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遗址包括塘山坝、狮子山坝、鲤鱼山坝、官山坝、梧桐弄坝、岗山岭坝等十一座水坝。

中文名: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编号:8-0040-1-040

所处年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探索发现 | “国保”徐水东黑山遗址:一盘老土炕 温暖两千年

引子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天津十渠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对徐水东黑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揭露遗址面积54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战国、汉代文化遗存。

对于这里西汉火炕的发现,着实让专家兴奋了一阵,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发现炕的遗迹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且时代最早的为东汉晚期。此处西汉时期火炕的发现,无疑填补了汉代建筑史的研究空白。

“国保”徐水东黑山遗址:

一盘老土炕 温暖两千年

文/刘柯旋

夜幕降临,男子劳作归来,倚靠在温热的炕头,消除一天的劳累。孩子们在炕脚嬉戏玩耍,妻子端上热乎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温馨时光。屋外寒风凛凛,室内陈设简陋,因为一盘暖暖的土炕,使这幅两千年前的和美画图一直温暖到今天。

炕,《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北方一些地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形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想通,可以烧火取暖”。相对人类祖先洞穴席地而居,炕的出现意义重大。

河北省文物局编著的《徐水东黑山遗址发掘报告》(2014年6月出版)中记述,“目前我国发现的炕的遗迹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且时代最早的为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晚期。东黑山遗址中的火炕是华北平原地区首次大面积发现,其年代最早可到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中晚期,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形制,填补了汉代建筑史的研究空白。 ”东黑山遗址位于徐水区大王店镇东黑山村村南,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北距境内燕南长城约6.5公里,为2003年南水北调文物调查时发现。

2006年4月至次年1月,省文物研究所组织发掘,重要收获是战国小城和汉代房子的发现。小城是燕南长城外围重要的军事设施,城址分为南北两城。北城略小,东、北、南城垣正中各有城门一座;南城的西、南、东垣无门,城北门处有宽4米的道路一条。城址东、南侧的护城河依然存在。

汉代房子大多长、宽在3至4.5米之间,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房子大多有炕,炕和灶相连,烟道有两条或三条。两条烟道的时代较早,为西汉中晚期,三条烟道的为东汉早期,炕长3米、宽1.5米。整个遗迹约150万平方米,面积之大、内涵之丰富是近年来河北发现的战、汉时期遗址中少见的。 2013年3月,东黑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日清晨,走在东黑山村南崎岖起伏的乡路上,透过高低错落的山楂树、玉米田和沟堑里过膝的绿草,探寻历史遗迹。拐弯处,路遇70岁的村民田树林,身板硬朗,声如洪钟。多年习惯,暑天开始割草为他20多只羊准备冬天的饲料,犹如过去人们提前备足入冬烧炕的柴火。他说,眼前这两块地老辈人都称作“南城”“北城”。明明是地为什么叫“城”?后来考古才知道,这里本来就有城,有住户,只不过时日长了废为耕地,但是盘火炕一直沿袭了几千年。如今天然气入户,家家有了暖气,一些上岁数的人还留着老土炕不舍得拆。

对于北方人来说,一盘简单而又丰富的土炕联系着一个人的生老,一个家庭的冷暖,延续着黄土地上的灿烂文明。从炕上落生、牙牙学语、翻身爬行,到下炕独立行走,便开启了人生的航程。有一天窗棂贴上大红喜字,灶头飘出肉食香气,预示着一个家庭的建立,炕上又将孕育新的生命。

炕是情感的寄托,有了炕才是一个家。一家人团聚融合,庆祝丰收祥日,商议生计大事,体味亲睦离合,品尝人生五味。三垧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世代北方汉子的梦想。多少外出游子,千里万里归来,躺在土炕上嗅一嗅家的味道,找回无忧的梦境。

坚硬而温暖的土炕,养育了北方人挺直的脊梁,坦荡的性格,暖心的待人方式。宾客亲友到来,“上炕”成为最高最热诚的礼遇。小炕桌一摆,即立下了长幼之规,人生之范,读书习字,绣红缝衣。一盘土炕生长出多少家国事,岁月情,文明史。

放眼四望,斑姬山、凤凰山釜山雄踞南、西、北三面,东为广阔平原,当年战国小城护城河痕迹依稀可辨。南水北调天津干渠从遗址发掘地自西向东穿过。

汩汩汉江水奔涌而来,从明渠顺势陡然下沉,进入地下暗渠。因为这一跨世纪工程,才使埋藏数千年的东黑山遗址面世。如今,两个“国字号”相依相伴,都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惊艳一笔。

隆隆水声从地底传来,如战鼓、马嘶、人沸,如灶膛熊熊的火,讲述激越的记忆,呼唤远古的文明。又恰似时光不停的脚步,勃发滚滚向前的力量,奏响伟大复兴的恢弘乐章。

《古代这里曾有一条“国道”》

讲述人:汪东

老岭山脉迎贵客 ——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探访抗联遗址

位于岑沟五间房的抗联营房遗址

孙晓红(左二)探访岑沟抗联遗址

宋铁岩将军

2015年10月1日,是个值得记忆的国庆节。这一天,我们陪同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女士,到集安市台上镇中兴村岑沟抗联遗址寻找爷爷的战斗足迹。同行者有集安市台上镇文化站站长肖延夫,台上镇政府干部陈素莹、刘俊亮,台上镇中学老师丁传吉,这是我们当年第三次造访台上镇中兴村岑沟大峡谷。时值金秋,正是老岭山脉红叶飘红的季节,满山的红色述说着昨天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留给人们的红色情结。一条红军路顺着山路十八弯掀开跌宕起伏的记忆,这里曾是抗联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西征休整的大本营。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字晓天)将军是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宋铁岩在协助杨靖宇进行军事指挥的同时,还为部队的组织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使部队党组织不断发展,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他的直接主持下,一军印发了《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和宣传单等,这些为激发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1936年6月,宋铁岩代表军部等率领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主力进行西征。这次西征是宋将军亲自筹备、组织、宣传、发动的,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西出刀尖岭,打通和中央红军的汇合之路,并取得了摩天岭大捷。

宋铁岩将军被老岭根据地的人民昵称为老铁,他是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大学生联合会理事。国难当头,他弃笔从戎,奔向抗日战场,在长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养成了坚强如铁的意志。在摩天岭战斗中受伤后,他回和尚帽子密营养伤,1937年2月11日,突遭日伪军包围。当地人说:“铁主任带伤亲自指挥战斗,不幸中弹,战友们人背肩抬,从岭脊转移到杨茔沟内岔,伤势过重,以身殉国,时年28岁。”

宋铁岩是杨靖宇亲密的伙伴,亲同手足,在他养病期间,老岭根据地还流传着“一个鸡蛋的故事”。当时李敏焕对杨靖宇说:“老铁病了,想见你。”杨靖宇在吃饭,桌子上只剩下一个鸡蛋,杨靖宇让李敏焕带给老铁,以后有时间去看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对革命的战友今生再无缘相见。

如今将军的孙女已满头白发,来到当年爷爷浴血奋战的地方,她很难平复心中的激动。一路上肖延夫站长一直在给孙晓红大姐讲将军在老岭山区打鬼子的故事。肖站长听奶奶说:“宋铁岩将军曾经在他的太姥爷汤淑珍家里住过。”并在台上镇兴安村湖里找到了当年的老房址。老岭山区的人民为抗联送粮、送药、送衣,甚至献出生命,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东方主战场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岑沟大峡谷是集安第二条大峡谷,从岗梁居高临下,一路奔向沟谷,一湾碧水如千尺白绫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树影。江山此时如画,在一树红花作背景与孙大姐留下美好的瞬间。车到路窄时,我们以步代车,挖掘着季节的每个细节,企图恢复当年的蛛丝马迹,为孙大姐寻找到爷爷当年的飒爽英姿和奇闻异事。据史料记载,中兴村岑沟的五间房是西征的大本营和后勤补给源,沟谷的大梨树老百姓给红军送粮接头的地方,岑沟的一个小的支岔——庙沟的山神庙是红军祭奠战友的地方。从遗址看,有一条50米连营遗迹,是岑沟最大的营房,一条盘山路是西征的起点。

孙大姐现在已年过花甲,是黑龙江政协退休职工,为了却给爷爷写一部传记——《宋铁岩传》的心愿,她常年致力于爷爷日记的整理,走访爷爷曾经战斗的地方,为书刊的发行做前期准备。共和国已经步入辉煌,而当年抗联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埋在深山老林和民间亟待整理,如何让伟大的抗联精神浮出水面激励后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过晌午,我们结束了岑沟之行,又驱车赶往下一个走访目的地老岭村。老岭村有著名的大梨树沟,曾经是抗联的一个重要密营,第一二路军会师,也在这里驻扎过军队。我们走访了现年92岁的郑大爷,他13岁时,曾亲眼看到抗联大队人马从老岭村赵家沟过岗到岭前五道沟开会的情景,经过肖站长推算和查找史料证实,那就是著名的老岭会议。老岭村的另一个抗联遗址就是老爷岭庙,是抗联的一个联络站,曾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在已经被李道长重新修复。提到老岭村,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当家人吕德军书记。他为人豪爽,18岁担任村里的当家人,带领一方乡亲勤劳致富,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近年来,他又把乡村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最近又争取到国家援助,修建了乡村大舞台。中午吕书记亲自为将军的孙女接风洗尘,简单可口的工作餐彰显了老区人民的淳朴与热情,给革命后代以温暖和关怀。午饭过后,吕书记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老爷岭庙,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我们讲了不少流传在民间的抗联故事。最后,我们和吕书记一起来到老岭村部,在村部前合影,摄像机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孙大姐,老岭山区的百姓永远欢迎你!

作者:丁传吉

老岭山脉迎贵客——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探访抗联遗址

红色之城

——讲述抗联在通化的故事

2015年10月1日,是个值得记忆的国庆节。这一天,我们陪同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女士,到集安市台上镇中兴村岑沟抗联遗址寻找爷爷的战斗足迹。同行者有集安市台上镇文化站站长肖延夫,台上镇政府干部陈素莹、刘俊亮,台上镇中学老师丁传吉,这是我们当年第三次造访台上镇中兴村岑沟大峡谷。时值金秋,正是老岭山脉红叶飘红的季节,满山的红色述说着昨天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留给人们的红色情结。一条红军路顺着山路十八弯掀开跌宕起伏的记忆,这里曾是抗联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西征休整的大本营。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字晓天)将军是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宋铁岩在协助杨靖宇进行军事指挥的同时,还为部队的组织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使部队党组织不断发展,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他的直接主持下,一军印发了《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和宣传单等,这些为激发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1936年6月,宋铁岩代表军部等率领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主力进行西征。这次西征是宋将军亲自筹备、组织、宣传、发动的,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西出刀尖岭,打通和中央红军的汇合之路,并取得了摩天岭大捷。

宋铁岩将军被老岭根据地的人民昵称为老铁,他是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大学生联合会理事。国难当头,他弃笔从戎,奔向抗日战场,在长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养成了坚强如铁的意志。在摩天岭战斗中受伤后,他回和尚帽子密营养伤,1937年2月11日,突遭日伪军包围。当地人说:“铁主任带伤亲自指挥战斗,不幸中弹,战友们人背肩抬,从岭脊转移到杨茔沟内岔,伤势过重,以身殉国,时年28岁。”

宋铁岩是杨靖宇亲密的伙伴,亲同手足,在他养病期间,老岭根据地还流传着“一个鸡蛋的故事”。当时李敏焕对杨靖宇说:“老铁病了,想见你。”杨靖宇在吃饭,桌子上只剩下一个鸡蛋,杨靖宇让李敏焕带给老铁,以后有时间去看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对革命的战友今生再无缘相见。

如今将军的孙女已满头白发,来到当年爷爷浴血奋战的地方,她很难平复心中的激动。一路上肖延夫站长一直在给孙晓红大姐讲将军在老岭山区打鬼子的故事。肖站长听奶奶说:“宋铁岩将军曾经在他的太姥爷汤淑珍家里住过。”并在台上镇兴安村湖里找到了当年的老房址。老岭山区的人民为抗联送粮、送药、送衣,甚至献出生命,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东方主战场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岑沟大峡谷是集安第二条大峡谷,从岗梁居高临下,一路奔向沟谷,一湾碧水如千尺白绫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树影。江山此时如画,在一树红花作背景与孙大姐留下美好的瞬间。车到路窄时,我们以步代车,挖掘着季节的每个细节,企图恢复当年的蛛丝马迹,为孙大姐寻找到爷爷当年的飒爽英姿和奇闻异事。据史料记载,中兴村岑沟的五间房是西征的大本营和后勤补给源,沟谷的大梨树老百姓给红军送粮接头的地方,岑沟的一个小的支岔——庙沟的山神庙是红军祭奠战友的地方。从遗址看,有一条50米连营遗迹,是岑沟最大的营房,一条盘山路是西征的起点。

孙大姐现在已年过花甲,是黑龙江政协退休职工,为了却给爷爷写一部传记——《宋铁岩传》的心愿,她常年致力于爷爷日记的整理,走访爷爷曾经战斗的地方,为书刊的发行做前期准备。共和国已经步入辉煌,而当年抗联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埋在深山老林和民间亟待整理,如何让伟大的抗联精神浮出水面激励后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过晌午,我们结束了岑沟之行,又驱车赶往下一个走访目的地老岭村。老岭村有著名的大梨树沟,曾经是抗联的一个重要密营,第一二路军会师,也在这里驻扎过军队。我们走访了现年92岁的郑大爷,他13岁时,曾亲眼看到抗联大队人马从老岭村赵家沟过岗到岭前五道沟开会的情景,经过肖站长推算和查找史料证实,那就是著名的老岭会议。老岭村的另一个抗联遗址就是老爷岭庙,是抗联的一个联络站,曾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在已经被李道长重新修复。提到老岭村,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当家人吕德军书记。他为人豪爽,18岁担任村里的当家人,带领一方乡亲勤劳致富,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近年来,他又把乡村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最近又争取到国家援助,修建了乡村大舞台。中午吕书记亲自为将军的孙女接风洗尘,简单可口的工作餐彰显了老区人民的淳朴与热情,给革命后代以温暖和关怀。午饭过后,吕书记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老爷岭庙,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我们讲了不少流传在民间的抗联故事。最后,我们和吕书记一起来到老岭村部,在村部前合影,摄像机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孙大姐,老岭山区的百姓永远欢迎你!

作者 丁传吉

编辑 | 李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