果产区,素有“茶果之乡”的美誉,山林经济效益列居杭州首位。杨梅、茶叶、板栗、青梅、……

萧山朱姓系朱熹之后 朱凤标曾任清朝五部尚书

在距杭州城区40多分钟车程的萧山朱家坛村,生活着朱熹的后人——萧山朱氏。

萧山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朱凤标。他在清朝道光年间参加科举,考上了榜眼,历任五部尚书,时称“萧山相国”。朱凤标的第四代孙朱文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朱家溍就是朱文均的儿子。

孕育了文博大家的小村究竟是什么样?日前,记者驱车来到这个小村,寻访萧山的大宅门。

坛里金变成朱家坛

故居还在,祠堂已毁

新城路一路往南,到底左拐,进入村道,“朱家坛村”的牌子就醒目地立在路边。

村支书朱鸿良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520户人家,其中350户是朱姓。

作为村里最老的建筑,朱凤标的故居坐落在村子中间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白墙黑瓦,木制门窗,显得颇有古风。宅院分为东西两幢,各三进。东边宅院的门前有个池塘,西边宅院门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很古的石桥

朱凤标故居正在修葺中,宅院里已经搭好了不少复原的木结构,还剩一半白墙黑瓦、厚重木窗,正等待翻新。细心看看,一些精致古朴的雕花、木刻,让人不禁联想这座大宅门的过往。

站在正在整修的木制楼梯旁,村里的会计王新兴很兴奋地讲起了朱家坛的故事,因为喜欢历史,喜欢在村里四处溜达,和村民们家长里短,王新兴比朱家人还要了解这个村子的历史。

宋元时期,这里以金姓为主,因地形深凹,所以当时的村名叫“坛里金”。

元朝末年,理学家朱熹的七世孙朱寿从当时隶属古徽州江西婺源迁居到此。朱寿就是萧山朱氏的第一代。后来,朱姓后族在此发迹,“坛里金”就逐渐演变成了“朱家坛”,可惜的是,朱家祠堂上世纪因意外失火被烧了。

“喏,看这个墙,这个瓦,因为祖上是从古徽州迁过来的,所以这座宅子有点徽式建筑的风格。” 王新兴说,明朝后期,朱家先祖在苏州丝绸生意,是皇家灯火引芯的“钦点供应商”,大宅估计是在那时落成。现在看到的两个墙门,曾经分住了当时朱家的六个兄弟,“按照单双数分开,老大老三老五住一边,老二老四老六住另一边。”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萧山朱氏最著名的人物朱凤标横空出世。

朱凤标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去世,他一直跟着母亲。记者站立的故居,其实是他舅父的房子。道光十二年,朱凤标科举考上榜眼,后来历任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五部尚书,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还管过漕运和教育,时称“萧山相国”。

朱凤标入朝为官之后,村里人就在其舅父家的原址上增建了这所宅子,并取名叫“榜眼墙门”。直到现在,村里人还能够确切指出朝东的阁楼就是朱凤标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村里老人家告诉记者,朱凤标故居门前的这条小河,曾经很宽,直通官河。老底子,渔船、客船来来往往,朱家人从此处下船,就是到了家门口——相当于现在那些电梯入户的豪宅,很是气派。

那口井还在

家谱和老照片渐渐流失

《萧山朱氏宗谱》上记载,朱凤标是朱熹的第20世孙,而朱家溍是朱凤标第五代孙。

朱家溍的小女儿朱传荣叙述,朱凤标是萧山朱氏落户北京的第一代人,直到最后去世的时候,才葬回萧山所前镇,谥号文端。

朱家溍在世时,曾多次回乡祭祖探亲。1996年春,朱家溍受聘为萧山博物馆顾问。自那时起,他几乎每年亲赴故乡,无偿为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作鉴定。

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对于祖辈的历史已经有些模糊,他们自认是朱熹的后代,也知道村里出过名人朱凤标,而其他的细节,在口口相传中,渐渐流失。

村书记朱鸿良是朱凤标的本家后裔,他们一家,曾经也住在朱凤标故居里。

顺着故居前的池塘向东走十余米,右转,还不过一百步,就是朱鸿良现在的家。聊起朱姓,朱鸿良的母亲朱素琴很激动,她拿出一沓老照片——

“这张,这张,还有这张,都有朱家溍,都是18年前的照片了。”

“朱家溍的家人还专门到我家来做客,我们是本家。”

“这张是在老房子里拍的,那个时候是这样子的,现在这口井还在。”

不过朱大妈有些惋惜,家里曾经还有两张年代更久远的老照片,她记得照片中的男子都身着长衫,女子则头戴凤冠,留着长指甲。这两张图片,是爷爷去世前交给她,她用布包着,藏了整整24年,却在上世纪90年代卖给了收古董的,“藏了24年啊,两张照片,就算一年只值一块钱,也要48元……最后讨价还价,44元卖掉了!”

和那老照片一样失传的,还有家谱。

朱传荣表示,她看到过《萧山朱氏宗谱》二十卷,也只是复印本,“(那份家谱)始于宋代,明清之间数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同治八年修订、刊印,我只看过一份复印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现在我们北京家里并没有续修。”

文化萧山·名人馆系列:萧山“大宅门”——朱凤标故居

他居高位却清廉;

握重权却谦逊;

敢言人所不敢言,

敢为人所不敢为

朱凤标,浙江萧山人。道光年间高中榜眼,官拜五部尚书。因其位高权重,历三朝而不衰,所以世人敬称“萧山相国”。

新塘街道朱家坛村的朱凤标故居,是我区境内残剩的总体建筑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名人故居,号称萧山的“大宅门”,这也表明了主人的显赫地位。保留的建筑总体成局,单体中砖雕木雕都较为精细。

黑瓦、朱阁、白墙、赤门。迈过门槛,走进故居,一股富有年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透过前厅向里望去,门高窗阔,威严十足,虽然经过修缮,但依旧能看出主人当年曾经的显赫。

从大门到正院要穿过三道门,俗称“三进”,走完一进,又现一进,层层叠叠,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居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当地特色和时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追忆、来品味。

【视频】

明朝的皇家陵墓一共有哪五处?哪一处是皇太子朱标主持修建的

《明史》中说,皇太子朱标的生母是马皇后,出生的时间是至正十五年的九月。

这一年的六月,朱元璋刚刚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人渡过长江,占领采石。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大批的粮食,众人大喜,提出带着这些粮食渡江回去,返回老据点和州。

朱元璋对徐达说,大家想回和州,是缺乏远见的短视行为,此时我们应该乘胜向太平进军,下一步占领南京,进而占领江东。如果这一次我们退回去了,以后江东就会落入别人之手,我们很难再有机会了。

于是他把渡船全部放弃,自己带着众人一鼓作气,拿下了太平府。城中有一位富人名叫陈迪,献出许多金帛,朱元璋拿来分给了将士们。朱元璋就住在了陈迪家里,不久皇太子朱标也在陈迪的府里出生。

朱元璋自立为吴王那一年,朱标已经十三岁,被选立为世子。此时,整个安徽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内,他就让朱标带着二弟朱樉,去临濠给祖父上坟,看一看祖父生活过的地方。

朱元璋叮嘱儿子们:“你们在富贵中长大,习惯了安乐。这次让你们到田野、山川之中看一看,看看世间的小民的艰苦生活,了解一下民风民俗。你们也尝一尝鞍马劳顿的辛苦,了解我们渡江奋战的经历,知道我们创业之艰难。”

他又指示陪同前往的官员,沿途要恭敬祭祀城隍、山神,路过太平的时候,要去朱标出生的陈迪家里拜访,并赐给陈家五十两银子。

朱标、朱樉兄弟去临濠上坟,那里埋葬的是他们的祖父、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明朝的皇帝陵墓比较乱,我们最熟悉的两处,一是北京昌平的十三陵,埋葬着明成祖朱棣以下的明朝皇帝。另一处是南京的孝陵,埋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另外还有明祖陵、明皇陵和明显陵,这里就来大致说一下。

朱元璋的祖上是南京句容人,高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世珍。到了祖父朱初一那一代,他带着两个儿子迁居到泗州的盱眙县,死后就安葬在那里。

此后朱家逐渐破败,朱世珍和哥哥两家就从泗州盱眙县搬到了临濠的钟离乡,朱元璋就在这里出生,朱世珍也埋葬在这里。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把这处陵墓正式定名为英陵。不久又改名为皇陵,同时专门设立皇陵卫来守卫。朱元璋多次派儿子们前去祭祀,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自前去祭奠。

洪武十九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到盱眙县,正式营建祖陵,那里有朱元璋祖父的坟墓,另有曾祖、高祖等人的衣冠冢。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又对祖陵加以修整。

祖陵、皇陵之外,再说一说湖北荆州的显陵。这处陵墓有一些特殊,明武宗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没有兄弟,只能到他的堂兄弟中间寻找继承人,而朱厚熜的血缘最近。

朱厚熜的生父名叫朱祐杬,是明孝宗最大的弟弟,被封为兴王,藩地在荆州,死后也埋葬在那里。朱厚熜登基之后,追尊父亲朱祐杬为兴献帝,陵墓也按照帝王的规格加以改造,称为显陵。明朝晚期的皇帝都是朱祐杬这一枝的后代,所以非常重视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