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战斗旧址

白云楼战斗旧址

白云楼位于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解放战争时期为大湖区盘石乡地主曾启瑞三兄弟的宅院,座落于大湖圩镇西北向约3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1948年3月,国民党重兵进剿大湖后,国民党连平县政府派遣谢岳臣率县警队、伍桂芳率联防队近百人驻防于此。他们依仗白云楼独特的地理位置、坚固的楼阁和精良的装备,顽固与人民为敌,,白云楼战斗旧址,白云楼战斗旧址简介,白云楼战斗旧址-河源市连平县白云楼战斗旧址旅游指南

白云洞、“山海重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应予“重光”

白云洞、“山海重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应予“重光”

青岛城市记忆2020-12-28 08:24:54

修复白云洞、“山海重光”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昭彰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开始90周年。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十四年抗战,浴血浴火,艰苦卓绝。为了山河光复,中国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行了坚韧的斗争。在青岛,自1938年1月10日,日军登陆崂山山东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青岛人民开展的抗日斗争同样勇毅顽强、可歌可泣。

特别是崂山,成为了青岛人民坚持抗战的重要乃至主要根据地。包括抗日游击队伍、崂山道士僧人、崂山村民百姓在内的多方抗战力量,在方圆五百里的东海崂,勠力同心,同仇敌忾,坚持与日伪展开了决死抗争铁血战斗。

白云洞抗战遗址

抗战期间,崂山一座座危崖巨壑,一重重深谷密林,出没着铮铮的汉子。他们出奇兵,袭倭寇,以血还血,给日伪以持续不断的袭扰和打击,是坚持青岛抗战的主要力量。

而为山河重光做出牺牲的,还不止扛枪的游击队员。

许多人听说崂山,是因为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劳山道士》,但崂山道士,并非只会清修和穿墙。民族大义和家国存亡之前,以崂山道士为代表的崂山出家人,并未安于一己一室的超然,他们默默地作出了令人感佩的担当,甚至生命的牺牲。

还有那些泯进人群里就再也难以发现的,淳朴憨厚木讷善良的崂山村民,在那一段沉重的历史里,他们为反抗压迫抗御日伪,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令人感佩的牺牲。

《崂山抗战》辑录:日伪统治时期,不完全统计,据文献记载和调查分析能够确认的崂山地区直接伤亡人口为376人,间接伤亡人口12人。

抗战时期曾任青岛市国民政府代理市长兼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的李先良,在其回忆录之《抗战在青岛(崂山)》中,列述了与日伪军的78次战役,载录了《青岛保安总队部分对日作战阵亡官兵暨遗属名册》(回忆录申明:尚有未统报补正者多人)。名册载录了167名对日作战牺牲官兵,姓名,年龄,籍贯,遗族,服务队别、职别,阵亡情形(地点、年月日、原因)、备考等。

167名抗日官兵牺牲时,年龄30岁(含30岁)以下的144名,其中最小的王敦礼,才17岁,崂西区王子涧人,时为“青保”督查大队上等兵,1942年12月23日在三岔村与敌作战时阵亡;年龄最大的程开方,籍贯山东省东昌县,时为“青保”第三大队上等兵,1944年12月3日在即墨大北曲与敌作战时阵亡,时年47岁。

为镇压支持抗战游击队伍的崂山人民,日伪还制造了白云洞、晓望、王哥庄、大崂、南屋石、山色峪、双石屋等惨案。

白云洞抗战遗址

地处崂山东麓冒岭山上,海拔400多米的白云洞,曾是游击队员抗日的山中落脚之地,并成为他们修理枪械的场所。正是由于游击队员伏击打死打伤了为数不少的日伪军,搜查找出枪械修理设施的日酋,才恼羞成怒,朝手无寸铁的道人和乡民,举起了屠刀,制造了“白云洞惨案”。链接:白云崂山,还记得81年前那个喋血的日子吗?

据《崂山抗战》记载:“1939年4月24日上午,100余名日军在十多名伪军和翻译的带领下围剿白云洞游击队枪械修理所,遭到预先埋伏在这里的鲁东行辕保安第一团李希先二营四、五两个连的伏击,游击队在打死打伤日伪军十数人后,隋永谞和李希先率部退往深山谷撤出战斗,日伪军蜂拥进入观中到处搜查。白云洞道长邹全阳不承认有游击队住在观中,坚称他们只是偶然路过。由于(游击队)撤出匆忙,未及掩藏的一盘化铁炉和焦炭等物被日军搜出,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四名道士和两名乡民当场残忍杀害,烧毁白云洞宫观……”史称“白云洞惨案”。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道士对弈照片,谁能预料不久之后的一场惨案在这里发生。

综合有关资料,惨案中,被日本兵在白云洞当场杀死的四名道人,他们是史是祥、邹全阳、高全鹏、刘真养;一名厨夫,隋道有;一名道童,王福子;另有两名道人,王真吾,匡真觉,因外出躲过了日军在白云洞的屠杀,但归来后,目睹洞前惨状,因锥心悲恸而投海自杀。

当年,抗日力量将根据地选在崂山,除了地理、地利因素的考量外,更多的是信任和相信:这里的老百姓,会给他们最可靠、最坚定、最有力,而且也最无私最不计条件不计得失的源源不断的支撑。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不仅山下的乡民这样,白云洞等宫观庙宇因为容留掩护他们坚持抗战而殉难牺牲的道人们,也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抗战期间李先良在崂山检阅“青保”部队

抗战期间,方圆五百里东海崂的危崖巨壑、茂岭深谷中,从白云洞、塘子观、太平宫神清宫华严寺明道观太清宫、上清宫,到先天庵、百福庵、法海寺,等等,为数众多的宫观庙宇,不仅成为抗战游击力量的落脚地、狙敌地,有的还成为修理枪械制造弹药的简易兵工厂,甚至重要的军政机构所在地。

华严寺 ,1939年春曾经是隋永谞鲁东行辕暂编保安第一团团部驻地。1943年初,李先良为代理市长的青岛市政府,也选择了设在日伪势力不易抵达的华严寺。

而太清宫 ,则是“青保”总部驻地及游击干部训练基地。当年“青保”在太清宫举办了三期军事干部训练班,每期300-500人,训练3个月,训练项目包括了学科、术科,参训干部完成训练后分发至“青保”各部。

“白云为家”石刻旧影

白云洞 ,则是抗战力量的修械所,曾驻过青保总队七中队,并接待、留宿胶东各地前来崂山接洽公务的抗战志士,以及日伪扫荡进犯崂山时抗战者的藏身之地。

太平宫 ,则是抗战力量的军品粮秣库所在地,太平宫后山的洞穴,被用来储藏军械、被服、粮秣等。

明霞洞 ,曾驻扎过“青保”第六中队。神清宫,也曾是抗战力量的枪支修械所。

神清宫遗址

明道观遗址

华严寺

太平宫后狮子

太平宫

太清宫

在《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回忆录里,李先良写道:“崂山各宫观禅寺,均幽雅绝伦,皆为修真养性之圣地,……挺立海隅,隔绝世俗,确是海上仙山的境地。在抗战几年当中,这个仙山却行起了尘缘,造成一段悲壮的历史”。

青保抗日武装

回忆录中,他特别提到了华严寺、太清宫、白云洞、太平宫等,以较大的文字篇幅,记述了当年这些宫观庙宇在抗战中的作用和重要贡献。

当年的抗战队伍在崂山与日伪激战频仍(仅据李先良回忆录中记载的78次战役,毙、伤、俘日伪军即在1170名以上)。除这些支持抗日的道观庙宇之外,崂山域内还留有多处抗战战斗遗址,如登瀛石屋岩战斗遗址、黄山据点战斗遗址、大崂据点战斗遗址、石门山战斗遗址;抗战刻石如太清宫后山石崖“山海重光”刻石、汉河村西山“光我河山”石刻、白云洞“白云为家”等石刻、黄山村“表海雄风”石刻、华严寺“抗战”等石刻;白云洞、虔女峰、黄山、砖塔岭、神清宫枪械修理所,以及太清宫抗战干部训练基地、太平宫军品粮秣库、高石屋储粮库等遗址。

白云洞“白云为家”刻石

河西山“光我河山”刻石

太清宫后山“山海重光”刻石

那些为抵抗外侮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义士、勇士、烈士们的事迹,是不应也不会被时间磨灭被后人遗忘的。

他们的牺牲,他们的骨气、血性,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里,即便有的英雄,身后并没有勒石立碑,甚至连姓名都是错的或没有留下名字。

他们留下的,是血性,是骨气,是硬气,是清气和正气,是直面生死的悲壮之气,是侠肝义胆的慷慨之气,是善悯苍生的淳和之气,也是充盈天地贯通古今的浩然之气。

时间喜欢消磨一切他所经过的事物。刻在石头上的字,当时铁画银钩凿凿分明,可是不过几十年的工夫,风雨,霜曝,不知不觉间,就会让这些文字漫漶不清。

但,时间的橡皮擦擦去的淡淡血痕,历史的涂色笔往往会将其再度描红,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浓稠和沉重。

人是需要提醒记忆的,提醒记住安宁、幸福,也要提醒记住苦难、牺牲,特别是提醒为换取安宁和幸福而经受的苦难和牺牲,否则,那些有血性的人所流的血,就白流了。

为家国而殉难的道人,勠力同心浴血奋战的抗战者们,他们应该被铭记,他们不畏强敌的斗争事迹、抗战精神以及抗战遗址遗迹,不该随时光湮没。我们应该为他们也为我们的国家和将来做些什么。

就白云洞,至少可以做这些:

一是可否找到当年死难道士和乡民的埋葬地,加以修缮,树碑,将他们的事迹及生平刻石纪念,以便人们瞻仰凭吊;

二是可否将白云洞,辟为抗战遗址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恢复相关洞观建筑,以及当年抗战修械所遗址?

三是白云洞为抗战牺牲的道人(乡民),他们毫无疑问是义士、勇士、壮士,那么,他们符不符合烈士的条件,能不能被列入抗日烈士的名录?

白云洞只是崂山抗战的一个点,以此为契机和带动,就崂山抗战旧址遗迹,我们至少还可以做这些:

1、开展一次系统的崂山抗战旧址遗迹调查,明晰各处遗址遗迹地理位置、当年抗战史实、事件、人物,绘制《崂山抗战遗址遗迹图略》;

2、在白云洞以及同样为当年抗战作出贡献的太平宫、神清宫、明道观、华严寺、太清宫等道观寺庙(包括遗址)立碑,将抗战史迹考证备述,勒石纪念,并在太清宫、太平宫、华严寺、白云洞等相关景点解说词中,增加抗战史实内容;

3、在登瀛石屋岩、黄山、大崂、石门山等战斗遗址立碑,述明战斗经过、参战双方伤亡情况、阵亡抗战者姓名简历、战斗作用意义等;

4、修葺恢复太清宫后山“山海重光”、汉河西山“光我河山”石刻、白云洞“白云为家”、黄山村“表海雄风”、华严寺“抗战”等石刻;

5、在白云洞、虔女峰、黄山、砖塔岭、神清宫枪械修理所,以及太清宫抗战干部训练基地、太平宫军品粮秣库、高石屋储粮库等遗址,立碑勒石纪念;

6、作为当年青岛地区的主要抗战根据地,建议在崂山山中建立一个抗战纪念馆,当然,陈列展示的内容,在时间、空间、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可以不局限于二战抗战期间,不止于崂山;

7、以崂山风景名胜区被设为“山东省对台交流基地”为契机,围绕纪念“崂山抗战”开展相关联谊活动,如邀请当年崂山抗战老战士(包括但不限于在台老兵)或其后人重访崂山抗战旧址遗迹等,以铭记过去,尊重历史,崇敬牺牲,缅怀英雄,努力增进爱国认同,为祖国统一凝聚广泛的共识和积极的力量。

本文编辑源自“看山人”公众号,作者为网友“望之崂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收藏

举报

41年前对越还击战,原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旧址,如今人去楼空显凄凉

41年前对越还击战,原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旧址,如今人去楼空显凄凉

1978年年末至1979年2月间,南疆边陲火药味十足,我边防部队朝着中越边境集结,并开始进行临战训练,战斗一触即发。2月17号凌晨,随着一声令下,数百门火炮对准越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一道道火舌撕裂了寂静的夜空,黑夜顿时亮如白昼。

战斗分别从云南和广西两个方向进行,总共出动9个军29个步兵师参与战斗,其分别为:11、13、14、41、42、43、50、54、55军,以及第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和5个边防团、广西军区两个边防团、炮1师和4师、高炮65师和高炮70师,另外还有工程兵、通信兵、铁道兵等部队共计56万人,在大约5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对越军阵地发起突袭。

2月26号,东线方向接连攻克高平、同登,西线方向接连攻克老街、柑塘等地,共向越军阵地推进了20至50公里。3月5号,东线方向攻克谅山、广渊地区,西线方向攻克沙巴、封土、铺楼等地区,完成了预期的作战任务,随后宣布回撤。

在回撤过程中,我边防部队一路清扫,工程兵对越北几个重镇一些重要设施进行摧毁,带回了曾经援助给越南的物资,给予越北以重创。3月15号夜里,最后一支作战部队安全撤回境内,我边防部队取得胜利。

然而越军并不甘心,他们趁着我边防主力部队回撤过程中,又趁机越界侵占了部分高地,并修筑防御工事,打算继续袭扰。为了保障边境安全,我方就此展开了拔点作战,各军各部队轮番上阵实战,直到九十年代初越军难以支撑才慢慢停息战火。

而一眨眼,1979年的那场作战已经过去了40余年,曾经参与作战的英雄已经年过半百,当初战斗过的地方已经物是人非,原来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旧址,如今人去楼空显凄凉。

原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旧址位于云南省西畴县新街镇,当初这里是指挥两山边境作战的中枢所在,41年一挥间,曾经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但周边的环境依旧熟悉。

道路两旁的大树还是和当年五步一哨十步一岗的战士一样矗立,肃穆不可侵犯之感扑面而来。

眼前这个讲台,虽然已经杂草丛生破旧不堪,但是当初将军们都站在这里发号施令,还有进行战前动员,以及当红歌星来这里登台演出,这一幕幕似在眼前。

红砖砌成的营房也已经人去楼空,杂草中的营房墙上当年的标语还依稀可见,不曾褪去。

当年的指挥通讯中心枢纽大楼也已经荒无人烟。

这个承载着过去的指挥枢纽,如今看来依旧让人肃然起敬,变的是地址,不变的是那颗保家卫国的心。

永州转战旧址白果市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长征路上红六军团路经地-白果市乡

1934年夏天,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被迫准备长征。在此行动之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于7月23日给红军第六军团及湘赣军区发出训令:“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在讲述了红六军团撤出湘赣的理由之后,接着阐明了中央军委这一决策的目的:红六军团要以自己在湘中的积极行动,迫使湘敌“不得不进行作战上及战略上的重新部署,这将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电报还就向湘南发展的路线、地域和行动作了具体部署:“1、六军团由黄坳上下七地域的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部或其以南,转移到观独四团行动的桂东地域,在转移中要迅速脱离敌人,以便到桂东的游击区域,高度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和推广游击区域。2、六军团在桂东不应久停,第二步应转移在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的根据地。3,以后则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区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络。

红六军团按照中央军委的这一训令,成立了由中央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军团政委王震等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研究决定之后,于7月28日、30日、31日,就这一训令的部署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接着,红六军团上下做紧急动员和准备工作。于8月7日下午3时,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主力在独四团的引导下,从江西的遂川横石出发,先行突围西征,他们先后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又途经桂阳、新田,行程1000多里,进入湘南广大地区,于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来到了宁远双牌的交界地——响鼓岭

当红六军团胜利突破了封锁线之后,极大地震撼了湘、桂两省军阀。湖南军阀何键一面急调刘建绪派两个师兵力追击,一面令1个旅、4个保安团防堵拦击;广西军阀也令第七军两个师向北部边境调动。

面对敌情的变化,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认真研究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训令,把“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辅助中央苏区作战”、“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有生力量”、“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作为六军团西征的主要目的,主动放弃了在桂东发展游击战争和扩大游击区域的原计划,继续西征,通过了敌人在汝城资兴之问的封锁线,经桂阳城,进入新田的小源村,并在小源村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了从零陵抢渡湘江,提前执行向新化、溆浦前进的第三步计划。

红六军团下了响鼓岭,沿途百姓看到红军口讲笔写,只作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工农起来革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吃自带的干粮,休息也不进百姓家门,待人和蔼亲热,又在大麻江街的平山口,处决了从桂阳抓获的3个大土豪,并写下“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使群众很受感动,贫苦农民李安荣主动给红军带路,分别时,红军亲切地送给了他3个银元当做酬劳,并赠送给他一块毛巾作纪念。

当红军向零陵急进时,国民党湘十五师在新田向零陵行动,十六师在常宁向零陵进发;桂敌一个师沿潇水向零陵进发,另一个师由黄沙河东安向零陵进发;“胡(达)、段(王行)”两个旅在祁(阳)零(陵)间前进,各种保安部队已经在零陵摆开了决战态势……当红六军团来到大麻江的前几天,零陵县第三区区长蒋联友(茶林乡新院子人)已经奉主子之命,率领了100多人在白水岭的要塞隘口平关挖沟筑墙,妄图阻拦红军前进。但是,当他看到英勇顽强的大队红军之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凋头就逃,跑到家中就吐血,不久就死了。蒋联友被红军吓死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一带百姓中作为笑谈。

红军在白水岭不经意地吓跑了蒋联友之众,来到身落垌宿营。他们对百姓如家人,秋毫不犯,亲爱有加,还把自己的粮食给百姓吃,烧了柴,住了房都一一照价付钱,走时还把房子打扫干净,老百姓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都热泪盈眶,依依不舍相送;红军在教礼坪、大河江休息,宁可在炎炎烈日下晒着,也不进家门去打扰老百姓,不抓兵,不抓夫,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喝茶水都付钱,又还把l00多床被子送给了穷苦人……一桩桩,一件件,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赞不绝口:“红军跟国民党的军队完全是两个样,确实是保护我们的人,看来我们的穷苦日子不会太长!”

六军团过了茶林,前面就是零陵县境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红军在铲子坪兵分两路:左路是1000多人的小部队上丫吉岭入零陵县境,右路是大部队过分水岭入零陵县境。两路部队进入零陵县境后迅速会合,直向永州府逼近,打算在古城附近的蔡家铺强渡湘江,向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根据地黔东挺进会师。

然而这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湘敌“追剿”总司令何键秉承主子蒋介石之命,率部数万人马,亲自坐镇永州指挥,严密封锁了湘江零陵境内流域沿岸,红军插翅也无法飞过湘江去,当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于8月23日晚上12时抵达湘江南岸蔡家铺时,只见黑压压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敌兵,两岸有利地形全被敌人占领。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严峻情况,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立即紧急开会研究决定,拟到阳明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于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致电朱德总司令:“潇水满河,渡湘水亦十分困难。我们意见,六军团在祁(阳)、零(陵)、新(田)、常(宁)、宁(远)地域之间的阳明山区及其附近地域为游击区,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并于当日毅然折向东南,经零陵桐子坪,翻过唐公庵,直上阳明山,于25日,红六军团人马全部到达阳明山腹地。

红六军团到达阳明山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条件和当时周围的形势,很不利于红军在这里立足扎根和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阳明山宿营了一夜,了解了情况后,决定放弃在这里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又致电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来路的局势已经十分险恶,他们决定走祁阳,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再定。

翌日,红六军团吃了早饭开拔,当他们来到山上的竹嵩岌原地休息时,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团就追了上来,红军立马调转头来。一顿猛打猛冲,迅速解决了追上来的敌人,见敌人并没有后续部队上来,红军急急向祁阳方向而去。

红六军团很快来到了祁阳的白果市,红六军团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及土匪经历了7天7夜的激烈战斗,歼敌67人,但9名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养伤的红军战士不幸被俘,被残酷杀害在脉红日山脚下的仁光村,当地瑶汉同胞秘密地将他们就地埋葬,修建了土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