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墓

卫匡国墓

卫匡国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市郊留下镇老东岳校源岭大方井。卫匡国(1607年~1661年),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中文名:卫匡国墓

墓园占地:148平方米

长度:6.4米

宽度:4.4米

“卫国戍边英雄”烈士墓前布满鲜花

中央军委对守卫祖国西部边陲的5名官兵进行表彰,将牺牲和负伤的这几位官兵称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并向其中2名官兵分别授予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和“卫国戍边英雄”的荣誉称号。戍边烈士遗体交接现场视频也首度曝光,运20专机护送,战士鸣枪致敬。国防部昨天表示,去年6月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责任完全在印方。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推动局势降温缓和,保持了高度克制,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度担当。

卫国戍边官兵4人牺牲1人重伤

中央军委表彰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时空》报道: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

祁发宝组织官兵一边喊话交涉,一边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官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表示,授予荣誉称号是中国军队对在作战、训练或者其他工作中,功绩卓著、有特殊贡献,在全国全军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堪称楷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的重大奖励。中国人民有珍视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全社会一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对于为国牺牲和负伤的英雄烈士,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英雄烈士们的家人会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照顾。

解放军报配发长篇通讯

详细披露戍边英雄战斗事迹

解放军报昨天配发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以详实丰富的细节记述了这次殊死战斗的过程,文中写到,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那是他最后一丝力气,随后又晕倒了”。

央媒报道戍边英雄故事

展示更多感人细节

还有媒体披露,四名牺牲的军人中最年轻的陈祥榕生于2001年,只有19岁,王焯冉、肖思远也只有24岁。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这场冲突完全是印度方面预有准备、首先挑起的。团长祁发宝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结果遭到对方大量兵力的围困,面对与数倍于己的外军,英雄祁团长不退半步,绝不因对手在人数上占据上风就惧怕、怯战,而是据理力争,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团长祁发宝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重伤倒地后,营长救团长,营长陷入重围后,战士救营长,相关细节十分感人。2015年祁团长就曾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自己与战士们兄弟情深,战士有伤病,自己感同身受。

甘肃客户端兰州2月20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今天下午,和煦的阳光透过葱郁的松柏,洒向兰州市烈士陵园墓地。英魂苑庄严肃穆,刻有“陈红军烈士(1987年3月—2020年6月)”几个大字的方形墓碑巍然矗立。碑前摆满的鲜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意。

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手捧一束鲜花,慢慢走向墓地,走了很久,停在一块烈士墓碑前。他注视着墓碑,将鲜花放在墓碑前,向墓碑深深三鞠躬。随后,他慢慢蹲了下去,用手轻轻抚摸着“陈红军烈士”五个大字。

这位男子名叫郭怀得,是“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在西北师范大学上学期间的挚友。今天下午,他专程来到烈士陵园扫墓。

“老同学,好兄弟,你是陇原好儿郎!你‘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所有同学,我代表他们向你致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说着,郭怀得已泣不成声。

大学期间,郭怀得和陈红军住在对门宿舍,关系一直很好。“上学那会儿,陈红军就一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多次告诉我他想成为一名军人。”郭怀得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是班里唯一留在兰州工作的男生,陈红军每次回兰州都要联系他,并相约一起回母校看望老师,“陈红军是一个特别义气,懂得感恩的人。”

时至今日,郭怀得依然忘不了婚礼上陈红军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模样。“2016年1月29日,我与同学王和乘坐火车历时十几个小时到两当县参加陈红军的婚礼。那天,他身着军装,笑声爽朗。”郭怀得回忆。

“陈红军性格直爽,大大咧咧,但也是一个粗中带细的人,2018年年底,他还专门委托我给他远在西安的妻子带去了兰州特产。”郭怀得说,“卫国戍边英雄”心中也有柔情,每次聊天提及家庭,陈红军都会哽咽。“他还有4个多月就要做爸爸了,却没能见上他可爱的儿子……”谈及此,郭怀得再次啜泣不已。

下午3点,一辆载着40束鲜花的三轮车驶到兰州市烈士陵园门前,52岁的兰州市民戴军跑了七八趟,才将40束鲜花搬到了陈红军烈士墓碑前。她将一份份饱含深情的祭奠卡片小心翼翼地粘贴在鲜花上,庄重地将鲜花放置在墓碑前,并深深三鞠躬……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离开烈士陵园时太阳已经落山。

“清澈的爱只为祖国,英雄永垂不朽!——江苏无锡贡红娣敬献。”

“向戍边英雄致敬!——深圳grace蒋敬献。”

“致敬英雄、愿安好!——湖南怀化吴京敬献。”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致敬英雄!——广州惠州陈姐敬献。”

……

陈红军烈士的墓碑前,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民众敬献的鲜花。

将40束鲜花敬献完毕后,戴军离开英魂苑(本文图片摄影:韦德占)

“我的父亲和弟弟都当过兵,所以我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结。昨天得知陈红军烈士以身殉国的消息后,我的亲戚朋友们都深感痛心与惋惜,委托我今天前来敬献鲜花寄托哀思,向英雄致敬!”戴军说。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身许国,青春无悔”……墓碑前,人们向英雄献上的每一条致敬,都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

来源:新甘肃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他的微信头像,看哭无数网友……

2月19日,《解放军报》刊发综合性报道,证实中印在去年6月的边境冲突中,中方有4名官兵牺牲,一名团长重伤。

其中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近日,一张肖思远去年与母亲聊天的截图在网上流传,他的微信头像让许多网友看后泪目。

原来,肖思远用的是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兔子的形象。对许多军迷来说,这只兔子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许多网友看后表示“很感动,哭的稀里哗啦的”“那兔,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看”“种花家的兔子”“这头像,都懂的……”

这张微信截图还显示,2020年5月7日,母亲节前夕,在祖国西部边陲值守的肖思远,通过微信给母亲520元表达爱意,不幸的是,一个月后,他在边境冲突中壮烈牺牲。而母亲在除夕夜发出了一个他永远收不到的红包……

2020年6月,肖思远因在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而英勇牺牲,年仅24岁。河南延津县石婆固镇龙王庙村,是他的家乡;村西头贴着“军属光荣”“光荣之家”铭牌的,是他的家。家里的东屋,两个房间相连的套房,也是之前为肖思远准备的婚房。如今,这里设成了追思的灵堂。

“儿子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爱心,独立性很强。”肖胜松回忆说,“从他去郑州上大学,再到部队参军,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掂着行李就走了,从来不让家里人操心。”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儿子在上学期间总是利用寒暑假打工,“一个月挣1600元,他给我1000元,自己留下600元生活费。”

肖思远跟父母的关系一向很好,如果没有任务,他会经常跟父母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父子俩经常相互开玩笑。

“他跟我视频时,总说让照照看我吃的啥,其实就是为了监督我不让我喝酒。”肖胜松平时不抽烟,就是爱喝点小酒,但肖思远经常劝他少喝两口。说到此,肖胜松的眼泪再次滑落:“现在没人管我喝不喝酒了,思远的喜酒也喝不上了。”

去年春节肖思远回家探亲曾承诺,等下次回家带上女朋友给爸妈见见,但没想到那次与家人的分别竟成了永别。“他的这句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了。”肖胜松说,儿子带着这个遗憾走了。

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烈士肖思远父亲:本想今年给儿子办婚事

肖思远18岁前,从来没有走这么远。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从小就备受老人和父母关爱。当兵前,在家中浇水、打药,农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2016年9月去当兵后,回家的次数少,电话就成了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他光哄我们开心,自己的苦和累一点都不说。”刘利霞说,儿子很懂事,在郑州上大学时放暑假打工挣学费,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回到家,十几亩地的农活,从来没有说过累。”

在父亲肖胜松眼里,儿子肖思远十分孝顺老人。肖思远的曾祖父在世生病时,他一连十几天晚上照料服侍,曾祖父去世后,只要回家探亲,就去给曾祖母刷锅刷碗。

“本来今年准备给儿子办婚事,谁知道……”,说着说着,肖胜松就红了眼睛,“去年疫情,婚事没有办成,今后再也办不成了。”

后来,家人在肖思远的钱包里,第一次看到儿子女友的照片,至今,他们还不知道女孩的名字。

东厢房的外间,是新吊的顶,墙壁新刷了涂料,新买的电冰箱还没有开箱。地上,搁置着许多慰问品,肖胜松说,儿子不在后,部队和政府多次来家中看望,这对他是莫大的安慰。

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绵长无期。刘利霞对记者说,前些天,她天天在梦里见到儿子,后来,她一直想在梦里见到儿子,但再也梦不到了。

她似乎对手机产生了幻听,铃声响起,她总以为是儿子打来的。她又多么希望电话是儿子打来的:“如果知道他是平安的,即使年年不回来,我的心也是幸福的。”

刘利霞的床头,放置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全家都绷着脸,唯有肖思远笑着。刘利霞说,儿子最后一次离家回部队时,和照片上一模一样是笑着的,这个笑容,也将一直保存下去。

原标题:烈士肖思远的遗愿:带女朋友回家 拍一张全家福

来源:综合 中国新闻网 新乡日报

来源:殡葬行业内参、腾讯视频、深圳卫视、中国青年报、新浪财经、北晚新视觉 百家号、百家号网友评论

文章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30年,他独自为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守墓

76岁的赵乃堂是山西长治黎城县岩头岭村村民。从1991年开始,他30年如一日,守护着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墓地

战国贤相蔺相如的墓在宝鸡蔺家卫?让我们一起探寻

陕西宝鸡扶风县是我的故乡!蔺家卫是我们任氏族人生栖的地方。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蔺相如的故事,说他是我们的先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两个一大一小的冢疙瘩上打“土仗”,满身的土,衣服撕烂、脚腿划破,回家去挨骂挨打,再去再上,再骂再打也阻止不了孩提时代淘气的我和他(她)......年年如此。

我还清楚的记得蔺相如夫人的小冢疙瘩上有一棵很大的古槐树,三四个大人手挽手才能搂住。两个大冢和古树破坏在那个年代,伐下后做了小学生课桌,被移为平地的蔺相如大冢疙瘩前后住上了人家。 说来也神奇,住在周围人家的后代在八十年代基本都考上了大学、中专,其中我昔日的小伙伴也有几个,因此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和生活,可谓人杰地灵!

蔺相如冢基下有一个很深的洞,谁也没敢进去过。相传正午时节有金马驹跑出来活动......传说而已。现在想起好象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让我魂牵梦绕!

我热爱我的家乡“蔺家卫”! 期盼史学家来这里考证发掘、还原历史!感谢陕西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麻雪不辞辛苦冒严寒实地采访报道。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任少华于蔺家卫

“你们这里为啥叫蔺家卫?”

不久前,记者在扶风城关街道龙泉村蔺家卫组采访时,对“蔺家卫”名字的由来好奇,竟“蔺”这个字比较生僻,于是,随机询问了多名普通村民,来听听他们的回答——

“因为《将相和》那出戏里的蔺相如,埋在我们这里!”

“因为蔺相如的墓在我们这儿啊,听老辈人说,那是古代一个大宰相!”

“原来村里有两座老高老大的冢,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是蔺相如和他妻子的墓!”……

无论是村委会干部,还是70多岁的老人,甚至村里“幸福院”里正在打搅团的大姐,他们的回答,无不牵扯出一位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宰相蔺相如!

▲蔺相如

那么,这里真的埋葬着蔺相如吗?

为何这里会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这个传说

并广泛地被村里人知晓?

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个传说、两个墓冢

以及两千多年前的一位贤相的故事

这里曾有两座大冢

蔺相如是谁?应该不必赘述,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完璧归赵”“将相和”“渑池之会”的故事,有关他的典故,流传了两千多年。蔺相如的智慧一直被人们传颂,是历史上一位公认的贤相。

龙泉村的牌楼

蔺家卫是一个自然村,也是龙泉村的一个组。在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淮申良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年过七旬的村民任双礼的家中,见到老人收藏的一块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石碑。据说,这块石碑原来在一座祠堂中,而这座祠堂是在蔺相如墓冢的旁边。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在土冢上玩耍。有两座冢,每座高八九米,绕一圈下来有五十多米,其中一座冢上有一棵皂荚树,枝繁叶茂。”任双礼老人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因为在上面取土,冢逐渐被削为平地。”

▲任双礼向记者介绍“嘉庆二十一年”石碑

任双礼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去看了那块石碑,石碑磨损比较严重,且已经断裂成两段,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可以看到“任氏”“祠堂落成”等字样。落款清晰可见,是“嘉庆二十一年”。

这时记者遇到一个重要的采访对象,他叫李治明,住在邻近的双乐村。李治明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多年来一直在探究,并编写过村志。

▲李治明收集整理的龙泉村周边村子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

“我当年在编写《乐家后村村志》时,也打问过蔺家卫与蔺相如的事情。记得那时老辈人给我说,蔺相如和赵奢家族的人逃到这里,并在此隐居。蔺相如死后也埋在这里,这里的人后来改姓‘任’,隐居在此。”在李治明的讲述中,还有一个关键点——赵奢。

蔺相如或到此地隐居

翻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查看,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与著名的赵国将领廉颇几乎同时期。后人总结出“战国八大名将”,有孙膑、白起、蒙恬等,还有廉颇和赵奢。

一位贤相、一位名将,为何传说中蔺相如和赵奢的家人会逃到这里呢?

先来说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一个著名的故事“纸上谈兵”。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主角”,他虽是赵奢的儿子,但只会夸夸其谈。这一点赵括的父母都知道。所以,在赵孝成王让赵括领兵打仗之时,赵括的母亲劝诫过赵王,但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只好说:“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意思是说:“赵王您执意如此,如果我儿打了败仗,与我无关,我不连坐,可以不?”赵王答应了。果然,赵括大败并被射杀。

此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后来,《史记》中记载廉颇逃到魏国去。而关于蔺相如的记载,有说他“病笃”中,也曾劝诫赵王不要用赵括,之后,对于这位前期用笔墨甚多的一代贤相,司马迁在《史记》中再无记载。

紧挨着蔺家卫的是龙泉村的又一个自然村,名叫“伏波村”,村中有座大墓,据记载是马援的墓。

《扶风县志》记载:“马援字文渊,东汉名将。祖上赵奢,战国时有大功于赵国,赵王赐爵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代以马为姓。”两个紧挨着的自然村,一个有明确记载是赵奢的后人;一个有传说,有蔺相如的墓葬,居住的是蔺相如的后人。

这与“蔺相如与赵奢家族人一起逃到这里”的传说,似乎相互印证了!

有待探寻的传说

考古学上有个共识,秦朝之前的墓葬有“不树不封”的特点,就是没有墓碑,没有墓冢。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又怎么会有大墓冢呢?

当然,在当地的传说中,也有说是汉代之后的后人,为祖先立了碑、修了墓冢,并历代修缮,才有了“嘉庆二十一年”那块碑。

蔺相如是赵国人,为何要逃到当时的秦国之地?况且,按照“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他还得罪过秦王。

“我推测认为,蔺相如是聪明人,秦国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既然是逃,那当然是去最强大的国家相对安全了。隐居在当时秦国的一方村野,应该会更安全吧?”李治明说。

虽然传说与一些记载有相互印证的地方,但是,蔺家卫是否真的曾有蔺相如的墓?这里的任姓族人是否是蔺相如的后人?都没有明确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扶风——这方古周原的沃土之上,从召公到班固、班超、马援、马融、苏若兰等,这里诞生了众多历史名人,无论蔺相如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贤相是否真的来过这里,都表达出古周原人对贤达、聪慧之人的敬重与敞开怀抱的迎接。

蔺家卫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里的人也因为有这个传说而自豪,村子周围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也一直在探索这个故事……这更显示出,如今的周原人对历史名人的崇敬。(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