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觉巷清真大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评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第二进院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真迹。第四进院内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殿内有壁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

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国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和谐地结合,令人赞叹,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大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为中国风格,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是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结合。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 祝。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化觉巷30号

类型:清真寺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9-87272541

开放时间:

8:00-21:00

门票

旺季25元,淡季15元

化觉巷清真大寺 | 青朴古寺,不容错过的清真瑰宝

化觉巷清真大寺

位于回民街小巷内,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处处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而在寺内很多木门和砖墙上,能看到不少木雕砖雕,用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刻画描绘出中式的花草图案。

古典建筑风格

大寺坐两朝东,整个寺院是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占地面积约18亩。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以次分为四院,建筑总面积共约4000多平方米。

根据寺中碑文记载,化觉巷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存在争议),即公元742年。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兵部尚书铁铉主持修葺扩建,清朝时也曾重修过。现存建筑以明清的为主,共有四进院落。

进入清真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壮观的木质牌坊,正对东侧的砖雕影壁,牌楼上写着“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这样的牌坊,在整个西安城并不多见,带给人古朴肃穆的感觉。

牌坊正下方,有一个“六龙石雕”,十分精美。相传它是唐朝遗物,原为旗杆座,暂放于此。在化觉巷清真大寺,如果你仔细观察,会看到好几处龙的图案。缘何清真寺里会有龙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这是一座“敕赐”清真寺,和皇帝有关,当然会出现一些龙的图案;二是因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曾经到过清真寺,为了体现对皇帝的尊敬,修了些龙。

第一进院的尽头是五间楼,上选有写着“清真寺”字样的匾额,这块木匾四周刻有龙,非常精美。五间楼的门联也很有意思,有像“团花”一样的图案,每一个图案是一个词语,代表着真主的一个美名。中国传统文化阿拉伯书法完美结合。

第二进院中间,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上面写着“天监在兹”。

根据伊斯兰文化,真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天仙,左肩上的“来给布”记录人们的善行,右肩上的“而替杜”记录人们的恶行。凡是作恶的人,死后不能进天堂,而是在火狱,接受烈火的炙烤。“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此。

石牌坊以西,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碑楼。南侧石碑东面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敕修清真寺碑》,西面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书的“敕赐礼拜寺”,北侧石碑东面是明代大儒冯从吾所撰《敕赐重修清真寺碑》,西面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的“道法参天地”。

在二进院南侧是沐浴室,穆斯林们进行大净、小净的地方。

第三进院的入口,是敕赐殿,这是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古老的建筑,相传建于南宋。

敕赐殿上的“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正是出自董其昌之手,下方的门联,仍然是真主的美名。敕赐殿内的地面上有石雕龙,也是古代遗存。

敕赐殿内,最重要的是南侧中间的清朝石碑“月碑”,正文由阿拉伯文撰写,相传作者是掌教阿訇“小西宁”。月碑是中国伊斯兰教非常重要的石碑,它的内容与穆斯林斋戒有关,记录着观新月和确定斋月来临的方法。对中国穆斯林和研究中国伊斯兰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敕赐殿西侧悬有一匾额,上书“派衍天方”四个大字,出自于慈禧太后之手。意思是“伊斯兰教源自阿拉伯地区”。

敕赐殿的建筑非常古老,颇有古风韵味。

宣礼塔、沐浴室、讲经堂、礼拜殿,是清真寺的四个主要建筑。化觉巷清真大寺的这座宣礼塔,上书“省心楼”三个大字。

第三进院侧面的讲经堂,现为阿訇居住的地方,里面珍藏着中国风格的阿拉伯世界图,非常珍贵,穿过精美的连三门,就进入第四进院了。

一真亭,又被称为“凤凰亭”,造型非常精美,亭的飞檐,像凤凰振翅欲飞,亭上悬有明朝兵部尚书铁铉所写的“一真”匾额。“一真”代表的是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一真亭西侧,是清真寺最大最重要的建筑,礼拜大殿。大殿东侧中央悬挂的阿拉伯书法匾额,是清末民初阿訇,马谦益的作品。意思是“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少有的精美、壮观的古建筑群,世界唯一的中国园林式清真寺,在西安绝对不容错过的清真建筑瑰宝!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大学习巷清真寺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回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据传说,郑和奉明成祖之旨,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下西洋,虽然使团人数达两万之众,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西大寺求贤选才。经过认真考核挑选,他选中了西大寺的掌教哈三焉,遂任命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西洋途中,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外交使命。回京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再三谢绝,只要求圣上能恩泽西大寺,拨款修葺,他就感激不尽了。郑和于是领旨重返长安城,并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良材,召募能工巧匠。新修建的西大寺面貌一新,亭、台、楼、殿布置得宜,蔚为壮观。据说寺内的“邦克楼 ”就是郑和特别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建筑。

更多精彩西安故事,欢迎关(xia)注(zai)"我的城事"

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融汉、藏、伊斯兰等文化于一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度,西北地区,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同胞,他们也建有成千上万个供他们礼拜的清真寺,其中东关清真大寺南关清真大寺艾提尕尔清真寺西安清真寺是规模最大、礼拜人数最多、最为有名的清真寺,被誉中国最四大最著名的清真寺,在此,我们来聊聊其中的东关清真大寺(如上图);

东关清真大寺位于青海西宁市,是当地著名的古建筑,清真寺占地面积给1.2万平方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几经修葺、扩建,现在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也是渝帆前面提到的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而且是礼拜人数最多的清真寺。

整个东关清真寺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是后来新建的,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伊斯兰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

抬头仰望,高大雄伟,两个塔楼直插云宵。

穿过门楼,里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中式传统大殿,这是我们没想到的,远远看云,它与我国古代宫殿具有相同的风格和气魄,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清净素雅,可以同时容纳3000人作礼拜,殿顶脊装有藏式鎏金宝瓶,为甘肃拉卜楞寺喇嘛所捐,为国内清真寺所仅见,大殿内的18根大柱为佑宁寺所赠。

如果仅看这张图片,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与清真寺有关,整个建筑构架采用重檐歇山式,斗拱屋顶飞檐高翘,外形呈现“凤凰单展翅”。大殿顶部装饰着彩色的琉璃瓦和小青瓦,上置一组“二龙戏珠”陶制装饰。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大殿重建竣工时,甘肃拉卜楞寺赠送的三个镏金宝瓶鼎立于殿脊中心。殿内是木地板,上面是一排排横放的礼拜毯,木质的柱廊,将殿里的空间分割开来。前殿内挂着的是历代名人所题的匾额,蒋中正、白崇禧的名字可见其间,两侧是砖雕的九扇屏。

站在东关大寺的礼拜广场上,回望进来的大门, 这里是中国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每逢周五(主麻)参加 礼拜 的人当街礼拜,届时整条东关大街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由于清真寺殿内场地有限,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不得不当街礼拜,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穆斯林。

清真大寺内有两座似塔一样的建筑物叫“唤醒阁”,是专供寺内阿訇呼唤教徒做礼拜用的。大殿外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站在大厅的台阶上,回望阿拉伯风格的正门主楼,格外打眼,绿色的主体建筑,五个尖券门依次排开,中间最大,两边对称,在中国古代礼制上,五扇门的设计规格较高,如北京故宫的正门——午门。阿式礼主楼楼顶南北两端建有两座六角攒尖亭顶式的宣礼塔,高45米,塔顶装有鎏金宝瓶。主楼的穹顶有新月。

东关清真大寺也算是西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般来西宁旅游的游客,对文化感兴趣的一般都会来这里看看,其实我们也是慕名而来,第一次还找错了地方。

大殿的后方,还是中式的传统抖拱式建筑风格,看上去虽然没有正面那么华丽,但还依然古色古香。

东关清真寺前面街道并不宽,如果能一个一个广场则会更好,整体显得比较狭窄,在东关街的边上,有两个石碑,分别是1986年立的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2013年立的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这里也算是当地的重点景区了,但并不需要门票,可以随意的参观,不过在里面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这里渝帆需要提醒大家:

1. 参观清真寺应尊重伊斯兰教的宗教礼仪,在礼拜时请注意安静,不可站在礼拜的人群里或人群前面。

2. 大殿内最好不要拍照,否则请先取得工作人员的许可,以免引起不愉快。

3. 参观清真寺穿着不可暴露,女生最好不要穿着短裤短裙等。

4. 一般每到周五时礼拜的人数会比平时多,而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时场面更为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