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是沿富春江的一个古村落,上接桐庐、建德,下承富阳、钱塘。历史上,东梓关就因这一条大江与这一个码头而繁盛。1932年浙江富阳籍作家郁达夫乘船来东梓关,在此居留了一个月,在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原籍富阳的作家郁达夫在1932年的小说《东梓关》中,用寥寥几笔解释了一个曾经商贸兴隆、店铺林立的古埠在地理上的成因。
打开地图来看,东梓关位于桐洲岛的下方,富春江分开的两股水流,在此处合拢为一股,江畔痕迹依然鲜明的古船埠和古驿道,如同一块梳齿板,啮合起上下游的村民、船家、商贾与往来行路之人的需要,可以想象,旧时的东梓关作为富春江的水上关隘,即便称不上热闹非凡,也必然会有一番富裕自足的民生景象。
村里的古樟树有八百年历史,江边的越石庙建于嘉庆十八年。水运衰落,陆运兴起,再加上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东梓关在近三十年里渐渐成为一个乏人问津的名字。富春江沿岸从来不缺诗情画意的水乡,对比3公里之外的桐庐深澳古村落,4个风格各异的自然村深澳、荻浦、环溪、徐畈,互相之间比拼资源、争夺人气的暗战局面,东梓关的沉寂、寥落,倒是显出一层与世无争的意味。
时至今日东梓关村仍遗留了近百座明清古建筑,如许家大院、安雅堂、越石庙等,还存有不少颇具价值的历史古迹,如“官船埠”遗迹和古驿道。
许多人慕名来看东梓关,是因为东梓关的杭派民居。它们有着白色的墙壁,熏色的屋顶,配上了流线般的屋瓦,看起来每一幢房子都彼此联系着,就像吴冠中画里一样的房子。它们在泛黄的稻田边,筑室而成,微曲的而优雅的屋顶线条与石墙,在抽象中渲染出江南人家的隽秀。而在村落中心的公共区域处,还有一间外观仿古的房子,人们可以在这间房子里静静地看书,可以约上三五朋友在这里聚会、畅聊。
在东梓关的半日,是休闲优雅的半日。如果你在雨天来到这里,你能感受到古朴的静谧,细雨时分,在村里走一走,心情也随着古镇宁静了下来;如果你在阳光晴好时来到这里,你会感到宁静而致远,悠长的叫卖声传遍角落,碧波的江面诉说心中的故事。长长的弄堂,光滑的青石板路,仿佛让人看见来来往往的时光过客。
晚唐诗人崔颢曾经写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尤其故乡如果恰好是个足够美丽的村庄,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也是长久不衰的情怀。这是美丽乡村的注解,是郁达夫乘船而下的故乡。
富阳东梓关村旅游攻略(富阳区东梓关村的概况)
富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旅游景点
富春桃源景区位于浙江省富阳西北部,共分为五个区块,景色各异,山、水、林、洞、村的自然组合,是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本词条首先对景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对富春桃源风景区的五个区块及其景色,分别进行了单独介绍。最后对交通路线及景色游览方式等进行了推荐。
地处富阳西北部,由浙江富阳新天地旅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 富春桃源
共分成五大区块:九霄碧云洞、逍遥岩岭湖、天成野槠林、桃源三家村(规划中)、休闲鹤舞坪(规划中)。其中九霄碧云洞面积2.33万平方米,被誉为“亚太之一大洞厅”,是一处融山、水、林、洞于一体的华东地区更具特色的景点。
富春桃源风景区山、水、林、洞、村的自然组合,以“山之清、水之秀、林之茂、洞之奇、村之静”使您在自然山水中充分享受桃花源式的休闲生活乐趣,是您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推荐游览线路:碧云洞停车场→地轨缆车→九霄碧云洞→轻轨列车→天成野槠林→逍遥岩岭湖→休闲鹤舞坪 。
富春桃源区块
富春桃源风景区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共分成五大区块: 富春桃源景区
1、逍遥岩岭湖
2、九霄碧云洞
3、天成野槠林
4、桃源三家村
5、休闲鹤舞坪
富春桃源口号
湖谷溪涧岩石岭山水洞林乡土情 渔樵耕读桃源景 洞天福地山水情
富阳有哪些旅游景点呀?
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更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之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境内人文胜迹众多,罗隐碑林、黄公望结庐处、郁达夫故居等远近闻名。随着近年来一大批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富阳市 *** 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业,评选出的“新富春十景”更是风景宜人。
富阳十景
◎ 鹳山揽胜
◎ 龙门古风
◎ 桃源春色
◎ 庙坞竹径
◎ 天钟听泉
◎ 贤明夕照
◎ 长堤戏浪
◎ 枫林咽泉
◎ 江洲鹭影
◎ 郁宅望江
龙 门 古 镇
龙门古镇是地处富春江南岸,距富阳市区16公里,据说以东汉高士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留下“此地山青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美誉而得名。
龙门古镇以其“古”字而闻名,一是因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定居已有千余年,民风纯朴;二是全镇仍完整保留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历史上这里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存较完成的尚有2座祠堂,30多座厅堂,3座砖砌牌楼和1座古塔,一座寺庙。从厅堂的建筑形式看,可分为“井”与“回”字形两种,是厅堂四周环以本房成员住宅,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古镇内厅堂密布,巷道纵横,墙檐相连,房廊相接,走进古镇令人如坠迷宫,东西莫辨,别有一番情 趣,“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距龙门古镇1公里处,有龙门山山高林茂,群峰逶迤,山上有龙门瀑布犹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山下设龙门客栈,有农家特色的餐饮
通 天 飞 瀑
通天飞瀑位于胥口镇,处于杭州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的中段。通天飞瀑原名“葛仙洞”,因晋代道学家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总面积二万余平方米,与富春桃源的“碧云洞”组成了“碧湖双洞”风景区。通天飞瀑全洞由一池二潭三瀑五廊六厅组成,每厅各有特色,如之一厅是清澈的地下暗河;第二厅是奔腾直下的百米飞瀑;第三厅是神奇瑰丽的钟乳世界;第四厅是广袤无垠的宇宙天空;通天飞瀑景区以其险、奇、清、幽四大特色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又因洞中的飞瀑、暗河随处可见而与别的溶洞景观有所不同。由双龙瀑和珠帘瀑构成的通天飞瀑,落差达120余米,仰望飞瀑奔泻而下,飞珠溅玉,银光闪烁。溶洞中更大的“广宇天宫”厅宏伟壮丽,空阔深邃,景观神奇瑰丽,或巨龙腾空、或仙幔飘逸;洞底巨型蘑菇、莲池伏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富春桃源风景区
富春桃源风景区地处胥口镇,距杭州市68公里,景区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共分成逍遥岩岭湖、九霄碧云洞、天成野槠林、桃源三家村、休闲鹤舞坪五大区块。
逍遥岩岭湖,湖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湖水清澈,碧波万顷、湖面曲折有致 ,水山相依、山环水抱。有特色竹筏、龙舟、快艇等多种水上游览项目,游人或兜风、或悠游、或品茗、或小酌,游泳嬉水,其乐融融。
九霄碧云洞,面积2.8万平方米,洞内净空更高处24米,单厅面积之大,数国内罕见,被誉为“亚太之一大洞厅”。穹形厅内有神奇绚丽的各种景石23组,有神洲奇花,有黄果树瀑布,有比萨斜塔,有泰国大象等等令你目不暇接。还有四季如春的温度18℃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天成野槠林,百余亩充满生机的野生槠树林,清朗幽静。林内“神畅”游乐园,走索桥,攀绳索,钻索洞,溜溜索,惊险 *** ,乐趣无穷。山腰有轻轨列车直穿330米隧道与碧云洞相连,真可谓才离仙山,又入洞天。
休闲鹤舞坪,依山傍水,有大片槠树林和平缓入水坡地,临湖建有森林茶吧、亲水平台、沙滩烧烤、小岛垂钓等旅游项目,林中曲径通幽、木屋温馨令人留恋忘返。
富春桃源风景区山水林洞村的自然组合,以山之青、水之秀、林之茂、洞之奇使您在自然山水之中充分享受桃花源式的休闲生活乐趣,是您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天 钟 山
天钟山,位于富阳市区西南6公里处的富春江畔。海拨380米,占地约10000余亩,因其山形遥观宛如巨钟,得名天钟山。清宝山举人蒋敦复著《游天钟山记》中称:“天钟山高峰插云,深涧夹雪;巨石摩空,寒瀑奔腾;白石清泉,山花红然……”。这里,山川清丽,钟灵毓秀,清泉潺溪,竹木敏茂,一路到来,有转马潭,织筐潭,神仙石屋,龙潭飞瀑,百步石坎,高池天泉,候君岭等名胜古迹。山顶有东西两台高山盆地,平广数十亩,四周群峦环绕,酷似桃花源。更有“小天竺”之誉的千年观音古刹天钟禅院座落于此,藏风得水,香火兴旺,古时每逢十月二十七日庙会,龙灯、狮子、竹马、异常热闹,赡礼朝拜者数千人。
天钟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多姿,还有着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神奇的传说。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战败时逃遁到此,后又起兵发迹的地方。“转马潭”、“皇逃坞”、“候军岭”、“天钟禅院”等古迹遗址,形象生动地记载了朱 璋当年举兵辗转的故事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地处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全村占地面积2公顷,村内汇聚了自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各种劳作工具,以造纸作坊、印刷作坊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与印刷术。
在着宋装的村人指引下,游客既可参观游览,又可实践操作,增添了游玩的乐趣,又丰富了知识,真正达到“寓知识于游玩之中”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宗旨,使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当代人,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千年前的文明古国。
游客在游览中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这里得到了延伸。对学生而言,亲身体验祖先的伟大发明,更是一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方式。知书者、爱书者、藏书者还可以在这儿搜求到市场难觅的各类精美的线装古籍,这不啻为一件赏心悦目的快事,且获得一份悠悠的遐思和深刻的启迪。
全村采用青砖白墙黑筒瓦的仿宋建筑、江南园林式布局,那悠悠江水、古朴典雅的建筑,使长期被困于城市喧嚣的游人,找到了难得的宁静休闲之地。游文化村,“一天揽胜,探悉千年”。
杭州富阳区旅游景点有哪些?
1、东梓关村
杭州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是沿富春江的一个古村落,上接桐庐、建德,下承富阳、钱塘。历史上,东梓关就因这一条大江与这一个码头而繁盛。1932年浙江富阳籍作家郁达夫乘船来东梓关,在此居留了一个月,在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
2、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3、富春桃源
富春桃源景区位于浙江省富阳西北部,共分为五个区块,景色各异,山、水、林、洞、村的自然组合,是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本词条首先对景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对富春桃源风景区的五个区块及其景色,分别进行了单独介绍。最后对交通路线及景色游览方式等进行了推荐。
4、天钟山
天钟山天钟山位于富阳市区西南六公里处的富春江畔,占地约10000余亩,因其山长形遥观宛如钟,得名天钟山。地址:富阳市春江街道天钟山,距杭州市38公里。
5、鹳山
鹳山,位于富阳城东富春江之畔。一峰独峙,临江处有石矶,似鹳,迎江而立,故名。相传三国东吴时心顶建有道观,亦称观山。山高40余米,山势奇秀,古木参天,多樟树。半山面江筑有春江之一楼,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凭栏放眼纵览,春江如画。
最美水墨江南——东梓关村
在文村不远处的富春江东岸,有一个乡村,因为建筑师设计的最美回迁房,成为新晋网红村庄。
它就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的富阳古村落——东梓关村。作为曾经富春江水运交通要道,东梓关村一直守护着浙派老建筑,经营着像其它江南古镇一样的旅游生意。
但就在2007年的春节,建筑师孟凡浩团队,将已故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粉墙黛瓦的水墨画卷“实体化”,成为了乡村改造的一股清流。
水墨江南的东梓关村
东梓关位于富阳市的场口镇西部,古代是兵家重地,往来行旅都要通关,行人到此无不东望指关,故而得名东指关,后因指江边种有大批梓树,年深日久传为东梓关。
东梓关村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它环境优美、位置独特,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经深得郁达夫喜爱,并以此为名写作小说《东梓关》。
- 郁达夫笔下的古老村落 -
▼
东梓关自古以来就是富春江水路过富春下钱塘的必经之地,曾经一度热闹繁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东梓关村至今还保留有百余幢清末民初古建筑。
郁达夫在1932年发表的小说《东梓关》里,描写了这里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充斥着纯朴温暖的民风,岸边有轮船码头,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融......
航运曾给小镇带来小小的繁华,池塘边的青石板小街,一度店铺林立。据说鼎盛时期除了分门别类的油盐柴米酱醋茶之外,还有供外地人购买的一些本地特产,糕点和中药。
如今,长长的弄堂,光滑的青石板路,让我们仍然能稀感受到,当年来来往往的时光过客。一座座沧桑的老屋,一颗颗参天的古树,都是前人留下的印记。
郁达夫用一个古村落的真实名字作为小说的题目,可以想象村庄给予作家的美好回忆。除了恍若隔世的乡村生活,触碰了乱世游子内心的温情和隐痛外,乡村的美丽风光肯定也起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时光流逝,东梓关还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个模样,曾经熙熙攘攘的古码头仍在,郁达夫为着治病曾来小住过的许家大院仍在,伤科名医张邵富治病救人的安雅堂也在。
眼下,当乡愁的记忆弥散,并与城市化演进相伴相生时,东梓关仿佛就这样不受侵扰地存在着。然而,“旧的不去”并不意味着“新的不来”,新式杭派民居因此应运而生......
- 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 -
▼
每当提起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时,我们总能想到他笔下的旧时江南: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曾经是寻常巷陌,多年后却是很多人记忆中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而如今,这份执着有了现实的寄托,这里不再有乡愁,这里就是东梓关。隔着墨绿的田野,远远的一片白色建筑如画卷立在其间,如梦如醉,如诗如歌,似仙境又像人间。
为了保护村里80幢明末清初的历史建筑,同时满足村民重建新宅的希望,东梓关村统一在村南代建了46户杭派民居作为安置房,由此诞生了如此美丽的建筑群。
在处理新老建筑关系时,选择从意境上和谐共生,将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水墨江南作为搭接新旧建筑的桥梁。
在设计之初,为了要弄清村民的诉求,设计团队多次与村民沟通,发放调查问卷最终敲定了设计定位:以低成本兼顾设计感,来实现生活品质的改善。
房屋朝向遵循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进入”的习俗,同时确保私密性,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不共用一堵墙,并保持1.6—3.2米不等的间距。
不打破他们的习惯,才是对生活方式最好的尊敬。为了尊重当地很多农民保留着在院子里洗衣服,用土灶做饭的生活习惯,于是放弃常规的院落布局,每一户都设计了三个功能不同的小院子,前院放置单车、农具等,侧院放置柴火、杂物,而后院用作休闲绿化。
房子统一规划成3层,总面积有290㎡到340㎡不等,包括客厅、储藏室和4个以上的卧室。院子的外墙以实面为主,而院内的空间墙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采光。
利用具有保温效用的楼板、防水外墙以及双层中空玻璃,配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等,减少对木头、夯土和石头的用量,既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日常使用与维护。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基本不会使用电脑,更缺乏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村里的一桩老房子改造成的乡村图书馆,是村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
公共开敞的村民活动中心,用于红白喜事、乡村展览及各种活动交流,丰富了村里的娱乐生活,也让这个曾没落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气。
为了能“望山看水记乡愁”,在古村落保护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东梓关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旧村改造方式,而是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统一设计、因地制宜地建造杭派新民居。
这既有效避免了村民各自建房,对古村落整体保护的破坏,又真正解决了村民生活居住不便、留不住年青人的尴尬困境,用新生的手法重构了乡村的美与生活。
如今,对于离开东梓关村,在外谋生的年轻人来说,家乡也因为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一个过年过节时才能记起的模糊符号,变成了不必远行的新选择。
东梓关 | 最美乡村设计实践
来源:知丘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建成后的东梓关
视频/建成后的东梓关记录
乡村天地广阔,乡村建筑大有可为。在乡村建筑复兴的浪潮中, 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将目光从城市转向乡村,从乡建领域的初探到乡村的多样化复兴,我们与乡村建筑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
建成后的东梓关鸟瞰图
伴随着近现代建设的诸多无奈,行列式的机械布局、满铺式层层叠加的破败荒凉感早已成为当代乡村的固有形象。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也在思考:在当代乡村建筑中,建筑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山下乡”又到底所之为何。杭州市富阳东梓关乡村振兴项目给了我们一个近距离实践和思考的契机。
建成后的东梓关
1
追溯:古村变迁的历史与契机
2014年12月1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计划用两年时间打造“杭派民居示范点”,首批选入包括富阳东梓关村在内的十三个示范村,邀请了浙江省多家设计院进行设计。作为受邀团队之一,我们就在这样一个拥有典型杭派风格的江南村落开始了第一次乡村实践——这占地25亩的12组46幢民居,就是“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的一期工程。
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富阳场口镇西部,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由东梓和屠家两个自然村组成,整个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带状性分布。明清时期,作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东梓关村也曾兴荣一时,文脉悠远,底蕴深厚。一代骨科名医张绍富就出身于富春江畔,祖上三代于此为乡邻行医,善治跌打损伤。 郁达夫在此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东梓关》,也为这个宁静的江南小镇蒙上了浓浓的乡情归愁。
东梓关码头(叶盛高摄于1982年)
东梓关旧貌
可随着水运航道和农业的双双衰败,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历史文化村落也日益凋敝。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心化愈发严重,破败萧索、人口外流,居住人群年龄结构单一。
晒网(叶盛高摄于1983年)
当2014年团队第一次进村时,全村人口已不足两千人,且真正住在村里的只有大约三百人。同时,宅基地制度的固化,划分原则的单一,也让 乡村呈现出兵营式排布的样貌。城乡互动的设计实践曾试图激发古老村落的活力,但这种仅仅是城里人通过资本占有乡村资源,另一些城里人来消费的生产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粗放的模式和失控的管理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原住民更没有成为未来规划的一部分。 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化的场所感荡然无存,罗马柱式、建筑高度及层数成了农户价值指向和财力的象征。
当代乡村普遍面貌
2
限定:严苛诉求下的命题作文
乡村振兴,既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是对文化风骨的重塑。东梓关回迁农居作为“新杭派民居示范区”,试图探索出一种适合乡村大规模人居环境的改善策略和操作模式。“示范区”,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值得推广的尝试,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属性。这就决定了东梓关在设计服务对象、宅基地政策限制、成本造价与品质平衡等方面,都与往常商业设计完全不同。
东梓关总平面图
当地政府为避免村民各自建房,破坏村落的整体格局,决定先由村集体统一征地,再由外包公司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代建。同时,设计还需遵循国家的宅基地政策,每户落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每平米造价不能高于1500元。最终,建成后回迁的村民只需根据原住房的面积差,按照1376元/㎡的成本造价购入,每栋最终的造价大约为36-40万元。
在代建之外,当地政府还为之投入围墙外的市政配套,包括煤气管道、网络、三线下移绿化景观和道路共约1300多万元。“新杭派民居”的风格设定,“低造价”、“高品质”和“可推广”的逻辑特点,使得东梓关的设计就好比一道命题作文—— 如何在固定面积下,以低成本实现更高品质的新杭派乡村人居环境。
此外,我们还在新老村落交界处预留了村民活动中心,兼具村民活动和红白宴会的双重属性,希望通过公共活动空间的重构,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3
解读 : 设计背后的逻辑再现
面对这道被严格限定的命题作文,我们认为, 不论是城市营造还是乡村振兴,设计必定是基于限定条件下的分析和推理,进而形成的结果。分析和推理的前提就是实事求是的调研,围绕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回应场所环境,以形成设计中的策略。
东梓关鸟瞰
在地性
解读“新杭派民居”
关于“新杭派民居”,我们认为这并不仅仅是石库门、人字坡和木板墙,而是更有魅力的水墨雅致所散发的温婉气韵。
于是,设计跳脱出所谓符号化的框架,写意地表达江南意境,并巧妙结合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做法,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几个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实现传统意向的现代化转译。
形态抽象与重构
但这样的想法,在建筑正式落成前遇到村民的不认可和疑问,有些村民甚至把这样的建筑称为“四不像”,既不像修旧如旧的假古董,也不像时髦的欧式别墅。 村民们无来由、无取舍、自发性地趋向西式建筑,致使他们起初对这样的设计难以理解。然而半年后,随着粉墙黛瓦的落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村民们也自发地跟随城市的价值判断,从不理解、抵触,慢慢产生了认同感。
水墨轴测图
多样性
呈现当代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的“多样性”是东梓关设计的重点。设计从四个基本单元出发,进而衍生出多种组团形式,再由组团构成村落,并在设计中迁移了一幢老房子复建在中心位置,改造成乡村图书馆,形成整体聚落感。关于乡村聚落的重塑,我们始终认为当代设计应从传统聚落中寻找关联,而不是从传统的生成机制中寻找成因。
传统成因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那个时代的村落生成体系中,个体特点和需求都能被完整呈现;而在当代社会,住宅设计更像是一种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却弱化了每个地块的独特性。
由基本单元演变而来的组团
村落中的街巷空间
方案汇报后,市政府领导曾亲自致电表示对设计的认可,但为了更全面的展示乡村农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希望能针对当地46户人家设计出46个定制化户型。但我们依然倾向于选择只包含四个基本单元的设计方案。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传统聚落的多样性是由于自下而上的自发生长而来,时间跨度大,涉及个人因素众多,而当代的村落形成机制早已完全不同,采用完全传统的方式未必适合当代乡建;
其次,46个完全不同的户型很难保证未来房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对日后的回迁埋下巨大纠纷隐患;其三,每家每户的生活习惯和人口结构都不一样,46户人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样完全个性化定制的设计,需要大量时间的实地调研,这也是时间节点所不允许的。这样的解释很快被认可,设计得以如期进行。
集群住宅的优势
公共性
寻找价值归属感
此外,在回迁农居以北、新老村落交界处,我们设计了一座村民活动中心。为打破当代大多数村民活动中心因长期封闭而失去活力的使用状态,活动中心一层全部开放,二层局部联通。开放的空间能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连同连续起伏的屋面与村民生活化的场景,共同构筑“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
作为承载全体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设计以较小的尺度单元承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从棋牌放映、体育活动,到小铺叫卖,生活化的语境被细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场景,来往的人群可在连通内外的灰空间里自由穿梭、停留,空气、光和自然则在无形中成为公共生活的背景。集会、看戏、红白喜事等相对重要且人群密集的场合,则可通过合理的布局将空间再次整合。
村民活动中心的内外空间
整个空间被覆盖在一个连续的钢构屋面之下,外有木材包裹;顶部设置多个天窗,满足采光需要,也引入周边自然;下压的屋檐和外延的挑台板限定出可让人安静下来的空间。不同高度的小尺度单元与连廊的组合,空间序列开始变得立体且丰富;
青砖墙体呈棱状凹凸排布,以深色石材压顶,由当地村民亲手打磨,与当地常见建筑材料共同呈现自然、传统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也映射出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
从通道看开放空间(左)
关于价值感的归属,也体现在建构方式中。村民活动中心关于公共性的实践和时间记忆的存储,由村民施工队共同参与并最终投入使用。这样的建造模式能激发甚至自发形成公共活动,而建筑则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
可推广性
成本与品质的平衡
成本和品质的平衡,是政府、村民、建筑师各方都关注的话题。只有当造价成本能够被居民接受,功能空间得到满足,乡村营建模式才得以借鉴和推广,达到“示范”的目的。因此,设计不仅在户型设计上要充分尊重村民们的实际需求,更力求在实现低造价的同时,使回迁农居保持基本的品质和自我生长的空间。
东梓关农居初现
着眼经济、实用、耐久的原则,考虑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成本,及施工简易程度等因素,亦方便村民的日程维护和使用, 回迁农居选用白涂料、灰砖面以及仿木纹金属等商品化成熟的材料,减少木头、夯土、石头等用料的使用。在建筑工艺上,也不回避当代工业化模式, 选择最为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保温刚性屋面楼板和防水保温外墙。
在檐口设计上, 以内檐沟做法进行有组织排水,使白墙得到有效保护。屋面以平台的形式安放用于获取生活热水的太阳能板,维持立面和屋面的连续性和整洁感。整体景观环境坚持实用价值取向,摒弃水景等观赏性景观,街巷空间以硬质界面为主,绿植为辅,兼具生活设施,沿水界面以及停车区集中增加绿化密度,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
细部
从建成后的反馈来看,东梓关已基本达到“可推广”的目的,但客观来说,我们对施工容错性和村民使用度上的预判,仍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东梓关的曲线屋顶是对江南特质的核心表达,但这对既定的施工队来说施工难度太高,远达不到图纸再现的状态。
另外,为保证外立面整体效果, 设计为每户都预留了设备外机的摆放平台,但村民们却表示不知道装在哪里,并在外墙随意打洞、安装,甚至有几户将设计好的设备平台改造为室内房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团队只好带着打印好的图纸,现场教他们如何安装。
单元体量的独立性,与群体屋面的连续感产生微妙的对比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当代乡村的施工水准和村民的认知水平可能远比想象恶劣,如若能在设计中避免施工的不可控,或是提前做好村民的科普工作,或许能让设计呈现出更好的状态。
4
难题:在磨合中前行的乡村建造
建筑师代表着职业性和专业性,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空间品质提升。但无论是城市空间营建,还是乡村领域探索,其关键都在于对设计诉求的理解和对自身身份的认知把控。相较于城市大型开发商明确的业主诉求,东梓关乡村振兴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我们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和设计视角都发生了明显转变。
就目前来看,建筑师进入乡村,首先要摆脱精英的身段,在设计初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习俗,在营建过程中理解村民的生活诉求,再通过适度借力政府,做好示范和引导工作。建筑师作为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理应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努力拿捏介入的分寸。
随着村民在营建过程中的参与度逐步提升,建筑师则应逐步将主导权让渡给使用者:在设计中留出弹性空间,使之能够在生活中有更多的选择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务实、适度的身份定位,能让建筑师更好地运用专业能力引导村民的审美,而建筑师对介入度的把控,不仅能有效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更能在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乡建的多元化尝试。
建成后的东梓关
院落
观念差异
磨合中的坚持与妥协
建筑师习惯了城市精英的角色,往往很难切实关注到城乡观念的差异,实地调研和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更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诉求,设计团队前后组织了两次村民座谈会,并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但实际的反馈情况与团队早期的预判却有不同。
村民座谈会
在设计初期,建筑师为每户农居设置了不同的大门朝向,以增加出入口的丰富性和街巷的层次感。但在沟通过程中, 几乎每个村民都提到了希望大门方向一定要朝南向。出于对习俗的尊重,我们最终将所有的大门都设计为朝南开放。
其次, 很多村民都不希望共用一堵墙,这一点也通过空间的合理排布得以保持每栋房子的独立性。除此之外,为保证以后每家可入户停车,设计取消一个农居储藏室改作车库使用,但村民们纷纷表示车库可以不要,储藏室绝不能少,因此设计最终只在村落集中设置了三个停车场,每户步行二十米内可到达。
还有些有意思的插曲也让人感到意外。比如村民们明确表示不希望在自家周边种树,他们认为敞亮是最重要的,而树会影响采光。我们就只能把树都往中间挤了挤,或者干脆种到后院——村民们对北边种树倒不介意。分房的价格也与城市住宅的定价完全相反,同样的户型,沿街住宅价格高,中心价格低。这些意料之外的插曲,也拉近了我们跟乡村的距离。
观念差异,在很多时候需要建筑师的坚持,但也时常伴随着适度妥协。在原本的设计中,我们给每户人家都设计了3米高的围墙,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形成连续的街巷界面,兼顾私密性和审美性。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有几户人家坚持要求施工方降低高度。在村民一而再的坚持下,最后有4户的院墙高度降低了40公分。
围墙的高与低
这一系列的插曲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乡村建设需要将村民的意见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向农村居民解释本身的设计逻辑也并非易事,且这样的不理解,可能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
重新定义
建筑师的自我认知
随着东梓关村项目的推进,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当代乡建既不同于城市高端空间营建,也不像传统村庄聚落那样具备有序生长的衍生要素,如若建筑师能在设计作品中注意适度克制的自我表达,且将更多话语权留给村民和社会,少一些功利性和目的性,反而会带来更多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
主持建筑师孟凡浩与村民合影
从村民的角度来看,他们作为最直接的关联方,通常文化背景多元、利益纠葛复杂,而且审美价值仍有待提高,他们的想法可能与政府主导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全民参与营建的模式暂且难以实现。那么,以政府为主导,辅以建筑师专业技术加持的开发模式,或许能够解决当下乡村建设的混乱状态,能快速高效地提升乡村建设品质,也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在整个项目营建中,团队始终积极地与村民保持沟通,倾听并参考了村民们对于功能和规划的策略意见。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村民对于新农居的认同感,促进了乡村建设“生产本质”的回归。或许当其他条件进一步成熟,建筑师或许能够从“授人以鱼”转向为“授人以渔”,用专业性和职业性辅助实际使用者完成“自下而上”的当代乡村营建。
建设中的东梓关
5
价值:建成后的反馈与期许
作为杭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本项目从设计之初到正式落成,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建筑师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乎于住宅的设计实现,更是一次关乎于乡村大环境的社会实验。许多村民用毕生的积蓄才得以换置新房,所以设计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评价和体验。
2016年7月,由村政府组织进行抽签分房,团队受邀出席,村民们满脸紧张和期待。我们在与现场村民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并非房屋本身的文化取向、美学价值,而是家里的独立农具储藏空间是否齐全;大门是否都体面地向南而开;在家门口是否可以和邻居一起洗菜谈心;电瓶车进门后是否能立即停靠以避免风吹雨淋;金属门窗是不是不怕雨、不腐烂、不需替换修补;房间尺寸够不够大、数量够不够多等等。当这些心愿被一一满足,我们心里的大石才慢慢落下。
抽签分房现场
分房现场,我们也见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村民朱国平一家最终抽到一套面积为344平方米的新居,也就是整片新居最大的户型。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五口已在距离东梓关村20分钟车程的富阳市区定居多年。现在他们打算把这里打造成民宿,闲暇时也可过来自住。
年过七十的方炳鑫则是另一类典型代表。方炳鑫的儿子早在多年前就去县城闯荡,过年时才回乡,如今大部分时间都只有方炳鑫独居在村里。房子落成后,方炳鑫的孙子方一天回家的频次日渐增多,甚至把朋友圈的封面照换成了一幅新房子的轮廓图。他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表示有考虑回村子里发展,他说,“随着游客增多,开家小店会是不错的主意。”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力量也放大了社会关注的效应。游客们蜂拥而至,媒体记者争相到访,在为东梓关带人气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当地村民对建筑的认同感和价值判断。央视新闻、Discovery等国内外大量媒体的报道、专业奖项的加持,东梓关瞬时引来外出人口的大量回流,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
媒体报道
如果说建筑是个载体,那么,2018乡村百花大会、2018富春江江鲜大会、2019年东梓关首届年俗节等多场大型活动的举办,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正是这些支持,才让东梓关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村”。
2019年东梓关首届年俗节,跳仙鹤、上村舞龙灯、印门神等当地特色年俗的表演,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可以真正“吃在东梓关,玩在东梓关,住在东梓关”。百鲜宴、摄影大赛、星空朗诵、特色年俗表演......这一个个活动不仅是富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三美”建设成效的形象化表达。
游客
随着多种业态的不断引入,村里的民宿经济也持续发酵升温。据统计,目前东梓关村正常营业的民宿已突破10家,每逢国庆、江鲜节、年俗节等重要节日和大型活动,这些民宿早会被预订一空。此外,还有不少外地民宿经营者看好东梓关这个市场,跃跃欲试,准备入驻。
此外,巨大的流量也引来旅行社的关注。如今的东梓关,已与周边龙门古镇、桐洲岛、湖源溪漂流等景点,串联为“东南西北中”五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的一环,成为展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美示范区形象。
短短几年时间里,从空心化、无人问津到如今的原住民回归、外部人流交通管制,设计的引导、业态的引入、政府的鼎力支持,东梓关不仅为当地村民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变,也正深刻影响着当今的社会结构。乡村振兴,人气为王——从这一点来看,乡村建筑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设计本身。
6
探索:关于未来乡建的深入思考
东梓关作为团队近距离实践和剖析乡村建设的契机,从立项、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到具体建造的一系列过程中的失控、妥协、坚持,都使得我们对当代乡村振兴与发展这个大命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首先,乡村聚居群落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不能背道而行。“江山千里,元气淋漓”,传统的乡村建筑群落应该就如同《千里江山图》中所描绘的场景,建筑与自然相契相融。传统的村落形制没有明确和先验的目标,聚落的密度、结构和间隙,通常是通过村落有机组织体内要素,不断协调自然生长而衍生出来的物质形态,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机能。这就意味着城市化居住模式和传统民居复刻绝不是乡村农居发展的方向。
建成后的东梓关
其次,对于传统的传承,我们认为,建筑师们更应该持一种批判性怀旧的态度,不只流于表象的承接,而应当结合当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不断铺陈出新,赋予村落时代的风貌。当代乡村建筑应该保留传统建造形制中优秀的、实用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作为建筑师,更需要在材料、建筑方式、施工模式上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特点和印记。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传统,那就意味着当下这个时代的缺席。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乡村肌理的侵袭,还原乡村的原真性;以当代的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的建筑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可能是当前乡村建设营造中较为适宜的理念和趋向。
再者,深入探索建筑师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构建全新的乡村建设模式,是对建筑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东梓关乡村振兴实践作为一次基于特定模式下、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物质空间实践,我们通过规划、功能、空间、形制和材料等五个方面的策略探索,试图剖析当下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的立场、角色和定位,尝试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并希望能够有助于这些策略和建议的可复制性。这样的实践,是对建筑师身份的重新把控,也是对新型乡村建设模式的探索性尝试。
最重要的,是引入新产业,实现乡村的永续性生长。当前的乡村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专业技术人员辅助支持的外力推进模式,这与以往的自然生长衍生模式截然不同,如此模式下的乡村永续性生长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代乡村建设仅有一点靓丽的外壳,提供一些有地域性、时代感的物质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更亟需通过政策导向、体系优化、模式创新来解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系统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政府主观“从上而下”的希望自然传统村落的繁衍兴盛,还是村民自身“自下而上”的希望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的传承,亦或是通过艺术嫁接使得乡村再现活力,产业的导入都是让乡村永续的重要内核,借产业内核引得人口回流,促进经济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模式。
此外,无论是小镇复兴还是村落重生,若仅靠城市资本涌入,不与原住民发生直接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住民作为村庄的活力源泉,始终都不应该被抛离在外,而城市回流人口和外来休闲旅客的诉求也同样应得到重视。
东梓关远景
关于乡村的未来,我们将其总结为:洁净是基础、产业是支撑、文化是灵魂,只有产业的导入、文脉风骨的重塑、民风民俗的传承,才能重新充实乡村结构的肌理,激活乡村生活的活力,使之焕发新生。而关于乡村内核牵引的长期驱动力的思考,我们也正用更多样化的实践深入探索未来乡村的更多可能。
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