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祠

曾公祠

曾公祠位于秦淮区九条巷8号,时代为太平天国。

曾公祠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九条巷8号,前临九条巷,后倚八条巷,坐北朝南,在中山南路与洪武路之间。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现在的曾公祠是南京市钟英中学的北校区,作为学校的行政办公区。

曾公祠东西两侧为曾氏后人住宅。尤其是两侧,后院辟有花园,园内假山池塘建筑甚为考察。可惜日寇占领南京后,这一部分建筑被改为殡仪馆。辗转变迁,现为彩色印刷厂一部分厂址,花园不复存在。

1982年,曾公祠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两侧厢房做了仿古重建,院子里种树栽花,砌假山,修水池,成为一座花园式清静优雅的校园。

建筑结构

第一进正门门口有一座十余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砖砌牌楼,“山”字形脊顶覆以筒瓦,檐口下为砖雕斗拱,工艺精绝。两根园形石柱拱门于大门两旁,弧形券门高大壮观。第二进为正厅,最后一进为大殿,均为五开间高大轩敞的屋宇。大殿殿脊高约十余米,斗拱雕刻鱼龙图案,大殿有圆形朱红大柱三十根,巍峨壮丽。

三进屋宇三间,间隔皆为24米,形成两个大致正方形的院子,用长青石在院中筑成通道。大殿地面有方砖,根据记载,方砖下原用大排列作为底基,进行防潮。二进三进大厅,后殿原配有雕花檐宇、画栋、雕花窗和落地花格门窗。各进院中皆有两庑和回廊,回廊今存朱红圆柱48根。

从整体上看,现址长99米,宽51米,占地面积5049平方米,建筑面积6857.4平方米,计有35间房屋。主要建筑为三进砖木结构的厅殿,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个院落。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

轶事典故

曾公祠堂右龛安杨公。左龛安真武二将座。侧安曾公。门匾大书,曾氏宗祠四字。门首联:武城世郡流千古、帝阙宠恩耀斗牛。屏间:事天地君亲师不忘乎本、守仁义礼智信无愧于人。大门匾大书,历代国师曾氏祠堂,八字,曾公祠大书,敦本堂。乾山巽向,又新祠坤山艮向。宪台联:浮天紫气真人降、满地绿云君子风。对面匾高山仰止。————选自《家传风水书》

曾公祠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珠影《东江纵队》曾取景愈宽公祠

滴水观音长在200多岁的合欢树上。

胡氏祠堂博罗湖镇围家族祠堂,更是博罗其他地方胡氏的祠堂。

房与房之间仍然有麻石巷道。

木雕精美。

古屋瓦片和青砖墙上长满了小草。

大部分村民已迁出外地,古村内仅有少量人口居住。

惠州成百上千个传统村落里,祠与庙是村民与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载体。旧时惠州,村村有祠、村村有庙绝无虚言。倘若是大村或大户,祠与庙的数量,更是众多。

湖镇围亦不例外。围中祠与庙的数量,记载在族谱中的就有15座,村民口中更有“一门一庙”“一房一祠”的说法。这些祠与庙,历经千年,多数已毁,如今存留的仅有4座大祠;至于庙,更是悉数破败被拆毁。

即便如此,湖镇围里仅存的祠堂,在今日胡氏子孙心中,依旧占有重要的分量。不仅拜祖、上灯习俗必须在祠堂里完成,湖镇围的传奇故事,也隐藏在这些祠堂的殿檐斗拱中。

四大祠堂

曾有祠堂8座现存4座

据《胡氏族谱》记载,湖镇围自宋代建成以来,先后共修建了15座祠庙,分别有祠堂8座、庙宇7座。

“真正的祠堂不止这么多,这些祠堂是大祠,除了胡氏祠堂是家族祠堂外,其余的祠堂是纪念每一房祖先和名人,例如希孟公祠和愈宽公祠纪念六世组胡希孟和胡愈宽,他们是湖镇围的开基人。”走在湖镇围,湖镇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辉南对每一座祠堂熟悉无比。

胡辉南说,湖镇围里还有不少小家祠,家族里出了当官的,都会在家外修建一座小祠堂纪念。“喏,这也是座家祠,这房出了个仙游县(注:至今福建仍有仙游县)县令胡环,所以有个小祠堂。”这是一座很小的建筑,门面依稀可见祠堂的格局,但里面已经空无一物。

翻阅《胡氏族谱》,对照着胡氏记载人物与祠堂名,我们一一对应祠堂纪念的人物,7座以人名命名祠堂中,除了“椿堂公”无法找到外,其他人物皆有记载,他们从宋代的七世到清代的二十世,“是现在每一个屋的先人和贤人”。

如今,湖镇围仍存留下4座大祠堂:胡氏祠堂(西祠)、愈宽公祠(东祠)、逊众公祠、德基公祠。这些祠堂基本格局保留完好,花岗岩的基部和青砖留存,只是木质房檐腐朽衰败,逐渐被风雨侵蚀。“原来的椿堂公祠被拆了,新中国成立后改成生产队的保管仓库,如今这座祠完全没有痕迹了。”胡辉南不无遗憾地说。

知多D

据《胡氏族谱》记载,湖镇围自宋代建成以来,先后共修建了15座祠庙。

祠堂8座,分别为:胡氏祠堂、愈宽公祠、希孟公祠、德众公祠、逊众公祠、东岭公祠、椿堂公祠、德基公祠。

庙宇7座,分别为:东庙、西庙、北庙、观音庙、大庙、东林寺西林寺。

现在仍存留下4座大祠堂:胡氏祠堂(西祠)、愈宽公祠(东祠)、逊众公祠、德基公祠。

胡氏祠堂

大年初六上灯习俗已有百年

每年农历大年初六,如果你在湖镇围,必定会被一番场景“惊吓”:十多对穿着汉服的年轻夫妇,妻子挑着满满一箩筐货物骄傲走在前,后面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还有边走边点火的男人们。回到村里祠堂,更有一场彻夜的竞标和祭拜等着这些兴奋的父母,还有他们睡得安安静静的新生儿。

这是湖镇围从大年初六到初八的上灯习俗。说起这百年习俗,即便年过半百,湖镇围村委会副主任胡裕康依旧神采飞扬,“那个场景,真是一绝!”

这个湖镇围从古至今最重要的习俗,主办场所就是胡氏祠堂。胡氏祠堂被称为“西祠”,是湖镇围所有祠堂中的老大。祠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昭代名儒”“诰封大夫”是为了纪念二世祖胡。

“很少家族的家祠用‘祠堂’这个名吧,我们就直接说胡氏祠堂,这个祠堂不单单是湖镇围胡氏的家祠,更是博罗其他地方胡氏的祠堂。”胡辉南说,虽然不知道胡氏祠堂修建年代,但是历代胡氏族人对胡氏祠堂都很重视,“绝对不允许遗体在祠堂过夜”,族里重要的活动也在胡氏祠堂举行,例如上灯。

“现在湖镇围的上灯更热闹,生了儿子的父母买好物品,晚上族里的男人都要到西祠竞标,从祭拜的松柏到上灯的头位都竞标,然后将钱平分到上灯的每一户,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胡裕康说,那个晚上,胡氏祠堂通宵热闹,场面胜过春节祭拜。他和儿子在去年就经历了热闹的上灯,为孙子在家祠留名争得好名次,父子俩也是拼了,在竞标时几乎喊破了嗓子,因为竞争对手有将近30户人。

愈宽公祠

60岁以上男子参加春秋

湖镇围的西围与东围有一条分界线,分界线在原来的大庙门前,胡裕康说:“不远处原来有口井,械斗时围里几十个小孩被官兵抓起来,扔到井里活活淹死,后来村民把井填埋了。”

那段历史不堪回首,位于东围的愈宽公祠在屡次灾难中却保存下来。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六世先人胡愈宽,他是率领胡氏族人迁入湖镇围的胡文俊的次子,胡氏家族在湖镇围发展壮大的奠基人。所以,明代惠州府授予湖镇围胡氏家族“博罗名宗”的牌匾,就挂在愈宽公祠中。

愈宽公祠被胡氏族人成为“东祠”,虽然修建年代难考,但从建筑风格看上,保存着明代特征颇多。这座祠堂的地位排在西祠之后,胡氏家族一年中重要的两祭——— 春秋祭都在这里举行。“这两祭参加的都是胡氏60岁以上的长者,男的。今年年初春祭人数达到203人,场面壮观。”胡裕康说。

大年三十晚几百号人抢头炷香

更加壮观的场面是在农历大年三十,胡氏家族祭祖,在东祠举行抢头炷香仪式。“祠堂里几乎没有立足的地方,几百号人挤满了祠堂每一个角落,抢香的情景一点都不输于香港黄大仙庙情景”。胡辉南笑道,上灯、舞狮、敲大鼓、抢头炷香的风俗在湖镇围一直保留,年轻人特别喜欢,代代都有年轻人争着当,“传统就这么保留下来了”。

令胡氏族人自豪的还有,早些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东江纵队》时,愈宽公祠作为 “东纵司令部”。“司令部是东纵大脑,东祠气质也很符合,我们都看过当时拍摄场景,觉得很像。”胡辉南回忆道。

德基公祠

陈百万嫁女修路修祠堂

德基公祠就在愈宽公祠东侧10米处,两祠之间隔着两户小屋。“有很多报道说,德基公祠比愈宽公祠更高更宽,这话绝对不是我们说的,也是不对的。”胡辉南与胡裕康特别澄清,愈宽公祠是胡氏家族的东祠,地位更高,德基公祠怎么能超过它?细细对比,德基公祠的高度与宽度,都略逊愈宽公祠,“只是德基公祠是后来修的,更豪华更精美,显得气派”。

胡辉南说,德基公祠是湖镇围最“豪华”的祠堂,缘于主要的出资修建者是清代中期博罗最有钱的龙华五村 “陈百万”陈瑞龙(1725年~1785年)。当时,“陈百万”将女儿嫁到湖镇围,为了显示财力,他不仅出钱修了一条从龙华五村到沙河边的“嫁妆路”,还在湖镇围修了德基公祠。

建德基公祠花了多少白银?湖镇围的两位村官说不清楚,《胡氏族谱》也没记载,但他们记得德基公祠修建的一些传奇故事:修德基公祠的准备工作做了5年,因为修建祠堂用的青砖就磨了5年,一个工匠一天只能磨5块砖,而磨砖的工匠达200人。

背身摸索摸不到花岗岩缝隙

“湖镇围有个秘密。以前,围里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打赌都有句口头禅,‘去德基公祠大门摸一摸,摸对了算你赢’。为何有这句口头禅?”胡辉南与胡裕康解释,德基公祠大门边的花岗岩石块被打磨得十分平整,即便是石块间的缝隙,如果背着身子用手去抚摸,完全感觉不到。“围里的人打赌,只要摸对缝隙在哪,就算赢。”胡辉南笑道,“这么多年来,不管多么熟悉祠堂,从来没有人赢过。这是真的!真的!”

我们四人轮流背身摸索一番,居然没有一个摸出缝隙处,不由感叹这座祠堂做工的精细。不仅如此,祠堂里屋檐的雕花也十分精美,连流苏、花朵、鸟儿、灯笼这些小物件都雕刻得惟妙惟肖,传说这雕刻也花了5年。只是,木雕历经百年风雨,不少已经腐朽,令人叹息。

“陈百万”花费巨资修祠是给女儿做嫁妆?“我们从来不说这座公祠是嫁妆,胡家也有出钱的。”胡辉南说,最可惜的是,这座祠堂修建年代没有记载;而让我们遗憾的是,翻阅族谱也找不到德基公生平、也不知道“陈百万”女儿嫁给了谁。

故事

族谱变烟纸神台已被盗

胡辉南家留着一本《胡氏族谱》,很厚,有上千页,记载整个广东胡氏家族人物。然而,翻阅湖镇围胡氏部分,却能发现不少缺漏,甚至三代人物都只能用“不详”记录。

说起个中缘由,胡辉南说:湖镇围的胡氏族谱原来很完整,都保存在围中的长老家中,只有需要修谱的时候才拿出来。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期间,族谱也在清理行列,围里人心惶惶,大家把族谱视为“烫手山芋”,都不愿保管,担心被翻出来后惹祸上身。此时,附近村子一位胡氏房族的单身汉主动站出来,说 “族谱放我这,我来保管”。于是,胡氏族谱藏到了这位单身汉的家中。但这位单身汉是个“烟枪”,犯了烟瘾又没钱买卷烟草纸时,就从胡氏族谱中撕下一块纸当作卷烟纸。犯一次烟瘾,他就撕一块纸卷烟叶,他不当回事,族人也不知情。运动过后,湖镇围族人拿回族谱时,几乎一半内容没了,族长们气得半死却又无可奈何。

残缺的族谱令胡氏族人遗憾,祠堂里的神台被盗则令他们愤怒。胡氏祠堂祖先牌位前有个精美的案台,用上好的楠木制成,供放香炉与供品,案台结实耐用,从胡氏祠堂建成后一直放在祠堂里,历经几百年,在村民眼里这是座“神台”。“文革”期间一次混乱中,“神台”被一位卖杂货的村民抬回家中,当作杂货台。“神台”很高,村民找来锯子,花了很大力气,把台的四条腿锯短了,“神台”成了货台。“文革”过后,变矮的“神台”又被族人请回了祠堂,摆在新神台西侧一边。两年前的一个雨夜里,这座神台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不见青石路仅余排水沟

走在湖镇围贯穿东西千米主街上,我们好奇为何这条街铺上了水泥,平整光滑,不似惠州其余古村保留着泛绿的青石板。其中原因,对于胡辉南与胡裕康来说是个遗憾:原本,东西大街路面全是整整齐齐的青石板,全是花岗岩,长宽一致,长度几乎有3米。“青石板并不是1958年修建显岗水库时被撬走的,是1999年撤区换村时改造道路换了。”据介绍,当时因为村道改造,青石板路凹凸难走,雨天打滑,不利于行车,所以大街上的青石板全部被撬起,铺成了水泥路面并拓宽。“路确实好走多了,但很可惜,没有了味道。”胡辉南感叹。

两位村官感到庆幸的是,湖镇围强大的排水系统保留下来了,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老祖宗很有智慧,根据后山到护城河高低走势,在每一条巷子都留下排水沟,将雨水导入护城河。”在湖镇围每一条巷子的一侧,都能看到一条排水沟,纵横交错,半径大小不一,几乎用花岗岩打底、遇到路面则用花岗岩铺设,即便炎热的处暑时节,也有潺潺清水顺着水道流淌。

主街之下是最大的排水渠,胡裕康称,1931年官兵入围时,不少村民无处可躲,身形瘦小的甚至爬进了这条水渠中避难。“湖镇围排水沟作用很大,几百年来,湖镇围从未遭遇水浸围,即便是下大暴雨,路上5分钟就能干。”胡辉南介绍,村里历代对排水沟很重视,严禁村民倒污水扔菜头饭脚,更是定期清理,保持清洁与通畅。

保护

族人热衷维护祠堂

博罗县湖镇镇文化站站长黄伟雄介绍,胡镇围原有胡氏族人2600多人和陈氏族人200多人。改革开放后,由于古村内空间逼仄,许多村民陆续搬离湖镇围,依着外围筑屋而居。目前,只有本地几十位老人不愿搬走,此外还有几百名外来租客居住在村中。

随着湖镇围名气渐显,游客不断增多,围村内的村民开起了小卖部,村内人气也慢慢地旺了起来。但由于欠缺维护,湖镇围建筑日渐破落。胡辉南与胡裕康不是没有看到这点,他们坦言,族人对祠堂的维护相对热衷,但对其他私人房屋则关注不多。

当然,村里对人文历史的延续和传承也慢慢重视起来。还有每一年的祭祀、上灯、醒狮等仪式,湖镇围热闹情景成为湖镇一大特色。

(特别感谢湖镇镇文化站站长黄伟雄;湖镇围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辉南,村委会副主任胡裕康对此文亦有帮助。)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刘豪伟 首席记者李向英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包公曾在广东工作3年,当地建了一座包公祠,免费游览

广东肇庆市,位于省会广州以西大约一百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改名为肇庆之前,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端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端州是岭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如今在市区里保留着许多历史古迹,其中有一座包公祠,免费对游客开放。

包公祠,就是专门纪念包公的地方。包公是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清廉公正,铁面无私的形象流传千年。许多人对于包公在开封府的历史比较清楚,却不知道包公曾经在肇庆工作过三年。

公元1040年-1042年,包公任端州知州。当时的北宋国都为开封,岭南地区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包公来到端州后开荒屯田、挖井除瘴、兴文办学、修建粮仓、减轻赋税,造福一方百姓,深受当地百姓好评。

当时的端州,出产著名的端砚,是皇家贡品,为中国大名砚之首。因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苦了当地老百姓。当地官员总是在贡品的数量外以十倍乃至百倍的数量敛收端砚,借此拉拢当朝权贵。包公到任后,严格按照朝廷要求的数量征收,他自己都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肇庆的包公祠,始建于宋熙宁年间,现在这座包公祠是后来重建的,位于肇庆城西厂排街,也就是当年包公设立的端州驿站处。包公祠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以牌坊、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为主体建筑,配以亭、阁、廊、井、池组成仿宋建筑群。

后来当地又在包公祠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成包公文化园,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仿古文化街和沿江景观平台五部分组成,免费对社会开放。

当年包公在肇庆任职期间,给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堪称那时的“民心工程”。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这七口水井如今城内还有两口,历经千年还有井水,现在家家通了自来水,早已不在饮用井水,但作为历史古迹保留下来,成为肇庆这座古城发展的见证。

包公祠景点介绍 包公祠景点介绍 包公祠景点是什么

开封包公祠开封包公祠简介开封包公祠附近景点推荐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的这处旅游景点就是这处开封包公祠了,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是熟悉的,毕竟包公是我们都熟悉的清官,自古以来都备受大家的喜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座开封包公祠的旅游信息吧!

开封包公祠简介

这座开封包公祠,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可以看见的人物包公的祠堂,这处建筑是为了纪念他修建的,包公是我国著名的清官,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改革家1

这座包公祠,位于包公湖的湖畔这里,周围景色美丽,环境旖旎,整个建筑也是古典雅致,十分的庄严,目前是河南这里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目前,这里一共包含着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建筑的,其中这里的东面则是灵石苑,最要是包含着石雕、水榭。

包公祠内主要为大家展示着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文物史料,大家可以去观赏一下。

交通

开封市内乘坐10、14、16、20、24、35路公交车至“包公祠”站。

开封包公祠附近景点推荐

开封大相国寺

这座开封大相国寺,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修建于北宋时期,占地一共五百亩,建筑气势恢宏大气,是全国的佛教活动中心。

这座建筑被保留到现在,基本的格局还是比较完整的,且内主要包含的建筑有着碑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八宝琉璃殿、藏经殿,另外在前院东侧还有钟楼建筑。

尤其是这里的正殿和藏经阁,为清代时期的建筑,建筑宏伟,还是著名的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结识鲁智深等历史故事的发生地。

开封博物馆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开封的文化历史,那么就来这里的博物馆看看,这座博物馆,靠近着包公湖,与包公祠隔着湖泊相互对应着,景色秀丽。

博物馆整体建筑是一座“山”字形仿古建筑,用黄琉璃覆盖顶部,建筑壮观美丽,设计精致也充满着古韵,目前,这里一共包含着展厅十三个,包含藏品八万多件,图书五万多本,内容丰富,藏品多样!

这些就是关于开封包公祠的旅游信息了,这处景点历史悠久,主要是可以让大家补充一些人文知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来这里参观看看!

包公祠景点介绍 包公祠景点是什么

1、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其座落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2、2020年2月,为致敬广大医务工作者,自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将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医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实行免票入园,为医务工作者团队开设绿色通道。

包公祠和开封府有啥区别

包公祠和开封府的区别是 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 开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包公祠

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其座落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厕所等。

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开封府

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今日重建的开封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2020年2月,为致敬广大医务工作者,自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将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

在建筑形式上,开封府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九个展区:

1、以仪门、鸣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题的府衙文化区;

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题的包拯传说文化区;

3、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

4、以典狱房、牢狱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

5、以桂籍堂、拱奎楼为主题的教育科举文化区;

6、以英武楼、校场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

7、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题的府尹人文文化区;

8、以宋太宗、宋真宗为主题的潜龙宫帝王文化区;

9、以范公阁、曲桥、明镜湖、弦月山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

包公园景点介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包公园,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嘉_七年(1063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包公祠位于包河香花墩,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

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

开封包公祠玩多久合适

开封包公祠一般需要0.5小时 - 1小时可以游览完成。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开封市长),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开封包公祠,位于开封市西南的

畔,是为纪念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自金、元朝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如今 的包公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选址重建的。

开封包公祠面积不大,是一组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有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建筑组成。游客在大殿内,能够看到一座高3米多的包公铜像。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铜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出了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共148年、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公的名字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

在祠内的东西配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深受游客喜爱的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祠内展示出来的历史文物中,有些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转移到博物馆了。在售票处旁有导游服务点,如有需要可以在这里请导游讲解(需要收费)。

开封包公祠位于开封,这周边还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景点

报国寺 与开封包公祠距离0.07km

大宋御河 与开封包公祠距离0.08km

3D欢乐世界 与开封包公祠距离0.41km。

包公故里合肥包公祠(4A级景区)如何

合肥是包公故里,如今在合肥仍能看到三国古战场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包公祠、包公墓等古遗址。

合肥,是安徽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交通枢纽。

合肥青山绿水环抱,街头树木成荫,是中国首批园林城市,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

合肥的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北宋清官包公的故乡。

包孝肃公祠 简称“包公祠”,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为AAAA级景区。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

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

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

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 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

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

包公祠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

包公祠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

包公祠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厕所等。

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近年来,合肥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明珠广场、五里墩立交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已成为合肥市的新景点。

大蜀山、野生动物园等也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由合肥往南,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巢湖素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斑驳的文化陈迹而闻名,正逐步被建成合肥的后花园。

包公祠景点导游词

包公祠景点导游词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 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 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之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