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寺

水峪寺

水峪寺,原属于少林寺下院,少林历代高僧大德修行养老之地、也是历史上少林寺的一个重要粮仓,曾储藏粮食于此,灾荒时救赈灾民。少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协同少林平日熬药制剂,济世救人。因故,水峪寺关于少林禅医的功德故事在周边流传。寺院历史上历经战乱,遭到多次毁坏,虽具少林下院之名,亦不为世人所知。已一千三百多年。

中文名:水峪寺

地点:登封徐庄镇西南何家门大熊山上

建立时间:唐朝

修建日期:2007年12月26日

探秘少林寺下院水峪寺

初秋,和文友探访少林寺下院水峪寺,水峪寺位于登封市东南25公里的徐庄镇境内的大熊山中,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新建的水峪寺在崇山峻岭间气势恢弘,流光溢彩。

如果是登封人都会知道,水峪寺原来在登封告成镇水峪村,那么徐庄镇怎么会有一个水峪寺呢?

古老寺院 美丽传说

建水峪寺左下方有一处青砖绿瓦的古建筑,完整的四合院,小巧玲珑这里竹修林密,涓涓细流绕寺而过。,院内塔松青翠,古柏苍苍,人在此中,心旷神怡。这便是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水峪寺。

为什么水峪寺在徐庄镇?登封文化专家常松木说:传说该寺原来就在告成镇的水峪村,故名水峪寺。因西天佛祖南海观音痴迷大熊山风景幽雅,林泉秀丽,可做道场,遂于当天晚上向村里的老百姓租借牲口,一夜之间将殿宇迁徙至大熊山下。昱日,天色大亮,饲养者发现牲口通身是汗。不胜惊异,众又发现水峪寺已无踪影,更为惊奇。当发现大熊山下的寺院和水峪寺一模一样时,方知寺院一夜之间向西南迁移了20里。所以这座寺院虽在徐庄镇的大熊山下,人们还习惯称其为水峪寺。

古老寺院今朝换新颜

水峪寺是创于何时无考,相传是唐代初期。据原来寺内明万历34年间刻立的《金粒神像碑记》显示,该寺创建于1506年。上面碑文显示:1506年,少林寺僧海潮募化众资,修缮寺院,金粒了神像,使寺院恢复了美轮美奂的面貌,神像重新焕发了清新美丽的光芒。

水峪寺对研究历史嵩山佛寺的分布情况和历史上少林寺分支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2009年,水峪寺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当地宗教政策的落实和信教群众的需要,2007年12月26日,水峪寺隆重举行了修建工程奠基仪式。历经六年,水峪寺得以恢复重建。

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讲述:水峪寺不仅是少林寺的下院,也是少林寺的一个重要粮仓,历史上少林寺曾储藏粮食于此,灾荒时救济灾民。如今这里的僧众在假期免费为青少年学生授文化课、讲国学

“村里的孩子们寺里学习国学,变化很大。大家都很尊重这里的延开法师”,附近村民何长江说。

少林僧人如何饮食:“到斋堂过堂”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佛教里,不叫“吃饭”,而说“到斋堂过堂”。

斋堂内一水的长条桌长条椅,分左右而列,人排着队静无声息地按序落座。桌面洁净,唯有两个碗一副筷。两碗扣放于桌面,错开一个碗边,筷子近身平放。

落座后,将两碗翻开,分左右放好。唱经罢,就会有行堂僧端着一大盆菜,一大桶饭或一大笸箩馒头过来,给大家添菜添饭。要添多少饭,不能出声,只以筷子在碗内指出高度,如果要一满碗,就用筷子齐碗边一划,行堂僧就明白了。

如果第一次不够,还有一次添饭菜的机会,依然还是用筷子指示多少。吃多少添多少,不能剩饭。饭后,将两个碗摞在一起,筷子放在旁边,依序走出斋堂。

在这里不管级别高低,一律斋堂就餐没有特供菜也没有小灶,体现了“人人平等”;吃饭分而食之,体现了洁净卫生;吃多少添多少,要了就不能剩,暗合了政府的“光盘行动”, 体现了佛家节食惜食的概念。

佛家过堂的规矩很多。如:“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等等规定可谓仔细入微,宋代理学家赞叹说这是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

寺内清幽静谧,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仿佛都带有一种密意,让人不忍归去。登封播报 孙淑霞 文图

初秋,和文友探访少林寺下院水峪寺,水峪寺位于登封市东南25公里的徐庄镇境内的大熊山中,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新建的水峪寺在崇山峻岭间气势恢弘,流光溢彩。

如果是登封人都会知道,水峪寺原来在登封告成镇水峪村,那么徐庄镇怎么会有一个水峪寺呢?

古老寺院 美丽传说

新建水峪寺左下方有一处青砖绿瓦的古建筑,完整的四合院,小巧玲珑这里竹修林密,涓涓细流绕寺而过。,院内塔松青翠,古柏苍苍,人在此中,心旷神怡。这便是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水峪寺。

为什么水峪寺在徐庄镇?文化专家常松木说:传说该寺原来就在告成镇的水峪村,故名水峪寺。因西天佛祖南海观音痴迷大熊山风景幽雅,林泉秀丽,可做道场,遂于当天晚上向村里的老百姓租借牲口,一夜之间将殿宇迁徙至大熊山下。昱日,天色大亮,饲养者发现牲口通身是汗。不胜惊异,众又发现水峪寺已无踪影,更为惊奇。当发现大熊山下的寺院和水峪寺一模一样时,方知寺院一夜之间向西南迁移了20里。所以这座寺院虽在徐庄镇的大熊山下,人们还习惯称其为。

古老寺院今朝换新颜

水峪寺是创于何时无考,相传是唐代初期。据原来寺内明万历34年间刻立的《金粒神像碑记》显示,该寺创建于1506年。上面碑文显示:1506年,少林寺僧海潮募化众资,修缮寺院,金粒了神像,使寺院恢复了美轮美奂的面貌,神像重新焕发了清新美丽的光芒。

水峪寺对研究历史上嵩山佛寺的分布情况和历史上少林寺分支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2009年,水峪寺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当地宗教政策的落实和信教群众的需要,2007年12月26日,水峪寺隆重举行了修建工程奠基仪式。历经六年,水峪寺得以恢复重建。

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讲述:水峪寺不仅是的下院,也是少林寺的一个重要粮仓,历史上少林寺曾储藏粮食于此,灾荒时救济灾民。如今这里的僧众在假期免费为青少年学生授文化课、讲国学。

“村里的孩子们寺里学习国学,变化很大。大家都很尊重这里的延开法师”,附近村民何长江说。

少林僧人如何饮食:“到斋堂过堂”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佛教里,不叫“吃饭”,而说“到斋堂过堂”。

斋堂内一水的长条桌长条椅,分左右而列,人排着队静无声息地按序落座。桌面洁净,唯有两个碗一副筷。两碗扣放于桌面,错开一个碗边,筷子近身平放。

落座后,将两碗翻开,分左右放好。唱经罢,就会有行堂僧端着一大盆菜,一大桶饭或一大笸箩馒头过来,给大家添菜添饭。要添多少饭,不能出声,只以筷子在碗内指出高度,如果要一满碗,就用筷子齐碗边一划,行堂僧就明白了。

如果第一次不够,还有一次添饭菜的机会,依然还是用筷子指示多少。吃多少添多少,不能剩饭。饭后,将两个碗摞在一起,筷子放在旁边,依序走出斋堂。

在这里不管级别高低,一律斋堂就餐没有特供菜也没有小灶,体现了“人人平等”;吃饭分而食之,体现了洁净卫生;吃多少添多少,要了就不能剩,暗合了政府的“光盘行动”, 体现了佛家节食惜食的概念。

佛家过堂的规矩很多。如:“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等等规定可谓仔细入微,宋代理学家赞叹说这是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

寺内清幽静谧,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仿佛都带有一种密意,让人不忍归去。

作者:登封播报 孙淑霞

:18538512095

登封水峪寺雪景,美不胜收,禅意无尽!#银装素裹 #雪 #带你看雪

我的好友、登封水峪寺住持延开法师演练少林真功夫!#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