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委指挥部和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委指挥部和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委指挥部和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位于贾汪区团结路10号团结幼儿园院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淮海战役期间,该旧址曾一度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委指挥部。1949年2月9日,华野在此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探寻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

——探寻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竟然与一代伟人结下不解之缘。淮海战役的宏大构思,在这里擘画;共和国黎明的曙色,在这里缓缓拉开。

走进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在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之间,有一个看上去非常具有沧桑感的院子。主屋四间,砖基坯墙,小瓦覆顶;西屋两间,砖墙瓦顶。院子里,几棵枣树枝叶稀疏。这里就是商丘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走进堂屋,东西方向摆放着一张长方形会议桌,可以坐下20多人开会。桌上铺着翠绿色的桌布,摆着两排白色瓷缸和两个竹壳暖水瓶。墙上挂着一幅军事地图。房屋上面是粗大的木梁和密实的竹笆。房间显得严肃而简朴。

西屋北面摆着一个方桌、两把椅子,南面铺着一个老式架子床,床边有一个床头柜。柜子上,摆着一个手摇式电话和一个闹钟。这里,就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寝办合一的地方。

记者在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邓小平曾住过的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刘宝善家采访当年见证人和刘宝善的家人。记者 蒋友胜 摄

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爆发前夕,一队神秘之师悄无声息地入驻这里。“听我婆婆说,邓小平在这里住过。当时部队向老百姓借房子住。我公公婆婆让邓小平住主房,他很和气,说住在西房就行了。”户主刘宝善的小儿媳唐雪梅告诉我们,那时候她公公婆婆才20多岁,刚刚结婚。“当时这个房子盖得比较结实。听婆婆说,盖房子时候,管饭用的是一半好面一半玉米面,当时算是招待比较好的吧,所以建房师傅下了力气,盖顶的竹篾又密又规矩,房子比较实在。邓小平住在这里,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在这个院子里,邓小平住了3天。”

这3天,是运筹帷幄、创造历史的3天。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在柘城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相机行事、临机决定,为即将发起的淮海战役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了具体部署:

建立了淮海战役开始时的统一指挥系统。据记载,10月31日夜里22时左右,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与四纵司令部来到柘城县惠济河畔,陈毅率四五十人住果子园,邓小平率四五十人住刘楼。附近不少村庄也有部队驻扎。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并于第二天即11月1日通告陈、邓、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

制定了钳制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及孙元良兵团两兵团的作战方案。欲割断丘、孙两兵团与徐州之联系,并相机歼灭其中一部。中央军委复电:“具体攻击任务由你们按具体情况决定。”

与刘伯承共同指挥中野部队掣肘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急欲越平汉路,扑向津浦路。11月2日,陈、邓电请刘伯承阻滞黄维兵团行动,刘伯承当即作出部署。

指示豫皖苏区组织成立支前司令部。支前司令部指挥全区对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直到战役胜利结束。

3天后,即1948年11月3日,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部分成员离开了柘城,骑马赶往中共豫皖苏第三地委驻地——永城市裴桥集。又过3天,即1948年11月6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当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开进商丘城和朱集,商丘城、商丘车站和朱集宣告解放。1949年1月10日,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商丘全境迎来解放。

位于柘城县岗王镇韦堤口村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纪念馆。记者 蒋友胜 摄

历史就是这样,由岁月构成奇妙的一环,且环环相扣。在解放战争的伟大历程中,由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将士在柘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值得后人挖掘和铭记。

战争的硝烟散尽,对于发生在73年前的那段难忘的一幕幕镜头,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

86岁的张连生老人当年才13岁。“当时我家也住了部队。部队的条件很简陋,官兵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破破烂烂的,跟俺庄稼人一样。他们在地上铺上麦秸,就是床了。一间屋里住20多人。”

“我那时候才六七岁,小孩子不知道害怕,看见院子里发报的滴滴答答很好奇,光想靠前。”79岁的刘立志老人也有印象。

“那时候推包车,我们都很积极。”今年96岁的刘长义老人口中的“包车”就是吉普车。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幕发生在柘城的镜头:倾盆大雨中,首长乘坐的吉普车陷在泥泞中,不少群众冒雨帮助推车。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刘长义就是当年推车民工中的一员。

“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之所以放在柘城,一方面利于靠近指挥,另一方面,柘城是豫东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县份之一,是这里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障。”柘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乐民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到达柘城惠济河沿岸后,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柘城人民在时任县长王飞霄的带领下,积极参加筹集粮草、修补道路、提供房屋等支前活动,及时圆满完成了支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驻设任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的岗王镇既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又是经济发展的热土。岗王镇党委书记孙国庆告诉我们,红色文化正逐步成为岗王镇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当年陈毅、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率中原野战军曾驻扎于刘楼、果子园、韦堤口等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许多村民家里都住过人民子弟兵。群众有着浓郁的红色情结。在岗王镇韦堤口村,又建起了一座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纪念这段运筹柘城、擘画淮海的光辉岁月。每到节假日,很多党员干部和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岗王镇积极加强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力促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同时,岗王镇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金刚石产业,初步实现了金刚石产业的集群发展和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规模扩张。韦堤口村跃国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园成为柘城旅游观光、自采自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很多城里人在这里买房居住呢!”岗王镇韦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曹秀勇说。

记者感言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语重心长。

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探寻柘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留下的足迹,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我们面前展现,人民子弟兵铁的纪律让人动容。

他们是高瞻远瞩的,又是和蔼可亲的。小平同志不住主房住厢房,给房东一家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房东眼里,首长文质彬彬,气度不凡,对待群众非常热情,很有礼貌。

他们是衣衫褴褛的,又是无私高尚的。住在群众家里的解放军,衣服颜色不一,条件简陋。但是他们满怀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热情,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投入到解放事业中去,终于打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贫困而富有,衣衫单薄也要帮助困难群众;他们年轻而成熟,一个个稚气的面庞汇成一个铁的洪流。“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一个个红色遗址,我们找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宋圣英)

来源:商丘日报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蒋友胜

编辑:小 豪

被人淡忘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遗址——古饶镇草庙村

被人淡忘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遗址——古饶镇草庙村

70年前,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淮北地区打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所发生的一切都消失在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的记忆里慢慢淡忘,唯有那些保存下来的遗址,还能唤醒沉睡的记忆。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的临涣文昌宫,小李家和蔡洼等红色教育基地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去参观。粟裕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曾进驻过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的草庙村,因种种原因,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处重要节点,显得落寞寂寥。

急需维修、破烂不堪的华野指挥部遗址!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11月30日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开始向西南逃窜。华东野战军奋起追击、拦截。最终于12月4日把敌人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予以歼灭。

急需维修、破烂不堪的华野指挥部遗址!

为便于指挥追击逃敌,12月2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从宿县时村以西大张家进驻今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时称草庙圩子、草庙孜)。粟裕率领的华野指挥部在草庙住了三天三夜,在昏暗的灯光下,粟裕苦思冥想,运筹帷幄,发出了一道道重要电文,对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草庙圩子除了是华野指挥部外,还是后方医院,条件比较好。粟裕指挥部设在草庙村一张姓大地主的宅院,张家其规模不比四川刘文彩家院小,令人震惊。现在仅遗留下两排房子,破败不堪,部队当时饮用的一口老井,用过的石碾至今还在。当地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曾是粟裕华野指挥部住过的地方,外人就更不知晓了。

遗址在一片荒芜杂草之中,一天天衰老,令人扼腕叹息。

部队当时饮用的井水,其中一口老井,依然有水。

草庙华野指挥部与临涣文昌宫,小李家和蔡洼都是红色革命景点,意义重大。目前,临涣文昌宫、小李家和蔡洼都开发建设的非常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唯独草庙华野指挥部旧址没有保护和开发建设,养在深闺人未识。5年前还有北厢房3栋,门楼尚存,院落约2000平方米。现仅存2栋房屋,门楼没有了。如果再不保护,就毁坏完了。就对不起党,对不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对不起支持革命的人民。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部队当时用过的石碾还在!

目前,文物本体损毁严重,可以一步一步去做,有计划的修缮恢复,保护并利用,一是作为烈山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利用,提升草庙村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影响力。

通过相关人员的调查和宣传,已经引起淮北市、烈山区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烈山区政府已拨款40万元,即将对破败不堪的房子进行修缮。也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够来草庙投资建设,把草庙打造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讯员 曹大根

江淮聚焦融媒体记者 祝海洋 范为民 

㉓上高会战遗址——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

江西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留存着诸多见证峥嵘岁月的史迹物证。由江西省文化旅游厅主办,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广播电视台影视旅游频道承办“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活动,一百件革命文物,一百个红色故事,一档节目,一个展览,一本读本。追根溯源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红色革命旧址,见证峥嵘岁月,目睹百年风雨,历经沧桑,依然矗立。让我们跟随“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第二季踏上红色之旅,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23

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筑名称: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

建筑年代:清代

建筑面积:310㎡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宜春上高县翰堂镇道陂自然村

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翰堂镇道陂自然村,建于清代,原为民宅,占地面积310平方米。旧址门厅大门两侧抹灰条上写有两条标语:“军令重于山”、“纪律重于山”。

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内景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日本侵略军以赣西北的上高为中心,集结65000余重兵,发动了一次扫荡战。在以上高为中心10余县在内的区域,中国军队与日军侵略军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战,史称“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开始前,守备南昌附近的日军第11军与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正处于长达两年的相持状态中。对于没有稳定给养的日军而言,相持便意味着不断消耗。假如攻下上高,占领湘赣公路通道,便可沿线抢夺物资,并为其西进长沙打开通道。因此,日军于1941年初,决定趁其独立混成第20旅团、第33师团与第34师团皆在赣之时,组织一次“灵活、短距离的截断进攻作战”。兵分三路,以图将第19集团军包围至上高地区,一举歼灭。

日军向上高方向进犯行军

然而,在日军集结至南昌附近的同时,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也侦查到了日军的动向,并通过侦获的文件,察知了敌军攻打上高的意图。因此,我军队确定了以保上高为中心,采取诱敌至预设战场并歼灭的方针。因上高之得失,为敌我胜败之关键,所以中国方面将这场战役定名为“上高会战”(日方称“锦江作战”)。

上高会战经过要图

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中,上高作战不仅是一场获胜的战役,还是一次难得的、中国军队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诱敌深入歼灭战。参战的日军第33师团、独立第20混成旅团均遭到重创,第34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据战后报统计,这次会战毙伤日军15000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上高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受挫的日军第33师团推迟前往山西,而且在当时大大鼓舞了全球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气,被当年国内各大报纸誉为“媲美台儿庄胜利的赣北大捷”。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缴获的武器

中国军队能够成功摘取这颗胜利果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面战场的指挥得当,以及将士们的骁勇善战。上高会战的各作战单位皆以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为总指挥,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成为整个上高会战中国军队指挥枢纽中心。

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

上高会战“坚守上高”的中心战略思想,是由罗卓英总指挥坚守才得以保证的。在会战开始的第3天,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召开参谋人员联席会,少部分参谋认为日军是扫荡战,因此,提出放弃坚守上高,主张待日军扫荡后撤退时再予以反击。此时,罗卓英表态:“上高以西,无阵地可守”。当某军参谋长打来电话,仍然坚持反对固守上高时,罗卓英接过话机大声呵斥,明确表态坚守上高,统一了全军的思想。

罗卓英将军骑马

各参战部队官兵在正面战场的付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参战的中国军队第49军为原东北军,他们集家仇国恨于一身,抗击日寇骁勇无比,师长作战皆身先士卒。第49军在本次会战中阻截南窜之敌,破敌樟树、清江屏障,护卫锦江,克复高安,追击残敌,奠定了上高会战胜利之基。

第74军高级指挥官在官桥视察战场

49军第26师排长曾天耸是马来西亚华侨,家中世代经商,家境优渥。抗战后,因报国心切而投军。3月19日,曾天耸与日军在经楼遭遇,亲自冲锋与日军肉搏。他刺死日军8名后中弹牺牲,年仅22岁。临终前,他仍不忘嘱咐部下:“我死了值得,你们不要管我,快去冲锋。”

上高会战中追击日军的中国官兵

上高战役的胜利,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员各方面的协助。上高会战之时,正值皖南事变两个月后,新四军战士的流血牺牲让中国共产党人极为悲愤,上高的国民党特务也开始逮捕我地下党成员。然而,上高会战中的共产党员们却仍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被暴露的危险,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日作战。

当时,参战的19集团军与30集团军与上高本地,都有着不少地下党员。其中,当时的上高县长黄贤度以县长的公开身份,为支援正面战场作出了许多努力。

1940年初,身为地下党员的黄贤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上高县长。会战期间,黄贤度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了3万余民众支援参战部队。在官桥激战期间,黄贤度带领工作人员,冒着枪林弹雨,从后方赶到前线阵地慰问74军将士;当青阳桥被敌机炸断后,黄贤度亲自率领民工,肩背弹药箱,冲过浮桥,将急需的弹药送到镜山战场最前线。在前线指挥的74军军长王耀武见此情景,感动得流泪,同黄贤度紧紧地握手。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上高会战中,也为动员群众支前作出了极大贡献。“军队没有民众,打不了胜仗”,这是当年《江西民国日报》战地记者采访上高会战后的感慨。在上高会战中,当地群众担负起破坏公路、阻碍敌人行进的重任;共献出稻谷15万担,木料数万根。

在官桥包围战时,从修水调来的增援部队来到上高边境的凌江口,因桥毁无船,不能渡过。此时,附近的县政府工作人员和地下党组织及时协调群众,临时组成了架桥工程队。两岸老百姓撑来了大小竹排,甚至带来家中的门板、餐桌。仅用一天时间,便架起了浮桥,使我军辎重人马顺利渡江。谈到这次会战支前工作,罗卓英也多次提到“民众效命”、“民众用命”。

上高会战胜利后的庆功大会

上高会战结束后,罗卓英将自己使用的一个墨盒赠送给了19集团军总指挥部所在民宅的房东。该墨盒呈六角形,盒盖上刻有“个个还要爱国”六字铭文,是军民团结一致抗击日寇的见证。

“个个还要爱国”墨盒

上高会战是抗战时期相持阶段正面战场抗战国共合作取得完全胜利的典范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中十三次大捷之一,也是抗日正面战场二十二次影响最大的会战之一,更是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台儿庄等战斗之后取得的又一辉煌胜利。2013年,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高会战遗址

上高县所保留的16处上高会战遗址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类型众多,几乎涵盖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除19集团军总指挥部外,还有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部特务营旧址、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战地妇女服务团旧址、中国军队第74军战时指挥部旧址、中国军队第74军战时医院旧址以及多个战场遗址。

中国军队第 19 集团军总部特务营旧址

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部特务营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翰堂镇下山村竹埠自然村,建于清代晚期,原为地主左连山的居所,建筑面积928.34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特务营是以警卫勤务和执行战时特殊性任务为主的一支部队。上高会战期间,为了保护总指挥部的安全,作为警卫部队的特务营营部设在离道坡自然村不到十华里的竹埠自然村。除担任警卫任务外,还负责收集情报。在上高会战中,特务营在主战场最前沿发挥了尖刀作用。旧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74军战时指挥部旧址

第74军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上高县锦江镇凌江村,含敬庭翁祠、孝先翁祠两处建筑。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敬庭翁祠、孝先翁祠均为民国早期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40平方米;旧宅正面都为外八字门,其中敬庭翁祠大门两侧写有标语,内容为“发扬国魂、砥砺党魂”。

在上高会战中第 74 军作为中国军队主力打败日军,被誉为 “抗日铁军”,授中国军队最高荣誉“飞虎旗”一面。旧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74军第58师战时指挥部旧址

中国军队第74军第58师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官桥村。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建筑面积462平方米,建于清朝中、晚期,正面为外八字门廊,大门两侧墙壁上有当年书写的标语,内容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1941 年上高会战爆发,第 58 师就布防在上高官桥、宜丰棠浦一线,与第 57 师共同筑起抵抗日军进攻上高的最后一道防线。该旧址是中国军队第 74 军的指挥枢纽,见证了上高会战的胜利过程。旧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72军新15师战时指挥部旧址

中国军队第72军新15师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刘家村,原为民居,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积397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第72军新15师会战初期集结于甘坊,作为预备队相机而动,上高会战后期中国军队转入包围歼灭日军阶段,第72军军长韩全璞率领新15师奉命从铜鼓三都驻地赶赴上高增援,在追击日军途中师部驻扎于此,指挥伏击日军,并成功全歼了东溃的日军一个炮兵中队,为上高会战的全胜作出了重大贡献。旧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 19 集团军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

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翰堂镇翰堂村,建筑面积710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9年国民革命军第19集团军司令部驻扎在上高汗堂镇翰堂村道坡自然村期间,大批进步女青年从上海南京大城市随军进入上高翰堂,组成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定期组织演出,鼓舞士气,业余期间教当地小孩识字。上高会战胜利后,因国民党追查进步青年,妇女战地服务团没有随十九集团军转移,随之解散。

妇女战场服务团女青年们在抗日救亡期间深入前线,鼓动宣传,战地救死扶伤,融洽军民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旧址见证了上高会战这段历史,也见证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合作打日军的史实,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队第74军战时医院旧址

中国军队74军战时医院旧址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界埠乡堆峰村,原为晏国保私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建于清代,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为一进三开间,大门设在两山墙的南端,外墙高大,不露屋檐。主屋前有半天井,两侧为门廊,门廊之间没有隔断。

因房屋结构采光良好,能够为伤员治疗提供充足的光线,故将医院安排在此。上高会战期间,第74军战时医院积极救治伤员,为第74军提供了有力的后方援助。旧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江西省博物馆上高县博物馆

视频:江西广播电视台

编辑: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