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失考墓

李家村失考墓

李家村失考墓位于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时代为唐代。

李家村失考墓其实就是大名鼎鼎、发生中国“人鬼0-”传奇的双女坟。双女坟其实是汉代墓,传说两位美若天仙的姐妹,因不满长辈包办婚姻,投水自尽,死后同葬于荒郊,故称双女坟。之所以到了唐代,盛名达到顶峰,是因为鸡林(今韩国)人崔致远,在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作为溧水县尉,慕名到固城镇境内的花山和金山游山玩水。当晚崔致远居住的招贤馆,离双女坟不远;听了两姐妹的故事后,他非常敬佩,于是前去凭吊,并在墓门上题了诗。此举也感动了坟中二姐妹的灵魂,一天夜里,姐妹俩现身与崔致远相会,大家一道饮酒吟诗,同床共枕,极尽男女之欢,直至天亮方散。崔致远写下了“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仙女红袋》长篇叙事诗,以纪念那段终身难忘的人鬼0-。而当时的崔致远只有19岁,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李家村失考墓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下西河村缘何被载入青海考古史?

1982年的一天,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村的村民正在春种,他们远远地看见四五个陌生人来到了村里一处叫潘家梁的地方,那里是村里的梯田。后来,村民们才知道,那些陌生人是青海文物考古队的专家,经专家勘查,潘家梁有许多的卡约文化时期的墓葬和汉代的墓葬。

1923年,一个名叫安特生的瑞典人来到了青海省湟中县,当时安特生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在湟中县卡约村,安特生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存,之后便以它的发现地卡约村将它命名为卡约文化。卡约文化的绝对年代在3500年至2690年间,是我省独有的一种远古时期的文化类型。卡约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我省远古时期的古人类构成和文明高度意义重大。

1982年,为了配合当地农田基本建设,青海文物考古队的专家们前往卡约村考古。可惜,因为在历年来旱地改水地的过程中,卡约村的许多卡约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所幸专家们在离卡约村不远的下西河村潘家梁,发现了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卡约文化遗址。因为这次发现,下西河村这个普通的村落,被载入了青海的考古史。

二百四十余座墓葬出土六千余件文物

发现下西河村古文化遗存后,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的专家们便租住在了下西河村的一户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两年。两年间,考古队工作人员对潘家梁古文化遗址做了系统的发掘。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杏改女士参与了下西河村潘家梁卡约文化墓葬的发掘,她清晰地记得初次到潘家梁时看到的情形。“潘家梁墓地的面积大约有1400平方米,但是因为之前平整梯田和取土,墓地大部分墓葬的原始地貌遭到破坏,只留下约七亩半的地方还保持着原貌。”刘杏改说。初步勘查后,考古队的专家们就开始了发掘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座座墓葬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他们大多数都是长方形土坑偏洞葬,有单人葬、多人葬、母子合墓等形式。考古过程中,一件件陶器、铜器、石器、骨角器也随之被清理了出来。

“到1983年考古结束,在这里我们先后发觉了卡约时期墓葬二百四十余座,汉代墓葬五座,出土文物六千余件。”刘杏改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里几乎每一座墓葬中的人骨都凌乱地散布在墓穴内。

二次扰乱葬:卡约文化独有的丧葬形式

潘家梁墓葬墓室中的骸骨都是乱七八糟的,凌乱不堪的人骨架甚至填满了整个墓室。这样的情形在这二百四十余座墓葬中普遍存在。

这种葬式在考古学中被称为二次扰乱葬,它是卡约文化特有的一种丧葬方式。二次扰乱葬不同于二次葬。二次葬,又称迁葬,它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葬俗,即在人死后先放置一个地方,或是用土掩埋,待尸体腐烂以后,再迁到另一个地方举行第二次埋葬,我国客家族和壮族都有二次葬的习俗。“二次扰乱葬,是在人过世后,先将人埋葬,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将墓挖开,把尸体扯乱再原坑埋葬。”刘杏改说。

刘杏改介绍,在卡约文化中二次扰乱葬实施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是将墓葬挖开后,将尸体拿出墓外扰乱,然后再将扰乱的尸体随土重新填入墓葬。有的将墓打开后,不将尸体拿出墓外,而是直接在墓内扰乱尸体。“因为每座墓葬第一次埋葬的时间与二次扰乱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埋葬时间长的尸体可能早已全部腐烂,所以扰乱得比较彻底,但是有些埋葬时间短的尸体可能还没有全部腐烂,扰乱的程度就差一些。”刘杏改说。因此,将尸体拿出墓外扰乱后回填,就形成了墓葬内到处都是凌乱人骨的情况,或是一个墓葬内多一块人骨,或少一块人骨的现象。

人殉:残酷的殉葬制度

在潘家梁墓葬凌乱不堪的骸骨中,还发现了几十具完整、没有被扰乱的骸骨。专家推测,其中一些可能是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墓葬。还有一些完整的骸骨,他们以奇怪的姿势,被埋葬在墓道的西北角西南角,这些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刘杏改说:“这是因为卡约文化时盛行的殉葬制,经过勘查,我们发现在下西河潘家梁遗址,有二十多座墓葬属于人殉墓葬。他们都是被捆缚,以跪卧趴伏的姿态在长方形的土坑西南角或西北角。在二次扰乱时,人们一般不会打扰他们,只扰乱墓主人。”刘杏改说。

在下西河墓地,人殉比较突出。刘杏改说:“根据考古发现,这处氏族墓地,正处于父系氏族时期,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残余。从陪葬物品和殉葬不难看出,当时的氏族成员基本平等,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墓葬中除了人殉,还有牲殉,这说明卡约文化时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根据墓葬的发掘,考古专家还发现,在进行二次扰乱葬的同时,他们还可能举行过祭祀仪式。在潘家梁墓地上面,不规则地放置着一些大陶罐,发掘者认为,这些陶罐可能是为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特意放置的,这些陶罐应该是在进行二次扰乱葬时遗留下来的。

卡约人认为灵魂藏在骨骼中

卡约文化属古代羌人的一种文化,是青海省境内遗址数量最多、分布面积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土著青铜文化。而丧葬习俗又是当时人们灵魂观念的反映,是他们宗教思维的基础。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主任乔虹说:“在卡约文化墓地中,每个遗址上墓室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下西河潘家梁墓地二百四十余座墓葬墓室的方向也是一样的。这说明灵魂的去向不是随意的,已形成一定的制度化。”

在我省发现的诸多卡约文化墓葬中,均有二次扰乱葬的发现,这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对死者灵魂的安置。“华裔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是萨满式的文明。这种葬俗的流行,体现了萨满教的灵魂观,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和生命藏于骨骼中。卡约人认为,骨骼是人类灵魂和生命的源泉,通过神灵的祈祷,骨骼连接,生命再生。二次扰乱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骨骼尽快暴露,成为一副骷髅,以便灵魂和生命能够再次复活。”乔虹说。

潘家梁,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下西河村东南约300米处,俗名潘家梁地,面积约70×60米。潘家梁处于云谷川中部,原来是北高南低,东西呈缓坡鱼脊背式的地形。因历年旱地改水田,大部被平整成梯田,只余高出周围约150-200厘米的7亩半大的地方基本保持原貌,但顶部也进行了平整。1981年和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由高东陆领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两年中共发掘清理墓葬248座,其中244座属卡约文化,4座为汉代墓葬,出土各类文物6000余件。

☐原文标题《二次扰乱葬:卡约人唤醒骨中之魂》

☐来源:青海新闻网、百度百科

☐编辑:小蛮

编辑推荐

陕西发现的李小孩墓,墓中石棺刻着四个字,考古专家:有点害怕

西安古称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考古界素来有“地上文物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的说法,而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不但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有着数量惊人的古墓比如说,当初西安在修建地铁时,规划的每一条线路几乎都有古墓阻挡,为了清理这些古墓,考古专家们颇费了一番功夫。

隋唐时期是西安古代最辉煌的时期,隋朝、唐朝这两个在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一统王朝都先后定都于此。所以在西安的地下古墓群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隋唐时期的古墓。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考古专家们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不少隋唐时期的古墓,其中最神秘的当属李小孩墓。

说到李小孩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除了因为这个名字除了本身比较古怪之外,历史上也确实没有叫李小孩的历史名人。不过,李小孩这个名字在考古界却很有名气。因为李小孩墓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的一座隋朝古墓。

1957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西安的梁家庄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墓。考虑到这座古墓的位置已经被暴露,为了避免古墓中的文物受到损失,考古专家们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发掘。在经过数天的发掘工作之后,考古专家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出土的墓志铭中完整地记载了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信息。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李静训,字小孩。按照古人不称名只称字的习惯,这座古墓的主人也可以称之为李小孩。从墓志铭上来看,李小孩的身世十分显赫,命运也十分坎坷,年仅9岁就夭折了。她的母亲是宇文娥英,外祖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丽华,也即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女,李小孩从小就是由外祖母杨丽华养育在宫里。

杨丽华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女子,她的公公宇文邕、丈夫宇文赟、父亲杨坚、弟弟杨广都是皇帝,所以杨丽华在前后两朝都十分有权势。她长居深宫之中,最喜爱的就是李小孩这个外孙女,墓志铭中记载说:“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足以证明杨丽华对外孙女的溺爱之情。

杨丽华只有宇文娥英这么一个女儿,对李小孩这个外孙女自然是疼爱万分。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李小孩在9岁的时候就因病夭折。李小孩的夭折让杨丽华万分悲痛,为了让外孙女在地下也能够享受荣华富贵,杨丽华以极高的规格为李小孩修筑了一座陵墓,在其中随葬了大量的金银玉器瓷器,并且还有不少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

当考古专家们打开李小孩的墓室时,完全被墓中众多的随葬品所震撼。在李小孩墓中,考古专家们发掘出了数百件珍贵文物,每一件都堪称古代艺术珍品。在这些随葬品中,普通的金银玉器都显得毫不起眼,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一条镶嵌珍珠和鸡血石、雕大角鹿的青金石的金项链。这是考古专家们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精美的一条古代项链。

在李小孩墓中的随葬品中,除了众多的金银玉器之外,还有一件珍贵的玻璃制品,名叫椭圆形玻璃瓶。这件玻璃瓶高12.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4.9厘米,如果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件玻璃瓶的做工非常一般,甚至瓶身的两侧都不对称。可是在1400年前,这样一件看起来晶莹可爱,色泽透亮的玻璃瓶,已经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了。

李小孩墓中的随葬品已经令考古专家们感到大为惊讶了,可是最令考古专家们感到震惊的却是墓中的棺椁。李小孩墓中的棺椁皆为青石制成,石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石棺则是由一块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的完整青石雕刻而成。

李小孩墓中的石棺与其说是一具石棺,不如说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这具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石棺,完全就是一件精美的古代艺术杰作。工匠们利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将这具石棺雕刻成了李小孩生前所居住的院落模样,甚至连屋顶浮雕的瓦片都显得十分逼真,上面还阴刻了莲花纹。

考古专家们见到这么一座古代艺术珍品自然是惊喜万分,忍不住当场就开始对这座石棺进行研究。不过,随后在石棺上发现的四个字,却让考古专家们感到一丝惊慌,甚至一些年轻的考古专家们在看到这四个字时还感到有点害怕。那么,这石棺上究竟刻了什么字呢?

原来,杨丽华在外孙女李小孩去世之后,为了避免李小孩的棺椁受到侵扰,特意命令工匠们在李小孩石棺上刻下了“开者即死”四个字。考古专家们虽然常年与古墓文物打交道,可是猛然间看到这四个字,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话,也难免会感到有点害怕,这也是人之常情。

李小孩石棺出土后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余文物则大部分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博物馆。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去参观一下。

南京市江宁区小李家村发现南朝高等级墓葬

2021年3月—7月,我院在南京江宁区小李家村北(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及周边区域)发现并清理古代墓葬12座和沟1条,其中3座砖室墓(M1-M3)和沟(G1)时代为南朝,较为重要。

遗迹航拍图

2020年3月—5月,我院对江宁区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时,在该地块红线外的东北方向发现3座规模相对较大的砖室墓,这一发现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其所处位置十分特殊,南侧约1.6公里处分布有初宁陵石刻,北侧是六朝陵墓重点埋藏区,多年来已发现多座萧梁时期宗室贵族墓。由于墓葬所在地块即将面临出让和建设,为了保证墓葬环境的完整性,本着“有利于基本建设,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和“先考古,后出让”的理念,南京市文旅局协调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后,要求用地单位尽快申请考古调查勘探。

我院进场勘探后发现古代墓葬7座、夯土遗迹3处,随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对发现的遗迹进行了发掘。

3座砖室墓位于一座名为“葫芦山“的山包南侧缓坡地带,西侧有一水塘,整个墓地依山傍水。经发掘,3座砖室墓形制基本相同,早年遭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M1、M3大部分壁砖及铺地砖均不存,M2保存相对较好,现以M2为例介绍如下:

M2

M2全景图

M2为竖穴土圹砖室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圹、砖室、墓道及排水沟组成。现存墓圹长8.5米,宽1.8-3米,残深1.26-2米,后壁外弧呈半圆形。砖室包括封门墙、甬道与墓室三部分,封门墙墙体已不存,墓门被破坏,在甬道出土半圆形石质门楣。门槛石扰乱至墓室前部。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仅存底部铺地砖。墓室南北两壁略向外弧,后壁呈半圆形向外弧突。棺床位于墓室中后部,在棺床前后的铺地砖上,分别有一个方形阴井。棺床上部有扰乱的石棺座,拼合后平面呈长方形。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

M2墓道破坏严重,仅北侧残存一段,底部呈斜坡状。封门墙内的排水沟,位于墓室正中,置于第4层铺地砖下,系以墓室后壁为起点,在流经前后两个阴井、棺床以及甬道底部之后,与封门墙外的排水沟直接连通。

M2南壁拓片

墓葬用砖均为青灰色,分为长方形和刀形两种。部分砖侧面模印莲花和菱形网格组合纹饰、钱纹,端面模印“张”字。出土器物有祭台石足、石帐座、陶俑、陶碗、金饰件、铜钱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该墓的年代为南朝中晚期。

G1

G1平面大致呈“U”形,分布于墓葬区的西侧、南侧、东侧,向西北延伸至水塘。目前已揭露长度约120米。为了确认G1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在其东侧和南侧共选取三段进行了解剖,部分地层中出土碎砖块、瓷片,碎砖块与墓葬用砖相同,瓷片为六朝墓葬中常见器物残片。综合G1平剖面结构及出土物,推断其为3座砖室墓的兆沟。

阿古小科普

“兆沟”指的是陵墓外的干沟。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将陵区称为兆域,又规定了“兆法”,可知兆专对陵墓而言,因此,尚志儒先生将陵墓外的干沟称为“兆沟”。《周礼·春官》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

3座砖室墓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墓砖等基本相同,由此推断为家族墓地,根据其规模应属于皇室宗族墓的范畴。后壁弧凸,是南朝高等级墓葬中常见的形制;出土有石门、石棺座、石俑、金饰件等高等级器物;墓葬用砖类型多样,较为考究,体现着墓主特殊的身份。墓葬毗邻区域早年发现有多座萧梁宗室墓,如1994年清理的白龙山南朝墓,墓主推测为南朝梁临川靖惠王萧宏或其家族成员;2008年发掘的灵山南朝萧梁时期贵族墓,据出土墓志考证墓主为齐梁宗室萧子恪;2012年清理的大浦塘高等级南朝墓,推测墓主可能为南朝齐梁时期的宗室贵族。本次发掘的3座砖室墓在规格上与萧子恪墓相差无几,略小于萧宏墓与大浦塘南朝墓,出土器物特征与上述几座墓葬基本相同。综上,小李家村3座砖室墓应为萧梁时期的宗室贵族墓。

出土文物一览

陶俑

金饰件

祭台石足

滑石猪

石门楣

石兽

石俑

陶马

石帐座

六朝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有陵园建筑的情况十分少见,南京地区比较明确的有两例,一是梁南平萧伟墓,在神道石柱的北侧发现墓阙建筑遗迹;二是梁昭明太子墓,在墓葬四周发现有陵墙遗迹。本次发掘的兆沟,东、南、西三面围墓而建,充分利用北面较高的山势,形成人工与自然统一的陵园布局。它的建筑体量虽小,但在以往南朝墓葬考古中未见,是一处布局完整、结构清晰的南朝贵族墓地,对研究南朝陵园制度和营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The End

图文:冯志军

编辑:黄芝林

初审:骆 鹏

终审:龚巨平

转载自 南京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