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简介,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东莞市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

云岭陈氏祠堂是如何作为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的?背后的故事都在这里!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宗祠,是昔日陈家宗族聚会、议事、开祠堂祭家法及祭祖的地方。

1938年8月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开明的陈氏族人,将祠堂成为新四军大礼堂,从此陈氏宗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的书写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参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是必须要去瞻仰的革命纪念场所。

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壮观,建筑面积占地2221平方米。应该说,凡中国古代的大宗祠有的格局,陈氏宗祠的建筑构件、建筑艺术特色、门窗天井的透气风格、雕梁画栋及斗拱栏杆等细部基本都包涵概括。也是泾县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祠堂为前、中、后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正中设有一排木栅门,厅中有白色石柱两根,衬枋上雕有文曲星、武曲星,笑迎文人雅士,震慑门厅孽徒。祠堂正大门配有一对石鼓,左右两边侧门各安一副骑马石;门厅上方镌刻篆“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夺目怡人;在上是清著名书法家赵绍祖墨宝“陈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型祠匾。

门厅后面设有一口大天井,天井四周木柱衬枋上的木雕青狮、白象、天神、人仙等。他们似行似坐,似立似蹲,各持其宝,各施其法、各展其威。中进大厅左右两侧水磨花砖墙上镶嵌着南宋大家朱熹题写的四个木雕大字,赫赫醒目,气氛庄严肃穆。

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前面有天井、水池。水池上有一座石拱桥,楼房底层的屏门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戏曲图案,默默地叙述着祠堂文化。整个祠堂三进由低向高,寓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即作为新四军大会堂。军队召开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是举行军民联欢和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

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重要报告,强调新四军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氏宗祠的后进辟有“新四军在皖南”陈列展。

陈氏宗祠经过几次大修保护,其中最闻名的重要一次维修要属二十年代初,北洋政府时期。

当时,祠堂出现了整体倾斜,面临倒塌。陈氏家族请来四乡八邻的木匠,陈家大老爷有言在先,不动一砖一瓦,谁能“扶正”陈氏宗祠,赏银300大洋。几十个木匠跃跃欲试,迟迟不敢动手。

当时有位木匠叫罗桂志,家住离祠堂约三华里的丁家山村,老家湖北黄梅县人,从小在家拜得名师学过木工手艺,经过勤劳苦学,细心钻研,木工手艺超群,二十岁下江南,起先在青阳木镇做了两年木工,后来来到云岭丁家山开始了木工生活。罗木匠除修建房屋,配置家具外,还承接一些亭台楼阁的建造。罗木匠的木工技艺也越来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面对摇摇欲坠的祠堂,罗木匠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比对,胸有成竹,当着大伙人的面,自告奋勇声称自己有能力建正祠堂。木匠们投以怀疑的目光,对这位身材矮小的罗木匠既好奇又羡慕。陈家大老爷要求在场的族亲及木匠见证,不动一砖一瓦建正陈氏宗祠赏300大洋,若要损坏墙体和木柱,碰碎砖瓦不仅得不到赏金,还要加倍处罚。罗木匠不慌不忙,从容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第二天罗木匠就请来十几个民工,上山砍下几根大檀木,由民工集体抬下山。同时准备了几根30至50多米的粗麻绳,扶正那天,罗木匠在墙体外埋好檀树桩,从墙体窗户引进,用绳索拴紧祠堂梁柱,在另一头安装好撬棍,罗木匠喊着1、2、3开始,木工用力拨动撬棍,只见倾斜的祠堂在抖动,不一会儿,墙体的中线指标到达指定位置,祠堂建正了!祠堂外响起一遍遍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罗木匠创造了奇迹。陈大老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指示手下大办酒席,以示庆贺。

喜宴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罗桂志木匠被安排在一席最高位就坐,大伙频频向他敬酒,称赞罗木匠技艺超群,名不虚传。罗木匠对陈大老爷的盛情款待感慨万千,当场表示,我只用木匠手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300元大洋我罗木匠分文不收,由陈大老爷留着,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困户、灾难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罗木匠的慈善义举、慷慨解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罗木匠不仅品德高尚,技艺超群,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后来罗木匠名气很大,他在云岭村开设了一家木匠铺,带过不少徒弟,他请雕刻师傅专门刻制了一方铁印,凡是罗木匠承包的工程,都要他亲自放样,填好尺寸,盖上大印,交手下施工,谁出了问题就由谁负责。

罗木匠因病逝世于解放初期,安葬于南陵县烟墩乡,他育有一子也做木匠,现已去世,目前两个孙子还在云岭居住,仍然从事木工手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幸福而安逸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绿色泾县》编辑部专版责编。本文图片由尹建生提供)

转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红海湾红色革命遗址|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

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林嘉鑫摄于 2017年11月

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位于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红坎村委四石柱村后面。原为四石柱上乡胡氏祠堂,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该址于大革命失败时的1929年冬,连同四石柱上乡被国民党反动派“破乡”(全乡夷为平地)。现地下尚存房屋墙基,地面杂草丛生。

四石柱上乡是胡姓和詹姓两姓人于康熙年间的1682年间所建,在民国初年,乡村面积20多亩,约200人口。大多以捕魚为主,兼之农耕,长期受地主漁霸的压迫勒索。

1926年秋,四石柱上乡的胡妈解、胡金仲、胡妈扛(虹)等,跟随彭湃、李劳工闹革命,在四石柱上乡成立了四石柱乡农会。不久,农会扩大为遮浪乡(六乡) 农会,会长胡金仲。会址设在该乡胡氏宗祠。后来,还成立了儿童团。团长胡万寿,团员有本村的胡恩潮、胡恩技、江信奎和水龟寮村罗拖等,团部设在胡氏祠堂厢房。儿童团成立后,做了许多“杰作”,如“裤肚藏传单”、“假装乞食佬发传单”、“绑架伪保长儿子”、“盗窃伪保长秘密材料”、“放鞭炮吓倒国民党兵”、“冒死送信”等,发挥了儿童团自身的优势,配合支持了农会的工作,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四石柱、遮浪(六乡) 农会和儿童团,活动频繁,斗地主、斗漁霸,远近闻名,也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赤色乡”。1929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四石柱上乡,实施了搜、掠、打、烧、炸等残忍手段,最后,把上乡的民众全部赶岀家门,放火烧、用炮炸,把整个上乡全部捣毁,胡氏祠更是片瓦不留。

长期以来,四石柱村的民众尤其是胡、詹两姓的革命后代,对因革命而被“破乡” 的这一历史刻骨铭心,每逢清明时节或烈士遇难日,都会到遗址举行纪念、缅怀活动。更希望早日恢复原址,以告慰先烈,启迪后代,传承红色历史。

来源丨《广东汕尾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遗址概览》

东莞一南宋古村,有岭南水乡之称,谢氏大宗祠的屋檐是精华所在

广东省作为最早实行改 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迅速,珠三角地区中,深圳东莞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尤为喜人,尤其是东莞,还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东莞除了经济发展得不错外,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也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有人前来参观。

在东莞,南社古村的名字尤为让人深刻,它是整个东莞最大的古村,更是首个历史文化古村,如今,它被合并到南社村中,成为该村的一部分。上一年公布的地区数据显示,这里的面积可达70平方公里,登记在册人口3200多,交通位置十分优越。

古村的历史始于宋代,距今800多年了,发展至明清时期经济达到顶峰,街道非常繁荣。整个村子的古建筑十分多,光是祠堂就有着二十多座,民居更是高达两百多间。古村中一共有九人曾高中进士,在朝廷当官,如今的东莞,人们仍旧非常注重教育。

整个古村,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就是谢氏大宗祠,这个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非常罕见,当年修建祠堂时使用的香炉至今都有保存,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块明代的碑刻。作为一座明朝时期三开间三进的院落,它使用的歇山屋顶,在整个东莞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确实是非常值得一看。

除了这个祠堂外,最出名的要数百岁坊,这个建筑与村子里的一对谢姓夫妻有关。据说当年明朝时期,这对夫妻活到了一百岁以上,惊动了年龄当年的县令,他把此事上报朝庭,朝庭让他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名为“百岁坊”。

这座建筑非常奇特,从正门看,他很像一块牌坊,但实际上它是一座祠堂,屋顶采用的也是歇山屋顶,点睛之笔是檐下的如意斗拱,将牌坊和祠堂组合在一起,十分精美。

在东莞的朋友是可以驱车到这里看看的,这条古村的环境也是相当不错的,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在广东的朋友你觉得这里环境咋样,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